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人人妻人人,cao78在线视频,福建一级毛片,91精品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另类图片操逼,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看,超碰欧美人人澡曰曰澡夜夜泛

《國富論》讀后感

  一、書籍簡介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用了近十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國富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人們能在個人的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如果這種經濟活動不會受到干預,那么,經由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會推進公共利益。

  《國富論》這部著作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該書的出版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圣經”。

-------------------------------------------------------------------------------------------------

  二、內容簡介

  除“緒論及全書設計”外,《國富論》分為上下兩卷,共五篇三十二章。在“緒論及全書設計”里,斯密明確指出,所謂國民財富,就是指供給國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第一篇為“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斯密認為增加財富的具體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加強勞動分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增加資本積累,從而增加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人數(shù)。從這些觀點出發(fā),該書首先說明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國民財富,進而論述分工的原因。斯密認為交換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著分析了交換,認為人類天生就有互通有無的傾向;同時斯密還考察了交換和分工的相互關系。因為要實現(xiàn)交換,必須得借助貨幣這個媒介才能順利實現(xiàn),所以接著便論述了貨幣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貨幣之間的交換又引起了價格和價值的問題,于是接下來就闡述了衡量價值的尺度和價格的構成及變動。因為斯密堅持認為工資、利潤、地租是價格的三個組成部分,所以隨后他便研究了工資、利潤、地租的性質及其變動規(guī)律。

  第二篇為“論資財?shù)男再|及其儲蓄和用途”,主要研究了資本的性質、構成、積累和用途。在這一篇中,最先明確地說明了資本的構成可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區(qū)分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論述了資本的各種形態(tài),即借貸資本、工業(yè)資本和商業(yè)資本之間的區(qū)分。前兩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所有內容。

  第三篇為“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從經濟史的角度,對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發(fā)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羅馬帝國崩潰到18世紀后期的經濟發(fā)展史,研究了國家的經濟政策對財富生產發(fā)展的作用。從歷史角度出發(fā),論證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才會有利于分工和國民財富的發(fā)展。

  第四篇為“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出發(fā),對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確的政策主張和學說怎樣妨礙國民財富的增長,實際上進一步論證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為“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國家財政收支對國民財富發(fā)展的影響。斯密強調了必須采取合理的財政制度,使國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資本的積累,才能增加國民財富。

-------------------------------------------------------------------------------------------------

  三、作者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和倫理學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奠基人,被后人稱為“現(xiàn)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yè)的守護神”。他總結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發(fā)展經驗,構建了近代最主要的經濟學體系,并就經濟與倫理關系提出了見解。斯密終身未娶,以教學為生,主要著作有:《道德情操論》(1759年)與《國富論》《1766年》。

-------------------------------------------------------------------------------------------------

  四、《國富論》讀后感25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國富論》600字到2000字的讀后感30篇,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國富論》讀后感600字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6秒,在朦朧的煙霧中,在千萬同胞的期待中,我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終于成功發(fā)射。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又向未來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發(fā)展的新時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發(fā)上,專心致志的看著手中的這本《國富論》,竟情不自禁地把它與祖國的復興之路結合起來。

  《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專著。這本專著共為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程做了系統(tǒng)的描述,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從《國富論》中文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由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國的今天,脫離了計劃經濟也不過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海城市還好,西部地區(qū)則明顯的體現(xiàn)出落后,不但經濟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現(xiàn)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為的慵懶心態(tài),與沿海開放區(qū)的那種創(chuàng)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fā)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后。

  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難以創(chuàng)新的國家,可是少年強,國則強,少年弱,國則弱。中國沒有因為別人的評論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從來沒有放棄過追夢。因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只要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就會成功。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爬起來,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第2篇:《國富論》讀后感700字

  《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是經濟學的必學篇目,也是會計領軍班推薦的研修文獻。這本書早買來擺在我書柜很久了,一直沒完整仔細地讀完。近日得空仔細捧讀了此著作,自覺收益匪淺。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富論》,用了近十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該書的出版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全書共分五篇,總計32個章節(jié)。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同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后,歐洲農業(yè)發(fā)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yè)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同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后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全書基本涵蓋了古典經濟學派所討論的所有問題,并對各個問題進行了最基本的理論闡述,對后世經濟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典就是經典,名著就是名著,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對人類的發(fā)展進程產生著深遠影響的經濟學著作,其中提到的經濟理論還有很多,比如:公平理論、絕對優(yōu)勢理論、地租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公債理論、資本理論、賦稅理論等等,這么多經濟學理論和觀點,對我個人來說,顯然不是讀一遍兩遍就能全部弄懂學通的,還需要反復地研讀和仔細地體會。個人的切身感受是:能真正靜下心來仔細研讀經典書籍確實是一種享受,靜靜地去感受大師的思維和歷史的氣息,感受其思想的深邃與思維的縝密,往往會對現(xiàn)實有一種頓悟之感。因此,研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深刻認識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發(fā)生的一些社會狀況,無疑是極其有利和必要的!

  第3篇:《國富論》讀后感900字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中,我讀了爸爸給我買的《少兒萬有經典文庫》系列中的《國富論》。感謝李曉鵬教授對亞當斯密生平的介紹和解讀,感謝王瀅女士風趣生動的插圖,讓我度過了一個很不平凡的假期。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成書于兩百多年前工業(yè)革命的前夕,但是這本書里面闡釋的思想和理論,仍然對當今社會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在李曉鵬教授筆下,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就像牛頓的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一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全書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亞當斯密的核心觀點:人們出于利己之心,自發(fā)地進行勞動分工和交換,就可以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所有社會成員都將因此而受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市場經濟制度被多個西方國家所采用,在一定時期內也被證明是有效的。但是隨著時間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先后爆發(fā)了極其慘烈的金融危機,一大批銀行和企業(yè)破產或被政府救助,例如著名的花旗銀行也在此列。這是不是說明了亞當斯密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者是過時了?

  我把疑問帶給了爸爸媽媽,和他們討論了基于利己原則的西方市場經濟制度。我們共同發(fā)現(xiàn)的事實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并沒有遇到過像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這樣重大的打擊。那這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國市場沒有完全開放?是我國政府管理比較嚴格?還是我國政府能夠預見性地應對?跟這個問題關聯(lián)的疑問竟然越來越多。

  這幾個星期我又查閱了一些關于金融危機的文獻,其中讓我深為感動的有兩件事:遠在1998年,中國政府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周邊國家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的時候,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亞太各個國家的進一步沖擊;在2008年,面對西方國家金融危機后的遍野哀鴻,我國政府推出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措施,極大地帶動了對西方商品的需求,幫助西方國家早日走出了泥潭。

  這兩件事情之所以發(fā)生在中國,恐怕是源自于提倡仁愛的儒家思想?鬃釉趦汕Ф嗄昵氨阒v出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千古名言,以我粗淺的見識,亞當斯密的論點,是不是能夠改成“人們出于利己之心,兼顧利他的仁愛精神,有組織地進行勞動分工和交換,就可以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所有社會成員都將因此而受益”呢?

  想到這里,我不禁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和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大家共同受益、繁榮、進步,不就是仁愛精神的儒家思想在當下中國最精彩的演繹么!

