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人人妻人人,cao78在线视频,福建一级毛片,91精品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另类图片操逼,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看,超碰欧美人人澡曰曰澡夜夜泛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時間:2023-03-15 18:35:15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

  在學校號召下,有幸拜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感觸頗深,受益匪淺。這之前,總感覺“哲學”是個很崇高的名詞,是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哲學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中國哲學就是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用英文撰寫并由其弟子趙復三先生翻譯的《中國哲學簡史》,為我們打開了中國哲學殿堂厚重的大門,讓我們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領略到中國哲學那浩瀚而深邃的智慧思想。李慎之先生有言,“如果說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边@或許能夠說明該書在世界上的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

  對我們教師來說,學點哲學的意義更是尤為重要。因為在這個復雜、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每天都要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系。所以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我們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與學生打交道,有很多問題和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用哲學的觀點來對待,其實就會容易很多。我感覺,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基本了解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了解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程,明白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響和促進。而中國封建社會主流哲學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這里想重點談談與我們教師息息相關的孔子。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不僅被歷代的讀書人稱為“圣人”,而且在現(xiàn)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被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們一直想了解:孔子本來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有什么樣的影響?這對于我們當前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接近歷史上本來的孔子,但同時,我們的認識又不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這也就是為什么孔子永遠值得人們重新研究的緣由所在。

  孔子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年少時地位卑賤,所以學會了很多卑下的事情?鬃釉浽隰攪斶^管理糧草和牛羊的官吏。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認真,一絲不茍。當他管理倉庫的時候,“會計當而已矣”,很認真很仔細;他在做牛羊官的時候,牛羊很肥壯。這就說明孔子無論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認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這就是一個偉大人物的行事。

  孔子一生非常勤奮地學習,從未間斷,自“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沒有間斷過。他的學習態(tài)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不同于現(xiàn)在的一些人以學習作為實現(xiàn)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學習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講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趯W習中對知識產生一種樂趣?鬃右簧褪沁@樣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可以說是對其一生的一種總結?鬃右簧鸁o所不學,但學無常師。在他一生的經歷中,他曾向當時一個很小的諸侯國的人學習請教過歷史文化問題,還曾專門跑到東周(今洛陽)問禮,據(jù)說還向老子問過禮。

  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少爭執(zhí),多諒解?鬃佑终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

  我想,把這“仁義”擺進教育里、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處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鬃釉诮忉尮糯牡渲、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書,注入些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于我們千年之后的現(xiàn)代教師來說,如果我們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yè)理解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層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經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膨脹無時不在警示著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

  一、我們要隨時保持學習的心態(tài),因為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

  21世紀是一個“學習、改變、創(chuàng)業(yè)”的世紀,在21世紀要征服別人,必須用知識。學習是儲備知識的唯一途徑,是給自己補充能量,先有輸入,才能輸出。成功是學習的過程。尤其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過時的知識等于廢料,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攝取能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才能生存下來,要想成功就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己。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學習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

  二、我們要學會正確地看待問題,因為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中,“矛盾”可以理解為“問題”、“困難”。詩有云:“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它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那我們就可以把解決問題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同樣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也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促使我們彼此加深了解,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關系,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實際上矛盾的發(fā)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于盡;一種新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產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去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系。

  《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2

  一、本書簡述

  這本書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對象,背景、方法論進行了分析;第二部門按照時間順序對先秦諸家開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觀點和相互之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對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本書進行了總結,

  二、收獲和感悟

  一是以人為本。作者介紹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這和以往接觸的哲學不同,以往學習的哲學中,強調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等問題,過于抽象,很難和個人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并和自己的人生意義聯(lián)系起來。而從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這個角度出發(fā),讓我們對哲學的功用和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對人的四種境界的劃分,讓我們對哲學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人生的反思和總結。如年末,對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的事情、閱讀的書籍等等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但很多這種反思總結中,多數(shù)流于流水賬,對為啥這樣做?這樣做是受何種觀念影響?這種觀念從何而來?都知之甚少。

