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人人妻人人,cao78在线视频,福建一级毛片,91精品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另类图片操逼,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看,超碰欧美人人澡曰曰澡夜夜泛

《我與地壇》教案

時間:2024-07-20 18:21:33 教案 我要投稿

《我與地壇》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教案

《我與地壇》教案1

  教學目標:

  1. 理解并掌握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

  2. 感悟作者珍愛生命、自我救贖的人生態(tài)度。學情分析:學習《我與地壇》學生需要從中理解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地壇給我的生存啟發(fā)。高一的學生在認知上,對情感的理解、語言的運用和精確表達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chǔ),能夠體會生命的涵義。

  教學重點: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啟示

  教學難點: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

  教學過程:

  一、自主預習

  1、識作者

  輪椅上的文壇硬漢史鐵生(1951— 2010),當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陜西延安插隊,后因病轉(zhuǎn)回北京,后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2010 年突發(fā)腦溢血逝世。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他是一位對生命特別有感悟的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比較突出地表現(xiàn)出對殘疾人命運的關(guān)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語言優(yōu)美,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代表作有《我與地壇》《務(wù)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中《我與地壇》《務(wù)虛筆記》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jīng)典作品”。(對強者而言,磨難也能成為禮物)

  2、知背景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 21歲時忽然失去了雙腿,我們能充分理解他的極端痛苦的內(nèi)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地壇的樹蔭和夕陽籠罩著史鐵生絕望的身影,他在這里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靜想苦思,想關(guān)于死的事,想了好幾年。在地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境界中,作者獲得了對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從而走出了殘疾自傷的陰影。(實際上,他比所有擁有雙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3、補充材料

 、俚貕貕珗@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公園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安定門外大街,占地 37.4公頃。公園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 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公園有方澤壇、皇祇室、牌樓、齋宮等著名旅游景點。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百度百科)(很多人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

 、谑疯F生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③史鐵生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要么在惡夢中醒來,要么在美夢中睡去。

  ※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種眼睛看這個世界。※不應(yīng)該因為現(xiàn)實的不滿意,就遷怒于那亙古的夢想,說它本來沒有!鶎τ谛撵`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二、基礎(chǔ)知識梳理

  1.記字音

  坍圮( ) 熨帖( ) 宿命( ) 蟬蛻()窸窣()亙古不變

  ( ) 雋永( ) 倔強( ) 嘈雜( ) 假期( ) 玉砌雕欄

  ()獨處( ) 捋著( ) 焦灼( ) 荒蕪( ) 剝蝕( )

  2.識字形

  tuí墻()kè守( ) 教 huì( ) cù然( )

  3.積成語.

  亙古不變意思是從古到今,沒有變化。

  堅忍不拔形容信念堅定,意志頑強,不可動搖。歷盡滄桑歷,經(jīng)歷;滄桑:滄海桑田,指變化很大。形容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歷了許多變故。聲名狼藉形容人的名聲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狼藉(jí):亂七八糟。失魂落魄形容極度驚慌、心神不寧的樣子。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環(huán)境。臨:到、來。

  三、課堂探究:

  學習活動一:讀文本,探究地壇給予“我”的人生啟示(學生讀文,交流,分享)

  1.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那么在作者筆下,地壇具有怎樣的特點?

  2.“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3. “我”與地壇有哪些相似之處?

  4.地壇給了“我”怎樣的人生啟示?(重點品味景物描寫)第一處景物描寫“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幾個動詞中暗含了對比,400多年前的地壇和 400多年后的地壇對比,20歲之前的“我”和 20歲之后的“我”對比。不用常規(guī)句式(如“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表達,卻把這些動詞提前,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句子結(jié)構(gòu)一致。突出了園子的“荒蕪”和“我”的殘廢。地壇荒蕪冷落被人遺棄,“我”雙腿殘廢被社會拋棄,二者有著相同的命運,有著“宿命”的味道,這是“緣分”。

  地壇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也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第二處景物描寫抓。悍鋬骸⑽浵、瓢蟲自得其樂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園子里處處、時時都洋溢著生命的律動,那些卑微、弱小卻生活得精彩的生命向史鐵生昭示著:活著是一種權(quán)利,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yīng)該好好把握。

  “園子荒蕪單并不衰敗”這一句對園子的概括實則包含了他對生命的理解:人雖殘廢卻不應(yīng)該頹廢。應(yīng)該說作者此時聽到了生命的召喚,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氣。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只是這一信念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園中的那些小生命可以告訴我們作者歷經(jīng)了怎樣的苦痛與掙扎!懊腿婚g想透了什么”的螞蟻,應(yīng)該是作者在某一瞬間悟出了什么吧,“寂寞如一間空屋”的蟬蛻,也許是覺得自己和這蟬蛻一樣空空如也!也許是新生的獲得也必須像蟬一樣歷經(jīng)蛻殼的煎熬吧!那“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露水,小小的一滴露水竟能摔開萬道金光,人該如何?

  也許是即使馬上面臨死亡也應(yīng)該精彩地度過,而不是消極等死。還有那些草木,它們“竟相生長”“窸窸窣窣片刻不!,野草不是一歲一枯榮嗎?可是到了它該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節(jié),它便盡情地發(fā)出那些動人的聲響?偠灾,從這些景物之中,我們看到作者時而對生感到困惑,時而仿佛想透了些什么,時而可能面對雙腿自哀自憐,但最終還是從園中不論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著是每一種生物的權(quán)利,而且要活得精彩。

  3、第三處景物描寫 (齊讀六個“譬如”領(lǐng)起的句子)討論這一段景物描寫的含義。明確: 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

  蒼黑的古柏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暴雨激起草木和泥土的灼烈而清純的氣味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像石門落日那樣活著,即使即將下沉也要將地上的每一個坎坷照得燦爛,生命的最后光輝依然絢爛奪目;像雨燕那樣活著,勇敢迎擊風雨的挑戰(zhàn);像孩子們那樣快樂地活著,在冬雪覆蓋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刻,用腳印來講述生命的觸角正在不斷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樣活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坦蕩自如。

  地壇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是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形體可變,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動聲色地啟示作者從頹廢中振作起來。

  小結(jié)一景物描寫要注意的兩點

  1.抓住景物特點

  2.關(guān)注景物暗示

  學習活動二: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卻寫了母親,讀文思考:

  1.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在我殘疾后,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

  3.“我”從母親身上收獲了怎樣的人生啟示?(重點品味)抓關(guān)鍵句:“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親與地壇融為一體,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jīng)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guān)愛默默地理解容忍著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蕩滌著我的靈魂;母親是一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著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至此,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拔摇迸c地壇,“我”與母親,地壇與母親,融為一體。

  小結(jié)二敘事抒情、說理

  1.關(guān)注人物言行、心理

  2.抓住細節(jié)

  四、總結(jié)全文(解惑提高)(一)梳理景物描寫的作用:

  1.襯托作者的心境;

  2.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靜、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的解讀(二)感受作者啟示,領(lǐng)悟人生哲理一座經(jīng)歷了 400多年風雨的古老而又神圣的地壇,一位僅走過 49個年頭的苦難而又偉大的母親,一個雙腿截癱用 15年時間思索生死的史鐵生,一篇傾注真情影響了無數(shù)人的《我與地壇》,告訴我們: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難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種靈魂的磨煉。

《我與地壇》教案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散文的閱讀理解。

  3、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nèi)心描寫。

  教學重難點: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教學方法:情境感悟式和問題研討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全文較長,教科書只選了一、二兩個部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基礎(chǔ),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tài)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的中心是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者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二、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寫地壇,著重寫地壇給“我”的啟迪。

  第1至4自然段,寫“我”與地壇的緣分。

  第5至7自然段,寫“我”在地壇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寫母親,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fā),使“我”懂得怎樣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寫“我”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第4至10自然段,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拔摇钡膭(chuàng)作取得了成功,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

  三、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頹廢、迷惘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jié)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xiàn)在是否應(yīng)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四、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是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在這一部分中,集中寫地壇的有三處,每一處景物描寫又都與“我”的感悟密切相關(guān),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第3自然段,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第5自然段寫園中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小昆蟲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向人們展現(xiàn)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正是由于小昆蟲、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拔摇睆摹盎氖彽⒉凰 钡膱@子中找到了答案:雖然殘疾,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yīng)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第7自然段景物描寫也是對生命的解讀。“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作者在此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種種狀態(tài):無論是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這實際是在回答前文怎樣活的問題—外在的環(huán)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遭到破壞而發(fā)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頑強地活著,你就能坦然地體會到人生的味道。

  五、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眱删湓捰惺裁磪^(qū)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zhì)上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tài)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zhuǎn)直下,他為了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jīng)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六、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業(yè)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guān)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谱髡邔δ赣H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板書設(shè)計:

  荒蕪冷落雙腿殘疾,失魂落魄

  地壇精神的家園

  并不衰敗生命感悟,走出輕生生命的意義

  我與地壇(節(jié)選)

  “我”去地壇為“我”準備母愛的見證

  母親堅忍的意志

  “我”在地壇悄悄找“我”毫不張揚的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散文的閱讀理解。

  3、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nèi)心描寫。

  教學重難點:

  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nèi)心描寫。

  教學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問題研討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天下的母愛都是相同的:無私,偉大。那么我們再來看看《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史鐵生筆下的母愛又是怎樣的呢?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體會作者在母親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愛。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檢查預習)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yīng)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nèi)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nèi)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拔摇彼惺艿,是自己的不幸;母親則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xiàn)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體會“我”的懂得與后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相應(yīng)的語句。

 、拧澳菚r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眱鹤映两谧约旱耐纯嘀校瑏聿患盀槟赣H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對自己的否定。

 、啤霸羞^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jīng)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xiàn)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nèi)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于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yīng)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么關(guān)系?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么,都應(yīng)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后,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后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jīng)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拔摇钡膬(nèi)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jīng)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話的深情。

  這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guān)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愛原來已經(jīng)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拔摇痹诖藭r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yīng),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母親默默忍受著活著不如離開人世的痛苦,表現(xiàn)出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她無私地奉獻出毫不張揚的母愛,以行動感染熏陶著殘疾的兒子!拔摇敝饾u地終于理解了母親,懂得了生活。

  兒子想通過寫小說回報母親,這是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后的希望,而母親來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兒子擔憂,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說上帝召她回去,也許是對的,因為這對忍受著巨大苦難的母親而言是一種解脫,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無奈的安慰。此時的“我”已經(jīng)理解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從清晨到正午,從午后到傍晚,從日落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jīng)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拔摇钡膬(nèi)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此時“我”已經(jīng)懂得了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加堅強。母親盼望兒子應(yīng)找到一條自立、自強的幸福之路,這是一條抽象意義的路。作者不說出來,是想表明母親的希望并不是用言語說出來的,而是以她偉大的愛向兒子暗示的,而“我”實際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條自立自強之路的。

  五、寫作特點研究

  學完這部分內(nèi)容,我們可以歸納可借鑒的寫作特點是:

  ①形散神聚;貞浡L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段遗c地壇》的這兩個部分,從內(nèi)容上看是緊密聯(lián)系的,第一部分寫了“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個環(huán)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從主題思想上看,也是渾然一體的,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么生的問題;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么活的問題。地壇是“我”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文章結(jié)尾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敝链四赣H與地壇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

 、趯懽,既要反映客觀世界,也要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六、作業(yè)

  寫一篇回憶性短文:走進母親的內(nèi)心……

  板書設(shè)計:

  母親的苦:

  理性: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yīng)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xiàn)出自己的擔憂。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nèi)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

  感性: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nèi)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情愿截癱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

  對母親態(tài)度的三個階段:

  1、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來不及為母親著想。脾氣壞到極點,發(fā)瘋離開家,中魔似的什么話也不說。母親焦灼、茫然尋找我時,我決意不喊她。

  2、開始理解母親,想回報母親,希望母親還活著,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了,就招她回去。感到安慰。

  3、“我”已經(jīng)理解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此時“我”已經(jīng)懂得了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加堅強。母親盼望兒子應(yīng)找到一條自立、自強的幸福之路,這是一條抽象意義的路。作者不說出來,是想表明母親的希望并不是用言語說出來的,而是以她偉大的愛向兒子暗示的,而“我”實際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條自立自強之路的。

《我與地壇》教案3

  教學目標:

  1、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深切的母愛

  2、增強學生直面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能力,體驗探究式學習的樂趣

  3、學習作者的預言

  教學重點:

  地壇、母親給我的生命啟示

  教學方法:

  師生討論,領(lǐng)悟、鑒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同學們穿的衣服好漂亮,請穿紅衣服的女同學談?wù)劊裉鞛槭裁创┻@樣的衣服?(以衣服的選擇和心情的關(guān)系,讓學生思考史鐵生與地壇)

  二、檢查預習:

  指名學生解釋詞語:宿命 心魂

 。ǜ鶕(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解釋)

  三、課文研讀:

  1、閱讀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攀疯F生為什么選擇了地壇?

