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
在《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曾經(jīng)說過:“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學習觀和兒童觀,會讓人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麗薩·波曼女士在書中例舉了三位教師面對孩子扔積木時出現(xiàn)的不同看法:一位教師覺得這是孩子調(diào)皮的表現(xiàn);另一位教師認為這是孩子想獲得他人關(guān)注的表現(xiàn);第三位教師則認為這是孩子在表達無法用語言解釋自己需求產(chǎn)生的挫敗感。
每一種觀點的產(chǎn)生都是教師們的學習觀和兒童觀的產(chǎn)物。這些不同的觀點又會引起教師產(chǎn)生不同的言行,“教師的言行會創(chuàng)造出一些條件支持可以引起兒童學習的對話或是扼殺兒童相互交談、彼此傾聽的機會和渠道”,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兒童學習觀,意識到兒童是有知識、有能力的,他們是獨立的學習者。
作為教師,雖然我們都認同兒童是有能力的,可我們的行為和言語并不總是一致的,我們在每天和孩子的日;又袇s常常會忽略這個觀點。當面對能力弱的孩子時,我們往往缺乏耐心,總是不由自主的包辦代替,沒有給他們留下足夠探索、思考、操作的時間。
在書中作者提倡我們要跟隨學習者而不是書本來創(chuàng)設(shè)課程,這是對我們忽視兒童的深刻提醒!爸挥性谡鎸嵉纳罱(jīng)驗情境中,兒童才能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在開展大班社會活動《兄弟姐妹是一家》前,我對孩子們進行了調(diào)查,了解到宇宇剛?cè)ミ^大草原,可去的時候并沒有真正遇到過賽馬節(jié),因此我在活動中認識蒙古族的.部分中增設(shè)了觀看賽馬的環(huán)節(jié)。
當賽馬的視頻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宇宇的興趣,他顯得非常興奮,因為宇宇對蒙古包、摔跤、騎馬等蒙古族人的生活特色印象深刻,有一定的前期經(jīng)驗,所以他看邊主動向同伴們介紹了很多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見所聞。
同時也引起了他了解其他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的興趣,他成為了一個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將自己的舊經(jīng)驗與新經(jīng)驗聯(lián)結(jié)在了一起,從而建構(gòu)了新的知識。這讓我感悟到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時刻關(guān)注孩子,“只有了解了兒童的先前知識與經(jīng)驗,你才能識別并為他們提供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學習經(jīng)驗!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2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中提到,教師經(jīng)常無意識地用不同的活動把兒童的一日活動安排得太過充實,以至于兒童幾乎沒有時間去盡情享受并探索每個學習機會,我對此深有體會。
我班有個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時間經(jīng)常往廁所跑,通過幾次觀察,我發(fā)現(xiàn),廁所有小朋友時她就去,廁所沒有小朋友時,她也要在那里蹲著等一會兒,我決心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隨其后,只聽辰辰一到廁所就和佳佳聊開了:“看,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薄拔覌寢屨f放學給我買漢堡吃”……我恍然大悟:原來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廁所的,而是把廁所當成可以和同伴進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為,那里沒有老師的干擾,能使她小小的心靈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強硬措施限制她去廁所嗎?不行!這樣只能壓抑她的宣泄,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由此我領(lǐng)悟到,平時給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太少了,才使得她們不得不到廁所去尋找自由,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們的每一次告狀,每一個表情,每一回爭執(zhí),每一次輕輕撫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傳遞著幼小心靈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盡量為幼兒提供不受干擾的談話時間:來園后、吃點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進他們的.世界,分享他們的快樂與憂傷,聆聽他們的秘密,真正了解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創(chuàng)設(shè)一個健康寬松的 空間,讓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歐的教育者們把環(huán)境說成是兒童的另一位教師,這種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環(huán)境對學習的影響,學習環(huán)境應(yīng)該成為充滿學習、樂趣和希望的地方。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3
《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中探討了教師在促進兒童對話中的作用。在對話過程中,對話文化是非常豐富的,當你進入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中,兒童的聲音是清晰的,卻很難找到教師,因為他經(jīng)常在兒童中間與兒童交往,傾聽兒童的語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而對于兒童,這種需要則更加強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在發(fā)言、動手、思考時,始終是那樣強烈地想讓老師發(fā)現(xiàn)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教師應(yīng)學會善于傾聽幼兒的一切表現(xiàn)。
