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1
中國,飛速發(fā)育中的古老國度,傳統與現代在交融,青銅與碳纖在碰撞,道德這個東道主也在與遠道而來的制度相互切磋。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不斷推陳出新,但骨子里還是有永遠不會褪去的東西——鄉(xiāng)土。中央電視臺有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視劇都難以企及的收視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誘惑,更多的,是龐大的外出人口對家的味道的懷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間,家在筆墨里,正如費孝通老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的前言中寫道:“鄉(xiāng)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據費孝通先生所言,中國國家結構的基層便是鄉(xiāng)土,構成這個國家的最下一層維系紐帶,正是鄉(xiāng)土性,鄉(xiāng)既不是特指鄉(xiāng)下,土也非土頭土腦,而是一種情感,一種牽連,是人與土地有著關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重土思安,故土難離。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漫長歷史的農業(yè)國家,幾千年來,家鄉(xiāng)的土地對中國人來說就是飯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飄零無根,終歸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揮起鋤把,才算務了本業(yè)。長久下來,土地對人的影響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漸漸地流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文化,于是,中國人開始離不開故鄉(xiāng)的泥土,所有中國人的心都被牢牢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穩(wěn)情節(jié),中庸的處世之道,淵遠的文明流傳,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國人于是有了深深的鄉(xiāng)土氣息。
自然條件與家族觀念決定了中國的基本聚落形式——農村,是一個內向的,封閉性的完整聚居環(huán)境,其中的每一戶人家存在實際或理論上,或多或少的某種關系,這是親密而純粹的,鄰里之間保持著基于善意的密切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味道是鄉(xiāng)土的;而現今更多人遷入城市,特別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層建筑居住,一個個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也分割了心理的聯系,按費孝通先生的說法,現在的人更類似于村與村之間的關系,相互隔絕并且相互孤立,帶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獨,在內又缺乏相互支持,最常見的聚居單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際冷漠也就不難解釋了,這種人際關系的味道是鋼鐵的。鄉(xiāng)土社會與之不同,雖然村與村之間相互隔絕獨立存在,但在內部有足夠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村落得以建立,最初的一批創(chuàng)始人必然相互存在高度的信任,這種信任和心理的親近隨著繁衍而延續(xù),人與人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相對熟悉,經過數代的延續(xù),就成為一地的故土感情,這造成了人與人、村落與村落的差異,鄉(xiāng)土味與鋼鐵味的差異,也造就了中國人的代代鄉(xiāng)愁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都在變化,有些變化是進步,而有些變化則很難界定其性質。如費孝通先生提及的,鋼鐵的城里人看鄉(xiāng)土的村落人,會因為其文化認知的相對不足而以為其“愚”,相應的,鄉(xiāng)土的村落人眼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鋼鐵的城里人,因為基本生存能力的相對缺失,也是“愚”的,這是時間推移和社會發(fā)展帶來的鄉(xiāng)土與城市的分歧,在起點,整個中國都是鄉(xiāng)土的,是真正的鄉(xiāng)土中國,而逐漸的,城市中國出現了,并且與鄉(xiāng)土中國向不同的方向在發(fā)展。在鄉(xiāng)土中國,封建禮教的遺存,家族體系的殘影,既束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其完整精神結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維系男女關系的都不僅僅是生殖與繁衍的需要,更多的是了解,同樣的,維持整個人際關系體系的同樣是了解,相互了解與共同認識,傳統儒家觀念和道德倫理是同一片鄉(xiāng)土上的人們接受同一種意識的基礎。鄉(xiāng)土社會是靠最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和思考來配合個人之間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存和熟悉的,使人感覺到是自然的。只有生死于斯的人群才能培養(yǎng)出這種親密的人際關系和共同思維,其中各個人之間有著高度的了解,這一切就是鄉(xiāng)土觀念和鄉(xiāng)土情懷,其中最大的離心力,只不過是人的個體差異和必然的性別區(qū)分而已。