  明確: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生命荒蕪

  地壇的特點: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剝蝕……淡褪……坍圮……散落).

  史鐵生選擇地壇是因為他們相似,還因為地壇“是一個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频貕惺裁刺攸c,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荒蕪但并不衰敗”。

  ⑶不衰敗的表現(xiàn)?

  明確:“蜂兒”、“螞蟻”、“瓢蟲”、“露珠”的活動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的響動.(處處有生命的律動)

  2、我與地壇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第2節(jié)寫我與地壇的緣分——“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園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園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給他以生命的啟示,可以說,自他殘疾以后再來到這里,古園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園的破敗烘托了落魄頹唐的精神狀態(tài)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

  3、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古圓就像一個智者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給他以生命的啟迪。

 。2)“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

  這段描寫細致而深刻,寫了園中的幾中小昆蟲,如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是石門中的落日,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 離去與來,處處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三處景物描寫襯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變化、引發(fā)了作者對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對生命的感悟。

  4、作者從荒蕪的地壇得到了生命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么?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ㄒ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辯論的問題……)生不該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應(yīng)順從自然。我雖殘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yīng)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

  地壇這座歷經(jīng)400年滄桑的古園,饋贈作者的是如此豐厚,使他從不幸中走了出來,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去尋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作者從心底發(fā)出這樣的感激:“哦,地壇,我的古園,你是我的精神家園!钡貕窦覉@。

  5、怎樣面對殘酷的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史鐵生一個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學生朗讀第二部分有關(guān)文字

  討論: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是什么樣的難題呢?(指名朗讀第3節(jié)開頭一段文字)明確:兒子殘疾,又沉默寡言,獨自上地壇,情緒變化無常,使本已痛苦的母親更增了悲傷和恐懼,卻又不知道為兒子做些什么。

 。2)母親對“我”的關(guān)愛有什么特點?(默默的愛,痛苦忍耐)

 。3)史鐵生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范讀第8節(jié)(多媒體顯示答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強、羞澀)

  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母親對待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yīng)該怎樣活下去,所以母親是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4、為什么寫母親寫得這么感人?設(shè)想母親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語句形象的突出了母親的焦慮、空虛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因此,“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這樣沉痛的文字,敘議結(jié)合,自然滲透深沉的感情,寫得既飽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親的最深切的理解。

  四、母愛感言

  1、《懂你》(多媒體播放),

  2、聯(lián)系課文、歌詞,談?wù)勛约簩δ赣H的理解,對母愛的認識。

  3、(多媒體顯示)歌頌母愛的名人名言。

  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gòu)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jù)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劉墉告誡中學生說,中學時期是孝順父母的最好時期,等你功成名就再來孝順父母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

  五、總結(jié)課文(多媒體顯示)

  《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地壇——精神家園,第二部分寫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母親——生命的航標。母親與地壇合二為一。因此,題目只能是“我與地壇”。

  讓我們在史鐵生對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們的辛勤努力,碰撞開一條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讓我們的母親都為我們感到驕傲。(下課)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一課時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慮兩點:一,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二,營造一種感受親情的氣氛,讓學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著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從母愛與愛母的層面上引導學生體會生存的意義。這樣設(shè)計容易操作,從教學實踐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想的目標。

《我與地壇》教案4

  上課鈴……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今天該誰演講了?(每節(jié)課前三分鐘演講)

  張清走到講臺上(不自信地)說今天我和大家一塊兒學習李白的《將進酒》,我先給大家賞析……

  (沒有投入但學生還是給以掌聲)

  師:好,張清同學能抓住這首詩的精髓,尤其是尾聯(lián):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們大家一塊兒讀一下。

  生:齊讀李白《將進酒》。

  師:讀詩要讀出詩味。下面同學們一塊背誦一下上節(jié)課學的《我的空中樓閣》。

  生:齊背《我的空中樓閣》。(朗朗書聲)

  師:空中樓閣是李樂薇的精神家園,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的精神家園是桃花源,劉禹錫的精神家園是陋室,史鐵生的精神家園是什么呢/

  生:地壇(齊聲說)。

  師:史鐵生是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殘疾的作家。

  師:他怎么殘疾?

  生:雙腿殘疾。

  師:他什么時候殘疾的?

  生:二十一歲。

  師:對,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讓我殘疾了雙腿,同學們,你們想想假如讓你在這個年齡殘疾了雙腿,你如何感受?

  生:(低頭不語,一種極不愿意接受的表情)。

  師:那么,史鐵生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假如我就是史鐵生,你想了解我的內(nèi)心世界嗎?

  生:想(齊答)。

  師:好。下面我們進行一次訪談,你們就是記者,而我就是史鐵生,咱開始好嗎?

  生:好(很興奮)。

  師:因為我的雙腿殘疾,所以我必須坐下。馬凱,請給我一個凳子。

  生:(把凳子遞給我,含有同情的眼神看著我)。

  師:好,從我坐下這一刻起,我就是史鐵生了,訪談開始。

  生1:請問史先生(學生笑),在你殘疾后,你第一個念頭是什么?

  師:我第一個念頭是--------我還會不會有媳婦?(生大笑)。

  生2:當你殘疾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師:我曾經(jīng)一度想到死,并且這個念頭很強烈,但最終我沒有這樣做。

  生2:是你怕死嗎?

  師:非也,是因為我覺得我已悟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他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好,我們一塊兒讀一下(師生齊讀)

  生3:假如現(xiàn)在有人愿意比如我要捐獻給您雙腿,您愿意接受嗎?

  師:(鼓掌)我會非常高興。但我不能接受,因為就目前醫(yī)療水平不可能使我的雙腿康復,所以我只能真心的謝謝您的好意。但你說這句話的前提是你不可能把雙腿給我,如果讓你先把雙腿給我,你還會說這句話嗎?(生笑)所以,愛人者必先愛己。

  生4: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您若有幸康復,您最想干的的什么呢?

  師:和劉易斯賽跑(生吃驚)?赡艽蠹也恢溃易類鄣捏w育運動是田徑,最喜歡和羨慕的人就是劉易斯,20xx年3月20日是我永遠難忘的日子,因為我見到了劉易斯。

  (大屏幕展示史鐵生與劉易斯的合影)

  師:我在1988年寫了一篇短文《我的夢想》其中有一句就是寫給劉易斯,我寫到:你的跑鞋我的夢。

  生5:您有沒有打算參加殘疾人運動會?

  師:會的。但是作為啦啦隊的人,我會為和我同病相連的人喝彩。

  生6:您的將來如何打算?

  師:我沉思,我寫作,我活著,我寫作。

  生7:先生,請問您為什么要寫作?

  師:我的寫作是逼的',是為生存找到理由,是為寫自己的感受,但我的文字打動了一些人時尤其是一些殘疾人時,我就為寫作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生8:什么力量使你站起來的?

  師:我還在坐著(學生笑)。當然我理解你的意思——是為了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包括我的母親,我的妹妹,我的妻子和孩子。

  生9:在您的小說中,可以看出您對母親的愛,但您怎么評價您的母親?

  師:母親對我的影響很深,她讓我感到了她那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但她早早離我而去了。

  生9:很不好意思提到您的傷心處。假如讓您的母親回來,您想做點什么呢?

  師:我還一如既往的寫作。但最想的是讓母親推著我到處走走,那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母親最大的快樂。

  生10:您這么愛您的母親,可為什么您卻任由母親去找您呢?您要知道那是很辛苦的。

  師:這正是我的母親的偉大之處。而當時任性的我實在不忍心讓母親看到一個殘疾的兒子。我認為我的母親很理解我。

  生10:您的母親是令人敬佩的。

  師:是的。這一點在《我與地壇》里第二部分最后兩自然段寫得很深刻,讓我們一塊讀一下好嗎?

  (師生齊讀)

  師:黑大春有一首詩《圓明園酒鬼》這樣寫到:這一年,我永遠不能遺忘,

  這一年我多么懷念剛剛逝去老娘,每當我看見井旁的水瓢我就不禁想起她那酒葫蘆似的乳房。

  所以我要告訴大家:(莊重地)愛自己的母親!

  而在座的每一位“女記者們”要成為一個有愛的母親,

  “男記者們”要成為一個有愛的父親。

  生11:史先生很冒昧的問您一個問題,您為什么只字不提您的父親?

  師:(作沉思狀)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對不起。

  生12:您有孩子,您是怎么教他的?

  師:我從來沒刻意想過去教育他,他很可愛,我從不打他,罵他,當我在黑暗的房間里寫作時,他會打開門從門縫看我,然后他就悄悄跑出去給我倒一杯熱茶,我,我還用教育他嗎?

  生13:您為什么會選擇地壇?

  師;地壇只是一個偶然,因為我當時殘疾后,只想找一個近點兒的,寧靜的地方,地壇就成首選了,所以地壇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征。

  生14:談一下對于生與死的看法。

  師:培根《論死亡》中有一段這樣的話:猶如兒童恐懼黑暗,人對死的恐懼,也由于聽信太多的鬼怪傳說而增大,其實,隨死而來的東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比如死前的呻吟,死時的痙攣,親友的悲嚎,然而人類的感情并非真的如此軟弱,以至不能抵御對死的恐怖,我早已看透生與死?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蔽覀冋劻硪粋話題。

  生15:寫《秋天的懷念》時,您懷著怎樣的想法?

  師:“秋天是落葉的季節(jié),是歸根的季節(jié)”,我是想找到一種歸的感覺,視死如歸的“歸”。

  生16:您既然對生死看的這么透徹,有沒有想過做個禪師?

  師:說到“禪”讓我想到了釋加侔尼,他是一個完美的人,他一出生便是一個王子,后來毅然承擔一個偉大的責任,超脫苦難大眾。我并不想自比佛祖,但我在地壇里也是“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感覺,但我不想做禪師,我只追求一種禪意。我也做不了禪師,我對禪的理解很少,弘一法師,海燈法師那才是禪師。

  生17:殘疾是不是更有利于您的寫作?

  師:我不清楚,我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但我的殘疾給了我更多的沉思的時間,如果我不殘疾我可能會和朋友去網(wǎng)吧,去三里屯,通宵達旦狂歡,去體驗生活,但現(xiàn)在只能而且很快樂地坐在這里。所以,殘疾對我來說是幸福中的不幸,也是不幸中的幸福。

  生18:張國榮在事業(yè)頂峰時跳樓自殺,您如何說死是一種不必求成的事?