我喜歡主動走近孩子,傾聽他們的聲音。在和幼兒交流的過程中,我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童言趣語,這些童言趣語不但給我?guī)砹嗽S多歡樂,也讓我從中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他們提供適時、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從而使我們的教育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更有針對性,更能滿足幼兒的`需要。
在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中,我始終是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并不時用信任的眼神去鼓勵他們。傾聽,不僅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和表達想法的機會,還是我進一步了解每位幼兒的基礎(chǔ),并為我及時調(diào)整教育行為提供了依據(jù)。由于幼兒的認知結(jié)構(gòu)、能力、經(jīng)驗存在著差異,他們在活動中也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構(gòu)想與行為。
于是,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我總是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表觀點,并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傾聽成為我了解幼兒所思所想的必要手段。我想,幼兒雖小,但他們卻是一個個獨立、完整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只有學會傾聽幼兒的心聲,才能了解他們的心思,走進他們的心靈,從而提高教育的適宜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4
麗薩.波曼所著的“老師,你在聽嗎?”一書的序言中有這樣一首小詩《我希望》,詩中這樣說到“我就是那個憂傷的孩子,一直在黑夜里唱歌。我希望有人聽見,并且在我耳邊,用很小、很小的聲音,趕跑恐懼和驚慌。牽著我的手,輕輕的帶我回家!弊屛宜坪趼牭搅撕⒆拥牡男穆暎麄冊诤魡境扇说臏嘏c呵護,呼喚成人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渴望成人的支持與關(guān)愛。在每個孩子的心目中,老師就是一個神圣的使者,老師的話有時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圣旨。當孩子憂傷時,老師一句輕輕的寬慰的話,就能讓孩子轉(zhuǎn)變心情,開心很久很久,這就是單純的孩子。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總是要求孩子認真聽,仔細聽,那么作為老師的我有沒有好好聽孩子的話呢?在這本書中的第四章“促進對話”中提到了有效的傾聽對學習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師有效的傾聽兒童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認真的聽了,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在我們班有個叫輝輝的孩子,很調(diào)皮,平時班里只要有什么事總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時玩水把水潑在鏡子上,潑在同伴的身上。戶外活動時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來之后又跑開了,等等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過午飯,我?guī)е⒆觽冊谛@中散步,孩子邊走邊在我的引導下,觀察著種植區(qū)的植物,在孩子們都在為看到自己種的.花生長出苗了而興奮時,一陣不和諧的爭吵傳來了。
我一看又是輝輝,正握著拳頭,面紅耳赤的和旁邊的明明爭論著,當時我就來氣了,呵斥住了輝輝,輝輝很不服氣的放開了拳頭,跟著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后我就安排孩子們午睡,看著輝輝還是氣呼呼的樣子,我決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于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諧的對話,也就是這樣一次對話,讓我重新審視了輝輝這個問題孩子。在談話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來散步時輝輝看見有一顆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里,明明偏說他把花生挖出來了。而之前發(fā)生的諸如玩水的事,輝輝說是想給鏡子洗洗澡的,不小心才會弄到同伴身上的。因為每次老師都會在小朋友面前兇兇的批評他,所以他不愿意說,而這次的對話,沒有其他人在,他覺得很輕松。
看來一些孩子平時可能是調(diào)皮了些,但他們也不是每次都無理取鬧。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老師一個無心的批評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陰影。老師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應(yīng)該靜下心來,耐心地聽聽孩子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做孩子心靈的呵護師,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吧。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5
最近,讀了《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這一書是出自美國。書中美國五歲的安東尼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兩只眼睛,那為什么只看到一個東西?”可見幼兒的求知欲并不局限與幼兒園里所教的課程,他們并不是都對課堂活動感興趣。美國自由、開放的幼兒園都尚且不能給幼兒的好奇心提供支持,無法使幼兒從幼兒園的經(jīng)驗中有所收獲、產(chǎn)生興奮感。我們中國的幼兒園更不用說了。
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本書中談到關(guān)于課堂中的.談話部分細節(jié)。書中說到很多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屬于讓孩子“猜測老師想法”的問題。老師如果不喜歡這個答案會讓孩子繼續(xù)回答直到滿意為止或者是稍微改變之后再提問,孩子在這個提問中是被動的。