  第4篇:《國富論》讀后感1000字

  關于《國富論》中提到的自由,我認為,作者亞當斯密主要在論述“貿易自由”。

  他先給出一個比喻:一個家庭生產皮革、一個家庭生產弓箭,生產弓箭的家庭通過打獵獲得動物毛皮,然后將自己獲得的動物毛皮,賣給生產皮革的家庭獲取利潤;生產皮革的家庭于是有原料制造皮革,再銷往市場獲取利潤;然而,如果生產弓箭的家庭自己打獵、自己制造皮革,那么他就不會和生產皮革的進行貿易,但是他既打獵又造皮革,顯然浪費了從貿易中獲取利潤的機會,而且使自己精力分散無法同時做好兩件事,常常顧此失彼。這個比喻說明,貿易和交換的重要意義,節(jié)約生產成本,有利于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發(fā)展。

  見識到了貿易的重要意義,他進一步論述工業(yè)制造業(yè)之間的貿易,甲行業(yè)生產A原料,乙行業(yè)需要A原料才能生產B商品,B商品是丙國國民的生活必須品。這樣一來,貿易的存在能夠解決很多矛盾;而自由貿易的存在不僅使一商品可以在一國境內自由流通,滿足一國國民需求,而且避免了一國因技術、資金等各方面原因不能生產該商品而帶來的不便。斯密是這樣說的:“但是,如果沒有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彼此交換,每一個人就必須為自己籌劃自己需要的每一種必需品和便利品。”

  他以英國的《航海法》作為反面教材,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會帶來另一貿易國的報復。雖然這樣的保護主義在一段時間內,會起到保護本國商人利益的作用,但是貿易的另一重要目的在于國民的消費,即消費者的利益。損民肥商,這并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而且,在你向對方設置貿易壁壘的時候,人家也在對你進行報復,也會采取和你近似的手段。這樣的狀況不利于貿易自由,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當然也不利于資本的自由流通,實際上受損的是雙方國民的利益。

  但是,斯密提出“自由貿易”理論是有局限性的。

  其一,當時正值英國工業(yè)革命興起,在歐洲范圍內,英國一枝獨秀,領先于其他歐洲國家。因此,英國的工業(yè)制成品由于勞動生產率高,物美價廉,在國家之間的貿易中很有競爭力;要其他國家取消、降低關稅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當時英國正在確立自己的海上霸權,和其他國家(如荷蘭、法國)之間的關系簡直是劍拔弩張,到了誰也不服誰,都想做冠軍的地步。所以,“自由貿易”在這樣的情勢下,只能被棄之一隅,束之高閣。

  其三,斯密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差異,而且還是比較巨大的差異。要實現(xiàn)自由貿易,就必須先消除差異。我認為,至少應該有一個合理、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文化包容程度。但是,直到今天,斯密提出的“自由貿易”仍未在整個世界實現(xiàn)。這并不能說明此理論的錯誤,也不能說明此理論的正確,只能說明“英雄無用武之地”。

  小結一下,斯密所談“自由”乃“貿易自由”,斯密以為“貿易自由”能夠增進人類幸福;然而,“貿易自由”至今尚未成功,到底其與人類“終極幸!庇卸啻箨P系?我認為,貿易自由只能夠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暫得肉欲的享受,無法到達“終極幸!。

  第5篇:《國富論》讀后感2000字

  《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干涉商業(yè)和商業(yè)事務、贊成低關稅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并延續(xù)至今。今年寒假,我拜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確實深受啟發(fā),明白了為什么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經濟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書中,亞當斯密首先闡述了他的勞動價值論。他認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節(jié)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構成這種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的物品。而勞動的生產率要受下述兩種情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判斷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shù)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shù),是什么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氣候和面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壞,必然取決于這兩種情況。

  緊接著又論述道,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xiàn)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他認為分工有以下的好處:勞動者的技巧因業(yè)專而日進;勞動置換的時間減少;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fā)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當論及分工產生的原因時,斯密認為勞動或者說職業(yè)的差異并不是分工產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帶來的結果。分工起因于交換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是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yè)。因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的剩余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xié)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yè)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

  至于交換產生的原因,亞當斯密認為,主要源于人們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換取別人的,對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換,那么就必須有交換的媒介。這時亞當斯密介紹了各種交換媒介,如牲畜、貝殼、煙草、鞣皮等,當然還有貴金屬。那么這些媒介與交換物之間的交換價值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呢?亞當斯密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什么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即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況使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于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于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換言之,使商品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有時不能與其自然價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亞當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边@就等于說,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勞動。但是亞當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yè),或是土地變?yōu)樗接,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亞當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fā)生之后,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一直影響到了后來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

  我認為,亞當斯密在書中也表達著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勞動中,要確定兩個不同的勞動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難。兩種不同工作所費去的時間,往往不是決定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們的不同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須加以考慮。一個鐘頭的困難工作,比一個鐘頭的容易工作,也許包含有更多勞動量;需要十年學習的工作做一小時,比普通業(yè)務做一月所含勞動量也可能較多。但是,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的準確尺度不容易找到。誠然,在交換不同勞動的不同生產物時,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上述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進行這種交換時,不是按任何準確尺度來作調整,而是通過市場上議價來作大體上兩不相虧的調整。這雖不很準確,但對日常買賣也就夠了。

  亞當斯密淵博的知識和對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絕對能讓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勞動價值理論、分工理論、貨幣及價格的解釋,以及利潤、工資、地租、資本、稅收、貿易等等的分析。再看書中提到的行業(yè),從英格蘭的制造業(yè)、到蘇格蘭的牧業(yè),到印度的種植業(yè),到北美的金銀礦業(yè),還有海上運輸業(yè)、造船業(yè)、農業(yè)、建筑業(yè),林林種種。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社會的現(xiàn)象,如政府的法令、貿易的限制、工會、壟斷等等。亞當斯密在闡釋自己的推斷的時候,總會旁征博引,讓讀者不得不信服。

  亞當斯密的推斷從實踐的觀察中來,往往一句話就能點明背后的規(guī)律,而又給人留下許多思考的空間。試舉一例,“什么東西增加了生產食物的土地的產出力,它就不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價值,而且也給許多其他土地的生產物創(chuàng)造了新的需求,從而使其他土地的價值也增加了。”這句簡短的話一下子就點出了市場的多個規(guī)律。

  所以,《國富論》真的是一部巨作,我感覺閱讀它的每一句話都需要經過認真的思考,整個寒假我就主要閱讀了前兩章。在開學之后,我會繼續(xù)把它看完,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閱讀上的極大的享受,更是對我的專業(yè)學習和未來生活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第6篇:《國富論》讀后感

  這周拜讀了傳說中的《國富論》,沒有很懂。

  本書共分為五篇,在讀第一篇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以及勞動生產物自然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時,總能看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影子。價格的生成、度量,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是每一種經濟學說的核心理論之一。在這個問題上,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尺度,但他并沒有將這種關系定量。在《國富論》中,價格就像一個風箏,通過纖細的線牽在“勞動”手上。亞當斯密還給價格提供了一個參照物——谷物價格。與此相比,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理論為價格“松綁”使風箏變成一只鳥。

  本書有關金屬貨幣價值變動和紙幣的部分是我最混亂的部分。我對金銀礦藏的開發(fā)導致貨幣大量涌入市場、金銀兌換比例與實際價值的矛盾、紙幣的發(fā)行等等的影響與后果并沒有理清頭緒。只是隱約覺得貨幣的發(fā)展演變是一種價格與價值的“離心運動”并愈行愈遠。方便、快捷的代價是波動和變數(shù)。將商品與貨幣,價值與價格連接在一起的越來越是一種“信任”、“共識”,對國家權威,對長久以來形成的游戲規(guī)則。這種“信任”、“共識”帶有一種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實是虛,像一個只知開始和結局,過程藏在黑箱里的游戲,不知道“可控”與“失控”的界限在哪里。

  第7篇:《國富論》讀后感

  國富論書評亞當斯密《國富論》,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全書共分為五卷。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shù)卣撟C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在斯密看來,勞動分工是國民經濟增加的重要因素?催^卓別林大師《摩登時代》的同學都會發(fā)現(xiàn),在機器大生產的年代,實行規(guī)范的勞動分工和生產流水操作,給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的極大提高,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而對現(xiàn)在的經濟來說,勞動分工更是顯而易見。亞當斯密能夠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發(fā)現(xiàn)這一秘密,可見他超強的洞察力!亞當斯密著重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嚴謹而詳實的論證了國家財富。

