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本煥長老談個人修行心得體會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幾位大居士要我來給大家講幾句話,但是我不會講話,那么就把這幾十年來我個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拿來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禪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明寺親近來果老和尚。來果老和尚同虛云老和尚一樣,都是當(dāng)代禪宗的大宗師,都是已經(jīng)明心見性了的。來果老和尚是在金山開悟的,虛云老和尚是在高明寺開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親近了這兩位大善知識,所以自己雖然沒有什么修持,也勉強覺得幾十年的光陰沒有白過。
今天各位讓我來講禪宗,那么我就先講一講禪宗的淵源。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這就是禪宗這一頓超法門在印度,從迦葉尊者始,禪宗一直流傳了二十八代。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dá)摩的時候,他遠(yuǎn)渡重洋到中國來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達(dá)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傳法給二祖慧可,慧可傳法給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我也是這個宗門下的,傳到我這里,已經(jīng)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禪’呢?‘禪’,就是‘禪那’,翻譯成‘靜慮’,就是我們思想清凈地去來回思慮。又翻成‘思維修’,我們可以在這個思想上去來回思維,去修它。
禪宗這一法,現(xiàn)在名義上還存在,實際上在這門下,依此用功辦道、開悟的人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了。在過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還有少數(shù)開悟的,像虛云老和尚,來果老和尚都是屬于清朝的——這以后開悟的都沒有聽到。是不是沒有開悟的呢?開悟也有大、小之分。如我宗門下,大悟十八,小悟無數(shù)。為什么我這樣講呢?我們對于一樁事物不明了,最終明白了,這就是一種‘悟’,這是一種‘小悟’;‘大悟’是徹底明心見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門下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們對一樁事情不明了,不明了這樁事情究竟是什么東西,體現(xiàn)在禪宗這一法里面,就是禪宗歷史上諸多的公案。過去祖師也講: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個是我本來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這就是一個疑情。也有祖師提‘狗子無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么‘狗子無佛性’呢?大家就可以從這里入手,去參究它。這就是從那個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萬歷年間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個‘念佛的是誰’——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這個念佛的究竟是誰呢?在高明寺,來果老和尚就提倡‘念佛的是誰’這個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誰’這四個字上面去來回地、反覆地‘參’……。
禪宗中還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疑情?偠灾鹫f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成就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不論用哪一法門,都是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們塵勞、煩惱、無明、貢高、嫉妒、人我、是非這一切一切的心。為什么要降伏這些心呢?因為這些心,都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輪回中滾來滾去,都是因這些而起。有這些心,才有這些輪回;如果沒有這些心,就沒有這些輪回了。本來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為什么今天還有這一切一切的東西呢?都是由于我們自己所造成的。過去古人也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我們‘性相近’,習(xí)氣就遠(yuǎn)得很!本來我們自性的心是很清凈的,因為有了這些習(xí)氣的污染,才有我們今天的生來死去、死去生來,才有六道輪回。那么我們今天學(xué)佛用功,就是為了消除一切心,消除一切塵勞、煩惱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怎么去消除呢?不是說我們把這些東西都甩掉它、不要它——這些東西都是‘無相’的,既‘無相’,怎么去甩掉它?我們的罪業(yè)也是‘無相’的。因為普賢菩薩講,我們從無始到今天,由身、口、意所造的諸惡業(yè),無量無邊。若有相時,虛空都不能容受。既然這些罪業(yè)無相,那么我們怎么去消除它?不是我們拿一個什么思想去消除它,也不是拿一個什么東西來消除它,要拿我們這個心來消除它。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心、一個念。既是一個心、一個念,為什么你這里在用功,那里還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兩個心兩個念呢?不可能。如果我們有兩個心、兩個念,那么我們將來就成兩個佛了,我們在用功的人,只有一個心、一個念。我們修行人在用功時,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說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沒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為什么?我們一個人活了幾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頭。我們的生死及與其相關(guān)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會察覺這種狀態(tài),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如果你今天能夠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證明你的思想還在用功。