  三是發(fā)現(xiàn)每個人受固有環(huán)境和社會流行觀念的影響巨大。例如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特點,讓中國人喜愛直覺思維,比如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書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極泰來等觀念,都和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緊密聯(lián)系。

  這不僅讓我們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觀念的影響;蛘哒f,是什么觀念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其在歷史上,已經有千萬次人都經歷過了,但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觀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觀念在影響或決定我們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這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學習新的知識,一種是領悟,真誠地去做事,達到心和宇宙統(tǒng)一起來,所謂致良知的方法,一種是敬,抱持者對世界的敬愛的態(tài)度,來生活。

  例如前一階段看一本書上,一個志愿者到利比亞去工作,通過其工作經歷,他人生的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局限于單純的原來,醫(y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觀念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

  五是哲學為啥重要。哲學就是通過思維找基本規(guī)律。哲學是最高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面還有N層的東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邏輯、技能等。學習哲學就要以興趣和實用為導向,定下你的目標,要讓哲學成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讓自己具備觸類旁通、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創(chuàng)新等重要能力,非讀哲學不可。

  例如,我們學習數(shù)學就知道,數(shù)字是一種抽象,函數(shù)是對數(shù)學規(guī)律的抽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數(shù)學模型,這是另一層次的抽象,在此基礎上,還有數(shù)學哲學和系統(tǒng)動力論,是對數(shù)學的更高層次的抽象。

  七是學習哲學的方法

  認識哲學,了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并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學習哲學需要技能+意識+學習材料。如批判性思維是意識的儲備,可以幫助你迸發(fā)學習熱情,形式邏輯是技能的儲備。

  如在管理理論學習中,通過管理理論的發(fā)展,可以在理論中找到共同之處,看到人的思維的軌跡;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杜邦分析和麥肯錫方法對應的形上學;羅杰斯的心理咨詢方法對應的存在主義‘達爾文的系統(tǒng)動力論對應的馬克思等等。在設計研究中,有設計方法論,仿生設計學等等。再如笛卡爾建立了普遍數(shù)學,只以順序和量化關系為考察對象

  八是新學到的一些哲學知識。

  一是哲學的方法論,負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數(shù)學的方法、邏輯分析的方法;負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學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這種思想對象用負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

  二是中國哲學中的修養(yǎng)方法,無外乎誠和敬。通過誠對待思想,敬對待世界的終極理念,來不斷完善自己,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

  三是哲學的根本之爭,是觀念論和實在論的爭論;

  三、精華摘錄

  P2哲學家必須對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統(tǒng)地表達他的思想,人生論、宇宙論、知識論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產生的;

  P4哲學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指關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達到超乎現(xiàn)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的價值;

  P6中國哲學的價值在于,成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概念的類型有兩種,一種用直覺得到;一種用假設得到的;直覺得到的概念有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概念,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連續(xù)體概念,區(qū)分的概念

  P43孔子強調仁和義。義是指事之宜,即應該;仁強調,不光是指魔一種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對于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縈懷;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而不惑,是指他這時候已成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認識到超道德的價值。

  P82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發(fā)現(xiàn)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獲得幸福的方法莊子,自由發(fā)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

  圣人由于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說已經得到絕對幸福。

  P153法家韓非子。勢:是指權利,權威;法:是指法律法制;術是指辦事用人的方法和藝術,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學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覺悟的確切意義。是指個人與宇宙的心的統(tǒng)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謂二諦義。

  第一層次,普通人以萬物為實有,而不知無。

  第二層次,說萬物是有,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

  事實上,有就是無;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第四層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著進行區(qū)別,而一切區(qū)別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的坐忘,佛家稱之為涅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規(guī)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創(chuàng)造的;這歷來是柏拉圖的實在論和康德的觀念論爭論的主題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時豪雄;

