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吾國與吾民》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1
看到一個人,我們會觀察他的面貌、體型等基本特征,進一步接觸我們會了解他的品行、性情。一方面我們會在他日常的生活、活動中去了解他的習慣、性格、人生理想等;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又會從他所在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大環(huán)境的方方面面轉而分析他的性格、理想等的形成原因,以及家庭、社會等對他產生的影響。這是我看完《吾國與吾民》這本書之后,對"如何去了解一個人"這一問題的簡單思考。顯然這只是針對"一個人"而言,而對于一群人、一國國民而言,要想清楚了解、分析他們,這個過程會有一些共同之處,但卻要復雜的多,需要考慮的問題、觀察的視角也要更多樣。而在觀察的基礎上,做進一步分析、總結就更加困難。但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確是成功對國人進行深刻分析的一部著作。這本書,可謂是"一面影射中國人的鏡子".我們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國人形象,典型的中國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國家。這里僅談一談,林先生對"中國人德性"的深刻分析。
《吾國與吾民》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給西方人看的,其中各方面的分析,也自是在國人與西方人的對比中,表達觀點,體現(xiàn)見解的。在分析比較中,林語堂先生用"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八個詞概括了中國人的主要特性,其中,有些實乃惡性,而非美德。有些則為中性品質,它們是中華民族之弱點,同時亦為生存之力量。如,忍耐可以變成容納罪惡的病態(tài)之寬容;和平可以轉化為懦怯的惡性;保守主義有時可成為遲鈍怠惰之別名。
圓熟
圓熟,顯露出一種靜止而消極的力量,而非年輕的活躍和進取的力量。中國人總是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以至于剝削了自己的希望和進取欲。并在無形中形成一條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強求的,因而放棄了這個企望。古語云,"退一步著想".中國人往往無盲進的態(tài)度。
但是中國人的圓熟,也自有他的優(yōu)點,它使我們顯得更加沉穩(wěn),處事時能夠更加冷靜、鎮(zhèn)定。
林先生還認為,我們的圓熟,并非自書本中得來,而出自社會環(huán)境。"這個社會見了少年的盛氣熱情,會笑出鼻涕。他們譏笑少年的躁進,譏笑‘天下無難事’的自信,所以中國青年總是被教導在長者面前縮嘴閉口,不許放肆。"(P72)
忍耐
"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人將忍耐看作崇高的德行,我們總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謀求自己能夠堅持下去的空間,個人認為"吃苦耐勞"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忍耐".但是,多數(shù)時候,我們并不只是一味的忍耐,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底線,在超越底線之前,我們都會因為不想引起不必要的紛爭,而容忍了對方的無禮或者霸道等。有時,我們忍耐也是有目的的,所謂的"蟄伏",應該有這層意思。為了以后的飛黃騰達,而甘于在時機不成熟的當下,默默無聞,忍受各種身與心的勞累,不斷裝備、完善自身,蓄勢待發(fā),待機遇出現(xiàn)時,從而快而準的穩(wěn)穩(wěn)抓住,一飛沖天。但有時,忍耐過了頭,又會被視為懦弱,視為一種安于現(xiàn)狀,不愿付出努力去改變當下的處境,去爭取更加舒適美好的生活。
無可無不可
無可無不可,看到這個詞,想來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它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一種消極或者說不積極的態(tài)度,對某件事情或所有事情的一種冷淡,漠不關心?勺隹刹蛔,如果不是有他人拉著你,或者某些其他外力的逼迫,我們可能壓根就不會去理睬某件事情。好多的中國母親會告誡自己的兒子:"少管閑事,切莫干預公眾的事。"古語也云,"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林語堂先生認為,在中國人身上之所以常出現(xiàn)這種模棱兩可的冷淡消極態(tài)度,實屬中國社會上個人權利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缺乏權利保障的環(huán)境中,"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無疑是一種最穩(wěn)妥和安全的做法。這種冷淡的品行,也并不是生來就有。我國的青年人對公共事業(yè)的熱心,對各種社會不公現(xiàn)象的憤慨絕不亞于西方人。只因干預外事惹了禍,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那種激進和憤慨的性情,就被消磨掉,而慢慢"學乖了",不會再有第四次、第五次。古語又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認為,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當時對個人權利保障的不足。只有你個人能力足夠強大了,也才能去過問其他事情,而不至于受傷害,影響到自己。當然,在當今社會,我國不斷發(fā)展,各種社會不公平,個人權利得不到保障的事情依然廣泛存在,但是這種情況,某種程度上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老滑俏皮
林語堂先生在用這個詞表達中國人的一種德性時,還是比較中性的。就個人看法來說,我覺得正面來說,老化俏皮表現(xiàn)的是一種歷經各種世事滄桑之后,形成的睿智和從容。負面來說,則有一種油奸巨滑的感覺,各種實利主義的人生觀,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也好,通過收集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也好,最終能夠選擇一條完全對自己有利的道路,有人會利人利己,而有人可能會損人利己。林先生認為"老滑俏皮"這種冷淡而又實利的態(tài)度,源于老子的道家精神,且往往是"老人"才具有的品性。"當一個人年紀長大了,他發(fā)展了低飛的天才,而他的理想又糅合以冷靜的慎重的'常識,加之以大洋鈿之渴念,實利主義因是為老頭兒之特性,而理想主義則為青年人之特性。"(P84)年紀越來越大,看問題也會越來越現(xiàn)實,二十左右的小姑娘不大會為了金錢目的而嫁人,四十歲的女人,不大會不為金錢目的而嫁人(她們認為那樣更穩(wěn)當)。如鴿之仁慈與如蛇之智慧,是俏皮的兩大屬性。聯(lián)想到中國的老人時,我們總會在腦海中浮現(xiàn)這樣一個畫面:一個面露慈祥微笑的老人,看著他因為頑皮而哭鬧的小孫子,說著"這算什么"、"沒有關系"之類的話語。顯現(xiàn)著一種因歲月流逝、歷經各種世事滄桑之后的睿智、沉穩(wěn)和鎮(zhèn)靜。
和平
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喜歡冒險類的運動,卻感興趣與尋常平凡的世界。因為我們具有無限的忍耐力,不辭辛苦的勤勉和責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理性,寬宏的氣度,和平的性情。
我們愛好和平,因而很多事情都趨于一種"中庸".我們愿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愿意諒解,愿意妥協(xié),不愿意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我們提倡做人不應"鋒芒太露",我們堅持"勿逼人太過",并將其作為一種"個人修養(yǎng)".我們是理性的民族,因之道家的出世思想糅合以孔教的積極鼓勵,養(yǎng)成一種和諧的人生理想。在我們自己看來,這沒什么不妥,但在思想激進的人看來,這并非一種理性思想,反而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
知足
提到"知足",我們常會想到"快樂、幸福".因為知足,即使在簡陋的環(huán)境中,我們仍覺得很快樂。林先生在文中提到,"幸福問題最后都可以收縮為個人欲望問題。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Diogenes)曾經宣稱自己是一個快活人,原因是他沒有任何欲望。當他見了一個小孩子雙手捧水而飲,索性把自己的飯碗也摔掉。"(P98)沒有欲望,自然也就沒有各種矛盾和苦惱。但是現(xiàn)世中又有幾人能做到沒有欲望,達到一種看透人生空虛,看破紅塵的境界?雖然我們做不到如此極致,但是我們可以擁有一種"積極爭取,坦然面對"的心態(tài)。"一個強烈的決心,以攝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熱的欲望,以享樂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該無?上,則亦不怨天尤人。"(P99)這也是林語堂先生總結的中國人之"知足"的精義。很簡短的一句話,卻也意義深刻、精辟。
幽默
對于"幽默"這一詞,我所想到只有某個人很風趣、他是大家的"開心果",能夠我們帶來各種有趣的故事。但是林語堂先生將"幽默"作為中國人德性之一進行敘述和分析時,卻將這一詞與人生、與中國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等聯(lián)系到一起。讀這一小章節(jié)時,我總能處處感覺到林先生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諷刺,覺得某些行為非?尚Αo法理解。很多只是點到為止,卻并沒有深入的挖苦。具體原因我并不清楚,但想來可能因為文章篇幅限制;也可能因為是在向西方人分析國人,語氣不宜太過尖銳;也可能是其它多方面的原因。林先生認為,幽默是一種人生觀的觀點,是一種應付人生的方法。"人生是一出大趣劇,而我們人類僅僅是其中的傀儡,一個人把人生看得太認真,遵守圖書館章程太老實,服從"草地勿準踐踏"的標牌太謹飭,常讓自己上了當而給長老的同伴笑話。"(P105)
書中提到,中國人幽默會見之于行為和文字兩方面,且見之于行為者,往往多與見之于文字者。文字上,陶淵明的作品、杜甫和李白的詩中等都可以見到相當?shù)挠哪。行為上的幽默往往體現(xiàn)中國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作者打趣的提到"直到如今,著者尤不能辨別送葬和婚娶的儀仗兩者之間有何區(qū)分,如非最后看見了棺材或者花轎。"(P105)林先生還將中國社會中,對待事情"不莊嚴"的態(tài)度,視為一種中國式幽默。
保守性
林語堂先生認為保守性有時是一種自大的表現(xiàn),太過滿足于現(xiàn)有狀況。但當其受到某些外力的強烈刺激后,就會被突破,而走向進步。
可見,這些個德性,各有獨特的方面,卻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合,分不開來。圓熟的人,又顯得老滑俏皮;愛好和平,容易知足,則又能忍耐一定程度的艱苦和屈辱等;很多事情無可無不可,不樂于去和別人爭,順其自然,顯得消極,卻又無不有利于營造和平的氛圍。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2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并不為我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于眾,因為我并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們的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靜,并且她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比绱俗园,林先生的性格便躍然紙上,令人情不自禁產生這樣的念頭:“這定是一個率真的作家。”