  在這里,他強調的是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一國財富的重中之重。而結合我們國家而言,更能充分證明這一觀點。2010年我國的凈出口貿易近3萬億,占全球的10%。外匯儲備更是達到了28473.38億美元,如今,我國外匯儲備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強大的進出口貿易,不僅增加了國家財富,更使得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得到增加。斯密的國富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對全球的經濟的影響更是巨大。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誕生,可以說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掃清了前進的障礙!也許,一個國家正處于轉型時,他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支撐,而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體系,正是這種強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資產階級的認同。

  英國走在了世界大變革的前列,自由經濟體系不僅使英國發(fā)生了巨變,而且也推動了一個時代經濟的大繁榮!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系由此形成。亞當斯密《國富論》,讓我們看到作者對世界經濟的深入思考,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讀《資本論》,就不會知道社會主義,那么同樣,我們不讀《國富論》,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場經濟。

  第8篇:《國富論》讀后感

  本來以為和《經濟學原理》類似,結果發(fā)現(xiàn)完全不一樣。我感覺《經濟學原理》講的是現(xiàn)代經濟學的分析,主要通過圖表等講述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做為教科書簡直講得非常好了,但是缺少其他的延伸,比如政治經濟學。而在《國富論》中是通過歷史資料來總結基本概念,這讓它變得有些枯燥,但是也讓它的描述很令人信服。讀了這本就覺得資本主義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制度了,而共產注意卻顯得很反自然:資本的所有者當然是想從已有資本來賺錢,這根本無可厚非,沒有了集中的資本,勞動力根本就集中不起來,也便無法形成規(guī)模效應,降低成本,提高大眾生活水平。在都比較窮時實施共產注意就是找死,除非政府擁有大量資本,這樣才可以集中起來推動生產,但是就像《國富論》中所說的,最有效的調控手段還是“看不見的手”,只是因為中國可以模仿他國的發(fā)展過程來模擬這只“看不見的手”而已。

  一般都會認為《國富論》是經濟學著作,但是里面的內容遠遠超過了純粹的經濟學,還包括政治經濟學等方面,如下面的摘抄:

  “司法權如不脫離行政權而獨立,要想公道不為世俗所謂政治勢力所犧牲,那就千難萬難了。肩負國家重任的人,縱無何等腐敗觀念,有時也會認為,為了國家的重大利害關系,必須犧牲個人的權利。但是,各個人的自由,各個人對于自己所抱的安全感,全賴有公平的司法行政。為使各個人感到自己一切應有的權利,全有保障,司法權不但有與行政權分離的必要,且有完全脫離行政權而獨立的必要。審判官不應由行政當局任意罷免,審判管的報酬也不應隨行政當局的意向或經濟政策而變更。”

  所以我現(xiàn)在倒覺得這書對管理者也十分有用。

  下面摘抄一些我覺得受益匪淺的幾句:

  “凡是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藝,一經采用分工制,便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

  “人們壯年時在不同職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的極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數(shù)場合,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

  “分工起因于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身轉務一業(yè)。因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

  “一國盡管非常富有,如若長久陷于停滯狀態(tài),我們就不能希望在那里找到極高的工資。指定用來支付工資的資金,換言之,居民的收入和資本,也許達到極大的數(shù)額。但這數(shù)額如果世紀不變,或幾乎不變,那么每年雇傭的勞動者人數(shù)就很容易供應下一年所需勞動者人數(shù),甚至還有剩余。這樣,勞動者既不缺少,雇主也不會為要獲得勞動者而相互競爭。在另一方面,勞動者的增加卻自然會超過需要雇傭的人數(shù)。就業(yè)機會常感不足,于是勞動者為要獲得工作,不得不相互競爭。假如,該國勞動者的工資,本來足夠養(yǎng)活他們各自的身家而且還有剩余,那么勞動者間的競爭和雇主們的利害關系,不久就會使工資減低到合乎一般人道標準的最低工資。”

  “所以勞動報酬優(yōu)厚,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國民財富增加的自然征候。反之,貧窮勞動者生活維持費不足,是社會停滯不進的征候,而勞動者處于饑餓狀態(tài),乃是社會急速退步的征候!

  “資本的增加,提高了工資,因而傾向于減低利潤。在同一行業(yè)中,如有許多富商投下了資本,他們的相互競爭,自然傾向于減低這一行業(yè)的利潤!

  “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全部年產物,或者說,年產物的全部加個,自然分解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三個階級人們的收入,即以地租為生,以工資為生和以利潤為生這三種人的收入。此三階段,構成文明社會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階級。一切其他階級的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這三大階級的收入。”

  “第二階級即靠工資過活的階級的利益,也同樣于社會利益密切相關。如前所述,勞動工資最高的時候,就是對勞動的需求不斷增加、所屬勞動量逐年增加的時候。當社會的真實財富處于不増不減的狀態(tài)時,勞動者的工資馬上就會低落,只夠他們贍養(yǎng)家庭,維持種類。當社會衰退時,其工資甚至會降低到這一限度下。勞動者在繁榮社會中不能享得地主階級那樣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會中卻要蒙受任何階級所體驗不到的痛苦!

  “按照事物的本性,資財?shù)男罘e,必須在分工以前。預蓄的資財越豐裕,分工就能按比例地越細密,而分工越細密,同一數(shù)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每個工人所擔任的操作,既漸趨簡單,變有各種新機械發(fā)明是操作更為簡單迅速。所以,當分工進步了的時候,雇傭工人數(shù)目不變,所必須預先儲有的食物供應,要和在分工沒有這樣進步時相同;而必須預先儲備的材料和工具,卻要比分工沒這么進步時所需要的來得多。況且,一種行業(yè)分工越是細密,它的工人人數(shù)往往越是增加;更確切地說,使他們分工能越來越細密的,就是他們人數(shù)的增加。”

  “司法上的職權,如是君主或酋長自己行使,無論如何濫用,亦無法矯正,因為他是最后權勢的,任何人都不夠資格責問他。可是,這職權如由代理者行使,那就有矯正的余地。代理者如犯了某種不正當行為,而且有單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君主未必總是不愿意懲罰他,貨強制矯正錯誤。但代理者所行的不正,如是為了君主的利益,換言之,如是為了獻媚于任命他重用的人,那在大多數(shù)場合,就嚴如君主自行不正一樣,無法得到補救!

  第9篇:《國富論》讀后感

  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雖說亞當·斯密并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并非新穎獨一無二,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和系統(tǒng)的經濟學說,為該經濟學邁進現(xiàn)代科學的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也可以說是現(xiàn)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全書一共分為五卷,第1卷主要內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分配的原則。勞動力和生產方式與生產能力這些是經濟學的一些基礎定理的應用基礎和概念基礎,相當于數(shù)學中的基本定理和公式符號。前三章討論分工和分工的起因以及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闡述了合作分工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分工使相同人數(shù)下的勞動者得以完成多于沒有分工時的工作量,其原因如下:第一,第一個特定環(huán)節(jié)的工人既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類型工作之間來回轉換耗損的時間;第三,大量精簡勞動的機械的發(fā)明,使一個人能夠勝任多個人的工作。第四到第七章,講了貨幣的起源、發(fā)展,市場價格與自然價格。先后有各式各樣的物品被人們用來當做交換媒介,印度某些沿海地區(qū)把貝殼當媒介,至今蘇格蘭的某個鄉(xiāng)村還保留著以鐵定為媒介來換購麥酒和面包的習慣,這個被稱作一般等價物,但是隨著歷史和文明的發(fā)展,一般等價物逐步向貴重金屬演變。至今,其已經經歷了到紙幣和電子貨幣的演化過程。之后,亞當和我們討論了工資、利潤和地租。勞動工資必須隨國家整體財富的增加而增長,勞動者收入的增長也是國家財富的增加,社會財富的增減影響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利潤。某一行業(yè)內,增加投資,勞動工資則相對提高,但資本利潤降低;反之,勞動工資降低,而資本利潤卻相對上漲。提供地租的生產物與間或提供地租的生產物二者價值比例之變動。