  師:對于張國榮的死我不想做過多的評論,但你只關(guān)注了張國榮的死,就因為他是名人,您有沒有關(guān)注山西瓦斯爆炸而死去的幾百名礦工,這就是名人之死與凡人之死的區(qū)別,有人不想活了,自殺了,死了,死了就死了,那是一種解脫,從屈原到海子,從老舍到川端康成,死的——自然而然。

  生19:如果讓您做高一六班的一名學生,您會怎樣?

  師:會非常珍惜,因為我初中沒畢業(yè)就插隊,失去了很多機會,所以我會珍惜的。

  生20:最后,您想對我們說些什么呢?

  師:我有雖不健全但健康的身體,我有健康的心,我活著,我幸福。ㄢ徛曧懀殡S著遙遠而深沉的思想)

  師:訪談到此結(jié)束,謝謝!(生熱烈的鼓掌)

 。ó斘艺酒饡r,感覺雙腿已麻木)

  課后札記:

  作為教育戰(zhàn)線上的一名新兵,我一直在追尋著這樣一種境界:教與學的雙方不是以老師和學生的身份出現(xiàn)(因為這兩個詞限制了很多東西)而是互相激發(fā)思維和情感的一個個的人,就像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一樣,那才叫教學相長、如沐春風。

  巍巍兮泰山,仰止于茲;皎皎兮明月,照我前行。

《我與地壇》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欲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lǐng)會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理解史鐵生對“生命”和“欲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賞析作者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欲望”的感悟。

  教學方法

  教授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型:

  教讀課

  課時:

  2課時

  教具:

  自作powerpoint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對“生命”和“苦難”的感悟的內(nèi)容。

  2。把握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lǐng)會語言特色。

  二、導入:

 。娔X顯示“貝多芬”的圖片)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是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不幸耳聾后,喊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誓言,作出不朽的偉大樂曲《命運交想曲》,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學的文章同樣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這就是——《我與地壇》(板書)。

  三、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于北京,18歲赴陜西插隊。20歲時,因腿疾住進了醫(yī)院,那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七年臨時工之后,轉(zhuǎn)向?qū)懽鳌?983年他發(fā)表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F(xiàn)為專業(yè)作家。作品以關(guān)注人生的獨特主題和風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我與地壇》等。

  (電腦顯示作者簡介和照片)

  四、介紹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帝祭地的場所,也是我國最大且是唯一現(xiàn)存的祭地之壇始建時,壇外辟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nèi)總面積六百四十畝。曾經(jīng)一度荒蕪,后來政府修葺整理為地壇公園,現(xiàn)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的整個建筑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端莊、雄偉、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局部都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tǒng)觀念和象征傳說夠思設(shè)計的。地壇現(xiàn)存方澤壇、皇祗室、宰生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

 。娔X顯示地壇公園的圖片。)

  五、閱讀第一部分回答

  1.閱讀課文,說說作者如何把他和地壇聯(lián)系起來的?

 、僮髡呤窃鯓尤サ貕?(用原文回答)

  明確:“搖著輪椅”。

  ②作者為什么“總是”去?(用原文回答)

  明確:“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鬯降自趺戳耍克谑裁磿r候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他想要逃避?(用原文回答)

  明確:“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茏髡哒J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社會遺棄,同病相憐。

  閱讀課文第一節(jié)與第五節(jié)第一句話,說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娔X顯示)地壇作者

  荒↓ ↓雙腿

  蕪↓ ↓殘廢

  同病相憐

  被人冷落←←→→被社會遺棄

  2。第一部分有幾處關(guān)于地壇的景物描寫?

  明確:三處。

 。ㄈ嗾b讀第三段、第五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這兩段的地壇的景物有什么特點?(用主謂短語概括)

 。娔X顯示)琉璃剝蝕朱紅淡褪柏樹蒼幽草藤茂盛

  高墻坍圮雕欄散落

  殘陽正紅

  廢園沉靜

  蜂飛蟻動瓢蟲升空蟬脫

  露珠滾動草木競相生長

  ↓ ↓

  古舊荒蕪→→→特點←←←生生不息

  ↓

  荒蕪但并不衰敗

  明確:園子無人看管,大部分都沉寂,猶如無人煙的原野。但地壇里的卑微的草木昆蟲,并不介意所居之地的荒蕪,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順其自然地活著,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地壇擁有了豐富的生命意蘊,因此荒蕪但并不衰敗。

  3。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明確:關(guān)于死的事;為什么要出生;怎樣活。

  結(jié)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概括為:生是一個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死也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既然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所以,我雖然雙腿殘廢了,但不應(yīng)該消極,而要順其自然地活下去。)

  4。作者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可是他還有一個問題,那是什么問題?

  明確:怎樣活。

 、偃嗤瑢W朗誦六個“譬如”句,概括景物特點。

  (電腦顯示)落日燦爛雨燕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氣味、落葉的味道

 、谀銈儚倪@些景物中體會到什么?

  明確:六個“譬如”,調(diào)動了味覺、視覺、嗅覺和聽覺,從落日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里落葉的味道中,有一種生命的激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蹎枺哼@幾句解釋了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請聯(lián)系作者經(jīng)歷、遭遇說說文句的含義是什么?

 。娔X顯示)地壇肆意雕琢不能改變

  身殘志堅

  我身體殘疾精神不變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繼續(xù)賞析課文,理解作者對“欲望”的體會。

  一、閱讀第二部分回答。

  1。寫作給作者帶來哪些快樂與痛苦?他又想到什么?(用原文回答)

 。娔X顯示)高興整整一宿高興得沒合眼

  中魔想寫得更多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欲望

  恐慌擔心文思枯竭

  悟出道理:人真正的名字:欲望。

  2。作者如何看待欲望?

  明確:人性的本質(zhì)就是欲望。消滅欲望,也就消滅了人性。歷史上,人類的進步是很多欲望推動的,但災禍不少也是欲望造成的。因此,它既是“罪孽”,又是“福祉”。

  二、討論思考:

 。▽W生的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他們暢所欲言,然后教師總結(jié)。)

  1。學完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對人生、苦難有沒有新的感受?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wù)勀銓ι、苦難之間的理解。

  明確: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jīng)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jīng)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jīng)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史鐵生歷經(jīng)苦難,對痛苦的體驗,但經(jīng)過一番深刻的思索后,明白面對苦難,不能逃避,不言放棄,要勇于向命運挑戰(zhàn),讓生命重新充滿生機。

  2!段遗c地壇》包含著作者對生、死非常深刻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你們對于生和死有過自己的思考嗎?結(jié)合親身的經(jīng)歷、體會,試簡述你的感受。

  明確:生,如果只為等死,人其實早已死去。

  3。史鐵生說:“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比艘簧锌偸浅錆M著各種欲望。請聯(lián)系生活,談?wù)勀銓τ睦斫狻?/p>

  明確:欲望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問題,關(guān)鍵是你對待它的方式和內(nèi)容。

  三、布置作業(yè):

  1。人生如戲,其中的演員便是我們自己。這場戲,變化莫測,難以預料。但是,只要我們對人生的信念堅定執(zhí)著,那么,就算打擊再大,痛苦再多,也能化悲劇為喜劇。

  請你以“感悟人生”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內(nèi)容不限,不少于800字。

  四、下課。

  附:「板書」

  死生活

  我←————→地壇

  欲望

《我與地壇》教案6

  教學目標

  1.篩選信息,理解課文所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nèi)容。

  2.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guān)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3.陶治學生性情,激發(fā)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文章。

  二、導學基礎(chǔ)知識

  1、歷史背景

  史鐵生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廠當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職回家。雙腿癱瘓后,史鐵生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并多次產(chǎn)生過自殺的念頭,讓深愛他的母親為此操碎了心。后來在母親的幫助下,經(jīng)歷了在地壇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鐵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氣,同時,他將自己這段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寫成了《我與地壇》一文。全文一萬三千余字,共分七個部分,從諸多方面寫了作者跟地壇的關(guān)系,其中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思考。

  2、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患腎病,又發(fā)展到尿毒癥,需要靠腎透析維持生命。20xx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

  【作品】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等。

  三、字詞

  1、撅(juē):折。

  2、窸(xī)窸福╯ū)福合笊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

  3、熨(yù)帖:舒服、舒適。

  4、雋(juàn)永:意味深長。

  四、學習課文

  1.文章開頭紹地壇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自己的小說引出地壇,并說明它是一痤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首先表明我是一個作家,同時又為下文埋下伏筆,促使人們思考,地壇為什么能進入“我”的小說,“我”與地壇到底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

  2.作者為什么說“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請根據(jù)原文回答。

  明確:①雖然搬過幾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④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⑤地壇的荒蕪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憐相惜,同時地壇又給“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去處,讓我從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諦。⑥地壇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讓“我”懂得了活著的情感與意蘊。

  3.作者是怎樣對“古園”進行具體而細膩的描寫的?

  明確:抓住古園荒蕪但并不衰敗的特點,選取了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草木等事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運用比喻和比擬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古園的動態(tài)美,語言富有詩意。

  4.作者寫“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寫“十五年中”“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請結(jié)合史鐵生的心理,探究其蘊含了哪幾層深意。

  明確:①這個世界是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個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它們可能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但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它們同樣在演繹著生命的美麗。②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它們是生命本身最真實的律動。

  5.我們明白,沒有母親的陪伴,作者是難以走過那段歷程的。母親在他的求索過程中,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那么,在作者的筆下,母親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明確:作者寫道:“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蹦赣H順從兒子的任性,寬恕兒子的煩躁。這不是溺愛而是尊重。她試圖從尊重入手接近兒子的心靈,從而了解兒子,幫助兒子。作者描寫母親,著重寫了母親內(nèi)心的斗爭、內(nèi)心的矛盾。從感情上講,姐不放心兒子去地壇,那是一個脫離了她的視線,讓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憂心忡仲,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做對了選擇,使史鐵生得以在地壇拯救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這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6.品味“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有過母親的腳印”一句的含意?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guān)愛。這樣的總結(jié),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母親與地壇已經(jīng)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7.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課文寫的是“我”與“地壇”及“母親”之間的事情,“我”在“地壇”與“母親”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暗貕迸c“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命啟示?

  明確: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基礎(chǔ),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tài)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了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變,超越了個體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親與地壇融為一體,都給過我生命的啟示,地壇是“我”虛化了的母親,母親是“我”心中永遠的地壇,從而歌頌了母愛的崇高偉大。

  1.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項所用修辭手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B.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D.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的原因。

  B.她不是那種光會理解兒子而不懂得疼愛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結(jié)果會更糟。

  C.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D.史鐵生是中國作家中少數(shù)甚至唯一堅持寫作的人,幾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生存體驗上。

  3.本文語言極富哲理且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試結(jié)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C

  3.①雋永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個富有哲理的語句給人啟迪,令人回味無窮。

 、谛迈r而奇崛的語言。史鐵生在寫作中體現(xiàn)出了在語言運用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這些句子中動詞的特殊使用寫出了地壇的滄桑變化和破敗相,淡化了地壇當年富麗的面貌,突出了其現(xiàn)在剝蝕、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狀,而荒園的破敗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狀態(tài)。

  解析:

  1.A、B、D三項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

  2.A項句式雜糅,應(yīng)去掉“的原因”。B項不合邏輯,“光會理解兒子而不懂得疼愛兒子”應(yīng)改為“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D項主語殘缺,應(yīng)在“幾乎”前加“他的作品”。

《我與地壇》教案7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chǎn)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作者的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chǎn)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作者的痛悔。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

  教學方法:討論法,談話法、指導自學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出示史鐵生的圖片和地壇的圖片,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后,于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zhuǎn)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后主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為北京作家協(xié)會合同制作家.1979年開始創(chuàng)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肺膶W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后工作于街道小廠時的經(jīng)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作品呈現(xiàn)平淡質(zhì)樸而意蘊深沉的“散文化”傾向。

  史鐵生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去向!边@也是對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釋。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于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地活下來,并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人到成為一名專業(yè)作家,史鐵生經(jīng)歷了痛苦的思索。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

  (二)字詞

  展示部分重點難點字詞如下:

  妥帖 熨帖 (用字用詞帖切,妥帖;心里平靜) 請?zhí)?熨燙

  碑帖 坍圮 亙古不變 雋永 恪守 猝然

  炫耀 窸窣祈求 安詳 嘈雜 遐想 瑕疵自顧不睱 鋌而走險 肄業(yè)

  埋頭 臨近 嘈雜 保障 專心 鄰近 紛紜 保證

  (三)整體把握文章:整體感知,列結(jié)構(gòu)提綱

  (四)講解學習第一部分

  1、前半部分追尋了哪幾個問題 (作者在地壇對人生做的思考)

  我該不該去死 我為什么要出生 我應(yīng)該怎樣活

  2、生交流閱讀感受

  3、閱讀文中第一段與第五段第一句話,談?wù)勛髡吲c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作者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怎樣?