歷來并不乏剖析中國人品性與生活習性的文章與著作,但讀來或則過褒揚近乎諂媚以期宣傳之效果,或則過批判近乎無情并因之令人悲憫而缺乏客觀性。一本闡述中國的著作,它的價值應足以當?shù)闷痍U述中國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點毛病。這樣的作者必須立于客觀的地位,其客觀的程度足以領悟全部中國人民的旨趣,這樣的人才不是輕易找得到的。但正如賽珍珠女士所說:可是出乎不意,與歷來偉大著作的出世一樣,《吾國與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滿足了我們一切熱望的要求,它是忠實的,毫不隱瞞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tài)與向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并與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應的廣泛深入的比較。你會驚嘆于作者簡純的風格,而這種簡純偏又不影響作者對真理領悟的陳覽。
林先生確是立于了客觀的地位,無論是揭露中國的弊端,抑或是陳述其美好之處,他總是在扮演著一個敘述者的角色,但絕不只是信息的傳送者,我們往往被他感染。
有時,我們甚至會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寫的,如若是中國人,怎能這樣坦誠,信實而又毫不偏頗地論述他的同胞?可細讀全書,這又分明是一個中國人寫的!如若不是中國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詭辯與學識,幽默與澄明將中國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讀起林先生的文章,腦海中想到的竟是魯迅先生,總不免要作一番對比。后者往往讓人醍醐灌頂卻又悲憫無奈,而前者雖平淡謙和卻極具啟示。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這本書是寫給純樸而忠恕的一般人的'”,這也就是為何此書能夠與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達到認知上的共鳴與契合。
這里,我僅摘錄一段本書中作者關于道教的論述,供大家欣賞!懊總中國人的心頭,常隱藏有內心的浮浪特性和愛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禮教之下倘無此情感上的救濟,將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國人民的游戲姿態(tài),而孔教為工作姿態(tài)。這使你明白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fā)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則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付鎮(zhèn)痛劑,所以撫慰創(chuàng)傷了的中國人之靈魂者!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3
有人說過,對中國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徹的,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語堂先生。讀完《吾國與吾民》一書后,我對此觀點深表贊同。
林先生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他對中國精神文化的透徹理解,還在于他把中國的精神文化闡釋給了全世界,在中國還處在比較封閉的年代,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本書主要圍繞一個中心—“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展開論述,從各方面而又客觀的講述了中國人的各種特性,比如說中國人:老成溫厚、和平主義、知足常樂等等。作者認為,形成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國人民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維、民族特色具有穩(wěn)定性,就算是在當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趨勢下,中華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但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還是不會輕易改變。
最后,還要說明的`是,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可能對我們本國人來說沒有絕對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向在那個時代不了解甚至誤解中國的西方人清晰的從各方面介紹了一個健康而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我認為,現(xiàn)代人讀此書不僅可了解過去的中國,也可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4
《吾國與吾民》是文學家林語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用英文寫成的著名作品,從多種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國社會,并感受中國人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作者將本書分為“基本要素”和“生活”兩大部分。在“基本要素”這一部分中,作者著重分析了中國人的性格特點與心理。而在“生活”部分中,作者詳細分析了中國人的審美與生活方式。
《吾國與吾民》一書內容很多,其中不乏有使我格外感興趣的內容。在作者看來,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老猾俏皮”。所謂“老猾俏皮”,就是一個古老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累的圓滑、忍耐和實利主義的性格。中國人的俏皮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老子的《道德經》和其開創(chuàng)的道家思想中。正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道教給予中國人民一種麻痹的感受,使中國人感到精神愉悅,將人民從嚴酷的儒家思想中解脫出來。但是,老猾俏皮這一精神特性也束縛了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以消極態(tài)度為人處世。
舊中國人的個人主義觀念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點。在舊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中國人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公共精神的缺乏。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是沒有“社會服務”這樣的東西的。曾經的中國人在思考、解決問題時,往往并不考慮他人。這一點可以體現(xiàn)在中國流行的游戲中,中國常見的撲克、麻將等游戲都是以玩家各自為戰(zhàn)為中心的。但是,舊中國的個人主義并不是以本人為中心,而是以家族為中心的。為家族謀利益常常是個人行動的出發(fā)點。所以,我們說曾經的中國社會像一盤散沙,這一盤散沙中的沙粒并不是一個個個人,而是許許多多的家族。
作為一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成的作品,《吾國與吾民》一書中必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內容。現(xiàn)代中國家族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人們的公共精神也大為提高,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特權和腐敗現(xiàn)象也大為改善。此外,中國人民之間的地域差異遠沒有從前那么明顯。最重要的是,舊中國人圓滑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已被積極進取的新生活態(tài)度所取代。
但是,雖然經過了時代的變遷,中國人民總有一些獨特的品格不會隨時間逝去。顧全大局、愛好和平、懂得知足和幽默風趣等優(yōu)良品格不僅沒有消逝,在這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這些品格更加顯得重要。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一方面,對于舊中國人思想和生活中的封建迷信、人云亦云和徇私舞弊等,我們應當堅決唾棄。但是,一昧地推翻傳統(tǒng)思想,全盤否定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做法,也是有失穩(wěn)妥的。我們應當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合理吸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使自己更有修養(yǎng)、更加穩(wěn)重。
《吾國與吾民》用英文寫作,面向西方讀者。這本書向西方世界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又生動的中國社會。作者在這本書中表現(xiàn)的感情不僅有對中國現(xiàn)狀的遺憾,更有對偉大中國光明未來的無限期待。我相信,經過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偉大的中國必將綻放出無限的光彩。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5
久聞《吾國與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語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寫的,也知道書的原意是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幾年前,我也在林語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過幾個章節(jié),非常喜歡他的文風。但把這本書完整而認真地讀完,卻是最近的事。