  哲學的推理,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fā)點是經驗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學史對于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為四個,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踏實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天地境界?赡芰私獾匠跎鐣w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四、哲學入門書籍推薦

  1、反哲學入門

  2、 思想的力量

  3、西方哲學簡史

  4、大問題

  5、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6、哲學的慰藉

  7、哲學淺說

  8、我的半生傳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學哲學入門

  10、康德哲學講演錄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

  一、為什么讀哲學史?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了解一個事物需要看他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整個過程,才能更透徹地了解他的現(xiàn)在,F(xiàn)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一定與古代哲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我今年暑假選讀了一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二、介紹馮友蘭。

  馮友蘭,世界公認的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六十多年前,馮友蘭先生在美國大學開講座,向西方人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英文講稿整理后寫成《中國哲學簡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簡史》不僅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更成為許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可以說是歷久彌新。

  這本書用二十余萬字的篇幅講述幾千年中國哲學史,選材精當,文筆精妙,深入淺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正如馮先生自己所說“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所以說,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現(xiàn)在本書被列入北大學生應讀書目,同時還被確定為“語文新課標深閱讀叢書”之一。與《傅雷家書》、《美的歷程》并稱為“學生三書”。

  三、現(xiàn)在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讀書所得。

 。ㄒ唬┱軐W的作用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以前我們都學過,他教我們世界觀方法論,讓人感覺到它正確的無懈可擊,很高深,也很枯燥,離我們的距離很遠。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專業(yè)知識日益精確化,專家們對越來越少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多,而哲學家對越來越多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學哲學還有用嗎?

  關于哲學的功用是什么,馮友蘭先生有這樣的見解:“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窮?墒撬軌蚪o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边@種“無用之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為理想的人而不是成為不得已而羈絆于某種職業(yè)的人。

  (二)中國哲學產生的背景

  1、地理環(huán)境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因此古人常說“普天之下”“四海之內”。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海上冒險的經歷。對比之下,而海洋國家的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游列島。其思想肯定與中國思想家有不同。

  大陸國家的人們,生活方式容易傾向于順乎自然,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不喜歡變革。而海洋國家的人們,情況則迥然不同。他們有根多的機會見到語言、風俗都不同的人們。他們習慣于變化,對新奇事物并不懼怕。

  2、經濟環(huán)境

  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向來依靠農業(yè)維持生存,在一個農業(yè)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以前我們都把“耕種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中國古代哲學家也都強調農業(yè)是立國之本,商業(yè)則被看作立國之末端,所以咱們國家以前一般是重農輕商。

  但海洋國家靠貿易維持繁榮,他們首先是商人。商人要和賬目的抽象數(shù)字打交道,所以他們發(fā)展了數(shù)學和數(shù)學思維,因此他們使用的語言非常明晰。而中國哲學家則習慣于用格言、警句、比喻、舉例來說理,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想象余地。

  3、家族制度

  農民只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這就是說,由于經濟的原因,一家?guī)状硕家钤谝黄。這樣就發(fā)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家族制度的理想化。比如說重親情,重血緣關系等。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yè)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于這個原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在一個城邦里,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有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于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里,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親的權威天然地高于兒子的權威。

  4、反者道之動。

  即咱們所說的“物極必反”。中國人深信這一理論,因此經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既使處于極端困難之中,也不要失望?谷諔(zhàn)爭時期、內戰(zhàn)時期的電影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黑暗即將過去,黎明馬上來臨!崩杳髦白詈诎档臅r刻“等。正是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5、對自然的理想化。

  農民時刻和自然打交道,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道家最后將這種思想發(fā)展到極致,即主張“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馮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哲學產生的主要背景。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了孔、孟、老、莊、墨子、荀子、韓非子等大思想家。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發(fā)展已經戰(zhàn)勝了地理的限制,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封閉的“四海之內”。中國的經濟基礎也發(fā)生了變化,已經走上了工業(yè)化的道路。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除一部分具有持久的價值以外,很多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在未來的改革中,中國哲學史必會拋棄許多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自己新的哲學思想。

