- 誡子書讀后感 推薦度:
- 《誡子書》讀后感 推薦度:
- 誡子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誡子書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誡子書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誡子書讀后感 篇1
《誡子書》寫于公元234年(屬漢建興十二年)。是時任屬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勸勉八歲兒子諸葛瞻寫的一封家書。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練的筆法闡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勸勉兒子勤學勵志,奮發(fā)圖強要從淡泊寧靜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系統(tǒng)地歸納了做人治學的經(jīng)驗,圍繞靜字勸學,指出了險躁的危害性。
圍繞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諸葛亮教導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鼓勵兒子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他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靜就不能為遠大志向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置于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的,不下功夫?qū)W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立志與學習的關(guān)系;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意義,指明了放縱怠慢的.嚴重后果。
《誡子書》體現(xiàn)了諸葛亮重視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馬虎,作風嚴謹?shù)木。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容情于理。讀后實在讓人感佩不已!
寫《誡子書》時,諸葛亮尚在前線與勁敵鏖戰(zhàn)。他為了屬漢國事日夜操勞,直到生命的盡頭,始終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只能于戎馬倥傯之際把想念兒子的情絲與指望兒子茁壯成長的希望凝結(jié)在紙筆上,留做兒子成長的永恒動力。
《誡子書》以獨到的卓見,寥寥數(shù)語,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儉以養(yǎng)德的教育思想,對于封建社會身居顯要位置的諸葛亮來說,提出這樣的觀點,很不容易,由此看來,諸葛亮是很重視子女教育的。他的這些閃爍著智慧的家教思想歷來被人們所推崇,不僅在當時對受勸者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而且在今天,對于我們廣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畢竟它濃縮著諸葛亮這位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畢生生活經(jīng)歷和成功的人生體驗。
誡子書讀后感 篇2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讀來給我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得不說《誡子書》,令我們受益匪淺。
古言今象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痹诂F(xiàn)代社會中隨著獨生子女人口的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處在溺愛的環(huán)境中。在家庭中,子女們大多被溺愛,這就使得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漸漸得欲望愈來愈大,相比對于學習的熱情愈來愈少,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其他孩子與之競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任何的學習緊張感。最終當他們的成績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時,他們就會喪失信心,自此一蹶不振,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下坡路”。此乃“淫慢則不能勵精”也。
而下一句則更符合如今的一部分獨生子女,那就是“險躁則不能治性。”即輕率和浮躁的行為會讓人無法陶冶性情而失去自己高尚的氣節(jié)和品性。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想一想幾年前的一個新聞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給他買心愛的東西,于是就用力地撕扯母親的頭發(fā),對母親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這時一位善良的女路人過來勸解,也被這名孩子惡語相加趕走。這難道不是因為輕率浮躁的行為失去了中國應傳承至今的“百事孝為先”的品性嗎?是啊,品性喪失了,傳統(tǒng)喪失了,反觀現(xiàn)在不少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玩游戲,不給買一些東西就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挑戰(zhàn)自己
難道這些孩子只得像文中所說的一樣“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嗎?不,我相信這是不會的。只要我們?nèi)杂幸活w“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心。就仍會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正人君子,而不會最終悲傷困守自己貧窮破舊的家,而是變成一位有著光明前途的.志士。在當代,《誡子書》仍然可以是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是我們的人生信條,為我們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
所以《誡子書》不愧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它的價值,對后人的警醒,都是值得我們?yōu)橹钏嫉摹?/p>
誡子書讀后感 篇3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yǎng)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yǎng)德的力量:“儉以養(yǎng)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yè)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欲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是依靠節(jié)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就會活得充實、輕松。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讀后感 篇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后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nèi)A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上攵,人們?yōu)榱思o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么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xiàn)在又有誰有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后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nèi)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yǎng)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后感 篇5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雖然區(qū)區(qū)84字,但卻能廣為流傳,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謂微言大義,即使如此。
諸葛亮的《誡子書》,在現(xiàn)在許多人眼里看來是文采斐然,妙筆生花,其實現(xiàn)代的翻譯卻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談。但這卻是凝聚了他對于兒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這份濃濃的愛,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來談談其內(nèi)容。《誡子書》主要圍繞為學習論述,學習重在“靜”。什么是靜,非遠離世俗喧囂繁華愜意于山水之間的舒適,也非寂靜之所空蕩無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內(nèi)心平靜,再大的磨難也會勢如破竹。
學習的歷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頂端,身后萬丈懸崖。這一路荊棘之上,內(nèi)心寧靜必會處變不驚。內(nèi)心寧靜是做學問的法寶,就好比亂世為王,必擲血屠狼。
當然,學習不只是要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煉自己的品德,修煉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學習好,這樣的人又心懷不軌,就定會危急四方,害人不淺。所以做人比學習好更重要,學習好只是淺層次的`,品德高尚才是眾人眼中的智者。
當我們晃晃悠悠,碌碌無為度完一生,守著自己破舊的房舍時,我們多么后悔自己的一無所事,多么遺憾青春的光陰消逝,少了應有的成長體驗,少了時光的開心折磨,到老只有白發(fā)陪伴。
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詞約義豐,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有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我們讀之思之,并當躬行自勉。
誡子書讀后感 篇6