《吾國與吾民》誕生的重要促成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對這本書作出過評價:“它寫得驕傲,寫得幽默,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外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毖芯俊⒚枋鲋袊说臅泻芏,從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國》之類外國作家的作品,不勝枚舉。但這些后來的作品都極難超越寫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吾國與吾民》。依我看,其關鍵就在于其作者林語堂先生多樣的成長環(huán)境和豐富的生活經歷。作為一個中西文化的混血兒,林語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過,摸得到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又飽受過西方教育,能夠跳出中國看中國。
“幽默”一詞,是林語堂先生的杰作,他將英文中的humor創(chuàng)造性地如此音譯。而幽默的風格也自始至終地貫穿著這部《吾國與吾民》。若不是有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讀者幾乎很難想象,這本書竟是寫于最動蕩的年代。誠然,每一個讀書人都關心國家的前途,但林語堂沒有學魯迅,去直面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他的書中,沒有字字句句都劍拔弩張。他仿佛獨處于世外,心平氣和而又無比誠摯地,澄清著淤積的歷史偏見,展列著沉淀的.璀璨文明。
為求客觀公平地評價中國,向世人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林語堂自己認為“必須要擺脫主觀意識、既成觀念,不受武斷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觀念以及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完全像感覺自己跳動那樣去感覺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觀察事物。”
事實證明,林語堂先生的確幾近完美地完成了這個重任。讀《吾國與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張一塵不染的白紙上作畫,清晰干凈無比。他從文化差異中捕捉中國文化的獨特之美,靈巧而又不偏不倚,絕非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而能為。
這本書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話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絕不疚,無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撓紛擾,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比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涂脂抹粉!绷终Z堂先生不是不愛祖國,也不是如書中寫的那樣“無可無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華民族雖然千瘡百孔,仍有極強的生命力,絕不會為外族輕易毀滅。這樣熱忱又冷靜的情懷,如今的所謂學者們不知道還有幾個人可以望其項背。
即便才情達到如此高度,林語堂先生仍然保持著若谷虛懷,“我歡迎人們?yōu)槲肄q護,也接受人們對我的批評!绷终Z堂先生將中國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脈絡分明,但依我拙見,時代的發(fā)展已經轉變了太多的傳統(tǒng)觀念,書中很多論斷在今天早已不能適用,這一點在分析中國人心靈的女性化和婦女生活的章節(jié)中尤為明顯。
林語堂先生能夠憑著自己對民族的了解,預測中國在抗戰(zhàn)中的勝利。但他畢竟不是傳說中可以用水晶球預測未來的吉普賽人,無法料想幾十年后的社會面貌。這一點,作為讀者,我們當然要十分理解,還要理解到:讀書不能盡信書。
話說回來,判斷一部作品偉大與否,絕不能用后世的視角來審視,而應當回溯到創(chuàng)作的當時當?shù),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來考量。《吾國與吾民》的創(chuàng)作出版至今已經80年,依然對人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內涵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樣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偉大的。正如所有偉大的作品一樣,《吾國與吾民》必將繼續(xù)穿越歷史的隧道,撥開眼前的迷霧,對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娓娓道來。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6
《中國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國吾民》的最早全譯本。于是得閑便翻看起來,整個閱讀的過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也有趣很多,時時能讀到讓人露出會心微笑的文字。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復雜的書,作者林語堂先生在寫書之時正值國難當頭,而新舊思想的碰撞無處不在,他成書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牽扯進很多當時的政治局面,竊以為作者對于當時復雜的局勢所抱持的觀點還是書生了一點。但我在此不想也不會談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說。想來想去,我也只能寫點和現(xiàn)實生活有關的瑣事罷了,雖然這樣的品論不免是斷章取義的,或者這樣的觀點根本就是作者最不想讀者所落入的偏見,但70年過去物是人非,同樣的文字由不同時代的人讀來,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徑庭的。
此書的筆者林語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語言大師,此書是他用英文書的,根本立意就上讓外國人理解中國,當然其中也有很多作者對于當時政局的見解。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條件”就決定了他能完成這樣一項貌似“不可能任務”,他出身中國傳教士家庭,從小接受西方教育,游學海外多年,但同時又擁有渾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對各路傳統(tǒng)學說深刻的理解。這樣一來他的著眼點和所抱持的觀點就變的十分有趣了,尤其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述上。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樣一種中立的,有別于以往的,甚至帶點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來闡述我們所司空見慣的日常的一切。可以想見這樣的書在當時會引起多大的轟動。
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讀此書卻又別樣的感觸。對身在今時今日的我們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早已經不再是筆者當年的新鮮事物,轉而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傳統(tǒng)文化卻漸漸褪色。這樣的變化而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本無所謂對錯,存在即是合理。但不可避忌的事實是,傳統(tǒng)文化的斷代現(xiàn)象。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7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真正了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也就幾個人:魯迅,林語堂,辜鴻銘。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前有辜鴻銘,后有林語堂,而林氏成就最高,對中國人精神的理解也最透徹。林語堂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他的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的透徹理解,還在于他把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精神闡釋給了世界,闡釋給了全人類,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精神。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林語堂一生最關心兩件事:文化,文章。文化是要去研究出來,思考出來,從社會里悟出來,從典籍里讀出來;文章要寫出來,表達出來,不僅用母語表達,還能用英語表達。有學人總結自己的生活,用很簡潔的話:讀書,思考,寫作。語堂先生也是過的這種生活。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先生的杰出之作,他將中國社會一點點的解剖,把這個社會的弊病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前進著,與此同時一些封建糟粕也跟著沉淀下來,深深駐扎在人們的靈魂深處,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精神層面的東西卻是越來越匱乏,我們不停的呼吁,卻怎也抵不過人性的退化。為什么社會上會出現(xiàn)郭美美,盧美美?為什么不斷的有人把金錢往自己的口袋中囊括?《公共精神的缺乏》一文中,開頭便指出“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
的確,在中國人的本性中,習慣性的組成家庭的勢力。五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家天下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雖然,我們早在辛亥革命的時候便在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但這種個人主義,以另外一種嶄新的方式,存活在社會中。它就像是病毒般,可以自己不斷的變異,從而產生新的個體并且在人群中廣泛傳播。
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前,紅十字會每個月從社會各界收到的捐款都有幾個億,然而因為社會信譽度的降低,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愛心是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而是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騙,自己的.善良反而是給罪惡的紅十字會網絡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這讓人情何以堪?有的省的捐款甚至是零。那么那些真正處于水生火熱中的貧苦人呢?他們該怎么辦?就因為自己的個人主義,家族心理。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難道不覺得感到羞愧嗎?當住著贓款買來的房子的時候,不會感到恐懼嗎?