  4、第五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1)、襯托作者心境

  2)、這作者的思考提供了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靜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3)、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的思考與解讀。

  4、生反復朗讀“怎樣活的問題”一段,小組內(nèi)交流閱讀感受

  七、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整體把握了文章,并且分析了第一部份,大家要對字詞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再加工,能夠自己列出結(jié)構(gòu)提綱,著重體會作者在地壇所做的思考。

  八、作業(yè)

  閱讀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的感受(不少于一百字)

  第二課時

  一、介紹背景資料

  于是,我便想起了史鐵生。他是一位我無比敬慕的作家。他寫了很多作品,但讓我始終難以忘懷的是他的《我與地壇》。最初讀《我與地壇》是在一個黃昏,凄冷的夕陽彌漫在窗前,那深深的紅里有一種悲壯的色調(diào)。我沿著文字翻動書頁,我的淚水也悄悄涌滿了眼睛。史鐵生到延安地區(qū)的清平灣插隊時得了一場大病,從此便高位截癱了。當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他的雙腿忽然殘疾了。他從此坐上了輪椅,永遠離開了正常人的生活。

  史鐵生的母親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搖出輪椅動身前,他的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母親看著他搖車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仿佛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里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yīng)。

  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后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兒子長到20歲上忽然截癱了。她心疼得終于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史鐵生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指地壇)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宜坪醯昧艘稽c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

  二、讀第二部分 討論交流

  1.為什么作者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加倍的”?

  2.母愛是如何表現(xiàn)的?

  不幸的母親、堅韌的母親

  從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來寫母親對我的關(guān)愛

  寫母愛并不是直接表現(xiàn)的,而是通過 自己心靈的對話

  3.作者的痛悔之情是怎樣體現(xiàn)的'?(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一談)

  4.16段中“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應(yīng)是希望作者探索自尊、自重、自強的人生之路

  讀最后一段

  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guān)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進了孩子的心里,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愛原來已經(jīng)長成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

  “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相呼應(yīng),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但是作者反復在惋惜“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讓我們聽著這首“懂你”來體味作者對母親的追憶和作者的痛悔之情。

  二、小結(jié):文章到此我們就學完了,這是一篇經(jīng)典散文,同學們一定要多讀幾遍,注意體會母愛是怎樣體現(xiàn)的。那么我們也想一想,我們是否也真正懂得了母愛,我們了來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現(xiàn)在一切還都來得及,去做我們該做又能做的事吧。

  三、作業(yè):完成《學習與評價》

  《我與地壇》同步練習

  一、基礎(chǔ)知識,詞語解釋

  荒蕪——(田地)因無人管理而長滿野草。

  宿命——一種唯心思想,認為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人的生死和貧富等都由命運或天命預先決定,人是無能為力的。

  滄!皽婧IL铩钡穆哉Z。大海變成農(nóng)田,農(nóng)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剝蝕——物質(zhì)表面因為風化而逐漸損壞。

  雕琢——①雕刻(玉石)②過分的修飾(文字)。

  亙古——整個古代。

  譬如——比如。

  熨帖——①(用字、用詞)貼切;妥帖。②心里平靜③方言舒服④方言(事情)完全辦妥。

  二、課內(nèi)閱讀

  1、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地壇,使作者獲得了對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從而走出了殘疾自傷的陰影。誦讀第一節(jié),說說作者對生命有哪些新的理解。

  【解題指導】: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第一部分。完成本題,要讓學生反復閱讀第一節(jié),看看每讀一次,自己理解到了什么。然后找出其中一些關(guān)鍵語句,結(jié)合上下文認真揣摩;再找出其中寫景的語句或段落,看看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也可以以課堂討論的方式完成。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边@使得作者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新的認識,不再為現(xiàn)實處境而痛苦、迷惘。

  不斷地去古園“窺看自己的心魂”,思考該怎樣生活。祭壇石門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夏天草木和泥土的氣味,冬日滿園中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無不是生命的印跡,展示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yīng)該有所作為的堅定信念。

  2、 閱讀第二節(jié),說說母親給了作者哪些生存的啟發(fā)?

  【解題指導】: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體會母親的愛與痛苦在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中所起的作用。完成本題,要注意其中那些深蘊作者感情的語句,了解母親所默默承受的苦難。

  作者對母愛的感受是在母親去世以后才慢慢領(lǐng)略到的。母親在苦難的折磨中走完她人生的歷程,在苦難中默默地承受著命運的重壓,正是母親的這種“活法”,解答了他怎樣生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堅強。

  3、 下邊使本文和有些當代作品中的一些語句,它們不符合一般的語言習慣。討論一下,它們有什么特點?應(yīng)該怎樣評價?

  1. 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史鐵生《我與地壇》)

  2.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點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發(fā)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彌漫開來,灼得人臉熱。(阿城《棋王》)

  3. 我就這樣從早晨里穿過,現(xiàn)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發(fā)。(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提示】:這道題是語言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文學語言和交際語言具有差異性的問題?梢越Y(jié)合所給語句討論,各抒己見,但要持之有據(jù)。討論后得出一些理論:作家的有些語言常常突破常規(guī),看似不符合語法,不符合邏輯,但往往能使語言新奇,有深意,激發(fā)人們的閱讀興趣。當然,不可處處使用這樣的語言,否則語言就失去了交際工具的作用。這樣的表達一定要恰如其分,能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思想。

  三、拓展閱讀練習

  我與地壇(第五部分節(jié)選,有刪節(jié))

 、傥乙矝]有忘記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個下午,我第一次到這園子里來就看見了她,那時她大約三歲,蹲在齋宮西邊的小路上撿樹上掉落的“小燈籠”。小燈籠精巧得令人愛惜,成年人也不免撿了一個還要撿一個。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說著話,一邊撿小燈籠。她的哥哥,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在捉什么蟲子,他捉到螳螂、螞蚱、知了和蜻蜓,來取悅他的妹妹。有那么兩三年,我經(jīng)常在那幾棵大欒樹下見到他們,兄妹倆總是在一起玩,玩的和睦融洽,都漸漸長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沒見到他們。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園中見到他們,肯定就會慢慢把他們忘記。

  ②那是個禮拜日的上午。那是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時隔多年,我竟發(fā)現(xiàn)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原來是個弱智的孩子。我搖著車到那幾棵大欒樹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滿了小燈籠的季節(jié)。當時我正為一篇小說的結(jié)尾所苦,既不知為什么要給它那樣一個結(jié)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讓它有那樣一個結(jié)尾,于是從家里跑出來,想依靠著園中的鎮(zhèn)靜,看看是否應(yīng)該把那篇小說放棄。我剛剛把車停下,就見前面不遠處有幾個人在戲耍一個少女,作出怪樣子來嚇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攔截她,少女在幾棵大樹間驚惶地東跑西躲,卻不松手揪卷在懷里的裙裾,兩條腿袒露著也似毫無察覺。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卻還沒看出她是誰。我正要驅(qū)車上前為少女解圍,就見遠處飛快地騎車來了個小伙子,于是那幾個戲耍少女的家伙望風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車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著那幾個四散逃竄的家伙,一聲不吭喘著粗氣,臉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樣一會兒比一會兒蒼白。這時我認出了他們,小伙子和少女就是當年那對小兄妹。我?guī)缀跏窃谛睦矬@叫了一聲,或者是哀號。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開了手,裙裾隨之垂落下來,很多很多她撿的小燈籠便灑落一地,鋪散在她腳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雙眸遲滯沒有光彩。她呆呆地望著那群跑散的家伙,望著極目之處的空寂,憑她的智力絕不可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吧?大樹下,破碎的陽光星星點點,風把遍地的小燈籠吹得滾動,仿佛喑啞地響著的無數(shù)小鈴鐺。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車后座,帶著她無言地回家去了。

 、蹮o言是對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就只有無言和回家去是對的。

 、苷l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shù)消滅,那么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jié)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也沒有肥力的沙漠。

 、菘磥聿顒e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⑥于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jié)論等在這里: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由誰去體現(xiàn)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歡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⑦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嗄敲,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

  ⑨設(shè)若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領(lǐng)我們?nèi)フ业骄融H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

  1.“我?guī)缀跏窃谛睦矬@叫了一聲,或者是哀號”一句中作者“驚叫”或“哀號”的是什么?

  2.第③段中作者為什么說“無言是對的”?

  3.結(jié)合第④段語意以及上下文的句式特點,試補寫文中缺少的一句話,不超過30字。

  4.第⑤段中作者說“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其含義是什么?

  答案

  1、①小伙子和少女就是當年那對小兄妹,②令人悲傷的是漂亮的少女竟是弱智。

  2、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想不明白的,是讓人迷茫而無奈的。

  3、原文:要是沒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

  4、人類存在的本身需要差別,象痛苦、幸福等等差別永遠是要有的

《我與地壇》教案8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 體味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

  3.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

  2.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 領(lǐng)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導入——作家簡介(課件展示)

  2. 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3. 欣賞文章第一部分(課件展示)

 。ǚ疟尘皹贰春嵡稇浌嗜恕罚

  進入古園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古園,古園是怎樣的古園呢?

 。◣熒餐b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薄澳菚r,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保

  “我”又是怎樣的“我”呢?

 。◣熒餐b讀:“兩條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蕪并不衰敗”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保

  “我”在古園中的沉思

 。◣熒餐b讀:“一個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時的古園

 。◣熒餐b讀:“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保

  4. 欣賞文章第二部分

 。ǚ疟尘皹贰春嵡稇浌嗜恕罚

  母親是怎樣的母親呢?

