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精選2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
前不久,自己參加東營市的優(yōu)質課,講授的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再的被楊絳的平淡而雋永的文字所感動,講完課后,又重讀了她的文章《我們仨》,感慨頗多。
1997年和1998年對于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拔乙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鐘書先生逝世后,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里行間,令我為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有愛就有家,盡管現(xiàn)在楊絳先生自己一人獨處,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兒的愛,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溫馨的家園。
今年是楊絳先生100歲的壽辰了,在此也祝愿老人家安好!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2
《我們仨》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嚴嚴冬日,它似一抹春風,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寒假。
這本書是作者對錢鐘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我們仨,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這本書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奔胰艘央x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3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萍既绱税l(fā)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xiàn)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4
楊絳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也是我讀過四五遍的書,這本《我們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別是前兩三年前楊絳先生去世的更是網上鋪天蓋地。我對楊絳先生的記憶更深的是她回復讀者那句“你的問題在于想法太多而讀書太少”。她這句話還被我自嘲過說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動太少”。
這個月開始想好好讀幾本實體書,就入手了這本書,今天放中秋節(jié)假,在這個傳統(tǒng)的團圓節(jié)里讀完這本書,甚好。
整本書讀下來,感受到的不是傳說中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實際上,這會讀下來讓我對這個說話相當懷疑,甚至鄙視,感覺是文人圈里文縐縐的奉承。)我無意詆毀楊絳先生,對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過,我覺得從這本書里讀出來她最令人羨慕的`是和錢鍾書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兩個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補,在是非對錯上和教育女兒態(tài)度上又非常合拍,確實是非常棒的組合。在他們三個人的小家里,每個人都非常率真單純,又各有優(yōu)點,相互照顧。家庭氛圍真的是輕松到讓讀著的都想結婚生娃。這樣的家真是令人眷戀的心靈港灣。一個三口雖然每人都是學富五車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家里卻一點那種清高冷談的狀態(tài)都沒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潑天真,像三個長不大的孩子。最后一節(jié),那種淡而久的懷念和悲傷,讓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小家庭,溫暖,輕松,關心。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5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后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鐘書和楊絳婚后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鐘書和楊絳婚后到英國留學,后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這是多么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F(xiàn)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6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耙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寥寥數行,讀后凄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床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歲的楊絳于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博覽群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yè)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7
知道楊絳“楊先生”還是在收音機里面的事情了,我那時候也不愛看書,也就僅僅知道是個非常知名的人,并且是女人。后來總有人“神話叨叨”地講楊絳先生的話,不管從抖音還是微博上都能偶然見到摘自她說的話,覺得還是應該看看跟她相關的書,于是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最開始只看得到“楊絳傳”這樣的`書名,可是看了看目錄,是講述她從小至老的故事,很瑣碎,很久,頓時覺得壓力好大,就嚇住沒敢再看。
在知道楊絳之前先聽說的錢鐘書的大名,但也只限于聽說過名字而已,恰好聽書聽到了錢鐘書的傳記,才知道他與楊絳是一家,于是還是決定找一本他們自己寫的書,于是看到了《我們仨》,楊絳先生寫于2003年的,這本書還歸類到“親子書單”或者類似“家教書單”中過,想了想應該適合我。
讓我驚訝的是,這本書翻開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吸引住我了,也不是說里面有多么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反倒是非常簡單的日常內容,卻像有個無形的磁場,吸附著濃濃的溫情和愛意,讓我覺得像個小寶寶依戀媽媽一樣黏上了這本書,然后再默默的哭,好像離開了媽媽一樣。
再看目錄,悵然淚目:
第一部我們倆都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里的三個人就是楊絳、錢鐘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錢鐘書與錢瑗都在1998年先后離世,楊絳先生于2016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逝世,享年105歲。2003年楊絳先生已經92歲了。書里最開始反復提及走路要小心的部分,儼然是年歲大了之后的習以為常。里面絲絲扣扣都是三個人之間細膩的感情,雖不用多熱烈但溫潤人心。
我想這也是《我們仨》的特殊之處,除了感慨耄耋之年還能繼續(xù)寫作的不易,更重要的是,這是我能夠理解這個年紀的線索,同時贊嘆一下文章的魅力。這本書非常值得閑下來的時候,細細品味一番。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8
《我們仨》講述了楊絳用簡潔而沉重的語言,深刻而輕飄的筆法,回憶了先他失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鐘書,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時的快樂與痛苦,愛與痛的日子。
文章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頁內容,卻在其中蘊含了楊絳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獨特筆法。利用一次夢境,講述她在夢中夢見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并遇見拉車的老人載她回家,自己卻又不知去哪里的故事,這個夢境看似平淡,甚至連自己的丈夫聽后也不聲不息的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但這夢卻直面反映了楊絳一家三口在最后幾年中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夢中的夕陽西下,黃昏薄暮,蒼蒼茫茫,再到丈夫從山林中消失,無不體現(xiàn)著她們一家最后幾年中的艱難困苦,直到離別。短短兩頁字,短短一個夢,已經把文章基調寫的那樣悲涼,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文章中還多次涉及了夢,夢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小說,是小說的精髓和靈魂,當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過日子的時候,方才發(fā)現(xiàn)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經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盡頭。文中曾經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tài)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她告訴我們家庭才是人生的避難所,家人才是心靈的棲息地。
