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外人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局外人》有感15篇(推薦)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局外人》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局外人》有感1
如《無題》中所說:對于世界,我永遠是一個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語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們交換的,只是一點輕蔑,如同相逢在鏡子。世界的荒誕本體—《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為法國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曾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我不知作者本人是否與默爾索相似。作者通過作品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活在世界上的人卻只能對世界說一句“我不懂"。故事前半段是大片流水賬試式的記敘,默爾索的媽媽死了,他卻不痛哭,小說一開始,他說: “今天,媽媽走了。又或是昨天,我也不清楚!蹦且粍x那,我入了境。
對于默爾索的行為,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說他道德敗壞、泯滅人性、無責任心;有人說他精神不健全;但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反抗世界的斗士。而我則覺得,默爾索并非像中國古代一些隱士樣,自覺地把自己與這個世界隔開。他有著很高的覺悟,他并不孤僻,他有一些朋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與鄰居和同事關(guān)系也不錯。他對自己與大眾價值觀的差異反映非常淡然。這個看似離經(jīng)叛道的人,其實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一般人,他有著健全的心智,他確實自私,但絕非十惡不赦,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和感受行事。我對他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撞見了兒時的自己,也產(chǎn)生了種羨慕的情感。《海上鋼琴師中》主人公曾說: "我從一生下來就和這個世界擦肩而過。"默爾索從開頭至結(jié)尾都生活在常規(guī)社會之外,便如局外人。他的命運再次向我們展示一個道理——個體與大眾產(chǎn)生差別時,抗爭終究是無力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道德規(guī)范以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認同而建立的。我曾一度懷疑何種價值觀才正確,或許并無對錯之分,到頭來,人什么都能習慣。
作者通過對默爾索形象的塑造,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尷尬的生存處境:個人與社會的對峙,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從而促使我們"對人到底應(yīng)該怎么活著”這樣的人生問題進行思考。從這方面可以說《局外人》具有一種普遍的`意義。
真理本站在他這邊,不幸的命運偏偏選中了他。在未來死亡的深淵里,卑微的靈魂喊著話,他已經(jīng)喊得喘不過氣來,仍掏出自己的心,緊握著;蛟S,在掏空了七情六欲,洗凈了塵世間痛苦之后,面對這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我們會第一次向這個冷漠而未溫情盡失的世界敞開心扉。
幸福源于這,默爾索沒有皈依于任何虛偽的力量,即便毫無意義,他也要勇敢而真實地與現(xiàn)實面對,這和魯迅先生提出的"直面慘淡的人生"何其相似。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在隆冬,我終于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夏天。
我在面對夢想與現(xiàn)實時,我愛著前一個卻不知是否選它,或許會逃避選擇。有人說一切有天命,可我知: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使你連最親的人都認為你是可笑的,但必須仍堅持自我,才是存在和活著的最好理由。況且我明白有一人始終站在我這,支持著我,我的母親。異己的世界,你我皆是局外人。就像他裝成罪犯的模樣,接受所有人仇恨的叫喊,就像虛偽對真實的無盡嘲諷......
正如《局外人》中,他在臨刑前說:“在面對這不滿真相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
在光亮中,世界始終是我們最初和最后的愛。
讀《局外人》有感2
書的最后一章描繪默爾索在死亡面臨前默爾索堅持自己的主見,拒絕懺悔,拒絕皈依上帝而與神父對抗與辯論,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絕望、對司法不公的憤憤不平、對死亡的達觀與無奈,對宗教謊言的輕蔑,他對眼前的神父的厭煩以及長久的監(jiān)禁生活所郁積起來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作者噴射出像熔巖一樣的灼熱的語言描寫默爾索這一狀態(tài),我亦被默爾索平時冷漠的“地殼”下“地核”狀態(tài)所震撼,那些熔巖一直被郁結(jié)在那里該是多么的壓抑?