  (師生共同誦讀母親的幾個“知道”)

  “我”對母親的設(shè)想

 。◣熒餐b讀:要注意對“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边@句話誦讀語氣的處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熒餐b讀“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再也不能來這園中找我了!弊⒁獯颂帉Α坝质庆F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的語氣處理)

  印象中的母親

  (師生共同誦讀,注意對幾個“看見”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語氣處理)

  誦讀說明:

  文章中有許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達了作家濃郁的感情,需要反復的誦讀才能夠體會,教師自身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因為有的感情作為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可能體會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師能夠?qū)⒛欠N濃郁的深情讀出來的話,學生定會理解的。

  5. 拓展訓練——搜集信息

  利用網(wǎng)絡(luò)搜集有關(guān)本文的分析鑒賞資料。

  第二課時

  1.分析鑒賞文章

  讓學生分析鑒賞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組討論,并由一代表作總結(jié)陳述。鑒賞重點既可以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闡釋的對生命的感悟。如果學生鑒賞的重點是有關(guān)語言表達的,教師則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鑒賞語言來體味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情感。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可結(jié)合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guān)教材分析的內(nèi)容作相應(yīng)的總結(jié)。

  2.能力訓練

  讓學生將上述的分析鑒賞結(jié)論進行總結(jié),當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藝評論。

  教案點評:

  本文所蘊涵的作家對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品味出來,機械的設(shè)置思考題目引導學生回答可能會導致學生感悟能力的喪失(因為設(shè)置的思考題目可能并不是學生所感悟到的)。

  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品味文章的語言和領(lǐng)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師可以將此課變成一篇散文欣賞課,教師和學生一同走進地壇,和作家去欣賞地壇的寧靜與生機,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對文章的分析鑒賞則可讓學生以周記或者小作文的形式來完成。

《我與地壇》教案9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句,理解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及母愛的偉大;

  2、鑒賞精彩語段,體味作者對生命的珍愛以及對親情的感悟。

  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guān)系。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珍愛。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課前我們先聽一段音樂,(播放音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首雄渾凝重激越而有昂揚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了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命運的人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膹埡5、海倫·凱勒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史鐵生圖片)

  面對殘疾,史鐵生也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了下來,并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他現(xiàn)為專業(yè)作家,中國作協(xié)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在國外出版。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yè)作家,史鐵生經(jīng)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理解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課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講析第一部分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無獨厚的地壇。(出示地壇圖片)

  地壇是明清時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莊嚴,有四百多年的輝煌與榮耀,然而現(xiàn)在的地壇是一幅什么模樣呢?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進行了描寫,請同學們聽讀后回答:對地壇特征的描寫要抓住哪幾個關(guān)鍵詞?

  2、(聽讀)學生回答,出示板書:、剝蝕、淡褪 坍圮 散落

  3、這樣的地壇給了你什么感覺?

  學生回答后板書:荒蕪

  4、那么此時“我”的精神狀態(tài)是怎樣的?為什么?請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

  學生回答后出示板書:失魂落魄 殘廢

  5、提問:現(xiàn)在,請同學來說“我”為什么喜歡去地壇?

  學生回答,提示小結(jié),曾經(jīng)莊嚴神圣的地壇被人們遺忘了,雙腿殘廢的“我”似乎也被世間遺棄了,史鐵生看著這同樣命運的地壇,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排遣郁悶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極頹喪的精神狀態(tài)和荒園融為一體。

  6、當史鐵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壇中時,他開始專注于這里的一草一木,昆蟲雨露,下面請聽我朗讀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寫后回答:此時在地壇里除了荒蕪冷落,他還看到了什么?

 。ǚ蹲x,回答后板書)不衰敗

  7、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討論后回答。

  8、評價學生回答后小結(jié):地壇里的小昆蟲和構(gòu)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他們?nèi)己鼙拔,可它們不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嗎?它們并不在意自已棲息地的“荒蕪”,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反而使這里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它們讓作者發(fā)現(xiàn)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quán)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即使我已經(jīng)殘廢了,我也要直面現(xiàn)實,珍愛生命。這也是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真諦。

  板書:直面現(xiàn)實,珍愛生命

  9、解讀自然,由此解讀了生命,文中象這樣蘊含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請同學們齊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把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畫出來,進行品讀。

  10、請一位同學讀出你喜歡的句子。

  11、汪國真曾說:“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那么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12、學生回答后小結(jié):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蒼黑的古柏,還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靜美的落葉,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yīng)該有所作為的信念。此時,地壇,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它已經(jīng)進入了史鐵生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史鐵生在他的精神家園里完成了他對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現(xiàn)實,珍愛生命。

  三、講析第二部分:

  1、在課文的第二部分,地壇從我們的眼前退卻,漸漸淡化為一個背景,成為人物活動的場所,而我們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現(xiàn)一個偉大的形象,——母親。請同學們跳讀第二部分,概括母親的形象。

  學生回答后板書:苦難 頑強

  2、母親的苦難何在?

 。1)兒子殘疾“母以子貴”不幸。

 。2)兒子不理解母親,發(fā)脾氣,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來化解兒子的痛苦。

  3 苦難而頑強的母親給了我什么生活的啟示?

  學生回答后板書: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鐵生并不是一開始就理解母親,從這段《秋天的懷念》我們也可以看出,(出示圖片)逐漸的,隨著思考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一生。母親以他的的活法,無言地告訴了我應(yīng)該以堅韌的意志直面艱難的命運,以深沉的愛關(guān)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親因病去世后才隱隱感覺到了心里的失落。下面請聽一段史鐵生的內(nèi)心獨白。

  (范讀相關(guān)文字)

  母親已經(jīng)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绷艚o作者的只是無盡的追悔與哀怨。

  5、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滿文軍的《懂你》。

  6、你們喜歡這首歌嗎? 為什么?(歌詞、旋律、鏡頭)

  7、如果你是導演,你要為史鐵生和他母親拍這首歌的MTV,你會選取他們生活中的哪些鏡頭來祭奠這位偉大而苦難的母親?請同學們討論后回答。

  8、小結(jié):“我”去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我久在地壇,母親找,這一組組感人至深的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悟到了母親深沉的愛以及在“我”終于讀懂了母親后痛徹心肺的悔恨和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我希望在你們今后的生活中,千萬別再留這種遺憾。

  四、全文小結(jié):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

《我與地壇》教案10

  【教學設(shè)想】

  1、 從課文入手,按母親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引導學生去認識母親的人性美、人格美,從而受到美的激賞并得到別一種閱讀方法的感悟。

  2、 制作與教學相配的課件,增強審美效果。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

  屏幕顯示:湛藍的底色,以地壇為背景,左上方寫著《我與地壇》——史鐵生,右下方史鐵生坐著輪椅,微笑著。左邊字幕:母親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

  第一節(jié)里,史鐵生搏擊命運,擺脫陰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認識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由此超越了“死”,接下來超越“生”更不容易,有一個人,在他超越“生”的過程中,一直陪伴和幫助他,這個人是誰?是他的母親。我們今天就從史鐵生的母親的形象入手,來進行關(guān)于母親的審美閱讀。

  二、審美閱讀

  1、母親的形象美。

  在課文中找出直接描寫母親的段落,它們是非顛倒、3、8自然段落。分析這些段落,討論作者總是往地壇跑的時候,母親的反應(yīng)是怎樣的?

  送——理解

  請一個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配樂馬斯涅的小擔琴曲《沉思》,分析通過母親的舉動,表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品格?屏幕顯示:

  憂——堅忍

  母親的形象美

  找——關(guān)愛

  課文中2、3、8自然段直接回憶描寫了母親當年的驚恐不安、憂愁和痛苦,但母親什么也沒有說,她在默默地忍受、苦苦地支撐。

  第9段有一句話:“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睘槭裁?回答是:母親并不企求兒子顯赫成名,只是希望兒子在苦難面前,能經(jīng)受起考驗,像普通人一樣,堅強地生活。文中哪句話印證了這一點?第9段結(jié)尾“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這就是文中母親的形象美,她的美是堅忍博大、可歌可泣的。

  其它幾段多是自我反思的段落,作者在沉思中感悟,在內(nèi)斂中喟嘆,自訴自省自責自悔。文章的風格可以概括為(屏幕顯示):

  回憶與自省交融 贊美與懺悔并存

  如泣如訴的風格 感悟思辨的基調(diào)

  2、母親的群像美。

  推而廣之,在我們的記憶中,從古到今,有哪些頌揚母親的故事和詩文?

  討論之后,屏幕顯示:電影背景,字幕

  孟母三遷

  歐母教讀

  岳母刺字

  母親的群像美

  唐朝有一位詩人,名叫孟效,他一生窘迫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的卑微之職.他要接母親來溧陽,以盡孝心.此時,孟郊眼前浮現(xiàn)出母親關(guān)愛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并寫下了一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紙 船

  ——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二、母親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名人名言:“造就我的,便是我的母親!--愛迪生

  母愛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簡單、自然、豐碩、永不衰竭的東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蜖栐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愛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意大利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gòu)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jù)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拙。(日本)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孟母為了選擇孩子成長的最佳環(huán)境,三遷其居,培養(yǎng)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亞圣”;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用葦桿在沙地上畫字教他認讀,成就了一代文豪,彪炳千古;岳母在岳飛的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字,教導出一代名將,千古英雄。

  母親的偉大還在于:母親千辛萬苦養(yǎng)育了孩子,一旦國家和民族需要時,母親又毫不猶豫地獻出他們的至親至愛,放映電影《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故事片段,然后屏幕顯示:是母親養(yǎng)育了孩子,成就了孩子,而當祖國需要時,母親又義無反顧地獻出他們的孩子,母親是崇高的、偉大的、無私的。母親的人性美、人格美閃爍著永恒的光輝,照徹天地和宇宙,貫穿遠古和未來。

  母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她沉浸于萬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間。她就像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

  3.母親的意象美。

  千百年來,我們感謝母親,歌頌母親,常選用哪些審美意象?它們分別表現(xiàn)了什么審美?屏幕圖像滾動播出:春暉、大地、江海、港灣、大樹、祖國。

  其審美是:

  大地--豐厚

  祖國--歸依

  春暉象征母愛的溫暖;大地象征母愛的豐厚;江海象征母愛的包容;港灣象征母愛的安全;大樹象征母愛的支撐;祖國是我們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歸依。定格顯示字幕:

  春暉--溫暖

  港灣--安全

  母親的意象美

  大樹--支撐

  江海--包容

  其中可吟唱《小草之歌》《大海啊,故鄉(xiāng)》等歌曲體味,放配樂詩朗誦--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經(jīng)過這一番審美辨析,我們再回到課文,對殘疾人的母親進行最后的審美觀照,談?wù)勀阒赖臍埣踩说哪赣H的故事:

  故事一:快80歲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個50多歲的殘疾兒子,秦怡不僅料理他的生活,還讓他學繪畫。一個西方著名的電影制片人知道了大為感動,收藏了她兒子的畫,并說,他收藏的不僅是一幅殘疾人的畫,更是一個殘疾人的母親的偉大人格。

  故事二:香港弱智兒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費巨資四處尋找,兩年多了始終沒有放棄努力。

  故事三:武漢20歲的武警戰(zhàn)士方超追擊歹徒,被歹徒的子彈擊中大腦,成了植物人。母親每天在他耳邊呼喚他的名字,講他兒時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喚醒了他,這是母愛的奇跡。 為了保衛(wèi)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年青的警察方亮面對持搶歹徒奮不顧身,不幸一顆罪惡的子彈射中了方亮的大腦。經(jīng)過多方搶救,英雄的生命終于得以保全,但他被醫(yī)生斷定為終身臥床的植物人……在隨后的五年里,20xx多個日日夜夜,是母親的愛讓英雄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三、總結(jié)

  殘疾人的母親,她們比平常的母親更為痛苦,更為不易,她們注定是沒有回報的,她們是一輩子的苦役,所以她們的愛更加無私,更加超功利,更為偉大,更為崇高,因而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是人間愛的極致、美的極致。

  四、作業(yè) 課后寫作研究性論文:《關(guān)于母親的思考》。

《我與地壇》教案11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guān)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jié)構(gòu)。

  2、作者傳達怎樣的復雜感受。

  3、反復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jié)合。

  [教材分析]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它所講述的是有關(guān)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經(jīng)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nèi)容。課文的第二部分則是有關(guān)永恒的“母愛”的話題,作者在無盡的追思中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另一方面,寫母親,實際是寫作者對母親的“理解”,寫作者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的“理解”。開始,作者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作者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磥,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從側(cè)重點上來說,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yīng)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這樣的一問一答中渾然一體。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從以上的角度考慮,對本文的教學目的設(shè)計上,側(cè)重點在于對這樣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過這樣的一次學習,學生受到的不光有語文能力上的訓練,在情感上,在心智上,還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示。

  從單純的教學角度來看: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gòu)成了一對矛盾;另外一個不利因素是,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周期較短的現(xiàn)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0分鐘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guān)鍵。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鑒于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lǐng)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jīng)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要怎樣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呢?——問題,不停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是將學生領(lǐng)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前聽音樂。說出音樂名和作曲者?