  第2卷是討論資本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shù)量的需求取決于工作的性質。亞當說了其中有兩種資本使用方法能夠使投資者取得收入或利潤,第一種,使用資本進行生產、制造或購買產品,之后將產品售出,從而獲得利潤,即為最簡單的價值增值;第二種,使用資本對土地進行改良,購買生產者所需要的機械或工具,或用于購買不用更換主人或不必再次流通就能產生利潤的東西。

  第3卷是介紹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yè),輕視農業(yè)的政策的原因。雖說作者的觀點受到當前時代的一些局限性,分析的內容也基于過去的背景,但是他分析的邏輯和思路都值得我們如今學習借鑒。

  第4卷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是關于政治經濟學體系的討論與闡述。作為政治家或立法者的科學之一部分的政治經濟學,提出了兩個不同的目標:一、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活資料,或者說讓人民自己能夠獲取這樣的收入或生活資料;二是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充足的收入資金,從而保障社會公共服務的正常運行。

  第5卷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為全民還是只為少數(shù)人服務,如果為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么優(yōu)缺點;為什么當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國債,這些赤字和國債對真實財富的影響等等。作者說明了國家支出在國防等方面支出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國富論對于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有著十足的借鑒意義,但是西方經濟學的政治背景和歷史發(fā)展背景都和我國不盡相同,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盲目推崇。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奇葩。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是與貨幣通脹(商品流通市場價格)呈對應關系的。也就是說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會使貨幣發(fā)生通脹。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缺與之不經相同。亞當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市場”也會存在著各種市場失靈的情況。所以說經濟學是一門探索真理而并非是真理的學科。其中的推論能解釋經濟現(xiàn)象卻不能預測所有的經濟事情。故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發(fā)揚我們不懈奮斗、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幫助國家和學科能更好的發(fā)展。

  第10篇:《國富論》讀后感

  在國富論中,第四章起名為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可通讀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限制進口、出口退稅、獎勵金、通商條約、殖民地等涉及國際貿易的內容,可能在亞當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國家干預經濟的內容就屬于政治經濟學。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經濟學更多的是強調國家與市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國家維持社會穩(wěn)定及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無法同意亞當斯密將自己所寫的第四章納入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在我看來,重商主義、限制進口等更準確而言應該歸屬于國際貿易的內容。

  這里有一個名詞解釋一下:

  “重商主義——18世紀在歐洲受歡迎的經濟管理體現(xiàn),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一國的國力基于通過貿易順差——既出口額大于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這是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者說經濟體系,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yè)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保ㄒ杻热輥碓从趪徽236頁)。

  這個理論目前依然有許多經濟學家引用,包括中國國內目前奉行的國際貿易政策。從具體表現(xiàn)上看就是,為了維持貿易順差,一國政府會傾向于通過關稅(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獎勵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提高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xiàn)出口大于進口的目的,達到吸收貿易逆差國的資本流入本國,借以提高本國的資源條件,從而增加本國的國民總收入,以實現(xiàn)經濟的增長。

  亞當斯密由于是堅定的市場經濟倡導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四章幾乎每頁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意思——重商主義提出的絕大多數(shù)的維護貿易順差的手段,都在某種程度扭曲了市場在資源調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從長期看都是不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國家應該減少監(jiān)管,應該放手由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進出口。也許是由于時代背景,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亞當斯密并沒有完成對重商主義的批判,只是在字里行間表達了與重商主義觀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論。

  回到現(xiàn)實,回到本文所述的國際貿易體系,在我看來,國際貿易的最大作用和好處主要是兩個,其一讓市場擴大,其二促進了社會分工并使得生產效率提升。市場擴大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產國,各種細分市場的商品,尤其是家電類產品(手機、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其主要生產地都是中國,如果沒有國際貿易,中國已經形成的生產體系就會出現(xiàn)生產過剩。所以對于目前的中國而言,因為國內的生產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已經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工業(yè)體系,短期內實現(xiàn)改變不是太現(xiàn)實的事情,所以相比于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中國都更需要國際貿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發(fā)展。但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追求貿易順差呢?我的觀念是,貿易順差來源于國際分工的比較優(yōu)勢,由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國的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也有限度,貿易順差用最簡單的言語表述就是,我們通過勞動及資源投入,生產出來了商品,但本國消費不完,那么就出口到外國,而外國給予的是本國無法流通的紙幣,其實這種貿易順差實現(xiàn)的外匯儲備,類似一種債券。也就是逆差國用債券,購買了順差國的各種商品。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短期看順差有利,但長期看,貿易順差就如同幾個世紀前的殖民地一般,順差國就是逆差國的殖民地。

  更簡單的說,我反對維護貿易逆差,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出口等于進口是對一國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勞動獎勵。

  除了順差逆差外,關稅、出口退稅等都可以單獨成文書寫,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對重商主義有所了解,對國際貿易有初步認識,最好能理解貿易順差的意義和缺陷。

  第11篇:《國富論》讀后感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學者對世界的超強洞察力,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制定國家經濟發(fā)展計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強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shù)陌l(fā)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看似煩悶的標題下的內容卻生趣動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亞當斯密在開篇就舉的那個“制針”的例子。

  有許多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經驗爐火純青的舞者輕盈而優(yōu)雅地帶領我們這些門外漢直觀而立體地感受到舞蹈的美麗。只是在這里,變成了經濟學中的奧妙。

  第12篇:《國富論》讀后感

  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誕生,可以說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掃清了前進的障礙!也許,一個國家正處于轉型時,他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支撐,而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體系,正是這種強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資產階級的認同。英國走在了世界大變革的前列,自由經濟體系不僅使英國發(fā)生了巨變,而且也推動了一個時代經濟的大繁榮!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系由此形成。亞當斯密《國富論》,讓我們看到作者對世界經濟的深入思考,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讀《資本論》,就不會知道社會主義,那么同樣,我們不讀《國富論》,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場經濟。

  《國富論》,一本經濟類的書,其作者為亞當·斯密。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之一,所以我希望通過讀他的著作,對經濟學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亞當·斯密是18世紀的經濟學家,因此在看他的《國富論》時當然要從他的時代出發(fā)。在我看來,首先了解當時的很多經濟因素和狀況,會使我看待今天的經濟時聯(lián)想到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歷史。應當說亞當斯密是偉大的,他提出的社會分工和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理論,使我們更直觀的理解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史。

  記得在高中學政治課上老師提到過社會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類社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發(fā)生在原始社會中期的原始農業(yè)與原始畜牧業(yè)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發(fā)生在奴隸社會中期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分離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當時的英國所處的時代,商業(yè)與手工業(yè)的分離,促進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些思想雖然都是馬克思具體提出的,但其雛形卻是亞當斯密由提出。一個是資本主義思想的開山鼻祖,一個是社會主義思想的導師,似乎是兩個勢不兩立門派的絕頂高手,卻在社會發(fā)展與歷史研究這門武學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與感悟。三次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三次飛躍使亞當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勞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勞動效率。例如平時資本家們生產產品,都是讓工人一人對一臺機器的生產,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汽車的生產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線作業(yè)的方法,每個工人都有屬于自己零件的任務分工,他們不用在一個人或幾個人對著一輛車子工作,每個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擰螺絲那么簡單,可是分工后出來的效果卻是企業(yè)效益的高度暴漲,這就是勞動分工思想的魔力。

  除了勞動分工思想,亞當斯密還談到了是剩余價值論。剩余價值論,這似乎又是馬克思提出的,但這也是由亞當斯密最先提出。只不過他們所處的角度不同,亞當斯密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潤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guī)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資本家們就會越來越富有,而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因此而積累大量的財富而稱霸世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工人們站起來,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來推翻資產階級。