我想他應(yīng)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確的狀態(tài),但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是什么了嗎?小時候總覺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我都毫無理由地接受,巖漿便慢慢地累積,后面我又感覺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巖漿不是巖漿,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漿,而苦我心智的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噴涌而來壓垮我?它又在什么時間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當中?我會是羔羊還是會像默爾索那樣能夠真正地爆發(fā)一次,真正地嘶吼與噴涌出地殼的巖漿?這在我的當下沒有發(fā)生過,在余生會不會發(fā)生?這是一個問題。
讀《局外人》有感3
現(xiàn)在的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對一切漠不關(guān)心,為人淡然超脫、處事與世無爭、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
參加葬禮,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規(guī)定的安靜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傷的情緒;
葬禮結(jié)束后,就依舊按照自己過去生活的節(jié)奏各奔東西;
面對“是不是愛過”的問題時,用網(wǎng)絡(luò)上的標準答案回答時,心里想的是“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在被邀請做別人的朋友時,其實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對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時,心里想的是“這個安排其實可有可無”;
在被問到是否愿意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時,心里想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其實都差不多”。
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這樣的社會:
媒體不報道客觀的事實,只深挖會被大眾感興趣的熱點;
即便是通過簡單的調(diào)查就能發(fā)現(xiàn)的真相,也通常被人們的主觀臆斷所忽略;
輿論僅僅依靠眼前部分的現(xiàn)象便對事件中的相關(guān)人進行宣判甚至是懲罰;
在《局外人》中,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
很多書評都在說,在當時,這樣的社會是荒誕的,默爾索的命運并不取決于命案的客觀事實,而是取決于審判員和民眾如何看待他在母親葬禮后沒有悲傷、葬禮結(jié)束后我行我素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超越的法律機制、進而影響法律判決的社會肯定是荒誕的。
但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人不荒誕么
不會因為親人的離去感到悲傷;
不會被愛情和友情所牽絆;
不會對周圍任何事件和人產(chǎn)生積極的應(yīng)對;
堅信自己所堅信的,執(zhí)著于自己做執(zhí)著的。
在當時,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是荒誕的,但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人要在這樣的社會繼續(xù)生存,的確需要改變,不要輕易提倡做人要真實,要對抗荒誕的社會。因為荒誕的社會就是由荒誕的人組成的,默爾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灘上目睹命案的圍觀者、關(guān)注熱點事件引導(dǎo)媒體報道方向的民眾、法庭上和法庭外關(guān)注這個夏天兩起命案的所有人,他們都是默爾索。
改變荒誕的社會,需要從荒誕的人做出改變開始。
讀《局外人》有感4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42年。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繪了主人公莫爾索在面對冷漠、機械的社會生活時,所表現(xiàn)出的無動于衷、拒絕融入的態(tài)度。通過展現(xiàn)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和對世界的批判性思考,這部小說成功地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道德觀念,并提出了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閱讀《局外人》的體驗非常獨特。主人公莫爾索對周圍環(huán)境的冷漠態(tài)度,以及他對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讓我深思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的處境。加繆通過莫爾索的言行,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現(xiàn)代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
這部小說的主題非常豐富,包括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孤獨感、機械主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人類對世界的批判性思考等等。這些主題讓我深入思考人類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處境,以及我們?nèi)绾慰创、理解和對待生命?/p>
對于我來說,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深刻反思。加繆通過莫爾索的視角,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的機械主義和孤獨感,引發(fā)了我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思考。此外,這部小說的敘述方式也很有趣,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讓我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
閱讀《局外人》讓我對現(xiàn)代主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部小說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揭示,讓我認識到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的處境。同時,這部小說也讓我認識到,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以更好地適應(yīng)這個復(fù)雜的世界。
總之,《局外人》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名著。它以獨特的敘述方式,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的處境,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道德觀念,提出了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這部小說讓我對現(xiàn)代主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引發(fā)了我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思考。