  簡介貝多芬:

  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已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也是這樣的一位勇敢的和命運抗爭的典型例子。他曾這樣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的體現(xiàn)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中初中。1969年去陜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醫(y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zhuǎn)向?qū)懽鳌?983年他發(fā)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加入中國作協(xié)。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wù)虛筆記》、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等。其中《務(wù)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jīng)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段业倪b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曾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三、檢查預習:

 。ㄒ唬┙o加點字注音:

  剝蝕()柏樹( ) 恍惚( ) 雋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雋秀( )

  (二)給加點字注音,并釋詞:

  熨帖: 意蘊:宿命: 恪守:

  亙古不變:窸窸窣窣:

  四、聽課文錄音

  五、速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體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六、作業(yè)

  1、熟記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悟

  思考:

  1、課文的題目是“我與地壇”,可課文除了寫自己,寫地壇之外,還寫到了什么?(母親)

  2、課文中第一處同時出現(xiàn)這三個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3、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學生注意第一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一連幾小時……我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共三個:

  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jié)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

  第二個,我為什么要出生?

  第三個,我應(yīng)該怎樣活?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關(guān)于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后終于想明白了,終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感悟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jīng)找到答案了,已經(jīng)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guān)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guān)鍵的核心問題,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一)閱讀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來到古園,說: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為什么這么說?(我對古園的深情,古園對我的意義)

  2、“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么時候?為什么此時才是我該來的時候?(地壇褪去昔日的榮耀,盡顯滄桑時,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來了,與它相憐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么?

  明確: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荒蕪并不衰敗。“蜂兒、蟬蛻、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課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著,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的。

  5、課文中象這樣蘊涵著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六個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變

  身體殘疾精神不變

  6、在園子中有了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終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明確:1、為什么生;2、怎樣活。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不是由他一個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母親。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請同學概括

  7、為什么要“獨自”去?地壇可以給予作者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使作者要獨自去?用課文的原文回答。

  明確:“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見自己的身影,而且還是“總是”去?用原文的回答。(“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保猍擴展]如果同學們自己遇上了這樣的問題,會有怎樣的心情,會怎樣做呢?

  10、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壇”可以讓作者看見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寫地壇的部分。(略)

  11、這樣的一個地壇給予了作者怎樣的“啟示”?用原文回答。(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12、為什么地壇可以給作者這樣的啟示?分別用原文和[擴展]自己的話結(jié)合前面的景物描寫回答。(“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地壇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蟲,他們并不在意自己的棲息地的荒蕪,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著,并且因為他們的存在倒時地壇不再衰敗。正是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現(xiàn)象讓作者發(fā)現(xiàn)了原來不曾想過的樸素的道理。)

  13、讀“剩下的……”一部分內(nèi)容,體會作者寫出的園子帶給我的不盡的味道。

  (這是以景寫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則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現(xiàn))

  (二)閱讀課文景物描寫部分,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

  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边@不是寫出一種永恒嗎?

  (三)小結(jié)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寫地壇,從自己與古園的緣分寫到古園本身,寫到自己在這里的思考以及從思考中得到的對生命的感悟。

  作者講述在殘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惡毒邊緣徘徊,然后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的園子。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內(nèi)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雨燕,蒼涼卻又張揚著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那些小昆蟲,那滿園子的草木,雖然生長在這落寞的原子里,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說:“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正是這不衰敗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發(fā)他對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jié)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jié)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應(yīng)該怎樣生活?對前兩個問題,在這靜靜的原子里,作者“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幾年”,最后終于想明白了,于是對生與死的問題也就釋然了。接下來,最關(guān)鍵的幾怎樣活下去,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活下去。在這個問題上,原子里的生命給了他啟示,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zhàn)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學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這部分描寫細致,感受深刻,寫得深沉而令人新碎,執(zhí)著而引發(fā)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三、作業(yè)

  找到全本《我與地壇》,通讀全篇。抄寫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已刪節(jié),見下),背誦,并在寫作中仿寫。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yīng)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yīng)四季,我想春天應(yīng)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里的聲響來對應(yīng)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yīng)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yīng)四季呢?晴天是臥病的季節(jié),否則人們不易發(fā)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yīng)該在這個季節(jié)里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并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里,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fā)過霉的東西;冬天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并不發(fā)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shù)形式對應(yīng)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yīng)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凈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煙斗。的,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卻內(nèi)涵著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包孕著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讓作者感受到時間的永恒魅力,時間的永恒和歷史的滄桑襯托出個人遭際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從反面使一個不幸的人得到解脫。知道了自己的最終歸宿,作者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誰也擺脫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義,可是,一切的消極頹廢不是同樣也失去了意義嗎?上帝留給我們的,只有好好的活著!

  第三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二、閱讀課文第二部分,體驗母愛。

 。ㄒ唬┳x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親的愛的特點?

  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有誰能象史鐵生那樣用心體味母愛呢?更多的時候,母愛都是從我們身邊默默地流走,熟視無睹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她,她當然毫無怨言,可是,對于我們來說,沒有體驗到母愛應(yīng)該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們丟失了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

 。ǘ┓纸M概括母親的形象

  明確:2、3、8段。善解人意、疼愛、理解、體諒、寬容、痛苦、擔憂、驚恐、默默承受、堅忍、——

 。ㄈ┧伎加懻

  1、在(二)1段中,作者說“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你能具體說一下嗎?你曾無意中甚至說因為自己的所謂個性,所謂逆反心理故意竟給母親出過難題嗎?“難題”是哪些?體會其中的意味。用課文的原文回答。

  明確: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擔心……她只是不知道……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后面的內(nèi)容則表現(xiàn)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2、母親是怎樣面對這樣的“難題”的?用原文回答。(“這苦難只好我來承擔”)

  3、從母親對待“難題”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用課文的原詞組合回答。(一位疼愛兒子,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這樣的一位母親給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課文原文回答。(“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5、再回頭看看前面的那個“遺留”的問題,誰能給出他的答案?(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給了作者生存的啟示:要堅強的承受苦難,要堅忍的活下去。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問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為什么這樣寫?文中幾次出現(xiàn)“現(xiàn)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xiàn)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并不是直接表現(xiàn),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復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文章更加動人。也更自然。

  7、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設(shè)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shè)想與我的自責,表現(xiàn)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8、作者與作家朋友談到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時,認為朋友的想法過于簡單天真了,聯(lián)系作者發(fā)表第一篇小說后的想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母愛的偉大,突出了母親苦難的命運,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誦讀第五段。這些蒼涼的文字來自心靈深處,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這樣凝重蒼涼的文字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動的熱流。

  9、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么啟發(fā)?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10、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請集體朗讀。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11、[拓展]在這些“想到”的內(nèi)容中,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最后一句:“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我們怎么來理解這些“腳印”“車轍”“我”“地壇”以及“母親”的關(guān)系?

  明確: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guān)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fā),就如同是地壇給予作者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作者的心里,母親已經(jīng)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忍果毅的生命融為了一體。

  12、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么?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yīng)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結(jié)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愛自己的母親,尤其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guān)愛以后。

  開始,尊重是不理解母親的,只是時時刻刻在想著自己不幸的命運;等到他真正讀懂母親,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以后,母親卻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他。于是就有了執(zhí)著對母親重新認識,以及對母愛的更加細心的體察。

  執(zhí)著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盡管她情愿截癱的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著餓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于沒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親一起分享。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于是,他又搖著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復地想,為什么母親不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復想著同一件事: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復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而深刻”,從而使他對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四、拓展

 。ㄒ唬╅喿x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文章見《考之韻》),進一步解讀母親。

 。ǘ┰谧x完這篇文章后,同學們對“苦難”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們到底是為什么而活?怎樣的活?

 。ㄈ┞牳枨M文軍《懂你》)進一步體會母愛。

  五、作業(yè)

  周末回家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用心靈解讀父母的愛。模仿史鐵生的語言與風格,注重展示內(nèi)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議論,把父愛或母愛用心靈記下來。

  附:板書設(shè)計

  地壇荒蕪、古舊、沉寂

  一、寫“我”與地地壇坦蕩、新鮮、頑強

  壇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地壇給我啟迪、慰藉、生命

  母親對兒子的關(guān)懷

  二、寫“我”對母兒子對母愛的感悟

  親的追憶和眷念“我‘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母親的深深懷念

《我與地壇》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chǎn)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gòu)性。

  【教學設(shè)想】

  這是一片課內(nèi)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lǐng)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頹廢、迷惘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jié)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xiàn)在是否應(yīng)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三、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 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 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 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四、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眱删湓捰惺裁磪^(qū)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  :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zhì)上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tài) 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zhuǎn)直下,他為了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jīng)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五、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業(yè)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耪页鑫闹嘘P(guān)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谱髡邔δ赣H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yīng)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nèi)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nèi)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xiàn)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體會“我”的懂得與后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相應(yīng)的語句。

 、拧澳菚r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  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眱鹤映两谧约旱耐纯嘀校瑏聿患盀槟赣H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  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對自己的否定。                                     

 、啤霸羞^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jīng)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xiàn)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nèi)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于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yīng)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輕聲齊讀劃線部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么關(guān)系?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么,都應(yīng)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后,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后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 “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jīng)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拔摇钡膬(nèi)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jīng)真正懂得母親 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話的深情。

  這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guān)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愛原來已經(jīng)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拔摇痹诖藭r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yīng),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五、作業(yè)

  1、閱讀《課外讀本》中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寫第三部分。

  2、讀完全文后試回答:經(jīng)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yōu)槭裁磥淼貕?/p>

《我與地壇》教案13

  學習目標:

  1、理解地壇、母親對“我”的影響,即三者間的關(guān)系。

  2、情感熏陶,深入體會作者關(guān)于生死、親情等復雜難言的感受。

  教學設(shè)想:

  緊扣教材,以分析景物描寫和母親的人物形象為主線,以情感熏陶為載體,積極調(diào)動學生生活中的情感積累和感性認識,引領(lǐng)學生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教學重難點:

  1、地壇里的景物給作者生存的啟發(fā)(該怎樣活下去?)