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同樣出現(xiàn)過類似的問題,有時我的處理方式也會比較急躁不是很妥善。當一個孩子回答老師的問題不是老師所要的答案,也許會有兩個現(xiàn)象發(fā)生,一個是老師終止了他的回答,另一個可能是他的答案沒有得到老師的回應(yīng)被忽略掉了。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比較沮喪,表現(xiàn)欲望減弱,也有可能發(fā)生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現(xiàn)在反思起來我想我們應(yīng)該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空間,提問也多提發(fā)散性的問題,答案不要單一,讓孩子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
讀完整本書還是思緒萬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師怎么可能去發(fā)現(xiàn)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呢?怎么可能與孩子一起探索他們的生活與成長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幫助孩子建構(gòu)他們自己的學習生活呢?這么多的問題圍繞著我,我想答案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傾聽與支持,讓孩子獲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我想說:親愛的孩子,老師會聽你說,聽你說你的故事,你的夢想,你的成長…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6
在這次讀書心得活動中,我學習了《老師,你在聽嗎?》,書中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后,教師和同伴就成為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是兒童獲得依賴、信任、支持和幫助的重要源泉。教師的傾聽與支持有助于兒童獲得積極地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
書中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中談到孩子的自發(fā)型對話,自發(fā)型對話可以在任何時間發(fā)生,只要你給孩子時間去談話。讀到這里我深有體會,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小事例。一次在一節(jié)集體活動中,發(fā)現(xiàn)彬彬和陽陽在悄悄講話,兩人講的很投入,甚至忘了這是在上課;顒咏Y(jié)束后我將彬彬和陽陽叫到身邊,問起了他們聊天的話題,原來彬彬在介紹自己昨晚新買的奧特曼玩具,并說下次帶來和陽陽一起玩。
這是孩子們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像這樣的聊天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而且都是孩子們很感興趣,愿意聊的話題。有時我們常會嫌孩子們太吵,總是想讓他們安靜下來,忽然我意識到是不是我們給孩子這樣自由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太少了,所以他們連上課時都忍不住想和旁邊的好朋友聊上幾句。每天各個活動安排得很緊湊,每個活動都有一定的常規(guī)紀律,也許真該找個時間讓孩子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
例如:1、來園和離園時,周一早上孩子們會很開心地告訴同伴周末爸爸媽媽帶他到動物園玩,看到了老虎、獅子等動物。還有的會告訴老師和同伴爸爸給自己買了一輛遙控汽車等。2、在一日生活中,課間自由活動是孩子們自主交談的重要時間,為促進兒童的自發(fā)型對話,教師千萬不要占用自由活動時間,給孩子們安排足夠的交談空間,而不是匆匆忙忙的。3、不受干擾的游戲和探索時間,孩子們要參與到互相對話中去,才能很好的游戲或者告訴同伴自己在探索中的發(fā)現(xiàn)。孩子會從自發(fā)型談話中成長,這些對話發(fā)生在理發(fā)店的交談中、娃娃家的相互協(xié)商中或是點心店的買賣中等。教師要讓孩子有時間去進入以上這些情景,為孩子提供足夠的不受干擾的時間,孩子需要時間去互相談?wù)撍麄兊南敕ê桶l(fā)現(xiàn)。
在這種自由談話中老師可以是一個觀察者與傾聽者,盡量不去打擾到孩子們的談話,孩子們會在這種自發(fā)型的談話中成長。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7
在閱讀《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題目時,我就在想:我有在聽!可看下去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所認為的聽真的很片面。有時可能也就是聽一聽,而不去聽完之后想一想。其實在孩子話語的背后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想法,只是我們沒有帶著心去傾聽。幼兒由于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邏輯性不強,說話會零散、混亂,所以我們在傾聽幼兒講話時,更要注意去傾聽學生講話時的思考和表達。教師在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聽孩子在說什么,更要思考“他為什么要這樣說?”“他有什么經(jīng)驗?什么感受?”,要“會聽”。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中第四章“促進對話”章首所引用的一位60歲教師與一位7歲孩子的話語:“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此恥!薄爱斘覀冎匾氖虑橐_班會時,她總是傾聽,而且她問的正是我們所想的問題!痹诘谒恼吕镒髡邚娬{(diào)了教師有效地傾聽幼兒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認為只有傾聽,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這種傾聽是有目的地“傾聽”,強調(diào)與“聽”的區(qū)別。她說傾聽不僅要聽孩子的聲音,還要去理解孩子的話語的含義,即不僅要聽其聲,還要聽其意,要用心靈去傾聽。在閱讀與反思中,對于傾聽的理解不再是那樣的狹義了,深感傾聽的重要性,特別是集體教學活動中更要重視傾聽,通過傾聽來促進教學的有效。
老師是施教者,總是有點“高高在上”,所以我們更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更應(yīng)以賞識和期待的態(tài)度來傾聽孩子,更要表現(xiàn)出一種對孩子話語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除了要心中有目標,更要眼中有孩子,耳中有孩子的`心聲,用心地聽孩子的信息,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孩子充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傾聽中去理解孩子話語的內(nèi)容與孩子真實的想法。