一說到“鞠躬盡瘁”,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志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一。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一定要發(fā)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一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一樣飛馳的,你的.志向也和歲月一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著自己的家,后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xiàn)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一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里,有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為懶穩(wěn)坐倒數(shù)第一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一點一滴,他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一,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jié)約。更主要是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后,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后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啟發(fā)。
誡子書讀后感 篇7
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于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jié)晶!墩]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的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lǐng)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初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么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里只是說“農(nóng)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并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著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nèi)含。在這物欲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業(yè)。想創(chuàng)業(yè)、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xiàn)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夢想,就要打好基礎,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后,周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chuàng)業(yè)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應變能力。正如《誡子書》里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于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lǐng)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于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誡子書讀后感 篇8
《誡子書》這篇文章清新淡雅,雖不過百字,但卻以一個慈父的口吻清晰的描寫刻畫出諸葛亮對兒子殷切的期望與諄諄教誨。文章中我了解到了寧靜專一才能修養(yǎng)身心,保持節(jié)儉的作風才能培養(yǎng)美好的品德。
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也要寧靜專一,保持節(jié)儉,做一個有才德的.人;不是內(nèi)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堅定志向,不是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這告誡了我們做事要有明確的志向,目標;“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才干必須靜心,從學習中積累,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明確志向就無法成就學業(yè)。
是的,學習、才干與明確志向,它們是互相貫通的;同時最后一句話也告訴我們,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蔽覀円谏倌陼r代就明確自己的人生志向,把自己的夢想同祖國與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墩]子書》這篇文言文告訴了我們做人與學習的經(jīng)驗,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誨,努力去落實在每一天的中具體行動中,做更好的自己。
誡子書讀后感 篇9
諸葛老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cè)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jié)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yǎng)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并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干來實現(xiàn)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斗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諸葛老師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于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老師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于千里之外,并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xiàn)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成不了諸葛老師,也定能比諸葛老師兒子強。
誡子書讀后感 篇10
《誡子書》乃是臨終前諸葛亮寫給兒子司馬瞻的家書,從中讀出了一個品行高潔,才華橫溢的父親對孩子的殷殷教誨和無線期望,如今成為后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過此書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是《誡子書》中的名句,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通過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人不必人前顯圣高人一等,平靜淡泊的.生活才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志向,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著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yǎng)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華。
誡子書讀后感 篇1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xiàn)代化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diào)“靜”與“儉”,是學習,才干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yǎng),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guān)鍵。那什么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泰然,穩(wěn)重,禮節(jié),嫻靜,含蓄等等!办o”在身體內(nèi)部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tài)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tài)。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wǎng)絡公司CEO陳天橋說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將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給了我許多啟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誡子書讀后感 篇12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jié)晶。對我們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一、勤于開卷,敏于探索。
《誡子書》中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著多讀書、讀好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yǎng)。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yǎng)深厚的印象。一個不學習的人,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nèi)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nèi)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nèi)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人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yǎng),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余;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比艘靡环N超然的心態(tài)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干一番事業(yè)。俗話說:“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水之魚,亡于誘餌!泵鎸艏t酒綠的誘惑,面對權(quán)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人不能心態(tài)失衡,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
三、勇于開拓,敢于作為。