當今社會,有許多人并不重視家庭,漠視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樣視而不見,文中作者一家雖然經歷了無數波瀾險阻,但家始終都是一個整體,大家互相牽掛,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記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親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9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題記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楊絳奶奶在書中寫到。這是一個關于她和她愛的女兒圓圓以及她的丈夫鐘書之間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薄覀冐怼,如此簡單的三個字,也正是這么簡單的三個字背后卻蘊含著多少故事以及對曾經一起度過的時光的無限眷戀。
曾經“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xiàn)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這,是楊絳奶奶在失去兩個最親的人或者說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后對曾經的`往事的回憶,縱然以前再苦再累卻還有鐘書和圓圓相伴,如今卻只剩她一個人……
她曾這樣說“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這樣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楊絳奶奶的家但如今卻是她的客棧因為‘我們仨’失散了家也就沒有了是啊沒有我們仨的家又何嘗不是客棧呢。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2016年5月25日,楊絳奶奶逝世,享年105歲。到現(xiàn)在我想我們仨已經在另一個世界里相隨相伴再不分開了。
就這樣恍然間書已翻到了盡頭故事也悄然結束,讓我知道了: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陣清風拂過在我的暑假里,留下陣陣清涼……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0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發(fā)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yè)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占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的妻子,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此撇懖惑@,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爸挥性趬粝胫,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zhí)著。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后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云,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1
自多年前偶然讀到楊絳先生的《洗澡》,對楊絳的文風甚是喜歡。這本《我們仨》是楊絳92歲高齡,回憶她與錢鐘書、女兒圓圓一起走過的風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最后只剩下她一個人來思念著我們仨了。
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們老了,時常做夢,夢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個夢為主題,寫到她在古棧道上與鐘書、圓圓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腳步或深或淺地走著,可是走著走著還是失散了。剛開始我并沒有很深刻地理解這個夢,只當是先生隱喻自己與丈夫、女兒的失散?勺x到第三部分的時候,簡直潸然淚下。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鐘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鐘書的相繼去世?村X鐘書和楊絳,這么兩個亂世學人,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貴,不理世事,袖手書齋,大隱隱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讀書寫字做學問。先生與丈夫一起風風雨雨地走過了63年,她對錢鐘書的評價是極高的。例如 “阿圓的'手腳輪廓,都長的象鐘書”“阿圓溫厚,不與人爭,象鐘書”“阿圓好靜,象鐘書”“阿圓膽子大,象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象鐘書”。楊絳先生是以錢鐘書為驕傲的,她一再強調,鐘書溫柔敦厚,不事權貴,嗜書如命。
看了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有同感,也有異議。個人覺得這本書是本充滿溫情的書,書中到處都是平淡的溫馨,錢鐘書的口劍腹蜜,圓圓的聰穎孝順,楊絳的隨意自由。都讓我覺得一個幸福家庭也不過如此罷了。其實看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夫婦兩人的嗜書如命的狀態(tài),不論在何種環(huán)境下,他們都堅持看書,書便是生活的絕不大部分。任何時候只要有書,生活就有樂趣;蛟S這才是文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就如楊絳所說,“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了”。這輩子誰也無法陪誰到最后,總有一個人要先走,先走的那個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后走的那個人注定要學會堅強,學會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晚年。夫婦之間,相濡以沫的日子,終究會過去,我并非悲觀,只是覺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么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起來,不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心若靜,風也奈何不了。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2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為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后以“鐘書是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鐘書及女兒先后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里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的抒發(fā)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戰(zhàn)火、疾病、風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xiàn)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泵慨斪x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今有著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當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3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題記