其實這本書還能再回味下去,但是歸終結(jié)底,借用書中所說的:“孩子的語言正處于發(fā)展之中,或許他們的母語與自己所在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主流語言不一樣!彼,更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讀;蛘哒f更要用心靈去傾聽。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8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主要是關(guān)于“對話”的,為什么對話對學習是最重要的呢?因為它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書中的導言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有兩只眼睛,那為什么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這是一個5歲孩子說的話,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們展示了智慧和學習的潛力。我們老師要重視與兒童的對話,傾聽兒童的想法,注意對話的技巧。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是為了拓寬兒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為了考察兒童的知識或是控制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這正是教師教育兒童時的獨白和教師“與”兒童對話之間的區(qū)別,也是“封閉式”談話和“開放式”談話的區(qū)別。與兒童對話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帶給兒童什么?對話之后想想我們進行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
除了師幼對話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當兒童擁有機會和同伴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生多么豐富的社會性學習。在一次早值班的時候,我無意中聽到了這樣一段對話,是我們班的兩個孩子的'對話。
幼1:昨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動物園了,幼2:我也去過動物園的。幼1:你有沒有看到大河馬?幼2:我看到的,我還看到長頸鹿呢。幼1:動物園里有好多動物,你說大老虎會咬人嗎?幼2:不會的,我爸爸說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會隨便咬人的。在這個對話中,孩子們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們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引出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樂意在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朋友來說是重要的。
師幼對話、幼幼對話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對我們教師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師自身的素質(zhì),提高科研能力,一個人單打獨斗嘗試新想法,是比較困難的、比較局限的做法,通過和同事對話,可以從其他的視角拓寬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們承認同伴對話對于兒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樣,就像麗莎波曼女士說的: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么“眾人智慧促學習”。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9
《老師,你在聽嗎》在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為恥”,這讓我們深切的感悟到創(chuàng)設(shè)對話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種對話的學習環(huán)境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孩子對話的正確解讀。
麗薩·波曼女士告訴我們要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盡管方法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對話的理解都可能隨時間、觀點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如我們中班曾經(jīng)來過一個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會說話,經(jīng)常動不動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剛開始時覺得這孩子比較任性,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感覺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邊上的孩子影響干擾了他的活動,引起了他的不滿情緒,而他的語言發(fā)展又明顯比同齡伙伴緩慢,不能清楚、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產(chǎn)生了煩躁的情緒,想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達到目的。隨著對洋洋的看法的改變,我們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發(fā)生變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以為孩子僅僅是任性所致,而反復(fù)提醒洋洋,讓他不要吵鬧,不要躺在地上,以免著涼和弄臟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時鼓勵。而是主動觀察、耐心詢問,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