《誡子書》中說得好:“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庇袨椴庞形,有為才有威。肩負改革發(fā)展光榮使命的各級領(lǐng)導干部,不管處身于何種工作環(huán)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jīng)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一是要創(chuàng)新執(zhí)政理念。
為政一方就是要對一方的民生負責,對一方的資源負責,對一方的發(fā)展負責,既要立足當前求發(fā)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著眼長遠謀發(fā)展,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fā)展空間。二是要堅持集思廣益。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一個人的見識總有不足,領(lǐng)導干部要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三是要力求開拓創(chuàng)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規(guī)的守舊觀念,在服務經(jīng)濟、服務發(fā)展、服務群眾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顧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觀念,在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專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結(jié)合起來,把他山之石與本地實際結(jié)合起來,把改革創(chuàng)新與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結(jié)合起來,做事而不“作秀”,為民而不擾民,惜民力、解民難,辦實事、求實績。
誡子書讀后感 篇13
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币馑际钦f“君子的行為操守的養(yǎng)成,要以寧靜專一來修養(yǎng)身心,以節(jié)儉培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的高尚!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寫下的一封信,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fā),小小的一封信里 ,我讀出了: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
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說心里只有靜,才是學習的真正態(tài)度,端正好態(tài)度,才能學好習,讀好書。
“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lián)系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長,就必須學習,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
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學習能力。
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那么好嗎?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來讀,你就會領(lǐng)悟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人生真諦。體悟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用于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誡子書讀后感 篇1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寥寥數(shù)字,融匯了一代高人的心血與智慧,是諸葛世家最精短的傳家古訓,也成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雄才韜略的出色軍事家,他看重道德品德的修養(yǎng),知天命而盡人倫,懷大志而拘小節(jié),為后世立下“大義”的標準。綜觀《誡子書》,所談無非“修養(yǎng)”二字。修養(yǎng)的對象,一則為身,一則為心,亦即修身養(yǎng)性之謂。修養(yǎng)的目標,入世則建功立業(yè)、濟世利人;出世則入道得法、返璞歸真。修身養(yǎng)性還與心性有關(guān),F(xiàn)代作家于丹認為,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是判斷自我與外界關(guān)系的一種綜合反映,F(xiàn)代的人都具備了與生俱來而好利的特征,但卻很少有人會與生俱來的帶有一種良好的心性,這就使人的發(fā)展、人命運的改變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對矛盾體。心性并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在這個“心性”中。在當下這個數(shù)字信息傳媒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世界已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洶涌而來,大大動搖了我們乃至我們上一輩經(jīng)過數(shù)年、數(shù)十年培養(yǎng)、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就象封閉的房間打開的一扇窗戶,吸取新鮮空氣,同時空氣中也夾雜著蒼蠅,無情的沖擊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倫理。對于五光十色、紛繁復雜的塵世,我們更要保持一種不動搖的意念,要時時關(guān)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養(yǎng)出一種好的心性,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類文明歷史長河已經(jīng)過去了七、八千年,從古至今,凡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的品德,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是依靠節(jié)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蔽覀儽仨氺o下心來學習,為養(yǎng)性修身也好,為追求個人發(fā)展也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干,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yè),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理念,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雖然簡單,卻是精辟、現(xiàn)實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暫。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案F廬”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將復何及”之憾,不在時光虛擲,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以其獨特的警世意義,鼓舞著我們不斷向前。
誡子書讀后感 篇15
每當背誦“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的時候。就會聯(lián)想起現(xiàn)實中的一些事來:有的教師職稱沒有評上的時候,或者在單位沒有評上先進的時候,或者看到別人被提拔,而自己還是原地不動的時候,就想不開,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什么呢?為什么好處總是別人的?于是就煩惱生氣,甚至得病,影響身心健康。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終放不下名和利。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煩惱,就生病,有的時候還會走極端,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盜搶劫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當通過合法勞動得不到的時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開導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現(xiàn)狀,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金錢是身外的,榮譽是過去的,地位是暫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我們把名和利看得淡一點,把健康快樂作為我們的'最高追求,這樣我們不就想開了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zhì)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追求的層次不就更高了嗎?進而對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開,不被其所困、所擾、所累。這樣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境界、生活質(zhì)量,我們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們的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為個人個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才能對事物的規(guī)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對人生有更深的領(lǐng)悟,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是不會真正地認識世界,也不會真正地領(lǐng)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闡述的卻是敬業(yè)奉獻、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fā)人深省。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jié)。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對古人的思想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xiàn)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誡子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誡子書教案02-22
曾國藩誡子書原文03-09
《誡子書》教學反思09-13
《誡子書》知識點05-08
誡子書教案14篇02-22
《誡子書》說課教案08-04
《誡子書》讀后感04-09
《誡子書》讀后感04-30
誡子書讀后感02-15
讀《誡子書》有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