讀《局外人》有感5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繆的《局外人》。很多人把這本書吹捧到無以復(fù)加的地步,也許他們都知道這本書好在哪兒,但我始終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壞,只知道每次讀都會有新收獲。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爾索身上。我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體會其心情和想法。對他的冷漠與無所謂,我竟覺得頗能理解,甚至厭惡其他人虛構(gòu)出來的道德枷鎖。母親死了,那又怎樣?幾年時間沒有近距離相處,最后一年幾乎沒見過面,即便是親情,也容易變淡漠。更何況,人死不能復(fù)生,假惺惺地擠出幾滴眼淚有什么意義?瑪麗問默爾索愛不愛他,這個問題實在可笑至極,愛不愛有什么緊要,一個“愛”字難道能當飯吃?糾結(jié)于無意義的甜言蜜語未免有些愚蠢。默爾索偶然卷入朋友的情感糾紛,出于自保,意外槍殺了拿著刀子向他沖來的“敵人”。他在開槍殺死對方后,又對著該人的尸體補了四槍。就是這難以理解的四槍,把他送上了斷頭臺。最后這四槍,以主人公當時混亂的狀態(tài)來看,很可能是情緒的余波使他無意識地扣動扳機。站在他的角度,這一切基本都說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是因為我的性格中也有極其冷漠的一面,這種冷漠天然而真實。事實上,沒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規(guī)則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兒,懂感情需要后天培養(yǎng)。令我頗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學(xué)了表面功夫,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真實內(nèi)心的冷漠與黑暗,他們更像是行尸走肉。
從少年時代起,我就盡可能坦誠地面對真實的內(nèi)心,不懂感情就學(xué),但不能弄虛作假。我記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園講臺做演講,主題是感恩老師。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經(jīng)歷,我并不擅長演講,上臺后完全忘了詞,也不記得咋走下臺的,我只記得那是第一次當眾喊口號式地說了“愛”字。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從來不曾心懷感恩。窗外陽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慚愧地哭了起來,然后決定脫離稿子演講。我獨自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全校師生,思維非;靵y,甚至感到害怕,人們要逼我表現(xiàn)我內(nèi)心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多么荒誕!于是,我只好用一個“愛”字草草收了尾。時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為這個字并不是心里話,真心話是我從來沒把他們放在心上。
默爾索比我更坦誠,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這樣試圖偽裝和狡辯。甚至面臨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頭。在真誠做人這一方面,他算是個英雄。
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來理解,檢察官的推論完全合情合理。一個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xiàn)極度冷漠的人,確實可能對著死尸連開四槍(猶如鞭尸,簡直慘無人道)。若不是故意為之,又怎會帶槍到沙灘上散步,又怎會恰好在對方掏刀子時開槍殺人(偽裝成正當防衛(wèi)),又怎會在對方倒下后連補四槍。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隱藏著某種必然。完全是因為作者以主人公默爾索的角度來表述整件事,我們才可能知道默爾索的真實想法。真相永遠撲朔迷離,或許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這一次,我承認道德在社會中的廣泛存在有其合理性。個體的一切行動,只要能自圓其說,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們每個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沒個標準,那么殺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三國演義》中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話聽起來真有道理,多少陰謀家因此將其奉為圭臬,心安理得地濫殺無辜。最近看林語堂的《武則天正傳》,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展開了數(shù)輪大屠殺,將唐王朝李家人殺得七零八落,幾乎連根拔起。為了順利當上女皇帝,她殘忍地干掉幾乎所有反對者。好一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殘暴無道,許多后來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為,認為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野心家從來沒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殺四方鋪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
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江歌媽媽訴劉暖曦侵犯其女兒生命權(quán)一案,社會上不少人同情劉暖曦,認為她不該負法律責任。江歌媽媽“網(wǎng)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質(zhì)疑江歌媽媽可能存在騙捐(典型的人身攻擊邏輯謬誤)。這可真夠雙標,對劉暖曦不追究道德責任,卻對江歌媽媽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劉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無情的地步,很難讓人不去懷疑她心存為脫身而找個替死鬼的念頭;趧⑴氐乃魉鶠椋医^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這個短短的故事里有很多細節(jié)值得人們反復(fù)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羅生門式的事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不可能因為每個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場。
故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回到了原點: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斷認識自我,這個自我不會固定不變,而會動態(tài)發(fā)展。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讀《局外人》有感6
周末不要閑著了,來看本吧。
這五本小說不僅內(nèi)容精彩,而且特別適合沒有閱讀習慣的同學(xué)培養(yǎng)閱讀習慣,畢竟短篇小說不會有很大的閱讀壓力。
1
《活著》
作者:余華
豆瓣評分:9.1
這本書多有名,我就不說了,幾乎所有的推薦書單上面都有它。
《肖申克的救贖》里男主說過這樣一句臺詞: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
《活著》的主人公富貴顯然是前一種。
作者只是用非常平實的筆調(diào)記錄了富貴的一生,無非是人生的起起落落,只是這個起起落落的太過極致,就是死亡。每一次富貴感受到一些溫暖和希望的時候,就在短暫的瞬間破滅......這樣希望失望的輪流交替,直到身邊的人都離開,除了他的大黃牛。
本來是非常殘忍的結(jié)局,但是最后富貴和他的老黃牛一起坐在田埂變得時候,我卻感覺莫名的心安。大概所有的擔驚受怕都結(jié)束了,所有的生離死別都塵埃落定,剩下的時間里,只要向死而生就好了。
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以前我就是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尋找活著的意義。