而將對話看成是一個整體,保持對話的`整體性,是因為每個說話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們的對話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觀點應(yīng)得的尊重和關(guān)注。作者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解讀兒童語言的策略,包括可視化、自我提問、聯(lián)系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jīng)驗、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給植物澆水的小宇,一天跑過來這樣問我:“老師,我們的植物是不是讓阿姨澆水?”我聯(lián)系他先前的經(jīng)驗,想到他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他今天忘記澆水了,在暗示老師他要去給植物澆水。自我提問法讓我們盡可能地提出更多的問題,拓展思維,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話語的意思。
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審視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學會解讀兒童的對話,不斷反思,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夠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工作者。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0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本書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中講了“一日對話活動安排”,文中既講到了如何利用“來園與離園”、“點心時間與進餐時間、“不受干擾的游戲和探索時間”來展開自發(fā)性對話,也講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找準時機開展促動型對話,讓師幼、幼幼間有充分對話的機會。
審視自己的教學,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滿滿的,幾點到幾點干什么,每天都是規(guī)定好的。雖然師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兒會告訴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會簡短的'和他們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談”,和幼兒談?wù)撟罱貏e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兒也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平時幼兒有什么問題或疑問都會耐心解答;游戲中通過與幼兒對話引導幼兒更好游戲,幫助幼兒解決矛盾……
但是,我知道這些還遠遠不夠,有時只是滿足回答幼兒問題,不會和幼兒一起討論,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兒來告訴我,“老師我穿了新衣服!”,我會說很好看,會問他誰買的。然后,我會考慮到現(xiàn)在是晨間游戲環(huán)節(jié),草草幾句后就會“催促”他趕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吧。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正如書中描寫的那樣:似乎老師的職責就是趕緊讓孩子加入滿滿當當?shù)囊蝗丈罡鳝h(huán)節(jié)中,去玩、去學,根本想不到停下來大家聊一聊。
不但師幼對話沒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動的機會就不多。因為平時除了游戲時幼幼交流較多,其他時候幾乎都是教師占主導地位。比如:有時學習活動前我在發(fā)學習材料,會讓幼兒耐心等一會,因為感覺就一點時間,如果他們一說話就很很瘋、很吵,再要讓他們安靜下來學習又要多花一些時間了。有小朋友如果講話大聲還會對孩子說不要講話,沒有問孩子在說什么就否定他們對話的行為了。還有很多類似情況,教師常常要求幼兒休息不要講話,或者引導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務(wù),也就不自覺地就影響了他們聚在一起對話的機會。
看了這本書,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理解孩子想表達是好事,應(yīng)創(chuàng)設(shè)師幼對話、幼幼對話的機會,鼓勵孩子與老師、與同伴多交流,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也是促進孩子發(fā)展的方式。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1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是由美國教育工作者麗薩。波曼女士所著。書中共有八個篇章,分別為《學習與你的兒童觀》《教育環(huán)境中的對話》《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促進對話》《收集對話》《解讀對話》《傾聽處于語言發(fā)展中的兒童》《有目的地運用對話》。
第一章向我們講述了理論學習下的教師兒童觀,每個老師都會有不同的兒童觀,正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樣,他們不同兒童觀的產(chǎn)生原因是因為理論理解的不同,所看到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也會不同。
第二章闡述了開發(fā)兒童思維、支持兒童學習的對話的特征和類型。
第三章討論了學習環(huán)境和課程設(shè)計的.問題,并給教師提供了一些實用性的建議,比如環(huán)境的空間布局、課程的時間安排、課程的材料組織,以及促進兒童對話最有效的學習情境等等。這些鮮活的案例正好給我們一線教師獻上良策。
第四章種探討了教師在促進兒童對話中的作用。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和故事,向我們闡述如何引導兒童小組學習、向兒童提問、挖掘兒童對新知識和新經(jīng)驗的理解以及組織對話的策略。
第五章則向我們簡單介紹了收集對話的內(nèi)容、收集對話的方法。
第六章介紹了解兒童對話、理解兒童產(chǎn)生的想法的策略。
第七章主要講的是某些兒童不善于表達,那我們教師該如何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
第八章討論了一些利用對話的方法,和家長交流,和兒童分享,以及指導你的課程設(shè)計的方式。書中列舉了通過兒童的游戲、繪畫、建構(gòu)作品、對材料的探索、區(qū)角操作和深入對話等多種方式來拓展思維的例子,將學習理論與日常教學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