如今,走在馬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漠視,只有極少數(shù)人勇敢的上去攙扶。我為什么說勇敢?有多少人上去幫忙了反而被人反咬一口?在一起案件中,有位老奶奶受人幫助后千恩萬謝,當?shù)弥约盒枰Ц兑淮蠊P治療費用時,馬上翻臉不認人,最后鬧上了法庭。法官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理由是“你沒有撞到她,你怎么會去扶她?你有犯罪的傾向,所以罪名成立。”被告人只能吃啞巴虧,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敢相信。這個社會太美麗,美麗的讓人不知所措,無法辨別是真是假,所以只能選擇沉默。我們的心靈太脆弱,經不起猛烈地折騰,與其面臨傷害,倒不如勇敢的放棄……公共精神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喪失的。個人主義體就現(xiàn)在老太太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怪罪于別人承擔醫(yī)藥費。而大多數(shù)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害,選擇漠視……人性的冷漠啊,多么可悲。
吾國之殤!吾民之悲!林先生的書,是一面銅鏡,讓我們不斷的反省自己,去理性對待我們人性的弱點,建立正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8
在選課的時候我和同學一起選了現(xiàn)當代文學賞析這門課程,之后又聽其他同學說這個老師是一位非常有趣同樣也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老師,因為這個緣故,在老師的作業(yè)要求下,我選擇了這部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先生本名叫林和樂,是福建龍溪人,他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段釃c吾民》是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的。在林語堂老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有《生活的藝術》《我的話》《蘇東坡傳》等等。
《吾國與吾民》一書由稱作為《中國人》,很清楚的讓人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到一些意思,另外它還有一個英文書名是“MyCountryandMyPeople”,這部書不僅僅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處于一種動蕩不安的局面,中國出現(xiàn)危機,中國人民慢慢的變得麻木,對于國家的發(fā)展顯得無所適從,林語堂作為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又以嶄新的理論,探究了潛在和必然的希望,斷言了中國是偉大而不會輕易分解的。在當時的中國發(fā)展之下,有許許多多的中國青年對于中國的發(fā)展闡述了諸多觀點,但是往往都是一些局限于表面的事物。而林語堂先生林語堂用一種客觀而冷靜的態(tài)度勾勒當時的中國,用含蓄的口吻道出中國人性格養(yǎng)成的歷程,是為了讓中國人了解國情,冷靜的解決問題。
《吾國與吾民》這一本書全書共分十章,分別為中國人民、中國人之德性、中國人的心靈、人生之理想、婦女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生活的藝術、中日戰(zhàn)爭之我見,在每一章中都具體描寫了中國事物的.發(fā)展,點點滴滴的文字中都透露了作者渴望救國,深切愛國的感情。在《中國人的性格》這一章中,林語堂先生寫出了中國的特點,他有力批判性的文字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腐敗的所在,而不是官方,或許只有身處其境,才能明白林語堂的一番心思。從歷代以來,中國淪為封建社會,歷代的領導者很多都是消極迂腐,社會遺留下來的問題使得中國人也變得消極避世,成為侵略者眼中的羔羊,林語堂對這些社會殘留的問題都進行了分析解釋。
在林語堂的書中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句話“我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擾擔憂,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于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是多么的熱愛祖國,但是他不是溺愛,而是勇于對批判,從多方面讓人們認識到真正的中國。
而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物是人非,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受侵略嚴重的社會了,中國進步了,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的社會真的是沒有暴力,沒有侵略的完美社會嗎?不是的。要想達到更高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需要我們做好表面文章,更需要我們從內在出發(fā),看了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吾國與吾民》,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出現(xiàn)了。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9
讀完林語堂老先生的《吾國吾民》被其深刻樸實的文字所打動。他用最樸實的語言陳述了他心目中的國家狀況。這樣一段話給了我深刻的記憶“我堪能坦白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我堪能暴呈他的一切困惱分憂,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于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他將調整自己,一切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庇纱丝梢姡终Z堂先生的思想及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及焦慮。本書從九個部分講述了先生眼中的祖國。其中《中國人的德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讓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國人的各種品行。
德性,在中國文中呈現(xiàn)出來的是處于任何環(huán)境,能保持一顆鎮(zhèn)定的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亦能了解別人。而德性的力量亦可稱為心的力量。一個人德性上的成熟在于不斷的領悟智慧。 在先生看來,圓熟,是中國國民一種典型的、綜合的品性!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這是儒家理論之基礎,意為:學習知識旨在培養(yǎng)是非(光明正確的品德)判斷能力,然后才能發(fā)揚光明正確的品德。通過書籍學習和社會實踐,當一個人的品德,臻于領悟人生及人性的美好及缺陷,臻于領悟事事的可求與不可求,臻于領悟人類努力之必須,并能適應融入這一切,便成就了國人所謂的圓熟老成,所謂的睿智通達。往往此等德性的修進,得利于儒家的宿命論。宿命論乃和平與知足的源泉。儒家刻板又充滿宿命的自強不息,道家自然卻不乏冷漠的大智慧,佛家清心寡欲間的大徹大悟。(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兩千年來的中國,儒釋道三家并存,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又陳腐固執(zhí)、銹跡斑斑的文化,錘煉就了我們這等可贊可嘆可悲的德性。
忍耐,是中國人的美德,然而在這里作者把忍耐三大惡劣德性之一。中國人的忍耐能力可謂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曾經忍受暴君虐政,無政府種種慘痛,而且把這種忍受看成是順應自然之法則。但是,我們不能盲目的去忍耐,古代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忍耐的結果是好的,但是并非都是如此,忍耐的特性已經讓我們失去了追逐自己個性的能力,亦或追逐幸福的可能性。當然在家庭里面,我們竭力互相忍耐包容,能夠使這個家庭變得更加和諧幸福。,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面對的是近于屈辱的災難面前,或者是非對錯面前,我們如果依舊選擇忍耐的話,我想這并不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美好的'品德,而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我們這種忍耐的品質貫穿于生活當中,只要家族制度的存在,只要社會建立于這樣的基礎之上,即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已一個分子的身份生活語和諧的社會關系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
無可無不可,我想這種品行產生于社會環(huán)境中而非人的本性。不是沒有是非,而是不能論是非,不是我們生性冷漠遲鈍,只是自我懦弱不能抗衡正義。長大以后的我們,是非面前,有幾次可以不看別人的眼色,抬頭挺胸,直抒其懷,慷慨陳詞。因為數(shù)千年來個人權利沒有憲法的保障,只有模棱兩可的消極態(tài)度才能自保,才最為穩(wěn)妥自然,此一德性,無異于王八蛋之發(fā)展其甲殼,所以,大街小巷之間,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到處是中國人特色的無表情凝視無可無不可,似乎是很釋然的,但是實際卻是緣于無奈。林先生把這種無奈歸結為社會的法治的欠缺,由于人們的生活沒有確切的保障,權利的保障沒有規(guī)律可循。這確實也有其道理。而由這“無可無不可”所衍生出來的是人情冷淡,安全第一,墻頭草的精神。更有“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之類的詞匯教導人們不要冒進,不要激動,絕對不能意氣用事,要三思而后行。最終還要告訴你,你的生命不是你自己的,是父母給的,所以個人沒有權利將自己處于危險之中,諸如此類等等。于是人們變得越來越膽小,始終超不出群體而樹立自我。
我們在《水滸傳》見到了魯智深的俠義心腸,他成為了很多人的偶像。因為他的勇敢
與打抱不平的精神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可在當今社會,我們看到了許多并非我們想看到的景象。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不斷囑咐著不要多管閑事,惹禍上身。因為什么?使國人變得如此麻木,面對壞人卻不能夠勇敢的站出來去阻止他的行為,而是以一種觀望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樣使壞人會變得更加猖狂,變本加厲的做壞事,到時候受傷害的人會更多。其實,每個人都在擔心著如果阻止了壞人則會招來報復,而沒有人能夠保護他。國家的法律并不是很完善,當然這與中國的國情也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理解,但是公眾的導向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偏差,我想我們應該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反思。我想到了魯迅先生寫過的文章“”講到了中國的“看客”比較多?纯偷漠a生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國家的民眾的麻木是多么可悲。