  2、作者讀懂了母親的活法(面對苦難人生的態(tài)度)

  課前準備:

  1、閱讀《讀本》中其余五部分

  2、播放電視散文

  3、印發(fā)講義: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讀者》20xx年第21期)

  4、網(wǎng)上查閱關(guān)于作者的資料、作品及評價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創(chuàng)設(shè)氛圍,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CD、VCD、磁帶均可)。由“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引出同樣與厄運抗爭并成為生活強者的本文作者——史鐵生。

  二、簡介作者

  生平、作品及余秋雨的評價(我必須仰望史鐵生這樣的作家,還有那些真正在沙漠中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探索的旅行者。)

  三、展示學習目標

  四、研習課文第一部分

 。ㄒ唬⒆髡邔ι赖母形蚴呛鸵粋特殊的環(huán)境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地壇(板書)。分析開頭關(guān)于地壇的景物描寫部分。明確特點:荒蕪冷落(板書),抓住“剝蝕”、“淡褪”、“坍圮”、“散落”等特殊語序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繼而把握作者此時的精神狀態(tài):失魂落魄(板書)。

 。ǘ⒆髡邽槭裁础耙惶斓酵砗脑谶@園子里”?對園子有了新的.認識即意外的收獲,找關(guān)鍵句。朗讀、分析第五節(jié)的景物描寫,其中的小動物及露水草木雖然生命卑微,但仍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這充滿生機(板書)的環(huán)境給作者啟示:要活下去,要珍愛生命(板書)。

 。ㄈ⑸孢是毀滅,作者“終于弄明白了”(朗讀:一個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那怎樣活,地壇繼續(xù)充當著作者的精神導師。分析第七節(jié)的景物描寫,落日、雨燕等給作者的啟示:熱烈勇敢有希望的活下去。

 。ㄋ模⑿〗Y(jié):精神家園(板書)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一)、史鐵生在地壇作了長期的呆想,最終參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思想上的涅磐。然而,這結(jié)果,可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他母親(板書)的伴行。

  思考討論作者寫了怎樣一位母親。

  圍繞理解兒子(毫不張揚的愛)、不幸(艱難的命運)、堅強(堅忍的意志)等幾方面分析。

  找出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個舉止或作法。(3、8節(jié))

  (二)、寫母親為表達感激懺悔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讀懂了母親對苦難人生(板書)的態(tài)度:勇于承擔(板書)。母親面對人生苦難的這種活法給作者(板書)的影響和啟發(fā)至關(guān)重要:生命航標(板書)

  多媒體播放滿文軍演唱的《懂你》

 。ㄈ⒚鞔_母親、地壇與我的關(guān)系。作者成功時,母親卻去世了。有感情地誦讀第七節(jié),四個“又是”表達了物是人非的至痛。

 。ㄋ模⒁援吺缑簟短嵝研腋!分械囊欢卧捵鼋Y(jié)。

  五、課余練筆

  圍繞生命或母愛談自己的認識感受,文體不限,700字左右。

  附:板書設(shè)計

  走進

  失魂落魄 荒蕪冷落

  地壇(精神家園)

  啟發(fā)

  珍愛生命 生機盎然

  活法

  苦難人生 承 擔

  母親(生命航標)

  啟發(fā)

  直面

  作 者

《我與地壇》教案14

  學習重點和基本要求:

  一、通過層次結(jié)構(gòu)的分析把握文章的總體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寫法。

  作者介紹: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

  1979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xù)發(fā)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作者曾這樣解釋過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去向!边@可以看作是對他作品最好的注釋。

  查生字、詞,并注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欄():

  4、亙古不變():

  5、頹墻:

  6、肆意():

  7、雋():

  8、恪守():

  9、捋():

  10、熨帖:()

  11、撅():

  12、猝():

  13、狼藉():

  14、日沒():

  15、():

  第一課時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前兩小節(jié)寫我與地壇的緣分;中間三節(jié),寫“我”在“失魂落魄”中走進園子百無聊賴,卻又無所事事。最后兩節(jié),寫“我”冷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關(guān)鍵是怎樣活的問題。園子中的一切在撞擊著我的心靈與情感,并從中找尋到活下去的勇氣。

  第二部分,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fā),使“我”懂得怎樣生活。第一節(jié)為過渡段。第二至三節(jié)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四至第九節(jié)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拔摇眲(chuàng)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貞浤赣H多次到園中找“我”。第十節(jié)結(jié)束回憶。

  小結(jié):從內(nèi)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后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我與母親”)。

  集體討論,整體感知第一部分

  1、提問: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將“我”與“地壇”聯(lián)系起來的?這樣的開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生活拋棄,同病相憐,兩者都歷盡滄桑。這樣的開頭,為下文描寫、敘事、抒情打下了基礎(chǔ)。

  2、提問:這部分有幾處關(guān)于地壇的景物描寫?這幾處描寫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處。第一處特點是破敗、荒蕪、古舊。第二、三處特點是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xiàn)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3、提問:文中關(guān)于地壇的景物描寫(朗讀該部分),折射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史鐵生在二十歲青春韶華時下不幸癱瘓,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里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地壇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組成部分,作者在幾處景物描寫中深情地抒發(fā)了這種人與對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詩如歌,專情、美麗、傷感而又帶禪意。對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對生命的不同況味的理解和咀嚼,而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與園中的景物相應(yīng)。

  4、提問:作者在癱瘓后,在十五年漫長歲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說獲獎,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這樣的變化,與地壇這個環(huán)境有怎樣的關(guān)系?

  明確:作者的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一個從苦悶、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正是地壇這種難以言傳的包孕著永恒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寂與涌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文章中的地壇概括地說,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用文中的話即為:荒蕪但并不衰敗。

  總結(jié):對這篇自讀課文,重在賞析。作者本文的'首要線索是“我和地壇”,即命運受到重創(chuàng)之后,作者面對地壇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通過繼續(xù)分析課文,體會文章的第二條線索。

  2、領(lǐng)會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領(lǐng)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體會第二條線索

  1、提問:該部分寫母親對“我”做了哪些事來體現(xiàn)她那偉大而又毫不張揚的愛?

  明確:“我”上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找”!八汀、“憂”、“找”,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

  2、提問:母親的心理活動,作者何以知之?

  明確:正是母親的行動,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進行設(shè)想、體會。

  3、文中第二節(jié)有一句話“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shè)想,……”,“設(shè)想”對刻畫母親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種“設(shè)想”無論對寫作對生活都很有啟發(fā)。能作這樣的設(shè)想,才能充分理解母親的愛心。如果僅僅寫母親幫我上輪椅車,目送“我”上地壇,到園中來找“我”那還不足以表現(xiàn)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母親在家怎么樣,日日夜夜怎么想,寫這些,才能使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墒遣蝗ピO(shè)想,就不能懂得母親的愛心。

  4、提問: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明確:作者回憶母親,深深感悟到母親的苦難和偉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

  作者最為痛惜的是母親早逝,僅僅活了四十九歲,再也看不到到兒子的出息。作者對文學成就的追求,為母親也是一個動機,母親卻沒有看到兒子發(fā)表作品的一天,沒有看到兒子作品的獲獎的一天,未能分享兒子的快樂。作者對母親的悼念真是魂牽夢繞,痛切心肺。

  5、提問:作者逐漸領(lǐng)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領(lǐng)悟到創(chuàng)作也“并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你認為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

  明確:母親只是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地鼓勵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6、怎樣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這園中不單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guān)愛。這樣的總結(jié),暗示了“我”的成長時時處處離不開母親的啟發(fā),母親與地壇已經(jīng)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二、思考:通過閱讀文章,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在寫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1、回憶漫長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

  “我與地壇”這個題目,設(shè)身處地想,很難寫。時間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從寫起?從文章節(jié)選部分來看,先寫自己,再寫母親。作者寫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殘疾了雙腿之后對生命的思考為線索,而將地壇的環(huán)境描寫分散掛在這條線上,既扣題目又顯示了生命的歷程。寫母親那一部分,則由“我”這一部分派生出來。

  2、寫作,即可以反映客觀世界,也可以表現(xiàn)內(nèi)心世界。

  史鐵生不是那種依馬而立下筆千言的“高產(chǎn)作家”,但他是一個尋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個值得重視的獨特的作家——他自己給自己決定了:他所傳達的思想意蘊在與人的存在處境的關(guān)聯(lián)方面,要比其他作家顯得更為密切,更為細致,也更為豐富深刻一些。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內(nèi)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nèi)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3、散文應(yīng)注重語言的優(yōu)美、流暢,富有情感表現(xiàn)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純的敘述中讓人感到自己也變得純潔而多情。并不是說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讀者,但是在史鐵生的筆下,無情的歲月似一張流走的臉龐,成為音樂、圖畫和夢幻,盡管憂傷像地壇一樣古老,但是母親身上那種真摯而堅韌的信念使我們永遠無法忘懷。

  本文語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文中對地壇的第一、二處的景物描寫等。

  三、討論:從思想內(nèi)容,本文值得我們借鑒吸收有哪些?

  明確:

  1、要頑強地開辟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愛。

  3、珍愛生命,珍愛健康。

  4、要關(guān)心殘疾人。

  結(jié)構(gòu)圖解:

  琉璃剝蝕

  朱紅淡褪

  高墻坍圮

  雕欄散落

  柏樹蒼幽

  草藤茂盛

  昆蟲活躍

  落日燦爛

  雨燕高歌

  氣象萬千

  珍惜生命,頑強生活

  遠離死亡,走出自卑

  無言準備

  憂心祁求

  悄悄尋找

  焦灼牽掛

  過早去世

  兒子身殘,母親最苦

  報答母恩,愿望難償

《我與地壇》教案15

  教學目標

  1體悟作者以對母親的感情并感愛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生命啟示的方式

  3、注意情景交融

  教學流程

  字詞

  字詞

  1 滄桑(cāng sāng): 滄海桑田”的略寫。喻世事變化很大。

  2 剝蝕(bō shí):物質(zhì)表面因風化而損壞;侵蝕。

  3 坍圮(tān p ):坍:倒塌;圮:毀壞。因倒塌而毀壞。

  4 亙(gèn)古不變:自古以來一直都沒變化。

  5 捋(lǚ):用手指順著抹過去。

  6 肆意:不顧一切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

  7 落寞:寂寞;冷落。

  8 猝(cù)然: 突然,出乎意外

  9 紛紜:多而雜亂。( 指言論、事情方面)。

  10 恍惚(hu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11 恪(kè)守:嚴格地遵守。

  12 焦灼(zhuó) :非常焦急。

  13 熨(yù)帖:心里平靜

  一、 整體把握

  1、 本文寫了哪幾個對象,按照何線索來寫

  地壇--(明)地壇的博大,寬廣以及作者的成長成熟;

  母親--(暗)母親的無私,偉大,通過他們之間的相同點突出主題

  2、 作者和地壇的關(guān)系經(jīng)歷怎樣的過程體現(xiàn)何種精神狀態(tài)

  等待---理解---依戀(精神寄托)

  《我與地壇》隨堂練習

  一、基礎(chǔ)部分(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地壇(tán) 荒蕪(wú) 宿命(sù) 剝蝕(bō)

  B.炫耀(xuàn) 坍圮(pǐ) 嘈雜(cáo) 蟬蛻(chán)

  C.熬夜(áo) 肆意(sì) 灼烈(zhuó) 譬如(pì)

  D.姿勢(zhī) 斟酌(zuó) 步履(lǚ) 教誨(huì)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癱

  B.半途而費 窸窸窣窣 祭壇 雕欄

  C.旁征博引 九壇八廟 安詳 車轍

  D.撕叫不停 驕陽高懸 倔強 羞澀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賹τ谠陉P(guān)鍵時刻只顧個人,不顧集體,_______________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黨員干部,我們一定要堅決查處。

 、诿看尾贾萌蝿(wù),他總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劾蠀莀______________太不會講話了,本來挺簡單的事兒也被他弄復雜了。

 、茳h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________舉行。

  A.以致  推托  未免  改期 B.以致  推脫  不免  延期

  C.以至  推脫  不免  改期 D.以至  推托  未免  延期

  4.依次填入下列兩句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連貫、音節(jié)和諧的一組是(  )

  (1)高矗云霄的博格達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從上到下總是一身潔白。

  (2)山谷兩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見一線彎曲的藍天,偶爾有幾只山鷹掠過。

 、倥┌椎拇箅,戴著雪白的頭巾②戴著雪白的頭巾,披著雪白的大氅③崢嶸險峻 峰巒陡立④峰巒陡立 崢嶸險峻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

  A.那個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經(jīng)憔悴的臉孔,透著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裝作安之若素,露出一絲笑容。

  B.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越來越多的人才在各個行業(yè)脫穎而出,真是滄海橫流,顯出英雄本色。

  C.小明犯的錯誤并不是很嚴重,還沒有觸犯到校紀,不足為訓。

  D.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軍揮師華北,包圍了北平。經(jīng)過多次的談判,我軍與國民黨北平守敵達成了城下之盟,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6.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公園里很平靜,因為這是金秋游園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