  《國富論》篇章眾多,除了上面濃墨重彩的分工理論,價值理論外,亞當斯密還談到了階級論、貨幣、分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社會再生產以及自由貿易等學說。這些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其中對世人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義,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會利益往往被拋在腦后。這從一開始的他對分工的討論中就有此思想。這種行為的結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個人殫精竭慮、刻意追求公眾利益時,更有利于社會。亞當斯密把這種機制,稱作“看不見的手”。因此,斯密主張完全的自由競爭,認為與其讓政府干預經濟,還不如聽任市場調節(jié)來得有效。政府的職能,只是保家衛(wèi)國,抵御外侮;建立嚴明的司法機構;適當興辦公共工程和公眾事業(yè),其他,則盡可無為而治之。亞當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對任何來自制度上的壟斷,都深惡痛絕。他極力主張清除關稅壁壘,實行貿易自由,撤消行會制度和專賣公司。

  但是我們知道,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但另一方面卻會是資本家過于盲目地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為了高額的利潤哄抬物價,結果會出現(xiàn)生產出大量的剩余產品,資本家為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guī)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于消費不起干脆不消費,甚至游行示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tǒng)治不牢固。這并不是設想,在世界經濟史的課堂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實例。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莫過于胡佛時期的美國了。也正因為那次的經濟危機,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宏觀調控。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靠看得見的手。二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的下場,就是因為單單依靠宏觀調控導致的下場。所以說,不管是看得見的手,還是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只憑市場調節(jié),就會出現(xiàn)經濟危機;只憑宏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

  亞當·斯密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上的巨人,不是沒有道理。他提出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理論和社會分工,使我們直觀的理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史。應當說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識之上,亞當·斯密的觀點也不例外。但現(xiàn)在的一些學者,不是為了提出觀點而是為了整理觀點而努力,一點點成果還未經過考證便自認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發(fā)表。而亞當·斯密一生中為什么只有這一個成果,并不是他寫完這本書之后就沒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學態(tài)度非常嚴肅。他處于彌留之際時讓別人將除《國富倫》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毀掉,是為了不讓半生不熟的觀點公布于世。這樣的經濟學家更讓人肅然起敬!而《國富論》,也不愧是經濟學著作中一部不朽的豐碑!

  第13篇:《國富論》讀后感

  《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亞當·斯密,經濟學之父的經典代表作。這本書的初版為1776年版本,它能夠和當時美國的《獨立宣言》被后人視為1776年發(fā)表的兩個最重要的文本,可見其歷史價值之高。而我讀后也受益匪淺。

  《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場經濟的圣經。讀過本書之后,我認為此說法有其道理所在。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類不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經濟學著作或者說經濟學原理不能接受不同歷史時期的檢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與其歷史局限性,即它只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經濟狀況。而《國富論》不同,《國富論》分析揭示的是經濟學的本質,是從事經濟的社會中的人的本質,而人的活動的本質、心理是不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或是說,沒有重大改變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亞當·斯密的觀點無論是對于早期還是現(xiàn)期的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與借鑒意義。其許多觀點也亦被當今人們奉為經濟學中的定理。

  《國富論》中最具精華的理論,我認為,即是“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斯密從人的利己的本性出發(fā),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他認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個社會就在不同的個人實現(xiàn)自己的效益最大化過程中實現(xiàn)社會的效益最大化,即社會福利。因此,他認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自私有利于社會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書《道德情操論》中從人具有同情心出發(fā),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這看似矛盾的觀點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內心世界,在我看來,也揭示了經濟活動中人們矛盾的內心世界。人們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脫不了自身的倫理觀、社會觀。經濟實際上是利己性與利他性結合起來完整的人的活動,是人們追求自身來自物質與精神整體的效益的最大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市場實現(xiàn)每個人的最大效益,并實現(xiàn)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書中提到了分工。他認為分工可以帶來很多好處,分工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每個人必然有不是自己專長的方面,如果每個人都自給自足,那么帶來的將是低效率的生產。分工使每個人都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一方面,分工促進生產的專業(yè)化。通過分工,社會資源能夠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過分工,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將變得更好。

  正因為如此,斯密反對殖民地政策,主張自由貿易。他認為,殖民地國家大多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而這對于殖民地及其統(tǒng)治國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經濟壟斷不僅使殖民地財富與資源大量外流,也阻礙了殖民地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了其分工的專業(yè)化進程;統(tǒng)治國亦未在其與殖民國交易的過程中取得分工的好處,從而帶來兩國整體效益的無謂損失。斯密也主張“自由放任”,他強調,只有對內對外的商業(yè)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個國家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繁榮。自由競爭促使資源向實現(xiàn)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動,因而,他反對各種公司的壟斷,因為壟斷同樣能帶來低效率的生產。私密將此理論向更深一步擴展,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像個人與個人之間一樣實行分工,即主張自由貿易。此觀點,無論是后來的絕對分工理論,還是相對分工理論,都證明了其正確性所在。

  基于此,斯密在書中對政府存在的意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確切地說,他對政府的職責規(guī)定得相當具體。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在于:保護社會免遭其他社會之暴力入侵;盡可能地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的壓迫;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偨Y起來,即:對外抵御敵國,對內執(zhí)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個重要職責是“創(chuàng)建并經營某些公共工程”,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公共事業(yè)”的各種設施。特別地,他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張“自由放任”。

  此外,《國富論》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動教育的發(fā)展。亞當·斯密指出,在自由國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輿論,而這與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公眾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斷的能力。

  從《國富論》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經兩百多年了,然而,《國富論》中許多觀點對于今天的社會經濟活動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承認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場經濟的前提!叭耸抢旱摹边@一人性假設被認定為是研究、從事經濟學的第一塊基石。書中指出,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假設不符合真實的人性,而在這個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也必然是錯誤的。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性本來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買東西的人都希望買盡量便宜和好的東西,而賣東西的人都希望東西賣得價錢高一些一樣自然。只有承認這個不變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確的角度上研究經濟學。

  其次,亞當·斯密主張分工,提倡分工的好處。這在當今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分工促使專業(yè)化,分工讓每個人更有效率的生產,然而我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資源不會像書中前提假設的那樣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即使可以,自由流動達到的社會生產狀態(tài)也未必是人們最期望的,因為人們存在自身的偏好。無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是一國之內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或是一個地區(qū)內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政府或生產商出于某種長遠的考慮或額外的目的會暫時采取一些違反經濟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貿易保護以扶植特殊產業(yè)等。分工對于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來說或許是合意的,但如果人為的將利益區(qū)域化,分工、自由貿易就不一定是最可取得了。

  最后,亞當·斯密對于政府所論述的其作用今天仍被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但今天,更多的人認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與適時監(jiān)管。市場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時,斯密在書中將經濟活動的前提過于理想化與簡單化,而這些假設在現(xiàn)實社會中并不存在,或者說很難存在。因此基于其上的政府理論也有待完善與修改。

  總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即使在今天,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對我們從事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迄今為止,經濟學領域的主流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國富論》的基礎之上的。

  第14篇:《國富論》讀后感

  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shù)卣撟C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于《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jié)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在那個以農業(yè)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在國民經濟持續(xù)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shù)字可以說明,至于這個數(shù)字的準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yè)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yè)人數(shù)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于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yè)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于農村金融市場規(guī)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資本在農業(yè)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xiàn)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yè)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農村發(fā)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于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yè)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fā)展農村業(yè)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后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guī)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guī)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jié)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斯密通過分析資財?shù)念~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后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jù)。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么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于雙方均將不利。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shù)慕洕蜕鐣袨,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xiàn)象等。

  由于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于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范巨著。

  第15篇:《國富論》讀后感

  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fā)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秶徽摗返木幷唏R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后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xiàn)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后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斗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臺上發(fā)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fā)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zhàn)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xù)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yè)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yè)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guī)的司法行政"。隨著牛羊群的出現(xiàn),產生了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

  他說,"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后,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yè)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后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xù)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筑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墒且灿幸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后動力是階級斗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干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贊揚貪欲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yè)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贊美的。