老滑俏皮,這是人到老年的一大特色,在和氣慈祥之下,明明白白的表現(xiàn)出對勞動、抗爭的嘲諷與漠視,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來自于道家,從這一角度來看,儒家的克勤克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的一切都需貼上“徒勞”這個標簽。從下面這個故事我們就能夠了解到中國的道家所提倡的東西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辱我,侮我,慢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受他,敬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由此看來,老子提倡的妥協(xié)讓步的思想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從我國的文學中就有所體現(xiàn),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退一步著想”“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蔽覀兘洺R砸环N“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狀態(tài)生活著。這是一種消極的力量對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來說,是不利于發(fā)展的。
忍耐,無可無不可,老滑俏皮,林語堂把它們稱為三種惡劣的德性。他們麻痹了中國人的組織力量,吞噬了中國人的社會公共意識。是中國近代的屈辱史的始作甬者。
和平,是中國人崇尚的一種品性。中國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戰(zhàn)士,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和以孔教的積極鼓勵,養(yǎng)成一種和諧的人生思想。他們不好戰(zhàn)爭,因為他們是人類中最有教養(yǎng),最能自愛的民族。我們都知道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只有痛苦以及巨大的損失,我想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討厭戰(zhàn)爭的。在中國,和平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戰(zhàn)爭的存在與否,還包括人們所期望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向往安寧,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東西方對待和平的問題是存有很大差異的大多西方人擁有的豪爽、熱情、冒險意識和英雄膽略等等高尚的品質,在中國只賦予了少數(shù)的英雄豪杰。因為對生命的珍惜,對不無痛苦和憂愁的生活,堅強執(zhí)著的熱愛,對于安逸生活的無限向往,同時知道戰(zhàn)爭的代價太高,我們不喜歡打仗。我們持有較高的理性,讓我們成了最低能的戰(zhàn)士。這原是我們的美德,但不幸而殘酷的事實是:戰(zhàn)爭不因為不喜歡就可以遠離我們,更多的時候,只有戰(zhàn)爭才能消滅戰(zhàn)爭。這樣我想起了清末時候我們不斷的妥協(xié)退讓,正是因為這種妥協(xié),使國家面臨著滅亡的危機。面對國家的災難或者屈辱,我們不能一種“不戰(zhàn)”的狀態(tài)存在。所幸,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之后,我們終于站了起來。以強有力的回擊澆滅了侵略國家的火焰,才贏得了獨立。所以有時候戰(zhàn)爭也是消滅戰(zhàn)爭的一種方法。
知足,我一直認為,知足與一個人的幸福與否掛鉤。如果我們知足的標準很低,那么我們所獲得的幸福感就會很多。如今的社會,很多人都感覺自己處于不幸福之中,究其不幸福的原因大部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知足者常樂”當我遇見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或者失利的時候,我不會沉溺于失敗或者傷心中,因為我會想到,有多少人至今還在為填飽肚子而發(fā)愁,對于失敗,我們失去的只是一次機會,我們并未失去我們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命和價值。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狀態(tài),事實上只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而這種生活態(tài)度來源于一種知足感。當然在本書中林先生對于知足的解說有著另一番定義。它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中國人怯懦的性格。在這點上中國人的知足和忍耐是并存的,這是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逐步形成的兩種相輔相成的特征。一般情況下百姓是能夠忍
耐的,但是如果忍耐到了極限呢?一為“忍無可忍,無須再忍”,這多半是行俠仗義之人所為,一般百姓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這么做;二為“忍無可忍,仍須忍”,如何忍?此時知足便派上用場了。說是知足,實際上并非是知足,而心中實際還存有欲望。最終知足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必須在內心做一番,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自欺欺人的思想斗爭,最終權衡利弊(當然安全安定第一),舍去自己的欲望,而選擇一個還算能夠接受的借口,接受眼前的事實。于是乎,可以將欲望暫且拋之腦后,得片刻的滿足與歡樂,可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等問題再次出現(xiàn),內心的斗爭繼續(xù)上演。人們對于此非但不反感,而且還有些樂此不疲。 “退一步海闊天空”,亦或“知足常樂”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百姓們困苦的時候的一顆糖。
至于“幽默”幽默者是心境之一狀態(tài),更進一步,即為一種人生觀的觀點,一種應付人生的方法。中國人真正的幽默無非兩種,一種為真正的智慧的思辨,而另一種則為無謂的,有時候甚至是無聊的狡辯,北方人稱其為“抬杠”,至于此詞的由來,不得而知。前者能夠博得智者之間的會心一笑,而后者則更多的是為了給無聊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老話“君子動口不動手”,也許是因為中國人更喜歡動口,致使抬杠的技巧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此幽默明顯不同于西方之幽默,帶有濃重的中國特色。
“保守性”,在當今時代可能不屬于一個褒義詞,尤其在現(xiàn)今發(fā)展如此快的社會之中,保守便等于落后,這就是現(xiàn)代人對于“保守”的詮釋。但是在林先生看來,保守性是中國人的“一種內在的豐富之表征,是一種值得羨妒的恩賜物!痹谒磥,正是孔老夫子給我們的保守性,保住了我們的文化的獨特性。讓中國文化在多次被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之后,能夠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被統(tǒng)治者同化了統(tǒng)治者,而且不止一次的取得了成功,這也許可以成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奇跡。除此,現(xiàn)今時代的保守性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文化積累下來的沉淀,同時給與我們的包括不好的一些方面。在清末,我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想這樣也是中國的保守性的一個因素造成的,F(xiàn)如今,我們不斷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吾們是老大的民族?”如今,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比林先生更豪邁自信地說。中國的強盛有目共睹,我們也不會再患得患失的過日子。我們有時候會想,我們能夠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些什么,想想看來唯有在她的羽翼下努力的成長起來,直面她所給予我們的一切,接受她的美麗和與欠缺,以及,時刻保持那種強烈的歸屬感,這片最為我所熟知的土地,是為我們準備的,它將屬于我們也必將由我們來經營和耕耘,這份擔子分擔下來,每個人多少也要背負一些沉重,過一些咬牙的日子。對于我們自己的祖國母親,我們不僅要能夠感受到她所帶給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對于一些欠缺或者尚未完善的東西也想學會接受,并且不斷的努力去使她變得更加完美。我們的民族生命真意踏進了新秋時節(jié),我們的民族生命中,民族的和個人的,臨到了一個時期,那是秋的景色已彌漫籠罩了我們的生命…..“我最愛好秋,它的金黃濃郁,不是表現(xiàn)春的爛漫,不是表現(xiàn)夏的盛力,而是表現(xiàn)圓熟和慈和的智慧”金秋時節(jié),這個美麗的國家被籠罩上金黃的光彩,如六十支蠟燭般閃閃發(fā)亮,愿每個在其之下的人們都會思及頭頂上分及的一片惠澤,因為祖國的強盛,我才會如此快樂
林語堂先生的這本書,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的狀況。大到國家政治,小到習俗習慣,各方各面都有所涉及,可見老先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同時具有比較深刻的觀點。在藝術,家庭制度,女性地位,思想,宗教,教育方法上都有其獨到的見解。雖然在書中,我們了解到的只是一些典型性的事例,但是確實非常全面的總結了中國的思想文化及傳統(tǒng)。值得我們廣大的中國人不斷的思考與總結。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10
《吾國與吾民》是一部值得我們珍重與留念的,她成書于民國我國民林語堂之手。他站在歷史與現(xiàn)實,矛盾與沖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對比與刻畫了吾國吾民的國民特性以及此種特性之歷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層次根源和現(xiàn)實考量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他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是一個有著廣袤國域的國家,他的文化差異明顯;中國是一個有著眾多民族的國家,他的文化豐富多樣。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交融著,互補著,并且較為和諧的演進著。當然,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和以漢族文化為主體中華文化構成了《吾國與吾民》的基本內涵,也構成了華夏文明的基石。
當我們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下,我們顯得有些沾沾自喜,我們似乎忘卻了那沉淀而又厚重的歷史遺產,那深深地植根于我國民之中的本能的難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消亡呢?而那優(yōu)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揚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文化”是本書的一個核心詞匯,她包括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在林書堂看來這包括民族性格、習慣、傳統(tǒng)、精神、文藝作品、社會制度、追求等等。
崎嶇而漫長的中華文化是我們迥異于古代的希臘、羅馬、埃及、印度文化的一個表式,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卻未曾中斷,時至今日依然堅挺,也成就了她特有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質。為什么我們的文明經久不衰?為什么我們的國民奴性難改?為什么我們的國民缺乏進取與創(chuàng)新?
是地域、氣候、人種?是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還是生物進化之必然結果?