本書想幼兒教師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要的一些知識和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把握對話的實際、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節(jié)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于幼兒教師更好地了解兒童,反思師幼互動中存在的問題,糾正自己的不適宜言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2
“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解釋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這是出自于《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的一段話。在日常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當老師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chǔ)時,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才會更加有效與科學。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yīng)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將自己的理念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學習與你的兒童觀”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發(fā)生了共鳴:
第一,學習者主動建構(gòu)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這個觀點中最突出的`幾個字是“主動建構(gòu)”,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便捷”,實施了所謂的“主動”學習活動,以便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學習。事實上,主動建構(gòu)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的興趣、教師的語言、教育環(huán)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嘗試自己的想法,從思考中、實驗中獲得有益的經(jīng)驗,促進自身經(jīng)驗的建構(gòu)。
第二,學習始于先前知識
幼兒的學習并非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發(fā)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戲中超市、醫(yī)院、娃娃家等,幼兒先前對這些區(qū)域、材料、角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材料和環(huán)境的輔助,幼兒會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兒已有能力或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之上。
第三,學習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
學習并不是憑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學習到真正的經(jīng)驗!皩W習發(fā)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這句話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例如在日;顒又,幼兒對于喝光牛奶的包裝袋、班級水龍頭水流的大小等現(xiàn)象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幼兒親自動手擺弄,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探索發(fā)現(xiàn),積累經(jīng)驗,這時的學習才是真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學習,幼兒才會更有興趣去探知與學習。
科學的兒童觀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發(fā)展的平臺,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快樂學習的經(jīng)歷,促進幼兒自主構(gòu)建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和習慣。同時,科學的兒童觀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指導實踐。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3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主要是關(guān)于“對話”的,為什么對話對學習是最重要的呢?因為它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書中的導言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有兩只眼睛,那為什么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這是一個5歲孩子說的話,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們展示了智慧和學習的潛力。我們老師要重視與兒童的對話,傾聽兒童的想法,注意對話的技巧。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是為了拓寬兒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為了考察兒童的知識或是控制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這正是教師教育兒童時的獨白和教師“與”兒童對話之間的區(qū)別,也是“封閉式”談話和“開放式”談話的區(qū)別。與兒童對話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帶給兒童什么?對話之后想想我們進行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
除了師幼對話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當兒童擁有機會和同伴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生多么豐富的社會性學習。在一次早值班的時候,我無意中聽到了這樣一段對話,是我們班的兩個孩子的對話。
幼1:昨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動物園了,
幼2:我也去過動物園的。
幼1:你有沒有看到大河馬?
幼2:我看到的,我還看到長頸鹿呢。
幼1:動物園里有好多動物,你說大老虎會咬人嗎?