  第16篇:《國富論》讀后感

  第一次看到《國富論》這本書,只看了第一章的論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見晚。200多年前就有這思想,使我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影響人類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原來我們現(xiàn)在所學的很多內容幾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價值\勞動\市場的一些概念,對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來很多的思想在《國富論》里就已經提出來了。我想馬克思是吸收了亞當-斯密的思想。

  17世紀正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也是亞當-斯密寫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結束了人類長期以來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步入了現(xiàn)代社會。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勞作,生產力非常極其低下。整個社會發(fā)展及生活節(jié)奏非常緩慢,而人的思想相對也是呆滯不前。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機,才有比較現(xiàn)代的工具。如火車,輪船,蒸汽抽水

  機等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大批的工廠開始出現(xiàn)。至此世界的發(fā)展節(jié)奏明顯加快,大踏步的發(fā)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進步,也才有牛頓等那個年代的很多偉大人物。

  亞當-斯密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就在這大背景下產生了,他的觀點跟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有相當大的影響。所謂生為逢時。

  自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當時的思想水平及生產率遠遠高于其他各國。綜合國力無人能敵。也難怪稱日不落帝國。單純的說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時候我們的中國呢?正是清朝,談不上發(fā)明。滿族是在草原靠騎射的一個民族,相對的起知識很原始。偶想那時候他們覺的馬是最好的交通運輸工具了,有馬就夠用了。雖然發(fā)明了火藥也有火炮,這只單單在軍事上單純占有一些優(yōu)勢,但是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是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

  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產力。很有可能其影響力遠遠勝過技術,思想和技術應該是相互的,思想的進步都可以推動技術,反過來技術的發(fā)展也可以推動思想的進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亞當舉了一個很好的以扣針制造業(yè)例子。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涂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yè)。

  這樣,扣針的制造分為十八種操作。做出來的數(shù)量遠遠高于每個人單獨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亞當-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統(tǒng)提出了分工這個概念。其實分工這個概念在亞當-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經無意識存在。只是沒有系統(tǒng)的科學提出分工的概念,F(xiàn)在在社會的各個組織普遍存在。可以這么說,分工改變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優(yōu)點:

  第一,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產綠。

  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jié)省這種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驟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這可以使管理方面壓力大大減小。

  第三,更容易發(fā)明新的機器。分工后會考慮用利用適當?shù)臋C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簡化工作中某個環(huán)節(jié)的勞動和減少人的因素。亞當看來機械的發(fā)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力,以及產生新的思想。以至現(xiàn)在的政府機構、科研機構、企業(yè)團體、軍隊系統(tǒng)、教育機構都有各組織的分工。將來分工還要占有重要的統(tǒng)治地位。有了進步的思想再加上先進的技術,社會進步與發(fā)展水到渠成。一個國家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思想與科學技術,思想更重要。

  第17篇:《國富論》讀后感

  當讀了這本書的速讀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認識了市場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和對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這本書十分微妙地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并不是一個把自己關在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作者,而是經過大量的調查實踐論證分析,所以,我們在少年階段必須要珍惜時間,抓好機會,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為自己學習專業(yè)做輔助。

  1、分工合作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在開始就講了分工,所以讀了這本書之后,對勞動分工的印象比較深。勞工分工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勞動分工是勞動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實我們在社會中感受非常深刻。針對分工的好處,我認為工作時間會縮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還可以擴大影響力,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我們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別人的長處來補充自己,這樣才能在以后競爭十分激烈的環(huán)境中立足。

  2、勞動價值

  我認為這本書比較受重視的還有勞動價值,在這里作者基本闡明了資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勞動關系就是吸收工人身體里面的體力,當工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他們的勞動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時候,資本家肯定會裁員,作者把這種勞動關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這也最貼切不過了。

  3、三個階級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人一般分為三個階級,工人階級,地主階級,資本家,他們構成了工業(yè)時代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就是勞動收入——工資,資本的收入——利潤,地主的收入——地租,三個階級是一個生產力統(tǒng)一的整體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約,相互斗爭的。首先資本家雇傭工人都想減少勞動價格,加大勞動時間,提高勞動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標準的工作時間和豐厚的利潤,資本家和地主之間地租的相互磋商,這看似是獨立的整體無形中有了矛盾。

  4、資本、勞動生產和再生產

  資本家通過榨取工人的生產價值來積累自己的資本,加上勞動用的土地,工廠,機器等等,這個資本就叫固定資本,有類資本有野心的資本家還會“侵略”更多的資本,就這樣循環(huán)往復,只有不斷的生產,來吸收資本。

  5、自由經濟

  我認為這本書的最可取和貢獻最多的來自這個部分,他認為經濟應當自由放任,順其自然,人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前進的時候也在無形給國家?guī)砹素敻唬J為國家財富的多少不是取決與國家擁有金銀的多少,而是來自國家的充富繁榮,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資源,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擁有人才的多少!其實他的認為不完全對,自由貿易就好象是“看不見的手”,但是要想這個手充分的發(fā)揮作用國家應當適當?shù)恼{控,他還認為國家應當還有其他的責任就是外交,內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設施的建立!

  我認為這本書雖然也是錯誤多多,但是在那個時期提出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還有但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可能這一主張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錯誤的,但是在以前社會中可能就是正確的!因此,我們現(xiàn)在閱讀這本書的時還應該結合現(xiàn)實生活,而且更加應該結合我們中國的國情來看待經濟學中的系列問題。

  第18篇:《國富論》讀后感

  先說說這本書產生的時期。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知道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時代較早,資產階級革命也相對不夠完善,實現(xiàn)了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妥協(xié),議會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英國還擁有著大量的封建殘余,大量的封建主還擁有著土地,仍然可以在經濟上和資本家一較高下。而資本家都是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仍然看不到商業(yè)的發(fā)展前景,也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微觀的資本家的角度來看既是如此,那么對于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來說,商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更是巨大,東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過殖民掠奪的方式奪得了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多數(shù)殖民地,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積累,東邊的法國已經奪得了西歐的陸上霸權,掌握著西歐的經濟命脈,而長期居住在北歐的以海牧維生的荷蘭人,又霸占著國際的海路貿易。在這種四周環(huán)敵的地理位置與貿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國如何崛起,新興資產階級如何生存,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這個時候,先知誕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穌,也不是佛祖釋迦牟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個在海關任職的專員,而就是他教會了英國的資本家們該怎么做,使大英帝國在百年之內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一強國,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先生,《國富論》的獨家作者。

  而《國富論》當中最為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于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guī)律與市場調節(jié),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yōu)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優(yōu)惠。甚至在英法戰(zhàn)爭中,英國運用自己的財富采購著先進的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通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斯密死后,人們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圣經,把他關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干二凈。于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fā)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為災難。

  第19篇:《國富論》讀后感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fā)點是利己的出發(fā)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想象。茅于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的君子國里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說第十一回里描述了君子國里的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低本,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了?況貨并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令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只聽隸卒有說到:"老兄以高價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放為公道。

  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zhí)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shù)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里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茅于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的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于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fā)生。而君子國里發(fā)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商業(yè)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通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xié)議。

  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里,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的老翁來調解矛盾。這里包含著一個極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tài)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yōu)?quot;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當君子們吵的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

  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環(huán)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yōu)楹我粨Q?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產生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通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借用茅于軾先生有趣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件一個和諧的社會。

  第20篇:《國富論》讀后感

  對于經濟研究領域的人來講,亞當·斯密的名字絕對不陌生。他是經濟思想體系的開山鼻祖,曾經影響了馬克思、李嘉圖、穆勒、凱恩斯等幾代人的經濟思想。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作為經濟學的必讀之書,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秶徽摗穼τ谖襾碚f,讀起來確實很吃力,尤其是里面的專業(yè)名詞,讓我很有無力感。據(jù)我所知,不少經濟學領域的專業(yè)人士也未曾完完整整地讀完過著本巨著,更何況我這個領域之外的普通讀者。所以,我就選擇了一些自己較感興趣的章節(jié)來仔細閱讀,避免陷入“有量無質”的境地。

