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讀書筆記500字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500字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全文主要講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家居北山的愚公,快九十歲了,家前面是山,出門得繞著走,很不方便,于是他便想和家人移掉這座山,開出一條通道來,就找了很多人去移山的故事。河曲有一個老頭,覺得這事實在荒唐可笑,便勸阻愚公,但愚公依舊堅持不懈。就是這種堅強的毅力把玉皇大帝都感動了,玉帝派人把這兩座大山給移走了。
愚公很愚,而且愚得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陰去挖“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還要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們深入理解就不難發(fā)覺,在那遠古時代,被人認為可笑的“愚公精神”卻是當今社會走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任何人都應(yīng)該具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奧數(shù)題時,做了許久都沒有做出來。過了一會兒,我越做心里越煩,只好扔下那道題不管了。后來,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以“愚公精神”來對付這些齜牙咧嘴的“攔路虎”,最后達到成功之路,獲得的是成功后的喜悅;而如果在困難面前低頭,面對一個個“攔路虎”,望而生畏,那么將會一事無成。我想:如果我像愚公那樣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我肯定能把那道題做出來。
古往今來,類似“愚公移山”的事例舉不勝舉。為了我的明天,為了我的前程,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我要繼承這種“愚公精神”,并把它發(fā)揚光大。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500字
我讀三年級時,我爸爸給我買了一本《兒童寓言》,那時我雖然不認字,但是我會拼音,所以大部分我都會背,比如《學羿》,《刻舟求劍》,《染絲》,其中有一篇使我深受教育,那就是—《愚公移山》。
以前我讀了這篇寓言后,覺得主人公愚公實在是太愚蠢了,他為何不搬到山前?現(xiàn)在我上了六年級,還像以前那樣學著玩,甚至長長醉心于自己的聰明無人能比。期中考試成績公布了,我慘敗到自己難以置信的地步!這時,我又重讀了《愚公移山》。可能這是我第一次失敗的原因令我重讀《愚公移山》吧。
老愚公心無雜念,決心以自己的'艱苦勞動改變現(xiàn)狀,搬移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精誠所至,終于感動了玉帝。玉帝便派娥氏二子把山背走。由此我深深地認識到,愚公搬走的不僅僅是兩座山,而更重要的是,他有“知難而進”“明知山有www.msguai.com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精神。
與愚公相比,我就敗在夢想不費力氣,不必刻苦、努力,就可取得好成績;就在于沒有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到學習中的因難就像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大山一樣。我這次失敗,正因為不自覺地企圖繞開困難,這不正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嗎?
我深深地認識到: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民族,“愚公精神”至今仍是我們必須發(fā)揚光大的。如果安于現(xiàn)狀,不敢冒險,就不會嘗到勝利的喜悅。事業(yè)也不會有所發(fā)展。
由此看來,“愚公精神”不僅沒有過時,相反,它正時刻激勵著我們不斷克服困難,去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500字
《愚公移山》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故事,如今,愚公精神還是激勵著我要堅持不懈。
一位叫愚公九十歲老人,他想移走兩座大山,卻被智叟知道了,他告訴愚公別移山了,但愚公還是堅韌不拔,繼續(xù)移山,最后玉皇大帝移走了。
!我也有這么一件堅持不懈的事,從中我明白了:堅韌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門上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人喚醒的。是的,那天,我在多次嘗試和磨練之后,也得到了成功的體驗……以前,我總是輕易得到的成功,但總是往往不知珍惜,這次,我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失敗才換來的成功,我才知道成功是多么的珍貴!多么的寶貴!
記得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要開運動會了,我報了跑跳項目,我本來就跑跳不好,但我想拼一拼,我每天寫完作業(yè)就出去跑跳,轉(zhuǎn)眼間,半個月過去了,“六一”兒童節(jié)了,我們開始運動會,說時遲,那時快,隨著一聲同學的喊叫,我沖線了,跳了個第一,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成功給予了我極大的鼓舞,我以后不管干什么事,都堅持不懈,才能成功。俗話說:“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成功來之不易,也許正是這種不易,才使成功讓人驚喜不已。
成功,可以給人帶來喜悅和歡樂,同時也增長見識和經(jīng)驗;成功,不在于戰(zhàn)勝別人、征服別人,而在于戰(zhàn)勝自己,讓我們?yōu)榱双@得成功而奮斗吧!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04-02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01-01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06-08
愚公移山的讀書筆記01-13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04-09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三則01-01
愚公移山的讀書筆記10篇08-08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250字01-11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250字06-18
《愚公移山》讀書筆記經(jīng)典范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