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提及了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即沖突決定存在,生命的過程存在于克服阻礙之上,但鄉(xiāng)土中國并不認同這一點,或者說傳統中國并不認同這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處世哲學中,和諧穩(wěn)定永遠是第一位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和優(yōu)先等級遠遠高于個性的突破和個人的滿足,整個社會體系在遏制破壞秩序和穩(wěn)定的因素時能夠爆發(fā)難以想象的強大凝聚力,或許這是一種對進步的阻礙力量,但這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中國現在正在全力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這是應該的,科學的,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歷史前進的必然,但就傳統而言,鄉(xiāng)土中國是一個人治的社會,這種人治并不停留在表面的個人集權和羊群效應上,在掌權者頭上是輿論,連天子都不敢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輿論的頭上是道德,是倫理綱常,費孝通認為這種人治其實是一種禮治,根據禮儀和道德來實現法律的約束力。道德與法律,有時候需要面臨取舍,但我認為更好的結果應該是融合,海洋法系的種種無奈已經表明了完全條文的法治是蒼白的,而封建社會的最終崩潰也說明完全唯心的禮治是無力的,法律的嚴謹與公正保證了人格的平等,而道德發(fā)展的繼承性與漸進性保證了社會進步的穩(wěn)健。
時至今日,城市化成為中國發(fā)展不可阻擋的浪潮,但鄉(xiāng)村仍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鄉(xiāng)土的情懷則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柔軟部分,既包括對天然熟悉的故土的懷念,也包括對那一種思維邏輯的認同,那一份敏感的不可觸碰。這是中國的現實,也是中國的特色,中國要發(fā)展,不可能犧牲甚至舍棄關于鄉(xiāng)土的這一份,無論是政策,還是感情。未來,無論是探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建設進程,還是發(fā)展有著更旺盛生命力的新農村,費孝通先生的這一部《鄉(xiāng)土中國》,和它所引發(fā)的對鄉(xiāng)土的思考,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值得熟讀和深思。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2
古人有個習慣,離開故土要在行囊里帶一捧故鄉(xiāng)的泥土,意味著走到哪里都不忘記自己的根。中國人農耕火種自古傳承,對土地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從遠古女媧造人的神話就能看出來,我們都是小泥人的后代。我剛進讀書群里曾經問過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是怎么形成的。當時群友們給我推薦了幾本書,認真地列到越來越長的書單中,但慚愧地還沒有開始看。所幸這一期共讀書目其中的一本《鄉(xiāng)土中國》,起碼讓我先了解了一部分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基礎。
這一類書籍不在我的閱讀舒適區(qū),讀前不免忐忑,但這一本確實很好看,深入淺出,足見費老功力。我想重點談談《鄉(xiāng)土中國》給我的一些感受和啟發(fā)。
一、規(guī)矩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去遵守的定式。
最近沸沸揚揚的metoo事件、強東事件、霸座事件等等,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權利和權力的邊界在哪里的問題。而權力和權利的邊界在中國有個比較屬地化的詞兒,規(guī)矩!盾髯印ざY論》:“規(guī)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禮記·經解》:“規(guī)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笨追f達疏:“規(guī)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笨梢妼τ谝(guī)矩,從古人開始就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了,簡單說來就是用來衡量邊界的規(guī)則。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直接指出:“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guī)矩”;“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一點與以契約作為關系維系基礎的西方社會區(qū)別非常大。
我記得小時候回農村老家過年,最頭疼的就是大年初一的早晨,因為晚上守歲過了十二點才能睡覺,早晨天還沒亮就要早早起來并吃完早飯,因為天亮之前就有人徑直登堂入室來拜年了,如果還沒起床會被人大聲嘲笑。但頭暈眼花的我又最記得這個時候,因為爺爺家輩分很大,會有四五十歲來拜年的陌生成年人喊不到十歲的我為“姑姑”,在炕沿就勢屈個膝且作揖來問我新年好。在更趨近于契約社會的城市里,這種半夜直接闖進別人家,以及喊個小孩子為姑姑真是很難見到的光景。但當地全村都是這么做地,反倒是我的驚訝顯得格格不入。天亮前一定要徑直登堂入室別人家并拜完年,并且一定按照輩分不按照年齡來行拜禮這種行為,并沒有人質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當地人看來這就是天經地義的,年年如是,這樣才是不失禮。
所以費老得出結論:鄉(xiāng)土社會是阿波羅式的,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
二、鄉(xiāng)土社會維持秩序的力量所在是人治
