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上的發(fā)言稿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使用發(fā)言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發(fā)言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眾,發(fā)言人圍繞著主題講話的文稿。你寫發(fā)言稿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書會上的發(fā)言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書會上的發(fā)言稿1
對于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在上學時是一片國學的荒漠,能夠了解到國學的只有歷史課上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的介紹,還有語文課中的只言片語,在書店里見不到任何典籍,就是《三字經》也是工作以后才完整的讀過,我想說的是我的第一個觀點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國學在哪個年代已經走向了一個極端。
對于我們討論的國學熱,我首先想說的是熱字,就字面來理解本來無可非議,但這個字很容易讓我和一個詞聯(lián)系起來,運動,我覺得運動是一個政治剛性的產物,那么熱應該是政治柔性的產物,我想說的說國學熱實際上應該由政府導向方面結果,我們把國學從極寒帶到了極熱,這個過程讓人匪夷所思。
當然我還想說明一下我對政治和文化的認識,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文化是一個美麗至極的女子,政治就是一個有權勢的男人,當然男人多數都會對美女垂青,當兩情相悅時,就有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兩個人有些別扭時也有例外,像魏晉人物,讓后人極為推崇,要是這男人對美女不感興趣,那就是民族的悲哀。
國學熱在我理解就是現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播熱,熱的原因我認為有這樣一個原因,清末以來,我們開始認識西方文明,我們也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到五四時我們把傳統(tǒng)文化徹底打倒,后來的歷史不需要我一一述說,可到了改革開放時,我們的經濟發(fā)展了,出現了道德缺失、信仰危機,我認為正是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重拾傳統(tǒng)文化,以期望解決面臨的問題。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精髓,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我們民族的精神是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滋養(yǎng)、壯大起來的,因而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態(tài)及其內涵是不能離開傳統(tǒng)文化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環(huán)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貫之的`,但其表現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應當說,人們越有文化的自覺,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滿而完整地得到發(fā)揚。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重新審視的機遇,然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是需要一個過程,讓現代人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熱愛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統(tǒng)文化,吸收其精華,擯棄其糟粕,以重塑我們民族的自信,但由于我們的急功近利做法讓人感到擔憂,這讓我感到了傳統(tǒng)文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現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熱,在現實中凸顯商業(yè)運營的痕跡,有很多娛樂性的東西,這些都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把傳統(tǒng)文化教育搬到小學教育中,用古人的方法抓現代教育,肆意加重孩子的負擔,這顯然違背了現代教育的科學性,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想想有些可笑,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東西是不科學的、封建的,它是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才能分辨的,讓小學生按照古代的方式了解傳統(tǒng)文化,無異于文革年代的那句話,是毒害我們的下一代。
這些現象都折射出,我們民族現在彌漫的一種情緒---浮躁。
我個人認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關注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應該盡到的歷史責任,但傳統(tǒng)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對于其的傳承需要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不是短暫的熱潮。具體到我們個人,要從了解傳統(tǒng)文化開始,吸取營養(yǎng),不但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在現實紛繁復雜的社會為自己尋求一個精神家園,在道德缺失、信仰危機的今天為自己煲一碗心靈雞湯。
其次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應該與自己的工作相聯(lián)系,學以致用,還是儒家那句經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讀書會上的發(fā)言稿2
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認真的地看了大家的讀書交流,我非常振奮,也非常驚喜。下面我談三點感受:
第一,為什么我們要讀書?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讀書史就是他的心靈發(fā)展史,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我們需要讀書來使我們的心靈變得豐盈、變得細膩,變得豐富,對這個世界擁有與別人不一樣的獨特的感受,這就是我們讀書的意義之一吧。我曾經看過明朝三兄弟也是三大家稱作公安派袁宏道、袁崇道、袁明道。他們有一天晚上得到一本書,什么書呢?叫《徐渭文集》,就是徐文長的一本文集,他們,嗯,三個人什么反應呢?我印象極深,六個字:喜復叫,叫復跳。為什么他們看到徐文長的文集有如此大的感觸激動與興奮呢?因為他們從書中引起了自己強烈的共鳴,尋覓到了自己。也就是在世界上無論多么遙遠的時代,多么遙遠的空間,有這么一個人,或者說有這么一群人、這樣一類人這么活著,以這樣的方式活著。我們找到了同類,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與自己心靈共鳴的人,讀書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發(fā)現自己尋覓精神的滿足和快樂。三袁看徐文長文集的感受,是任何金錢權勢地位買不到的,我希望大家在閱讀中也能尋覓到這樣的書!。
第二,楊絳《我們仨》這本書,幾位同學都給我們展示了書的封面,給我們什么感受?樸素!
沒有花里胡哨的包裝,書的風格,我用三個詞來概括。第一個是干凈,不拖泥帶水,文字很干凈,找不到贅余的字詞;第二個是明凈,就是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心態(tài),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淡定從容,無事不可對人言的云水襟懷;第三個就是純凈,她對丈夫的愛,對女兒的愛純真、純一、純凈、真誠得驚人。所以字里行間中我們讀出了真與善,讀出了親情的力量?戳巳煌瑢W的展示,我有三句評價,一人一句。第一位是小馮同學,他真正的讀懂了“他們仨”的情懷;第二位小劉同學,他從這本書中讀出了自己,讀懂了自己,他講自己在家里面性情有些焦躁,跟父母有矛盾,看了《我們仨》,他自己有了一份反省,這就是讀出了自己。書成了一面鏡子,映照了他的好與不好,父母的好與不好,讓我非常感動,書有靈魂了!第三位同學是讀明白了《我們仨》這本書中傳遞的溫暖力量。小蘇同學頗有文青氣質。對于家的理解,我以為吾心安處即吾家。家是我們靈魂安頓的地方,是我們思想棲歇的地方,是心停止漂泊的地方。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之外,安頓我們的一個極佳之處或許就是讀書了。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在書中能找到自己靈魂的家,靈魂棲歇的地方。
第三,楊絳先生翻譯了《堂吉訶德》,其譯本最為準確、詳實、通達,優(yōu)雅!短眉X德》的作者是塞萬提斯,塞萬提斯是在4月23號去世的,這一天被命名為世界讀書日。我非常高興在我們班主任朱長明老師的引導下,在我們非常有心非常堅持的林燕芬老師悉心指導下,高二(13)班明沁閣讀書氛圍這么好。總的一個感受是什么呢?高二(13)班明沁閣的閱讀氛圍和水平,超乎我的想象!
謝謝!
【讀書會上的發(fā)言稿】相關文章:
班會上的發(fā)言稿精選01-11
分紅會上的發(fā)言稿01-18
任職會上的發(fā)言稿07-13
總結會上的發(fā)言稿01-11
家長會上發(fā)言稿08-14
家長會上的發(fā)言稿08-23
年會上的表態(tài)發(fā)言稿12-26
中考備考會上的發(fā)言稿04-02
家長會上老師的發(fā)言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