而余華在序里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一部看起來會有些壓抑的書,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應(yīng)該看一看,生命的虛無在余華的筆下、富貴的身上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
2
《人生》
作者:路遙
豆瓣評分:8.4分
路遙最著名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人生》比起《平凡的世界》來說,篇幅短了不少,在故事構(gòu)架上,自然單薄了一些。
之所以喜歡路遙,是因為他的作品有強烈的時代色彩,不管是《平凡的世界》還是《人生》,都有時代的大背景做烘托。人的命運是身不由己的,是在時代的洪流推動下的不得為之。
即使時代不同,人生的軌跡還是一樣的。世界很平凡,人生很平凡。孫少平也好、高加林也好,他們不只是作者筆下的人物,更是那個年代人物命運的縮影。
據(jù)說,當年馬爸爸高考失利后,就是看了這本書,才決定發(fā)奮圖強,二戰(zhàn)高考。
3
《人間失格》
作者:太宰治
豆瓣評分:8.3分
看完這本書我給朋友發(fā)了個微信。
我說能把頹廢、喪這些負面情緒寫得如此清新脫俗、理所當然,也只有日本人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調(diào)侃。
對于我來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赤裸裸人性中最隱秘的一面地表現(xiàn)出來。比如逃避、消極、避世、背叛。
即使你厭惡憎恨這些,但是你擺脫不了它。
比如日本很有名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你討厭她的怒而不爭,討厭她把所有的愛和尊嚴都堵在一個男人身上,討厭她悲觀厭世。
可我們誰又不是松子呢?渴望被愛,又缺乏安全感。
4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豆瓣評分:8.7分
一開始我是它當作懸疑小說來看的,以至于我抱著看懸疑小說的警覺,試圖找出最不可思議的兇手,否定每一個真相,期待出現(xiàn)一個巨大又精妙的反轉(zhuǎn)。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
就像小說的名字一樣,確實是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沒有蹊蹺、沒有驚悚、沒有懸疑,張揚地即使兇手告訴所有人,他即將殺死死者,沒有一個人對其持有懷疑,沒有人試圖拯救一個生命,一切都理所應(yīng)當。
小說的高潮在最后兩部分,因恨生愛,愛恨相漲,愛恨相消,以及人性骨子里的冷漠和自私,最后死者去世時悲傷的宿命感。到最后,我都不知道死者是不是被冤枉的,可他就是死了。
注:不管是《百年孤獨》還是這本,人名真心是硬傷。
5
《局外人》
作者:阿爾貝·加繆
豆瓣評分:9.1
看評分就知道,內(nèi)容有多棒。高潮依然在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的流水賬,讓我一度以為又是一本“拿錯書系列”(看《月亮與六便士》的前半部分我也是這種錯覺)后半部分荒誕的情節(jié)又和前面的每個細節(jié)都對得上。
明明審判的人是“我”,卻沒有人在意“我”到底做了什么,“我“在想什么。審判官只是根據(jù)幾個碎片信息,串聯(lián)起所謂的邏輯真相就可以為我“定罪”。明明只是和人之間刻意的疏離,反而變成了蓄謀已久的殺人動機。只要不按社會預(yù)期的樣子過活,你就是罪人。
加繆語調(diào)犀利,反諷能力一流,不愧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
《局外人》真的要強推,看一遍真的不過癮。
讀《局外人》有感7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zhuǎn):“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jié)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guān)心,好像與他無關(guān)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稍嫌單調(diào)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小說的開頭和結(jié)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xiàn)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边@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xué)小說。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yǎng)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yǎng)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以為“母親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quán)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xiàn)并無關(guān)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guān)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jié)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當時產(chǎn)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fā)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jiān)獄里,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
加繆是這么說的:“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甭犐先,他的這句解釋特別的拗口和費解,其實,他理解的人生荒誕感,是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加繆認為,人在面對艱難而機械的現(xiàn)實生存的時候,每天都要按照一個節(jié)奏和生活模式來生存,必然要產(chǎn)生出這種荒誕感來:“我為什么要這么生活?我為什么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可是,偏偏你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你還必須要以你現(xiàn)在的方式生活!庇谑牵@就產(chǎn)生了荒誕感。
讀《局外人》有感8
加繆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積極心理的最重要的人,從來沒有哪一個作家能夠像他一樣,能夠用一種眾人以為的悲觀主義的形式去講訴對人類的深愛和悲憫,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種子,都會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壯的可能,成為我們可以繼續(xù)相信真善美的證據(jù)。
與我,閱讀是從心且隨心的。
年少時不讀加繆,因無趣,因灰暗陰冷,因晦澀;自以為成熟時開始喜歡加繆,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樣的冷靜自持堅韌;現(xiàn)在可能真開始讀懂加繆,至少開始讀懂《局外人》。
當過多的外在“規(guī)則”判決和確定一個人的行為價值的.時候,或許有大部分人叫囂著融入規(guī)則碾壓別人,或許有小部分人審視屈從規(guī)則求全自身,或許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無辦法,只能隔離逃避,夾縫中茍且偷生,直至無處可逃。加繆能夠看見“局外人”們對世界的單一執(zhí)著而又無能為力的深愛。
羅曼羅蘭認為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愛生活。加繆的英雄主義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愛生活但卻無能為力,然而,即便再是無能無力,加繆依然選擇深愛。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很多人都認為加繆是悲觀主義者?(甚至有人認為加繆是極端悲觀主義。)能夠在荒誕中自持且堅守的加繆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個智者勇者怎么可能是悲觀主義者?