 。ㄈ┚辰缯f的意義

  馮先生認為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他所說的“人生境界”。它們從低到高的層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風俗習慣而生活。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所做的并沒有什么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做事為義不為利的境界,他們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這種人生境界即為道德境界。

  超越世俗,自同與大全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

  在這四種人生境界中,前兩種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后兩種是人應有的生命狀態(tài):前兩種境界來自天然,后兩種境界則是人的心靈所創(chuàng)造的。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為了幫助人達到后兩種人生境界。

  通過境界學說的闡述,馮先生指明了中國儒家哲學主要倡導和期望的是升華人心靈的境界,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理想。馮先生一再強調哲學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靈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

  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都來關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在讀這本書時,雖然很多地方反復讀好幾遍,也不得要領。但我時時會有撿拾散落珍珠的感覺,處處受到啟發(fā),所以最后我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中國哲學簡史》。作文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4

  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馮友蘭主要依據(jù)時間順序將先秦至民國時期中國哲學各家理論進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讀。該書最大的特色在于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中國哲學進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時段及不同社會制度對中國哲學的差別化分析。

  首先,其結合中國古代以“農”為中心的現(xiàn)實背景對中國哲學的總體趨向加以解釋,以“農”的直覺為先的習慣解釋中國哲學將直覺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農”的樸實性與自然的密切關聯(lián)性解釋人與自然同一的思想趨勢的成因,以中國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釋儒家倫理思想何以成為正統(tǒng)等。

  其次,其基于一種分段研究的思維,分不同時間段對中國哲學進行具體的差別化研究。以道家為例,馮友蘭認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體制度伊始的隱者,其將道家思想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楊朱為代表的隱者,此階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觀點是“為我”、“重物輕生”。第二個階段以惠施、公孫龍之后的老子為代表,其主要觀點是道無名,以及“反者動之道”的物極必反思想。其處世觀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極必反,故強調欲剛則柔、無為、棄智。第三階段以先秦時期的莊子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順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對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絕對幸福,強調物我同一。最后一個階段則是南北朝時期的新道家(也稱“玄學”)階段,馮友蘭將這個時期的道家分為主情派和主理派。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對《莊子》的注疏當中,其主要觀點是道就是無,同時以變化的思想解釋“有為”和“無為”,遵循變化是無為,固守舊制是有為,強調萬物沒有是非差別。主情派的代表其選取的是《楊朱》及《世說新語》,主要是任我從人、率性而為的風流精神。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以時間維度進行條分縷析,階段分明,在每次社會制度發(fā)生重大變革,如周朝、秦朝、魏晉南北朝等時期,馮友蘭均對其社會制度先行闡釋,為相關哲學思想的產生提供背景。無論是法家在秦朝的興起,還是儒家在漢朝的獨尊地位,抑或是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均非突如其來,其與不同時期統(tǒng)治者、民眾需求息息相關。從這種分時段的差別化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社會制度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尤其是亂世中國哲學的興盛,以及不同階段中國哲學思想的前后傳承與超越。

  此外,馮友蘭在分析中國哲學時,能夠與西方哲學相聯(lián)系,采取了一種比較研究的方法。如以儒家的內圣外王與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相比,將中國的“物極必反”思想與黑格爾的“一切事物均包含其自己的否定”思想相較等等,其談中國哲學又不僅僅只談中國哲學。但可能因需與西方哲學相聯(lián)系,而中國哲學中名家的辯論之法與西方哲學的邏輯辯證思維最為接近,馮友蘭在該書中大篇幅提及名家的辯論思維,反而顯得有些本末倒置,這一點尤其為牟宗三所詬病。