幼2:不會的,我爸爸說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會隨便咬人的.。
在這個對話中,孩子們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們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引出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樂意在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朋友來說是重要的。
師幼對話、幼幼對話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對我們教師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師自身的素質(zhì),提高科研能力,一個人單打獨斗嘗試新想法,是比較困難的、比較局限的做法,通過和同事對話,可以從其他的視角拓寬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們承認同伴對話對于兒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樣,就像麗莎波曼女士說的: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么“眾人智慧促學習”。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4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城廂鎮(zhèn)幼教中心梅園幼兒園 張瑤《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什么是傾聽呢?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而在幼兒園,傾聽是幼兒學習與他人交談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行為能力,它是幼兒學會談話的第一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lǐng)域的內(nèi)容與要求提出:“養(yǎng)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fā)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傾聽是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nèi)容、語言的形式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在當今的社會家庭中,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個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長們認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聽力是先天具備的,不必刻意去培養(yǎng),讀后感《《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聽孩子的'要求,孩子們卻不重視孩子是否在聽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總是大聲訓斥孩子使幼兒失去傾聽的欲望、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多幼兒具有不良的傾聽習慣。表現(xiàn)為:幼兒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不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愛插嘴;教師在上課提問時,有的幼兒只顧自己舉手,想著自己的答案,沒有聽同伴回答;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表現(xiàn)自己而打斷別人的話;還有的環(huán)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學會傾聽”成為了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最關(guān)注的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diào)了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傾聽對方講話”,而學前期是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傾聽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們要利用一些機會培養(yǎng)孩子們的傾聽習慣。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如: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yīng)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wù),讓其完成,以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讓孩子根據(jù)某種音樂或節(jié)奏等,一邊看著大人的手勢,一邊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yīng)的行為等;利用“聽辨錯誤法”來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說“玉米棒結(jié)在地下,葡萄結(jié)在樹上”等錯誤語句,讓孩子傾聽后,挑出毛病并糾正:利用“傳話法”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讓媽媽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爸爸,這樣就逐漸培養(yǎng)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zhì)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態(tài)度:播種一種態(tài)度,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讓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5
《老師,你在聽嗎?》第七章,讓語言發(fā)展中的兒童加入對話這一節(jié)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小女孩:她叫勞拉,6歲。她拒絕和學校中的任何一個人說話,包括他她的老師、同學。但是她在家絕對是一個愛說話的孩子,她在家里會經(jīng)常和家人說起學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樂意來學校。在學校的休息或午餐時間,她也會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學校她就是不開口說話。
她的老師沒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現(xiàn)在的勞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勞拉第一次在班級中講話了。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我突然瞥見勞拉的小手高高的舉在半空中。我是多么興奮,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說話的小朋友發(fā)言結(jié)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勞拉。她給了我一個很簡單的回答,接著我們繼續(xù)我們的教學活動。孩子們似乎也明白這對于勞拉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通過臉上的表情來為勞拉的表現(xiàn)感到高興,而不是用一種讓勞拉不知所措的過分激勵的方式!睆哪翘扉_始勞拉并沒有奇跡般地在學校的任何時間都開口說話,她依舊保持她的安靜不語,但是她與同伴之間的互動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爾會用語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讀著讀著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我們班的小C,他長得人高馬大,他也是這樣一個不愛講話的.孩子,每天早晨來園見到老師、阿姨是他最尷尬的事,因為他很不愿意說“老師早!阿姨早!”他喜歡一個人看書,看書的時候會自言自語,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發(fā)聲。他很要好,每次老師布置的手工、繪畫都力求完美,因為動作慢常常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任務(wù),于是大哭大鬧。當他有求于老師的時候,也常常拽著老師的衣服,用手指著某件物品讓你猜測,如果你領(lǐng)會錯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場疾風暴雨。
大班開學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一個月了,這個月里,他沒有發(fā)過一次脾氣,阿姨說小C長大了,進步了?墒乔∏∠喾次覅s多了幾分擔心,因為這一個月里我?guī)缀鯖]聽見他的一點聲音,哪怕是哭聲。我多么希望小C像勞拉那樣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舉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動跟老師,同伴說話呀!
我能為他做些什么?這是我目前需要明確的事。他喜歡看書,他對漢字認讀感興趣,在這個時候跟他交流漢字也許會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營造一種對話的氛圍。如:親切的態(tài)度、積極地鼓勵性的回應(yīng)以及對他能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信任,能讓他漸漸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參與到對話中。
不管這些對于小C來說是否有效,我必須盡力去嘗試。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成為有學習成就的一員;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報!我靜等著花開的美妙瞬間!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01-17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01-07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04-30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4篇01-07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14篇01-17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09-03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04-17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04-30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