林語堂先生以客觀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膶W風向我們真實的呈現(xiàn)了我國民之特性,自然與社會因素是我國民性格形成之本源。自然經濟的脆弱性使生活在大河流域額人們渴望統(tǒng)一,渴望和平。他們需要中央集權領導和庇佑,
俗語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統(tǒng)治者在君權神授的光環(huán)下毫不客氣的吸食和壓榨著被統(tǒng)治者,只是有時候他們更加注重“技術”罷了。中國的大眾世世代代延續(xù)著這一“歷史潮流”,這種壟斷性強權性的官僚性統(tǒng)治環(huán)境正是我民族奴性的根源,但這客觀上也增加了我們民族的“適應性”。
“天下大勢,分久必和,合久必分”雖有主觀,但仍有借鑒意義。有學者認為中國歷史在重復著八百年一個周期的輪回。而每一次無不因有新鮮的,強悍的外族或有外族基因的民族所重新煥發(fā)生機。
在全球化的今天,過去的歷史將永遠不會重現(xiàn),各國家和地區(qū)間的交流邁入了新的時代,而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中。中華民族的雄起必將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吸收一切外部優(yōu)秀文化成果。我相信“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智慧將會在中華的崛起中再次應驗。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11
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拜讀林語堂先生的書?赐暌院螅鴮嵱X得其思想極為精妙。而身為國學大師,其對中國人有著其獨特而又嚴謹?shù)目捶ā闹袊媳狈降牟煌_始講起,談中國人的心理,談中國人的生活,并客觀的評價中國人。這是令人所敬佩的,身為中國人,能客觀的看待自身,而不是身在此山中的片面。
在我看來,其文中想解讀出的,中國人的特色,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其家族制度,但細分的話,我想可以分成這六類,德性上的“忍”,思想上的“情”,哲學上的“度”,社會上的“家”,文學上的“詩”和藝術上的“書法”。而前三者所想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精神層面的特點,和與西方人的比較。后三者則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基點,也可以說,中國特色就是以“家”、“詩”、“書法”為中心,衍生出來的中國式生活。
接下來就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談談林語堂先生所想的中國人吧。首先,便是中國人的精神層面的特點。忍,情,度,其實是放在不同情況下來討論的。忍,主要是處事;情,主要是理事;而度,則是萬事之則,無論是處事、理事其講究的無非就是中庸之道。就如中國所特有的中藥,所謂是藥三分毒,藥量過了,可能會引起另一種疾病,或者是加重病情;而倘若,因良藥苦口而不愿服用應有的劑量,那么可能病情就無法得到好轉。無論是過,還是缺,都不是可取之路,唯有中庸之道,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這于許多歐美的極端處事方式,還是有極大的不同的,雖然中國自古以來,朝代變遷、民族變換,但很少會出現(xiàn)種族滅絕的行為。按照古代的做法,如西周的法律制度中的舉輕世重原則(舉輕世重原則: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平定新國家,輕刑法;一般諸侯國,常刑;叛國,重刑),其對于異族講究的更多是安撫和同化,這也是為什么經歷了多次民族浩劫的中國,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緣由之一,用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便是“她(中國)如何在親率魔手下維護其生存,而且事實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轉以自榮,而能不喪失其民族特性并保存固有文化之存續(xù)。此種種族本質的抵抗力之關鍵,即為中華民族繼續(xù)生存的關鍵。”相反,對待印第安人,對待猶太人,歐美國家所具有更多的慣性思維便是種族滅絕政策,而這又是為什么歐美文化無法像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相比而言)。
當然,除了中庸之道,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生存,還有的便是她的“忍”,外國人曾感嘆,中國人真的是忍耐力極強的民族,而為何如此?追其根源便是“家”的制度。但我選擇不馬上過渡到解讀家族制度的問題,我想先講講理事上的“情”,因為它同樣跟家有關,甚至影響到了整個中國社會。
褒揚上來說,中國人看重“情”,凡事講情面,社會不再冰冷,更多的是家的溫馨。但是,貶義上來說,情理情理,先情后理,足可見,“情”在中國社會的重要性,正是由于過分的講究情分,而忽視理性,這就是為何中國法制的進程如此緩慢、受阻的原因之一。帶來的更多的負面信息就是徇私舞弊!瓣P系戶”可以說是遍地開花,上至皇宮,下至家族,關系、情面決定了一切。而且,又因為“情”,所以中國人更具有的是女性型的思考方式,而缺乏科學精神,因為中國人是不會因發(fā)表“四種洗滌盆碟方法的時間與動作之比較”,而復得沾沾自喜的。而之所以產生這種之重分析,不重實踐、不重機械的研究的情況,正是情過分高于理的一大特點。
但回過來說,精神層面上的“忍”和“情”的形成,追其根本還是“家”的制度所帶來的影響。那又是何種聯(lián)系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中國的家族制度。中國文人的一生志愿無過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比恢袊墓糯饨ㄉ鐣,又可謂家天下,所以說實在,無非就是個人,上升到家庭,再上升到大家族的過程,因為平天下而連帶著地位上升的也是他所在的家族。所以用林語堂先生的言語來說便是“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倍业挠^念的產生則應歸功于孔老夫子,當然不是說其不是,孔子先生當初的原想是回復西周時的等級制度,
維持社會的秩序,但是一定程度上卻,加固了家族內等級身份的結構。再接下來的商鞅變法,更是把家聯(lián)為一個集體,再接下來的滅族政策,更可以看出家族制度越來越加劇加深。因此,家的觀念凌駕于社會之上,而在環(huán)境的不斷熏陶影響下,中國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唯家是圖的特殊的社會觀念(本想使用畸形,但是觀念都是想像出來的,而且雖然其有弊端也有良好的一面,所以使用特殊一詞),“僅志在光耀門楣而為家族中的好分子,但是營私舞弊,敲詐勒索,對于公眾是一種惡行,對于家族卻是美德”的中國式共產主義,限于家族內部的合作,產生了盜竊狂的結果,然而妙不可言的是,其竟然帶有了利他主義的色彩。所以可以說中國是一盤散沙,而散沙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個家族。而日本則是一塊花崗巖。但是那一盤散沙,你之多僅能使他散開,沙粒固然還是原來的沙粒,而花崗巖爆裂開來以后,可能其性質就發(fā)生了根本上的改變。綜上所述,家族制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的`特色產物,有利有弊。
回過頭來談談“忍”和“情”就來源于家族制度。家族制度中的等級森嚴的契約關系,使“忍”尤為重要,家固然是家,它更像是縮小的政權,所以忍術極為重要。而“情”,則是家族制度最為本質的血緣關系,產生了特殊的情感紐帶。所以說,精神層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家族制度為根本。而區(qū)別于家族制度這種政治生活,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是在其褪去社會身份后,在閑暇時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況。所以可以說,書法和詩便是未直接聯(lián)系,或者說是脫離于家族制度束縛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或者是消遣吧。
書法可謂是中國藝術的經典,無論是中國的建筑,繪畫都是符合書法的筆法的。就建筑而言,骨架結構的顯露和隱藏問題,等于繪畫的筆觸問題,那簡略的筆法不是單純的用以描述物體的輪廓,而很多的建筑都是作為其余筆畫的中心支撐點。而中國南方瓦房的建筑,則體現(xiàn)了以曲與直線想協(xié)調的特點。而中國繪畫重的是意向描寫,所以空白的位置也是畫的一部分,相比于外國習慣將整張紙?zhí)顫M的習慣,足以體現(xiàn)書法的影響之大?傊,書法對于藝術的影響舉足輕重。
如果說書法是藝術的基礎,那么詩則是文學上的基礎,無論是戲劇,還是散文,甚至小說,都無時無刻不出現(xiàn)詩的身影。詩,其實準確的說是中國的歌劇,戲劇可能是看一遍就厭煩,而歌劇則是百聽不厭的,而詩便是如此,越吟味越濃。相比信仰力量相對不足的中國,詩可以說是一種感情的寄托,或者說是文人的信仰和終生的追求。
以上就是我對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一書的一點拙見。其全書講述的中國人活靈活現(xiàn),而又切合實際,富有幽默感,實在令人佩服。自己雖然身為中國人,但未必真的理解中國?赡芰终Z堂先生是一種理解,或許可以根據他的理解繼續(xù)深入,抑或是選擇。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12
讀完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了解自己,或者說,從未以一種深入的全面的視角審視我們中國人的特點。不得不感嘆,林語堂確實是個文學大家。
林語堂生于福建漳州的一個牧師家庭,在上海圣約翰大學讀英文,哈佛大學讀比較文學碩士,1922年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讀語言學博士學位。他飽受西學,因此能從文化差異中捕捉到中國文化的獨特之美,能用求索真理的筆回應外國人的傲慢偏見和中國人的夜郎自大,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用深刻對比表現(xiàn)出來的寫意中國。
《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共分十章,分別為中國人民、中國人之德性、中國人的心靈、人生之理想、婦女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生活的藝術、中日戰(zhàn)爭之我見。作者以一種整體式的筆觸向人們展示了一位文化學者眼中的中國,其方方面面的精細描寫讓人重新認識一個偉大的國家。
《吾國與吾民》是一面鏡。林語堂先生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日常飲食及人生的最后歸宿,都有精辟的見解。讀后,細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寫到中國的學府制度時,說,“總說一句,無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謂把心理學,宗教,推銷術,英國憲法史這樣疊床架鋪的累積起來,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有學問的人!奔词乖诮裉,最熱門的國考,即公務員考試,不也是如此嗎?