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鐘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里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三腳架,創(chuàng)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笨粗粋個小故事,讀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世間彩云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好物不堅牢,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拉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里?在曾經的夢里。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于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愿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4
還記得與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的偶遇是在幾年前的午后,光影斜斜地透過書店的玻璃窗照進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的一角,溫暖素雅的封皮,配了楊絳、錢鐘書及女兒錢媛一家三口的合影,楊絳先生親筆所題的書名“我們仨”,溫暖而簡單。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以及作者所講述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似懂非懂,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者以夢來隱喻表述情感,讀著讀著,我慢慢地被帶入進她的懷念與回憶中,有幸福和快樂,有悲痛和傷感,也有驚喜和小確幸。不過終于這僅僅成為了她自己的回憶,徜徉在她自己的心中!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雖然他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人!但是那種情感卻愈久彌香,揮之不去。
書中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彼麄內齻誰都離不開誰。楊絳往常自以為很獨立,但當錢鐘書和錢媛不在身邊,剩下她自己一人住客棧時,才覺得自己像一只爬藤草。錢鐘書是她倆的老師,他可高大了。但是他又很弱小,在穿衣吃飯上面都需要她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
時間線索新舊交織,作者在對后面倒敘留學時經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生了無限的敬意。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留學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xiāng)、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xiàn)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令人不禁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則是他們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楊絳用非常意向的筆法,寫了親人“離開”時的情景。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人世間親情總如此,不可或缺,卻會在離別之際帶來撕心裂肺的痛感。正如楊絳在痛失女兒時所描述的:“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口。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那種悲從中來,悲急攻心的感覺被楊絳寫得如此撕心裂肺,以致我們在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她的這痛感。
傳記文學中通常都是包含著一個被沉重肉身束縛的偉大的靈魂,這就使我們在閱讀時對于傳記的主人公一絲一厘地漸漸生出敬意。書中附了很多親筆信和照片,信上的字跡真實而生動,信的內容平凡卻洋溢著濃濃的愛與親情,向我們訴說浮生若夢、人生悲喜。書中所寫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瑣碎細節(jié),都帶著濃郁的人情味和知識分子特有的清朗,透過一個歷經了風雨,依然相濡以沫、相親相愛的家庭幾十年的歷程,告訴我們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一種在逆境中依然充滿希望、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能夠發(fā)現(xiàn)感受到小而確定的幸福美好的`能力。“我們仨”這個家庭具備這種了這種能力,他們是幸福的。
讀楊絳的文章,總能夠體會到平淡普通的味道,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傾慕與敬佩,更多的,是對文中無處不在柔和、平靜舒適及哀而不傷的思念之情的遐想!段覀冐怼窙]有任何的豪言壯語或是華麗辭藻,它呈現(xiàn)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種種掛念!皬拇耍麄冇肋h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或許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冬日的冷風夾雜著寒意,此刻已是路燈已亮,看著昏黃的路燈和行人匆匆的身影,腦海里浮現(xiàn)出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節(jié)目,邊走邊講述。路過站臺,看到上上下下的乘客,我突然在想,人生即旅途,在每個階段,身邊的每個人都只是陪伴我們人生的某一段,我想讀過的書也是那一段陪伴我的小確幸和精神食糧吧。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5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xù)。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tài),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xiàn)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矚g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fā)現(xiàn)我要看的書越多,發(fā)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tài),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fā)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于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fā)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么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后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么事,只是借題發(fā)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么多,不知道還要寫什么,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6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耙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边@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么,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yè)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xiàn)在一樣把話說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yè)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于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7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閱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并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恒寫讀后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后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盡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么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么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8