重讀《局外人》,是在嘗試用正念技術(shù)關(guān)照體察回歸自我,且略有體會之后的,讀到了不一樣的加繆和局外人。
讀《局外人》有感9
《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國文學(xué)大師阿爾貝加繆,故事荒誕甚至恐怖,寫出了一個人與世界不熟的局外人。
故事的開頭是主人公默爾索接到死亡通知單,寫著母死。明日葬。幾個大字。他顯得格外平靜。他請了兩天假來到母親生前的養(yǎng)老院,糊里糊涂的看著別人安葬了母親。他的感受只是疲勞,而沒有失去母親的痛苦,只有死因都沒有詢問。他不帶有一絲悲傷。與周圍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母親的朋友們神情沮喪,滿面淚容,都很悲傷,沉默。默爾索只是覺得長途奔波的疲勞。他覺得這些人都是為了道德上裝出來的悲傷。其他人也都覺得他太過無情。
養(yǎng)老院是一個生命將盡的地方,默爾索聽院長說母親在這里交到一個朋友,常常傍晚一起散步。他覺得他感受到了母親的'內(nèi)心世界,其他人只是表面的配合。他并沒有迎合這個社會和他們一樣表現(xiàn)得很夸張。默爾索很愛他的媽媽,但也沒有真的太過悲傷,更不愿自己一蹶不振。他不愿與別人一樣,所以顯得格格不入,成為了局外人。
本來一個不愿和群的人,生活卻給他當頭一棒,因為被朋友萊蒙約出來打群架,默爾索在頭腦混亂的情況下,防衛(wèi)過當誤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于是被指控為故意殺人。檢察官只問了一句你愛不愛***媽?他認為這是一個表面看起來沒有關(guān)系而實際卻和案件有很大關(guān)系的問題。于是檢察官請來證人證實默爾索的罪狀。媽媽死了,他連淚都不流;媽媽的葬禮,他竟然喝了牛奶咖啡;媽媽葬禮的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約會,證明默爾索的冷血。
因為默爾索的不合群,律師幾乎放棄的對他說,別說話對他更有利。孤立無援的默爾索幾乎被排除在外,好像審判的是別人一樣。陪審團被說服判處默爾索死刑,而此時默爾索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命運被別人控制和決定,自己真正成為了局外人。默爾索始終選擇用冷漠對抗荒謬,他堅持自己的做法,絕不屈服,但是并不能為他開脫,死刑之前,神父走到他身邊試圖感化他,請求神寬恕他,但是默爾索拒絕相信上帝救贖。他平靜地接受死亡。
故事里的人物很難說誰對誰錯,誰真誰假,冷漠和熱情相互的,真的自我就是對的嗎?真的不爭不搶不諳世事就是對的嗎?消極怠慢和積極向上是相對的,我們是消極度日還是開朗度日?多活和少活也是相對的,哪種活法是正確的?不效仿別人,不嘩眾取寵,但是我們也過得有意義才行。
我們每個人,都曾像默爾索一樣,渴望保持純良的本心,真實的自我,由此證明,我是有意義地活著,不為流俗所左右。當一個人遵循本心,不隱瞞不虛偽不逢迎不屈從,秉持獨立和自主意識,不懼成為不入俗流的“局外人”。
讀《局外人》有感10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fā)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zhuǎn)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于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并非盡頭,還需繼續(xù)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tài)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于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讀《局外人》有感11
終于在今天看完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鼠疫》,我看的是孫睿君翻譯的版本。
剛開始看的時候沒想到里邊會是講的兩個單獨的故事,分別是《局外人》和《鼠疫》。但是《局外人》才占篇幅的五分之一,以至于感覺還沒看出個所以然,就已猝不及防地進入《鼠疫》的劇情了(哈哈,就像看川端康成一樣)。
但是我還是想把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講,因為我感覺它們在某一點上還是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的。
第一部分《局外人》
《局外人》以主人公回去參加母親的葬禮開篇。在整個葬禮過程中,主人公都表現(xiàn)的很冷淡,之后又在守孝期內(nèi)和瑪麗發(fā)生了關(guān)系,然后瑪麗成了她的女友。在一次和朋友去海灘玩的時候射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之后的故事就是講他的審訊過程,在這中間還有一個神甫希望能夠“救贖”他,以及他和神甫的一系列“較量”。
故事的從頭到尾主人公都是一副很冷淡的樣子,或者他的心里根本是空空的沒有任何內(nèi)容。他冷眼旁觀母親的葬禮。想到要和瑪麗結(jié)婚時也是無所謂,結(jié)與不結(jié)好像沒什么不同。甚至面對法官對自己最后的審訊也是一樣,好像他是一個觀眾在分析別人案件的進程,死亡也無所謂。這就是應(yīng)了文章的題目《局外人》吧。