《吾國與吾民》成書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個年頭了。盡管我們的'思維方式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但根深蒂固在個體和我們的民族的骨子里的東西是不變的。林語堂讓你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讓你窺到自己身后的影,這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13
還是在去年年底前,就讀完了林語堂大師的《吾國與吾民》,當時就想寫點東西,由于各種緣故沒能寫成,一直拖到今日。記得這本書也讀了很長時間,是陸陸續(xù)續(xù)讀完的,不好做總體的評價,只能記述一些隨感的東西。
之前就曾讀過林語堂大師的幾部著作,為大師的博學所折服。這次更是如此!段釃c吾民》這部書,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介紹我國民族和社會的基本狀況的?梢哉f是方方面面。總之,一言以蔽之,它是對我中華民族及其社會,尤其是漢族文化歷史的一次全方位的掃描。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段釃c吾民》這部書也是用英文寫的。想必寫作的初衷,是向西方乃至全世界來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的。的確如此,在當時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這本書對西方了解中國應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讀的自然是中譯本,由黃嘉德翻譯。也可能是難為譯者了,也可能是譯者能力不夠,反正讀起來有好多晦澀和不通之處。這也與當年的白話文還不成熟、不通暢有關。況且由英文譯來,當年林先生以白話文的感覺寫成英文,想來實在是不好譯。不管怎么說,讓人讀著不順勁總不是好事。但瑕不掩瑜,質勝于文,就其反映的內容來說尤為珍貴,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全面介紹了我國的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
下面,我就閱讀過程中感觸較深的地方做一些摘記和描述,亦談一些自己的感覺。
(一)關于中華民族的同化力問題。
林先生說,談到中華民族的同化能力,恐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能比得了的。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多次受到異族,主要是北方民族的入侵,但最終都被中華民族同化了。其原因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力量。北方民族大多文化落后,入侵后被漢文化浸染而被同化。如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漢化。
二是傳統(tǒng)的家族制度。家族制度的本質,是讓家族的每一個成員不能忘卻本人祖系之所屬。此種綿賡萬世而不絕之社會制度,中國人視為超越現(xiàn)世一切之珍寶。它含有宗教意味。當家族意識脆弱的異族與這種家族制度相遇,無論是異族本身還是與漢族通婚的混血兒,都必然樂于接受并加入到家族脈絡之中,以分享家族世系延續(xù)之一部分,并沉醉于一種美妙的理想,覺得一個人的軀殼雖死而其靈魂不滅,扔能生存于家族生命的巨川之中。
一個特別能說明的例子莫過于對河南猶太種人的同化。根本上也是這種家族制度作崇,F(xiàn)在河南的猶太種人,已全部同化于中國。他們的傳統(tǒng)習俗不吃豬肉已成為過去。猶太人之民族意識,早已埋沒于維系著家族組織之中國的較大民族意識中,結果在人種變化的園地上獲得一偉大的新收獲。至于種族意識比猶太人弱、自尊觀念比猶太人低的其他異族,若入侵中國疆域,土著的漢族常保有超乎侵略者的優(yōu)勢。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由此說來,我們現(xiàn)在的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族,實際上是深度同化后的混血民族。漢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統(tǒng)稱?峙伦钕冗M的醫(yī)學也不能再追溯回去了。唯一的標識只能是漢族的文化標識。
。ǘ╆P于中國人之德行
林先生說,“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藍瓷器之獨步全球!薄坝芯渌渍Z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由是觀之,忍耐是有目的的!币源烁爬ê屯诰蛑袊说奶匦钥芍^入木三分。據傳,唐代宰相張公藝以九代同居為世人艷羨。唐高宗東封泰山,特臨幸其居,問其所以能維持和睦之理,公藝索一紙一筆,書“忍”字百余為對,天子為流涕,賜縑帛而去。
林先生認為,“容忍”是中國文化的最大品性。要磨練容忍這種功夫,你需要一些道家典型的陰郁和輕世慠俗之氣概。中國人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糅合以孔教的積極鼓勵,養(yǎng)成一種和諧的人生理想。他們不嗜戰(zhàn)爭,因為他們是人類中最有教養(yǎng)、最能自愛的民族。
所以如今我們自喻說,我們從不侵略別人,我們永不稱霸。歷史上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來自于中華民族的德行。
。ㄈ╆P于中國人的品性
林先生在探討中國人的品性時說,中國人人都是孔子主義者,失敗的時候,人人倒是道教主義者?鬃又髁x者在吾們之間努力建設而勤勞,道教主義者則袖手旁觀而微笑。道教替中國人的靈魂準備了一條安全的退路和一服止痛劑?梢哉f,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國思想的陰陽兩極。這可以說是一語中的。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因為中國人從無平等之胡說,而尊敬知識階級殆已成為中國文明之出類拔萃的特性。而尊敬讀書人之結果,使中下階級,亦產生一種崇尚文雅之心理,這一點,向不為外人所注意。
孔孟認為,“天地人為宇宙之三才。”而中庸之道則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在中國,中庸之道在中國人心中居極重要之位置。就連中國的國號,中國兩字所包含之意義,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顯示出一種生活的規(guī)范。中庸即為本質上合乎人情的常規(guī)。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法律紀律,即為一種機械,總是不近人情的。而中華民族厭惡一切不近人情的東西。所以,經常有法外開恩的事情,有下不為例的事情,有戴罪立功的事情。
。ㄋ模╆P于儒道兩家對中國人的影響
談到儒道兩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林先生認為,儒家哲學為中國思想之經典派,而道家則為中國思想之浪漫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孔教相當于人們的工作狀態(tài),道教則相當于人們的游戲姿態(tài)。這使你明白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fā)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而失敗的時候則都是道教徒。
道家的老祖是老子。他的《道德經》是全世界文壇上最光輝燦爛的自保的陰謀哲學。實為人類最高智慧之珍果。
儒道兩家這兩種相對的人生態(tài)度,人們稱之為“入世”和“出世”。見怪不怪的是,有時此兩種思想在同一人心上撅起爭斗,以其戰(zhàn)勝對方。一個人一生的不同時期,或評比兩種思想也會此起彼伏。
因此,中國人的品性,折射出儒道兩家的兩面性。故有知識分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品性。儒家讓人積極進取,道家讓人退隱保身。進退自如,保全生命和精神的自由,實在是中國人特有的生存之道。
。ㄎ澹╆P于中國的文化與政治
林先生對中國文化的分析最為深入,分若干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從歷史沉淀的文化現(xiàn)象說起,可以說是深得密鑰。他說,關于中國的文化生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在中國文化史上,史籍的寫作成為最莊嚴重要的一種文學,而詩的寫作成為最高尚優(yōu)美的抒情的手段。
關于婦女的生活,雖然婦女處于從屬地位,但傳統(tǒng)的婚姻理念,女子結婚是當然的權力,而母親在家庭中具有無可爭辯的崇高地位。女子不能拋頭露面,出閣之前往往要待字閨中。無聊的時間怎樣打發(fā),人們發(fā)明了刺繡這種工作。因為刺繡很耗時間,但卻容易讓女子進入夢的幻境。正好適合于年輕女子,因為她們常常是夢幻的。
關于階級的劃分。中國社會依著士農工商的次序分成四個階級。農人受孔子學說的影響,被置于農工商三階級之首,因為關心米谷之中國人,常能明了粒粒盤中餐從何而來,是以對農夫感戴無限。農夫與商人和工匠,大家都敬仰讀書人——士——認為是一種賦有特權而受人禮遇的階級。更由于中國文字辨認的困難,此對于書生的尊敬系出自心底的真情。