夏日午后,閑來無事,隨后抽出書架上被遺忘許久的書籍,百無聊賴的翻看。這是一本由楊絳先生寫的散文隨筆《我們仨》,此書曾經風靡海內外,當時僅是因為對楊絳先生92歲的高齡還能寫出如此暢銷的書籍,表示佩服至極,所以決定購買此書。如今,我靜下心來,再次閱讀,便又有一翻不同的感受。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通過對日常瑣事的描述,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的那些溫馨、快樂、艱難、沉痛的日子,大部分讀者認為楊絳先生通過此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而我,通過此書,卻看到了楊絳先生作為女性,這一生是多么的勇敢、堅韌、明亮,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楊絳先生是勇敢的。第一次和錢鐘書先生見面,錢鐘書先生就說:“我沒有訂婚!睏罱{先生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薄罱{先生在錢鐘書先生面前勇于表達自己,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輕而易舉的俘獲了錢鐘書先生的心,以至于錢鐘書先生曾在詩歌里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先生是堅韌的。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曾寫到:“……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初到牛津,楊絳先生夫妻也曾面臨過如今許多留學生都會遭際的問題——飲食的不適、交流的障礙、學業(yè)的挑戰(zhàn)、異鄉(xiāng)立足的艱難……從兩個人到三個人,楊絳先生在他鄉(xiāng)懷孕、生女,沒有父母的.幫助,和鐘書先生一起撫養(yǎng)女兒;從國外留學回國后,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歷史時期,楊絳先生也能安然地面對,將家里大小事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在女兒、丈夫先后離她而去后,她仍然像屹立在風雨中不折腰的玫瑰般,從未倒下,無不體現(xiàn)了楊絳先生堅韌的品質。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磨難,楊絳先生是堅韌的。但是對于丈夫和女兒,楊絳先生又是柔軟的,對丈夫噓寒問暖,體貼入微,對丈夫的事業(yè)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對女兒精心撫養(yǎng),讓她快樂、健康地長大,將女兒培養(yǎng)成為了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楊絳先生作為一位偉大的女性,深深得值得我們佩服和學習。
楊絳先生是明亮的。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品質是什么樣的,就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才會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等諸多形容詞。楊絳先生的散文平淡、真實而又從容,文中的故事仿佛就是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用一種淡然的心態(tài)來講述生活中的煙火氣,在平淡中,蘊含著楊絳先生內心的卓越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平凡自然,這是現(xiàn)今社會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一種內心明亮的信仰和追求,純精神境界的享受。正如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觀天外云卷云舒!贝笠馐牵簩τ谝磺袠s耀和屈辱都泰然處之,用平靜的心情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于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觀看天上浮云隨風聚散。這是一種境界,對名利應有的態(tài)度,得不喜,失不憂。
感謝楊絳先生這位偉大的女性,給我們做了表率,我將永遠懷念她!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19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xiàn)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段覀冐怼穾Ыo我的感受的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
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tài)。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jié)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鐘書結婚后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后同去英國牛津求學,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林,像冬日禮拜天陽臺上曬到的陽光,那樣柔和而問心,“我們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動我,仿佛我也成了他們家空氣中的塵埃,跟隨他們在流轉的年歲中浮動。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寫就的書。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雖然都是日常的枝節(jié),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正是這個家庭的幸福讓我感動并且在感動之余引發(fā)我的思索。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最混亂的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怎樣的相濡以沫,怎樣的相親相愛。她不僅告訴了我們幸福在那里,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別人說你是幸福的,那是別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xiàn)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纯礂罱{錢鐘書的風風雨雨吧,但是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在遭受著怎樣的苦難,這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們仨在一起”,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huán)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我認同這一點,這是楊絳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的,但愿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讓自己真正擁有這種能力,從而獲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 篇20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yè),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沖了過去。原來,正在給老爸拔白頭發(fā)的老媽,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于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蕩”。于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后,終于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老爸原來是想捉弄一下老媽的,誰知道老媽幽幽地說:“你要知道,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眹樀睦习至ⅠR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里,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說我吧:兒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該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里,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相關文章: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4-26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16篇)06-14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09-20
關于楊絳的經典句子12-07
讀楊絳《我們仨》有感01-29
楊絳的《我們仨》讀后感(通用36篇)01-17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讀后感04-26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范文(通用34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