在監(jiān)獄里主人公有幾次都想到了他的母親,我以為他的心理活動終于要顯露出來了,最后卻還是沒有,故事讀完,我也沒觸摸到主人公心里的那個點。
而整個故事我覺得需要特別一提的就是,最后判主人公死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卻是因為他在母親葬禮上表現(xiàn)出的冷漠。這一點有些諷刺。幾乎養(yǎng)老院所有的人提供證詞的人都出來指認這一點。引用文中檢察官的兩句話:“…這人母親才死了兩天,就亂來男女關(guān)系,更為了結(jié)束桃色事件就草菅人命…”“…我控告,此人在埋葬母親的時候就有了一顆草菅人命的心…”
最后案子判下后神甫再一次來監(jiān)獄里找主人公,此前他已多次拒絕見他。神甫問他為什么不愿意見自己,他說上帝是不存在的,他的心里沒有一線光明,活著卻不停想象自己怎樣死去。有人在痛苦的石頭上看到上帝神圣的面容,而他的石頭上什么都沒有。
第二部分《鼠疫》
《鼠疫》講的是奧蘭城街上人們發(fā)現(xiàn)老鼠突然多了起來,到處可見老鼠的尸體,后邊慢慢就爆發(fā)了《鼠疫》,大概和非典的'程度差不多吧,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死去。
這篇文章讓我想要和《局外人》一起講的就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面對自己的死亡始終都是冷漠的,平淡的。而《鼠疫》里的人們卻是每天真真實實的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并且知道自己也會死掉,那種恐懼,漸漸到麻木。
中間有一部分講到埋葬死去的人,最開始還盡量追求體面,直到后面死去的人越來越多,多的沒地埋,面對一車車尸體,就像是處理xx一樣,焚燒。
也有一部分人們尋求天主教的庇護,更多的想的卻是及時行樂,反正到時候主也會庇護他們。
文中有兩個人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里厄醫(yī)生,他說因為他不信仰所以才會救死扶傷。而另一個人是神甫,他始終拒絕看醫(yī)生,直到染上鼠疫死去。
整個過程當中,我覺得醫(yī)生真的是很偉大的,曾經(jīng)被人敬仰的醫(yī)生因為面對鼠疫的無能為力而讓人以為他冷血無情,醫(yī)生承受著這樣的冷漠,依舊為鼠疫而抗爭,見證一例又一例的死。老人的,年輕人的,小孩的,男的,女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最后,塔魯醫(yī)生也死去了。
之后好像就有奇跡出現(xiàn)了,開始有了兩個染上鼠疫卻并未死去的人,在大街上又看到了貓,這是鼠疫漸漸退去的象征。
鼠疫最終好像被打敗了,這次的抗爭好像是勝利了,但是文章的結(jié)尾卻這樣寫道:鼠疫的病菌永遠無法消滅,它會幾十年如一日地沉睡在家具及衣物中,它會潛伏在屋子、地窖、箱子、帕子以及廢紙里,可能某一天,厄運會再度降臨,或者瘟神再作亂一次,顯示出它的功力,讓所有的幸福在一座城市中死去。
沒有永恒。
讀《局外人》有感12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沒有宛轉(zhuǎn)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沖動,又為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為了別人夸贊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著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后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zhí)著相比應(yīng)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后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于世俗觀點對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于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著在法庭發(fā)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于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象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zhàn),但挑戰(zhàn)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讀《局外人》有感13
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里,主人公默爾索的經(jīng)歷從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這一切大都是默爾索自己的意識流,從他自己來看,一切都說得通。