  國富論全書分為五篇。而我比較感興趣的有幾章: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yōu)點。斯密舉了個制針工廠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yè)分成大約18種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天能制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天制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知道不出來。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藝,一經采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為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希望用這筆資產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保留適當?shù)牟糠志S持生活外,可以將資產劃分為兩部分:他所希望用來創(chuàng)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為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

  第三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xiàn)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認為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的再生產。所以,鄉(xiāng)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資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鄉(xiāng)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為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這里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它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同行業(yè)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為鄉(xiāng)村的剩余產品提供市場;鄉(xiāng)村用剩余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shù)越多,為鄉(xiāng)村居民提供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shù)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說,通過分工合作,然后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tǒng)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自然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人們做出有利于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

  第21篇:《國富論》讀后感

  偉大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問世已經200多年了。這部巨著在經濟學說史上甚至整個人類思想史上的意義和影響,早已舉世公認。

  十八世紀末,西歐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新機器發(fā)明不斷出現(xiàn),手工業(yè)工場逐步向大工業(yè)過渡。新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益完善和確立起來。隨這一歷史進程,人類對現(xiàn)代社會經濟生活的認也比較成熟了,終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其標志就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亞當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至此,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的社會科學誕生了。

  《國富論》是時代的產物。在這部著作中,斯密根據(jù)18世紀英國產業(yè)資本發(fā)展的需要,深刻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競爭階段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全面論證了經濟自由主義的必然性,建立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這部著作一發(fā)表,立即震動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整個歐洲,而當時處于封建統(tǒng)治下的中國還在做閉關鎖國的酣夢。直到該書發(fā)表整整一個世紀后,中國人才從同文館開設的“富國策”課程中第一次知道斯密的名字,知道他寫了一部大著叫《邦國財用論》。

  該書的主題有兩個:(1)什么是國民財富及及其源泉。(2)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及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就在于搞清楚國民財富的性質、源泉及增長的原因,以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他本著富國裕民的目的來研究經濟學,在批評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有關財富及其增長的觀點和政策主張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分工、國民財富增進以及如何自然而然地分配到社會各階級的理論、方法和政策主張,形成一套超越前人、且能滿足成長時期的資本主義需要的較系統(tǒng)的一個自由的經濟學說體系。其思想是深刻的,觀點是前瞻性的,意義是重大的。

  在《國富論》的第四篇,斯密專門論述了政治經濟學體系,首先討論了財富問題并對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的財富觀念給予了批判性思考。對于重商主義的財富觀念,在斯密看來:重商主義只關注商品流通領域,只強調金銀或貨幣,也就是說:“發(fā)財?shù)扔谑怯辛素泿拧保鞍凑胀ㄋ椎恼f法,財富與貨幣,無論從哪一點看,都是同義語!必泿呕蚪疸y,等同于財富。

  斯密指出重商主義這種只在流通領域憑直覺片面強調貨幣或金銀作為財富的唯一形態(tài)是錯誤的,這種錯誤在于把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勞動生產物排除在財富之外。而重農學派盡管注意到了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勞動生產物,特別是農業(yè)生產物是財富,但同時卻不把同樣是勞動生產物的貨幣或金銀看成是財富。斯密指出重農學派有關財富認識的局限性是非常明顯的,那種把財富僅限于土地生產物,限制了人類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斯密從物品交換過程的分析引出貨幣,認為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離不開交換,起初是物物交換,但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物物交換很不方便,也很難成功。“各時代各社會中,有思慮的人,為了避免這種不便,除自己勞動生產物外,隨時身邊帶有一定數(shù)量的某種物品,這種物品,在他想來,拿去和任何人的生產物交換,都不會被拒絕。”這種拿去和他人進行物品交換的特殊商品,就是貨幣。接著他又從社會總資財?shù)慕嵌确治鲐泿诺男再|和作用。他認為,貨幣是商業(yè)的重要工具,不是社會收入的部分,構成社會收入的是貨幣購得的貨物,而不是貨幣本身。但用于代替金銀幣的銀行券,是以一種廉價的商品工具替換另一種昂貴的商業(yè)工具,從而增加了社會純收入。

  因此,在斯密看來,貨幣只是會總資財?shù)囊粋構成部分,他在《國富論》第二篇第二章,直接把標題列為:“論作為社會總資財?shù)囊徊糠只蜃鳛榫S持國民資本的費用的貨幣”。斯密將財富由流通領域推進到生產領域,由單一農業(yè)領域拓展到工商產業(yè)領域,認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币簿褪钦f,財富是社會的包括勞動生產物在內的物品。實際上,斯密注意到了有關財富由支配一定資財?shù)娜藖韯趧觿?chuàng)造所得、滿足人類需要和交換流轉等特性,這也是財富有關占有、使用和讓渡等特性的初步揭示。

  在我看來,斯密對國民財富或價值源泉的探討和論述中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認為一切生產部門的勞動都生產商品、創(chuàng)造價值,是國民財富和價值的源泉;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時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利潤和地租是資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對勞動生產物的扣除(這個觀點顯然認為只有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也即勞動價值論的觀點)。但是另一方面,在分析商品價值(即真實價格)的構成上,斯密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工資、利潤、地租三者構成的,因此勞動、資本、土地是價值的三個源泉,就是說勞動、資本、土地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這顯然與勞動價值論相矛盾。

  對于斯密在國民財富或價值源泉論述中的兩種矛盾的觀點,馬克思稱之為價值二元論。盡管在論述中時常矛盾,但在總結關于國民財富或價值源泉的觀點時,斯密說:“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fā)生以前的初期野蠻社會,獲取各種物品所需勞動量之間的比例,似乎是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唯一標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已發(fā)生的社會,即現(xiàn)代資本社會,“商品的真實價格”已不只是由生產商品時所消耗的勞動構成,而是由工資、利潤、地租三者構成了。他說:“在進步社會,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為絕大部分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因此“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比如,“農業(yè)上(土地的)自然力也和人一起勞動,然的勞動雖無須代價,它的產物卻和最昂貴的工人生產物一樣,有它的價值。……所以……地租可以說是地主借給農業(yè)資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產物”。同樣的道理,資本在生產上也做出了貢獻。資本(機器)的機械力也和人一起勞動,它的生產物也有它的價值。利潤則是資本機械力的產物。

  斯密的經濟學說明確了勞動、資本、土地是價值或社會財富的三個源泉,為追求財富的人們指明了方向,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斯密以后,英國的大衛(wèi)李嘉圖、法國的讓薩伊、英國的約翰穆勒等人,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fā)展了斯密的經濟學說,形成更完善的體系。其基本內容仍是以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為核心,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主張自由放任的政策。經濟學史上稱斯密及其后形成的學說體系為古典經濟學。古典學派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成本和供給上,而忽視了對消費和需求的研究。薩伊認為生產和供給會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商品生產上的工資、利潤(利息)、地租三項費用支出,一方面形成生產成本和商品的供給價格;另一方面又形成勞動所有者、資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三大階級的三項收入和貨幣需求能力。因此供求會自動平衡,不會出現(xiàn)生產過剩危機。這就是著名的薩伊定律。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日益飽和,銷售日益困難,特別是西方各國不斷出現(xiàn)的生產過剩危機,向經濟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生產過剩,是因為消費和需求不足,是消費和需求出了問題。這樣經濟學的注意力開始向消費和需求轉移。其標志就是十九世紀末經濟學發(fā)生的“邊際革命”。

  第22篇:《國富論》讀后感

  亞當斯密于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此書共分為五篇,總計三十二個章節(jié),分別討論了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資財?shù)男再|及其蓄積和用途,不同亞當斯密于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此書共分為五篇,總計三十二個章節(jié),分別討論了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資財?shù)男再|及其蓄積和用途,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政治經濟學體系和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全書基本涵蓋了古典經濟學派所討論的所有問題,并對各個問題進行了最基本的理論闡述,對后世經濟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書中,斯密首先闡述了他的勞動價值論。

