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不久前,聽一位教師執(zhí)教《面積單位》一課,執(zhí)教者在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平方米的基礎上,設計了幾次充滿情趣的數(shù)學活動,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效地幫助學生豐富了對這一面積單位的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一:在觀察中體驗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平方厘米,知道了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F(xiàn)在,老師打算用這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來量一量黑板的面積,感覺怎樣么樣?
生:不行,太小了,很麻煩。
師: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一問題呢?
生:可以找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師:這樣的單位有嗎?
生:有,平方米!
師:平方米有多大呢?閉上眼睛,先在頭腦里想像一下。
學生閉眼想像,教師把紅色的1平方米的模型貼在黑板上。學生睜眼后——
生:哇!好大。
師: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生:差不多。
師: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來驗證一下?
生:只要量一量它的每條邊是不是都1米就可以了。因為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那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肯定就是1平方米。
師:真善于思考。那么,究竟是不是1平方米,誰來測量一下。
學生測量,確認該正方形邊長的確是1米。
師:觀察這1平方米,感覺怎么樣?
生:1平方米真的很大!
活動二:在操作中體驗
師:光說很大顯然是不夠的。老師這兒還為每個大組的同學都準備了一塊1平方米大的紅色正方形布。同學們待會兒可以以大組為單位,共同來感受一下這1平方米。先討論一下,你們打算怎么來感受?是躺一躺,站一站,還是另想別的辦法?
學生組內交流后,選擇了合適的辦法展開了體驗性活動。隨后交流——
生:我們組選擇了躺,發(fā)現(xiàn)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上大約能躺2個人。(生笑)
生:我們組選擇了站,結果發(fā)現(xiàn),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居然能站15個人。
師:能再給大家展示一下嗎?
第二組同學再次演示了15個人同時站在上面的情形,全班同學都瞪大了眼睛。
生:我們組選擇了擺數(shù)學書。可惜我們的數(shù)學書不夠,沒能夠把1平方米擺滿。
師:但你能根據(jù)你們已經擺的,推算出一共可以擺多少本數(shù)學書嗎?
生:能!我們發(fā)現(xiàn),一排可以擺6本,可以擺4排,所以一共可以擺24本左右。
師:多棒的想法呀。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還將繼續(xù)來探討這一問題。
生:我們組是在上面擺文具盒,結果發(fā)現(xiàn)……
活動三:在比較中體驗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不同的面積單位,F(xiàn)在,我來把這三個不同的面積單位放到一起來。
教師將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模型分別剝下來,依次貼到平方米的模型上。學生又一次發(fā)出了驚嘆的聲音。
師:驚訝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三個面積單位放在一起,他們的大小相差真的很大。
生:我發(fā)現(xiàn)平方米比平方分米大得多,而平方分米又比平方厘米大得多。
生:我發(fā)現(xiàn)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小不點。
生:我還在想,1平方米里面究竟有多少個平方分米呢?1平方分米中又有多少個平方厘米呢……
縱觀三個教學片段,從觀察到操作再到比較,學生對于平方米這一面積單位的感知由最初的模糊、粗線條不斷得到了精確化與提升,相應的空間表象也在層層體驗中不斷得到了強化與升華。而所有這一切,都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數(shù)學活動息息相關。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數(shù)學教學反思04-27
面積和面積單位數(shù)學教學反思04-27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04-30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范文04-27
課文《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范文04-27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04-16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04-29
《面積單位換算》教學反思(精選13篇)12-12
數(shù)學面積單位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