我們這個功夫,是在高明來果老和尚教的。他教我們要起疑情。他這個疑情呢,就是要我們問‘念佛的是誰’,要在不明白處——‘誰’字這個地方去參究。有些人不明白,不明白這個地方,誰;再問它一句,到底是誰——反覆在這個不明白的地方‘誰’字上來回地參下去。你能夠在這個地方一直參下去,那么這個疑情,就不僅僅是一個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我們真正有了一個疑情,就會明白,這個疑情的力量是大的。就像我們吃東西,越吃越高興,吃酒、吃飯,好得不得了地吃,那個滋味很好的。而我們的功夫要在不明白這個地方、這個疑情上來回地去追究。所以我們只要一把疑情提起來。功夫就得現(xiàn)前。好了,你就在這個疑情上繞來繞去地參究,看看到底是‘誰’,就在這個‘誰’字上去用功夫。當(dāng)我們粗粗地用功時,還是有妄想的,這個妄想很厲害,按我們宗門下的講話,叫‘一人與萬人敵’。什么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們參話頭的這個念頭;‘萬人’呢?就是我們的這些妄想。這些妄想很多、很厲害,你不打,它們自己也會打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它幾十年已經(jīng)熟透了。而我們的功夫,卻用得很少。譬如你現(xiàn)在三十歲,在這三十年的時間里,你有沒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沒有。但你要知道,在這三十年的時間里,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為‘細(xì)念’;而我們用功的這個念頭兒,是個粗念。這個粗念在上邊,細(xì)念在下邊,所以我們參‘念佛的是誰’,一會兒就不知念頭兒跑哪兒去了。
‘念佛的到底是誰’,它還要翻起來,這個‘翻’,我們用功的人叫‘翻業(yè)識’!瓨I(yè)識’是不是把它去掉呢?不能去、不要去。不要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宗門下如果讓我們一心一意去降伏這些妄想。這些東西,就好比‘搬石頭壓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塊石頭把草壓下去。看那個石頭,面上沒有草,是不是。康惆咽^搬起來以后,那個草照樣還是一樣。所以我們用功的人要‘?dāng)夭莩,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斬草除根,而是搬塊石頭來壓上,那是沒有用的。這點希望各位注意。不要專門、有意地去壓這個妄想。但是不壓,用功時妄想又很多,怎么辦?那就你作你的,它搞它的。為什么這個‘它’這么厲害呢?我不是講了嗎,它已搞了很長時間,它已經(jīng)熟透了。你這個‘家’,你這個身體,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造成的,F(xiàn)在你從外頭領(lǐng)進(jìn)一個生人,要把它趕走。而它已霸占你的‘家’、身體那么久,一個生人想將它趕走,真是不容易。它就是要跟你拼命,也要跟你打。所以我們用功的人,只有你作你的,它搞它的。我經(jīng)常打這樣一個譬喻: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兩分的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妄想剩七分。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而我們之所以不能達(dá)到?jīng)]有妄想的程度,是因為我們功夫不夠深,思想不能統(tǒng)一。如果你的功夫深,那么有了功夫就沒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沒有功夫,那就‘時時相通’了。一方面我們用功的時間還是太少,另外我們用功的念頭還是一個粗念,而打妄想的念頭還是細(xì)念,因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們用功的念頭最后成了像打妄想這樣細(xì)的念頭,就好了,那就是不參自參、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我們現(xiàn)在是不是能做到這樣呢?
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進(jìn)來,就不管它。你的功夫越來越深、越來越牢,妄想自然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參話頭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經(jīng)咒,都要好好用功。所謂‘打得念頭死,法身方能活’,念頭打不死,法身不是能活的。所以我們要想把妄想鏟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從根本上徹底地把它鏟除,這才是真用功。我們現(xiàn)在用功的人,都是在靜坐上面用功,但一動起來就沒有功夫,甚至在定中的時候,這個功夫還沒有把握。什么叫‘把握’呢?剛才我提到的‘念佛的是誰’,這個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這個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為什么要起疑情呢?古人講:‘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就不悟!覀冇辛艘汕椴拍芪颉槭裁从辛艘汕椴拍芪蚰?大家想一想,因為這個疑情,它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團(tuán)、打成一片,什么妄想也沒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的。
我們用功的人要達(dá)到這種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當(dāng)然過去古人、祖師都是一聞就開悟。一聞就開悟,那是在什么時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個時候的人善根深厚?墒俏覀儸F(xiàn)在,越到后來眾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聞就開悟的人,已經(jīng)走了很長的路,我打個比喻:比方我們?nèi)V州或香港,這一千里路,我們是坐飛機、火車,搭汽車,還是步行?當(dāng)然我們坐飛機最快了,是不是?火車要慢一點,汽車更慢一點,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總是要走;幾時不走,幾時不能到。所以我們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講,講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們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我們用功的人,首先要從靜中對于我們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靜中你一坐下來,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現(xiàn)前,那個疑情就現(xiàn)前。但是這個疑情,有時現(xiàn)前、有時不現(xiàn)前;有時提起時
【本煥長老談個人修行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蘇軾,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的意思,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賞析 -詩詞大全01-01
秀州報本禪院鄉(xiāng)僧文長老方丈,秀州報本禪院鄉(xiāng)僧文長老方丈蘇軾,秀州報本禪院鄉(xiāng)僧文長老方丈的意思,秀州報本禪院鄉(xiāng)僧文長老方丈賞析 -詩詞大全01-01
宋承煥10-26
送令狐煥赴闕,送令狐煥赴闕貫休,送令狐煥赴闕的意思,送令狐煥赴闕賞析 -詩詞大全01-01
愛的修行09-03
禪語修行07-24
例談以人為本的釋疑教學(xué)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