  B.經(jīng)過培訓、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場管理人員獲得執(zhí)法證,首批人才市場執(zhí)法官開始上崗。

  C.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為了讓邊區(qū)人民系統(tǒng)地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決定出版《毛澤東選集》。

  D.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場不幸的噩運突然降到石家的頭上。

  二、閱讀部分(32分)

  (一)閱讀下面散文,回答7~13題。(18分)

  想念地壇(節(jié)選)

  史鐵生

  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寧靜。

  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近旁只有荒藤老樹,只有棲居了鳥兒的廢殿頹檐、長滿了野草的殘墻斷壁,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四季的歌詠此起彼伏從不間斷。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

  一進園門,心便安穩(wěn)。有一條界線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來,悠遠、渾厚。于是時間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電影中的慢鏡頭,人便不那么慌張了?梢苑畔滦膩戆涯愕拿恳粋動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縷憤懣和妄想,盼念與惶茫,總之把你所有的心緒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壇的安靜,也不是與世隔離。

  記得我在那園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兒呆坐,張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嘆,在那兒睡了又醒,醒了看幾頁書……然后在那兒想:“好吧好吧,我看你還能怎樣!”這念頭不覺出聲,如空谷回音。

  誰?誰還能怎樣?我,我自己。

  我?茨莻輪椅上的人,和輪椅下他的影子,心說我怎么會是他呢?怎么會和他一塊坐在了這兒?我仔細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點,或還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終于怎樣去死,赴死之途莫非還有絕路?那日何日?我記得忽然我有一種放棄的心情,仿佛我已經(jīng)消失,已經(jīng)不在,惟一縷輕魂在園中游蕩,剎那間清風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聽見了那恒久而遼闊的安靜。

  我記得于是我鋪開了張紙,覺得確乎有些什么東西最好是寫下來。不考慮詞句,不過問技巧,也不以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場,只是寫,只是看出有些路單靠腿(輪椅)去走明顯是不夠。寫,真是個辦法,是條條絕路之后的一條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書上讀到了一種說法:寫作的零度。我想,寫作的零度即對生命意義的扣問,寫作出發(fā)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難,寫作之尋求,即靈魂的眺望。

  否則,寫作,你尋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榮,棄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問,豈不還是阿Q的傳統(tǒng)?倘寫作變成瀟灑,變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資,它就不要嘲笑喧囂,它已經(jīng)加入喧囂。尤其,寫作要是愛上了比賽、擂臺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譴責什么“霸權(quán)”?它自己已經(jīng)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時不時地拋出一份名單,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將,被排者爭風吃醋,排者乘機拿走的是權(quán)力。

  想念地壇,就是不斷地回望零度。放棄強權(quán),當然還有阿諛,F(xiàn)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鮮稱帝,狗肉稱王。人呢?名人,強人,人物?赡憧吹貕,它早已放棄昔日榮華,一天天在風雨中放棄,五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蕤,生氣盎然。土地,要你氣熏煙蒸地去恭維它嗎?萬物,是我雕欄玉砌就可以挾持的?瘋話。

  有人跟我說,曾去地壇找我,或看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可一來呢,我搬家搬得離地壇遠了,不常去了。二來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fā)現(xiàn)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F(xiàn)在我看虛空中便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經(jīng)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7.第三段末為什么說“地壇的安靜,也不是與世隔離”?(2分)

  8.作者為什么能“聽見了那恒久而遼闊的安靜”?(2分)

  9.作者認為“寫作”應(yīng)該“尋的是什么根”?(3分)

  10.文中提到“比賽、擂臺、排行榜”作用是什么?(3分)

  11.統(tǒng)觀全文,地壇的“安靜”具有怎樣的特點?(2分)

  12.結(jié)尾處“地壇在我”一句的含義是什么?(3分)

  13.下列對本文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3分)(  )

  A.地壇里沒有人世間的喧囂,卻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詠,作者喜愛的正是這種“鳥鳴山更幽”的安靜。

  B.作者不幸致殘,心中十分苦悶,“好吧好吧,我看你還能怎樣”一句,是作者從心底發(fā)出的對生活的質(zhì)問。

  C.地壇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靜”的地方,是作者寫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壇。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鮮稱帝,狗肉稱王”,此句句式整齊,簡潔有力,對虛假的不正當競爭給予了批判。

  E.地壇在作者心中已成為一種象征,作者想念地壇,實際上是對一種遠離塵囂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二)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7題。(14分)

  兩片秋葉

  陳薇莉

  秋意濃入肅殺,一陣風過,光禿禿的樹干上顫顫地綴著幾片不肯就去的枯葉,瑟縮地打著旋兒。倏地,一片落葉飄進了我攤開的書面。黑黃的色,邊兒早已碎敗,蜷曲著身子,不知被什么蟲子蛟得滿是瘡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擱了個秋么?

  我悲秋,我亦戀秋。每當?shù)谝黄淙~從濃密的綠中飄飛下來,每當涼涼的秋雨無聲地潤了我的窗簾,那種夾雜著甜味的'愁就襲上來,牽出一線憂思,唇邊也會滑出一聲長長的“唉”,落進心底,化作一懷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這枯葉么?在轉(zhuǎn)瞬即逝的濃綠后轉(zhuǎn)黃,變黑,飄飄地落地,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又一陣風過,葉兒在書扉上顫了顫,想要飛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書中,又覺得攤開的這本書詞語太熱,容不得這冰冷的形體,須得另尋一本。

  從枕旁的書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寢室的給帶回來擱在那兒的,一看那剛勁的字體,立刻就像看到了那雙閃亮點兒的眼睛,一股熱熱的生命的力量關(guān)不住般地從那里面溢了出來。于是,我的擱上了秋的心頓然感到一陣麻酥酥的暖意。他愛我,但他更愛大山——這使我氣惱,大學畢業(yè)后,他選擇了大山!

  拆開封口,抽出信來,一片紅紅的什么被帶了出來掉在地上,定睛一看,騰地涌起一股熱,熱,從心窩里往外冒的熱——那是一片火一般紅的楓葉。

  我木然地站著,下意識地將兩片楓葉擱在一處。頓時那片枯葉在紅楓的映照下越發(fā)顯露出它的可憎可憐!我迷惘起來,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會生了要將這片枯死的形體冷了人心的葉兒珍藏起來的雅興?

  “你愛這大山的紅楓么?”那雙洋溢著熱熱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說,是的,它也墜落于肅殺的秋風之中,然而,它卻是擠盡了熱,將自身燒得通紅,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給寒冷的世界裝點上一片紅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覺到,心上擱個秋,并不盡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愛,但也用不著為留它不住而無端發(fā)愁,即使到了秋,也還有這燒紅的楓葉,何況春后面還有夏哩。

  我于是將那枯葉彈出窗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

  14.本文標題的“兩片秋葉”,一片是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均不超過8個字)(3分)

  15.作者將兩片秋葉放在一起對比,領(lǐng)悟到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其中不同之處是:前者: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2個字)(2分);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5個字)(3分)

  16.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寫道“我悲秋,我亦戀秋”。

 、僮髡邽槭裁础氨铩?

  答:因為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0個字)(2分)

 、诼(lián)系全文看,作者為什么“戀秋”?

  答: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30個字)(2分)

  17.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賞析,正確的兩項是(2分)(  )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慨嘆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愛情的誠摯和高尚。

  B.先借第一片落葉抒寫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葉表達對愛情的珍惜和追求,全以清新的文筆抒寫了這樣一段情緒流動的歷程。

  C.我在尋書過程中無意發(fā)現(xiàn)“他”的來信,發(fā)現(xiàn)“他”寄贈的紅葉,是作者巧妙設(shè)置的一個促使感情轉(zhuǎn)變的契機。

  D.作者巧借漢字結(jié)構(gòu)的特點,心上擱了秋,正是一個“愁”字,以表達自己對秋的留戀,所以說“我亦戀秋”。

  E.作者運用對比的目的在于贊美第二片落葉,再由物及人,贊美“他”對事業(yè)的選擇和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參考答案

  一、1.D 2.C 3.A 4.A 5.B

  6.B(A.用詞不當,“平靜”一般指心情、氣氛。C.“系統(tǒng)地”“宣傳”,修飾語與中心詞搭配不當。D.“噩運”指壞運氣,“不幸”與“噩”意重復,即定語多余)

  二、(一)7.反思的仍是世間的問題。

  8.經(jīng)過對命運、生命、死亡反復痛苦的思索,心靈獲得了解脫(“想順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諦”也可)

  9.生命的意義,心靈的困惑。

  10.批評現(xiàn)實中文學界爭名奪利的喧囂;表明倡導“安靜”、回歸“零度”的重要,增強文章的現(xiàn)實性(或針對性)(答“表明此文寫作是有感而發(fā)”可得1分)

  11.遠離喧囂(“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亦可);不與世隔離;恒久而遼闊;放棄榮華,漠視恭維與強權(quán)。

  12.以往地壇所代表的那種“安靜”已扎根在我心中。

  13.CE(A項從全文看作者喜愛的不是“這種‘鳥鳴山更幽’的安靜”,而是一種超越了現(xiàn)實功利的安靜,所以結(jié)尾才說“地壇在我”,B項說那句話是“對生活的質(zhì)問”,不對;下文“誰?誰還能怎樣?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連串扣問表明,這句話應(yīng)是對自己命運的扣問,D項說引號里的話是“對虛假的不正當競爭給予了批判”,不對,它批評的是世人追逐強權(quán)和豪華的心態(tài))

  (二)14.樹上飄落的枯葉 來自大山的紅楓

  15.以枯死的形體冷了人心 擠盡了熱,將自身燒紅,用生命給世界裝點上紅色。(意思對即可)

  16.①慨嘆如枯葉的人生;②懷念愛“我”然而更愛大山離“我”而去的“他”(意思對即可)

  17.CE(A.本文的主旨是通過對比贊美第二片秋葉——紅楓,從而贊美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燃燒與奉獻;B.借第二片落葉贊美“他”,贊美燃燒與奉獻;D.“心上擱上個秋”的意思是,當初“我”因不理解他的選擇而傷感氣惱,下文有我慢慢覺到,“心上擱個秋,并不盡是愁”之轉(zhuǎn)變,正是“我”對“他”選擇的事業(yè)有了新的理解,對“他”追求的生命價值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與地壇》賞析

  《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guān)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經(jīng)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nèi)容。

  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jīng)了前后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jié)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shè)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圍,寫到來這園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么樣的命運和活法。先是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園子里又遇到一個漂亮但卻是弱智的少女(刪節(jié)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就是一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已經(jīng)為你規(guī)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或者說,你還能有屬于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很顯然,問題的關(guān)鍵就是在于那個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應(yīng)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個人的問題其實已變成了眾生共同的問題——“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有論者從“平常心和非常心”的關(guān)系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內(nèi)在的痛苦外化,把具體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給命運,然后再設(shè)法調(diào)整自我與命運的關(guān)系,力求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這個“所在”就關(guān)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實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內(nèi)心痛苦為基礎(chǔ),將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間而不覺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顯生命之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最后畫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靜靜坐在園子的一角,在融會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里?吹搅税萑魏喂陋毜膫體生命在內(nèi)的更大的生命本相。關(guān)于怎樣活著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于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滌凈,當投入到永無終結(jié)的生命之舞中時,對于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一種必然。這樣一種洋溢著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鐵生內(nèi)心的希冀與不舍的探詢,也完成了他為文的寄托。為文與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體。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

【《我與地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我與地壇教案01-30

《我與地壇》教案01-26

我與地壇教案04-25

《我與地壇》教案三04-25

《我與地壇》教案二04-25

《我與地壇》教案(一)04-25

我與地壇教案(15篇)03-12

我與地壇教案15篇02-20

《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5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