  全書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是前三章對中國哲學總體的分析,因其結合我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特點、政治背景、家族傳統(tǒng)分析中國哲學,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本土性特點。而后二十五章對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時間軸以及傳承脈絡的梳理較有學習及借鑒意義。現(xiàn)代對中國哲學的研讀大多借助后期的注解進行研究,馮友蘭按時間軸并結合幾個重大時期內社會制度對中國哲學思想進行分析的方式,為理解后不同時期思想變化的內在動因提供了參考。這種結合時代背景研究內在動因的方式為我們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借鑒,而研究中國哲學時結合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方法,亦值得效仿。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分析亦存在一些問題。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梳理脈絡時間跨度大,工序龐雜,其對某些思想的研究存在偏頗亦可以想見。以儒家為例,馮友蘭對儒家思想的分析有些浮于表面,其對儒家相關經典的分析本身只能看作眾多解釋中較偏僻的一種,尤其是馮友蘭的分析過于向邏輯辯證思維靠攏,如牟宗三所說:傾向于西方的新實在論。偏離了中國哲學的出發(fā)點,其試圖使中國哲學走向明晰化,但有點過猶不及。

  在此舉兩例,一是對正名的理解,孔子崇尚周禮,故而其對正名的論述主要是為應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重一種人倫的名實觀,而非實證性的名實之辯。其主要出于《論語》:“子路問:‘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子路》)當時衛(wèi)國國君不顧父子倫常越過其父而登臨君位,故子路有此問?鬃哟鹈趴赡苎詫嵤鲁,進而禮樂興,故必先使其行為符合禮制倫常,這是孔子正名觀的主要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亦體現(xiàn)了這種人倫的禮制思維,而馮友蘭對“正名”的解釋,僅截取了孔子對“正名”的部分論述,脫離了孔子當時的完整語境,強調在社會關系中每個名必須履行與其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偏向于近代社會學中的角色理論,是一種實證的名實之辯,顯然偏離了孔子的思想。

  二是關于“命”的解釋。馮友蘭將孔子所說的`“命”理解為命運,認為我們盡力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計成敗就是“知命”,有種宿命論的悲觀主義成分,但這明顯是對孔子“天命”思想的誤讀。從孔子周游列國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便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悲觀主義者?鬃訉Α懊钡睦斫庵饕憩F(xiàn)在知天命和君子三畏當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知天命”可以理解為對天所賦予自己的使命的明悟,也可以理解為對大道使命的理解!拔诽烀眲t是對事物之義理明悟后產生的敬畏之心。儒家所說的“命”主要指事物所遵循的義理,可以通過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而對天道產生遙契,是可知的,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保ā墩撜Z·堯曰》),所體現(xiàn)的就是修身養(yǎng)性提升而致知“天命”的一種過程。若理解為宿命則會陷入一種不可知論當中,偏離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相較而言,牟宗三對“性與天道”的解讀即參考了君子“三畏”之說,更為符合傳統(tǒng)儒家思想,茲不贅言。

  馮友蘭在解釋儒家思想時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認為后來儒家對孔子的解讀受政治環(huán)境影響而有失其原意,但另一方面其在解讀孔子思想之時,不自覺地受西方邏輯思辨思維的影響,偏離相關語境陷入自己的理解當中,有為表達而表達之嫌,而非為解讀而表達,以上對“正名”及“命”的解釋即屬此類,難免偏離了中國傳統(tǒng)。

  總體而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不失為了解中國哲學之佳作,其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中國哲學進行本土化分析,并分不同時期對中國哲學進行差別化研究,同時采取分階段研究及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哲學思想加以梳理并適當解讀。雖在各家思想的橫向分析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縱向分析脈絡清晰,足以使人對中國哲學產生概括性認識。無論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均值得細細品讀。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20篇)11-04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13篇)05-07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4-18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2-22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2-23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02-23

讀后感之《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12-16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18篇03-31

關于《中國哲學發(fā)展簡史》的讀后感作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