關于家國之辨析。個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傊,一切的核心以家族制度為基礎。由于愛好家庭,生愛好氏族之心,由于愛好氏族心理,發(fā)展一種沾著鄉(xiāng)土的心理。由此萌生一種情緒,可以稱為地方主義,在中國文字中叫做“同鄉(xiāng)觀念”。并由此將同鄉(xiāng)擴延為同縣、同省,直至全國。這是家族精神的擴大。最終形成家便是國,反過來,國也便是家了。他分析道,中國形式上的政府,其實起作用是比較少的,不外乎課收捐稅、維持和平、保持公正。而大多數(shù)的社會職能,卻被家族祠堂、同鄉(xiāng)會等組織化解。
關于治國方略上。中國傳統(tǒng)的治國方略是孔子主張的賢能政府。賢能政府的概念就是把每個統(tǒng)治者當做賢人君子,因而亦以對待賢人君子之禮待遇之。西洋人則主張法治政府。其前提是把每個統(tǒng)治者當做壞蛋看待,因進而制備種種條款,以防止其遂行歪曲意念。其實,這種法治政府的主張,中國早已有之,韓非子的法家就是杰出代表。韓非子說,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這就是法家哲學的道德觀之基點。這與西方法治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比西方早提出一千多年。
。╆P于中國的科學、教育與藝術
我們知道,分門別類的西方現(xiàn)代科學,是在十七十八世紀之后逐漸分離出來的。其實,這些現(xiàn)代科學的原始要素在中國的古代也是有的,只是沒有明晰地分離出來。那么,這些萌芽和要素在中國古代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從林語堂關于中國學術的探析中可以窺到端倪。
他是這么說的:“所謂科學之著述,試一審其內容,則覺其內質不如外表之動人。實際上,中國并無所謂專門的科學,除了經籍訓詁與歷史考證!煳膶W,除了一部分天主教學者的著作,很相近于占星術,而動物學植物學很近似烹調術,因為許多動物果蔬是可食的。醫(yī)學常處于卜占星相之列,所謂醫(yī)卜星相。心理學、社會學、工程學、政治經濟學都錯雜包含于筆記中。有些作家的作品,得列入子部的本草動物學類或史部的雜記類,乃他們的筆記顯出較明顯之專門特性,而受優(yōu)越的待遇。”總之,這些現(xiàn)代科學之要素,在中國古代是隱藏在這些史籍之中的。
中國古代的學府(學塾或書院)與現(xiàn)代的學校也迥然不同。林語堂認為,中國書院優(yōu)于現(xiàn)代學校。他寫道:“事實極簡單,即他的學業(yè)進修,不是依賴學程分數(shù)為手段的,至于科舉考試,那是例外。舊時學府,是一個師傳監(jiān)護制度,教師很明了學生讀過什么書,未讀過什么書。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沒有人升級,也沒有人畢業(yè),也沒有人為了文憑獎狀而求學!毕胂肟鬃拥茏尤В挥姓l學得好之說,有七十二賢,沒有說誰畢業(yè)和不畢業(yè)。
說到考試制度,林先生認為,“考試制度由其本質的性能,不能不是機械式的,不能不集中注意于知識的蓄藏,而忽略判斷的智質之發(fā)展!彼舱J為,考試制度更多地體現(xiàn)為知識掌握的測評,而忽視了智能的潛質。
關于中國的藝術家,林先生認為,他們的天性安靜和平,不受社會的桎梏,不受黃金的引誘,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沉浸于山水和其他的自然的現(xiàn)象之間?傊麄兊男貞殉吻宥粦驯傲拥男囊。一個優(yōu)越的藝術家,他必須首先要堅貞其心志,曠達其胸襟,達到這種目的的重要方法為游歷,或為沉靜的內省。文征明曾言:人品不高者畫品便見卑下。中國的藝術家,必先有優(yōu)越的修養(yǎng)與淵博的學問。董其昌曰:“讀萬卷書,行千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
好了,掛一漏萬,就說這么多吧。林語堂不愧為大師,知識淵博,實為了得。如果你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俗和社會,以及它的歷史淵源,不妨讀一讀這本書。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 篇14
林先生本書中表達的觀點或立場,我并不完全贊同,好歹過去了一個世紀,思潮改向回流不知幾何,也無甚可執(zhí)著爭辯的必要。但作為深受傳統(tǒng)中國禮教浸淫,又得以學貫中西的作者的獨特視角,使本書上升到了一個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林先生在當時給“外夷”展示中國文化之作,卻在百年后,讓傳統(tǒng)文化不幸遭滅頂之災的我們看了新鮮。(不知這算不算“出口轉內銷”了:P)而當時那樣一個中西方文化初次交融的時代,對于現(xiàn)在身在異邦求學的我,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林先生是位典型的中庸派,那么個文言白話,中西思想大戰(zhàn)得不可開交的時代。他只搖搖頭擺擺手:有什么對錯好掙,大家都有道理的嘛。至于有人批判他,給他戴不愛國的帽子,他也只無辜的緩緩說聲:我并不是不愛國的……別人稱贊他,輕視他,他都不為所動,總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賞他的鳥寫他的小文章,一副云端里懶得看廝殺的悠哉樣子。真的被惹急了的時候,罵人也罵得溫吞。他的文章里沒有經世濟學的大智慧,也沒有錢鐘書那些犀利的小聰明,只是不緊不慢的說:“你看,這件事是這樣的”,卻總能讓人會心一笑。拿來做枕邊書再適合不過。
可是,倘若某事某人嚴重違背了他的原則或價值觀,屬于“大逆不道”之類。他也是毫不客氣的,譬如《武則天傳》。評價一位執(zhí)政者,單單從它的性別或取得政權的手段就予以定性,然后從一個主觀鄙視的`基調上一路鋪開,顯然武斷。有人說他作武則天傳諷刺慈禧,故而有失偏頗,我深表懷疑——那他選擇蘇東坡又有什么政治意味了?倒是配合之前的中庸,溫吞等特質,我實在不能不把他鑒定為儒家思想的貫徹者——貫徹得理想而忠貞!皟赡_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骨子里全是傳統(tǒng)禮教的那一套呢。
林語堂先生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日常飲食及人生的最后歸宿,都有精辟的見解。讀后,細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寫到中國的學府制度時,說,“總說一句,無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謂把心理學,宗教,推銷術,英國史這樣疊床架鋪的累積起來,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有學問的人。沒有人相信,也不能相信,謂試驗一個人對于莎士比亞樂府體會程度,可以用下述的方法:解釋莎翁名著的一節(jié),或叫他回答依利莎白時代的慣用語!
看了上述文字,返觀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不知諸位有何感想?學校是什么?至今有些人還很糊涂。應該明確:學校不是通往衣食無憂和上層社會的坦途,而是“人”的不斷完善自我的路。如果教師僅是“挾著本子販賣常識”,教育又能給孩子留下什么呢?為孩子的人生奠基,不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嗎?
我們不得不關注教育的后果。走出校門的學生,素質如何?對于素質,有人這樣說: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質。果真這樣,學生把“莎翁名著的著作日期”和“依利莎白時代的慣用語”全忘掉,教育的蒼白就會顯現(xiàn)出來,我們不愿意看到。
足以讓人欣慰的是,新課程為我們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理念要求教師在注重學科教學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命的發(fā)展。以前從未有的教育現(xiàn)象進入了課堂,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靶切侵鸨囟窃,我們相信,這是一個絕好的開頭。
《吾國與吾民》成書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個年頭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但根深蒂固在個體和我們的民族的骨子里的東西是不變的。讓你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讓你窺到自己身后的影,這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
【讀《吾國與吾民》有感】相關文章:
讀《竊讀記》有感01-08
讀《竊讀記》有感06-28
讀竊讀記有感01-11
讀《竊讀記》有感09-07
讀《竊讀記》有感集合12-13
讀《竊讀記》有感【精】12-10
【精】讀《竊讀記》有感12-10
讀棋王有感12-19
讀匆匆有感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