  他認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節(jié)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構成這種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的物品。

  緊接著又論述道,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xiàn)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經過反復閱讀理解,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就需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學理論,而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就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理論一樣重要,其“看不見的手”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這一觀念培育出來的市場經濟制度,盡管有各種不盡如意的地方,但迄今為止卻是人類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被實踐證明能夠成功地組織經濟活動的經濟制度,我們曾經長期否定亞當·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說成是對“私有制的公然辯護”。

  所幸的是,現(xiàn)在我們已經接受了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

  具體地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今日中國之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首先,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奇跡,這也是《國富論》中的理論無法解釋。

  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是與貨幣通脹(商品流通市場價格)呈對應關系的,也就是說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會使貨幣發(fā)生通脹。

  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恰恰與之相反,經濟高速增長而貨幣沒有發(fā)生劇烈通脹這又是何原因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平均GDP增長為10%左右,同時,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強,已經接近60%但是,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加入WTO都沒有使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模式發(fā)生改變。

  經濟學家想象中的“經濟泡沫”沒有在中國大陸出現(xiàn)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生產力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同時消費的增長速度受收入增長速度的影響,與生產力相比相對滯后。

  于是就出現(xiàn)了產能大于消費,短缺經濟一下變成了過剩經濟這正是中國經濟形成“通貨緊縮”的原因由于國家財政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使得對內內需加大,對外引入外資加快,導致中國在“低通脹”的情形下仍然保持了較高的GDP增長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經濟模型是無法解釋中國目前經濟發(fā)展模式的。

  其次,我們再來審視中國對外經濟的策略。

  說到對外貿易,就不能不談到“重商主義”這是《國富論》一書中重點闡述的理論之一重商主義提出富國在對外貿易中應該獎勵輸出,阻抑輸入。

  但是對于像工業(yè)原料及職業(yè)工具這樣的特殊商品又恰恰與之相反,這一點用到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十分合適。

  目前,中國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及輕工產品,而進口的確是高附加值的重工業(yè)產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進技術及戰(zhàn)略性資源,石油、礦產等出口產品由于價格低廉品質好大大占領國外市場,而進口產品又為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貿易順差日益增大,從理論上講可以說相當理想而這種狀態(tài)能持續(xù)多久,就要考問一下中國自己了從WTO規(guī)則上講,中國商品的出口增加對外國同種商品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直接導致外國生產企業(yè)的日益萎縮,甚至倒閉,同時加劇了國外產業(yè)工人失業(yè)率的增加。

  這勢必會加大中國與他國的貿易爭端,不利于長遠發(fā)展。

  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的外匯儲備日益增大,對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他國的貨幣是一種隱性威脅所以如何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還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中國企業(yè)自抗商業(yè)風險能力的增強,也就是從宏觀和微觀兩種途徑去解決問題,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當然,目前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困惑還有很多,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決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義的錯誤。

  但是,也不能脫離書本中的經濟理論,畢竟理論與實際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辨正關系,才能使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fā)展。

  對于《國富論》這本書,我們還是應該秉著魯迅先生所倡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tài)度來讀,畢竟其里面還是有不少觀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

  第23篇:《國富論》讀后感

  在經濟危機波及全球的當下,人們不斷的在迷茫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經過一次又一次迷失,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人們終于想起了從傳統(tǒng)經濟大著《國富論》中尋找真相的答案?梢妵徽搶ΜF(xiàn)代經濟建設的指導意義非同一般,對引導人們走出經濟危機大有裨益,這也正是經典的永恒魅力。

  《國富論》一書分為;論勞動分工及分配,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論各國財富的增長方式,論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論國家財政這五大部分。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第一章:論勞動分工及分配。

  在第一章中,亞當斯密不斷的從提高勞動生產力高著手,再經過深入研究后他認為勞動分工能使生產力成倍提高,并首次提出了勞動分工這一重要概念,同時,勞動分工也促使勞動生產專業(yè)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勞動產品的交換迫在眉睫,而交換需要的媒介貨幣也呼之欲出。產品的最終歸宿為勞動資本、勞動利潤和土地地租三項。

  勞動分工是的同樣數(shù)量的人,但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于三個原因:第一,每個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夠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在書中作者亞當斯密都不斷強調。第二:節(jié)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第三:發(fā)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那么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為在人類正在族群中是禁止盜竊和搶劫,所以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另一種是通過交換獲得,在族群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箭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專心制造弓箭比自己打獵更有利,同樣的,善于造房的發(fā)現(xiàn)比專心造房比種田有力,于是分工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能力即市場范圍的制約,因為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余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

  在后面的內容中,作者又闡明了分工能促成這種作業(yè)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于從一種工作到另一種工作,對通常會損失掉的時間的節(jié)約;第三:適當機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節(jié)省勞動。

  其實這部分內容又可歸于分工的意義之中去。分工的情況下,自然界中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規(guī)律便會開始發(fā)生作用分工使得生產力提高,且易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反過來這種經驗的積累又是推動再發(fā)展的力量。是進一步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們雖明白分工之意義,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實現(xiàn),卻并非易事,因為這需要社會的合意。

  第24篇:《國富論》讀后感

  這本被稱為“現(xiàn)代經濟學奠基之作”,我陸陸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候機時候看,飛行中看,一有空就看~作者亞當斯密在寫這本書時研究并對比了許多國家的經濟政策。這本書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的書,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學著作,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這本書雖然比較枯燥乏味,但是理論性很強,是對人類發(fā)展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書籍。亞當·斯密一生埋首書齋,他的一輩子就是為了《國富論》而來,有這樣熠熠生輝的成就,非常值得世人銘記。看一定深度的書,也是鍛煉一個人的閱讀韌力。不圖快,慢思考。亞當·斯密幾乎用一生的時光鑄就這本書的輝煌,我們應該好好閱讀~

  一個三百年前的人,訴說那個時代的經濟問題,卻能將今天的社會預言到如此真切,智者與先知寥若晨星。

  第25篇:《國富論》讀后感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亞當·斯密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該書初版于1776年,與美國的《獨立宣言》同年發(fā)表。

  亞當·斯密被奉為“經濟學之父”。而《國富論》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時間里,先后贏得了無數(shù)榮譽:“西方經濟學的‘圣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認為“從最終效果來看,這也許是迄今最重要的書”,“這本書對人類幸福做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貢獻的總和”。

  讀罷此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亞當·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嚴密論證,開創(chuàng)了經濟學科的理性思辨?zhèn)鹘y(tǒng)。真不愧是經濟學科的“奠基”之作。國內經濟學家,哪怕是一些權威學者(諸如吳敬璉、張維迎、樊綱之流),都應該好好的首先繼承這個傳統(tǒng),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觀點。當然,國內也有一批斯密忠實的學生,仍然在世的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秦暉、人大農發(fā)學院院長溫鐵軍,天則經濟研究所創(chuàng)辦人矛于軾,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劉吉等,他們腳踏實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全書縱橫捭闔,包舉宇內,囊括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tǒng)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如何發(fā)展社會經濟,增加國民財富,使民眾富裕。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壟斷、專制和干預,要求尊重和保護私有財產,施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制度和政策。這個主題、核心思想和基本訴求,貫穿于《國富論》的始終。

  經濟參與者受利己心所驅動,而市場上這只看不見的手指引這種利己心去促進總體的經濟福利。

  “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于屠戶、釀酒師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的自利的打算。”這里,屠夫、釀酒師和烙面師雖然有著利己之心,但客觀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贊許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動機導致的損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規(guī)避。

  只有個人財產得到有效保護,人們才有積極性創(chuàng)造財富,才有技術創(chuàng)新;而只有在個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們才會將個人的“善”變成社會的“善”,讓“利己之心”產生“利人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