契約社會有暴力機關可以幫助維系契約的有效性,那么對于以口口相傳的經驗形式流傳下來的道德約束作為規(guī)矩,怎么維系其有效性呢?費老指出:“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guī)范的性質!覀兊纳鐣窬趾孟癜岩粔K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想見,在某個波紋中的秩序,一定程度上這塊石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細細品來頗有點誰發(fā)起、誰負責的意思在。
費老歸納出三種權力方式:
第一種是在社會沖突中發(fā)生的橫暴權力。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老子提出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避免紛爭的一種手段。就像水滴,當互相融合時,可能一滴不干凈的水就會污染一大杯水。但沖突是不可避免地。那么一旦有沖突發(fā)生,鄉(xiāng)土社會的橫暴權力就要發(fā)揮其作用了。
最能體現橫暴權力的橫暴二字的一個例子,是婦女一旦被發(fā)現不忠會被浸豬籠、沉塘。而這種懲罰自己家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實施了。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家庭一定要維持穩(wěn)定,并且要生育和繁衍勞動力,多多益善。所以對于導致家庭不穩(wěn)定的因素,要使用橫暴權力去干涉,就像人體的免疫細胞自主發(fā)揮作用一樣。暴力導致的悲劇非常之多,這也是鄉(xiāng)土社會為現代社會所詬病和不可想象的大多數現象所在。
第二種權力是社會合作中所發(fā)生的同意權力。這種權力模式大家最不陌生,少數服從多數、投票等等都是同意權力的具體工具形式。同意權力對于鄉(xiāng)土社會的重要性在于,一旦達成共識,就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更加促進鄉(xiāng)土社會水源獲取、土地分配、耕牛等物資共用這類爭端事項圓滿完成。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同意去買媳婦,所以通過買賣獲得的媳婦在本地人看來就是正當手段完成的家庭構建。農村被綁婦女解救十分困難就在于此。
第三種權力是社會繼替中所發(fā)生的長老權力。提到長老這兩個字,感覺莫名回到了篝火面具的洞穴文明。但實際上隨著鄉(xiāng)土社會的發(fā)展,長老是一直存在并有其非常崇高的地位的',現在也還是存在的,只不過形式和名頭上稍微整了整容。
長老長老,顧名思義,首先要長,這個長可以理解為長輩,這是身份和地位上的限制;其次要老,毛頭小伙子肯定做不來長老,這是經驗和眼界上的限制。這兩個條件擺的明明白白,長老的作用呼之欲出了:經驗的傳承。
南方這一點更加明顯,對于祠堂、族譜等文化的重視,起名字時大家族一定要按照家譜來確定輩分,有些大宗族都是有族長的。就是沒有明顯宗族的地方,有紅白大事的時候一定要請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坐鎮(zhèn),遇到不懂的禮節(jié)要去請問老人應該怎么辦。
我參加過農村的婚禮,一定有一位大知賓負責總調度,通常是年紀四五十開外,有豐富的籌辦經驗,那時候他的指令就是最高意志,包括各種親戚、貴賓都要聽他的調度安排,頗有點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意思在。所以,怎么安排一場婚禮,全在大知賓的一張嘴上,并沒有我們熟知的計劃書、WBS任務分解、各種公告、條文、時間表來告訴各色人等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所有人都等著大知賓口頭通知。有些多才多藝的大知賓,話說的十分之漂亮,一套一套的半文半白,甚至有些還會唱著押韻的歌詞來安排事項,令人嘆服。這就是典型的人治。
第四種權力是發(fā)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時勢權力。費老用的這兩個字非常傳神,時勢造英雄,這種權力的產生和實現方式大家都懂得,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自信,是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霸氣,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膽。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時勢權力還是在鄉(xiāng)土社會的框架內產生的,一旦取得了權力,不會跳出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去重建一個世界,如果真有哪怕一點征兆,那么就會有人懷疑對方可能是穿越者了,比如王莽同學。
那么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打土豪分田地,這是框架內還是框架外呢?嗯嗯嗯,我感覺我這篇讀后感想到這個問題后就可以結束了,那么,就結束吧。
不對,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題目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呢?可以聯系上一個問題,所以,OVER…。。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大學09-01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通用30篇)08-26
鄉(xiāng)土中國讀書筆記08-04
《鄉(xiāng)土中國》最新閱讀體會04-07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03-09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04-03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01-05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12-29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