但是司法機構(gòu)的審理,卻依據(jù)主人公的一些偶然事件,把默爾索虛構(gòu)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乍一看難以理解,可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多、最充實、有著深沉本真追求的人。莫索爾這個人物放在今天,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系青年,淡定、自由,但是這樣一個自我、有著獨立人格的人,卻背負了極大的冤屈與不公。
作者借默爾索臨刑前的恍悟和爆發(fā)之語,控訴了司法機器的冷酷和不公。
默爾索一直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是不能違背的,哪怕莫索爾只是表達了中立,都被認為是荒唐的,不被允許。
獨立VS從眾
就拿小孩&老師來說吧,老師喜歡聽話的乖小孩,因為這種小孩子稍微表揚兩句就愿意積極地順從老師。
一旦小孩子有了獨立意識的苗頭,老師就不會那么重視了。因為這些小孩身上自有一套判斷標準和評價體系,不見得會被老師的三言兩語打動,因而不見得會順大人的意,也就不會像乖孩子那樣顯得那么討喜。
出戲VS入戲
這部小說應(yīng)證了我自己的某種感受:在很多應(yīng)該有點什么反應(yīng)才“對”的時刻下,人們很可能恰恰沒情緒,或者出現(xiàn)了另外的情緒。社會規(guī)范限定了一系列的“條件反射”,個人輕易不能打破。
好比默爾索的母親去世,合情理的反應(yīng)是悲傷哭泣,但是默爾索偏偏沒有,他甚至記不清母親去世的具體日期,他會覺得棺木反射的燈光太刺眼。
這些反應(yīng)看起來并不正常,但是看起來不正常就是不對嗎?
這明明也是真實自然的反應(yīng)啊。
就像我們搞笑的'時候說悲傷辣么大,悲傷其實沒那么大。
就像那句我們已經(jīng)走了太遠,而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fā)。
我們的反射弧在社會規(guī)范下已經(jīng)有了僵硬的范式,突然看到有人保有最本真的反應(yīng)時,竟然在驚奇、質(zhì)疑。
有什么好驚奇的呢,為什么不允許呢?生活是個大劇本,有人在全情投入的時候,為什么不允許另一些人出戲呢?從沒有什么,可以成為全部人的教條;蛘哒f,人出生到死的過程是否值得我們?nèi)ト橥度攵歼得另說呢。當然,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讀《局外人》有感14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發(fā)來的電報:“母去世。明日葬禮。敬告!边@等于什么也沒說,也許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爾索隨即去辦理母親的后事,他請假,長途跋涉來到敬老院。守靈過程中他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靜沉默的樣子。他喝咖啡、抽煙、與人聊天和睡覺休息。
葬禮的第二天他與瑪麗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劇電影、滾床單。
生活回歸正常,默爾索與朋友雷蒙去海邊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殺死了一個人,鋃鐺入獄。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和律師都把關(guān)注點放在默爾索是否是個好人而爭辯著,完全把默爾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據(jù)默爾索“沒有在母親去世時表現(xiàn)的無動于衷,隨后和瑪麗尋歡作樂,連開五槍殺一個人”而被定義成一個毫無道德人性的殺人犯,最終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爾索心中的獨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
根據(jù)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認定默爾索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呢?如果認同的話,那你就和書中的法官、群眾無異了。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乍一看難以理解,但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灑脫、最充實、有著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對母親沒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強迫自己通過做戲而表現(xiàn)出我很傷心。并且,他認為死亡是無法逃離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母親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壞事。盡管形式上他的表現(xiàn)不符合孝子標準,可還是在靈魂深處敬愛母親的。
01本質(zhì)
人類終有一死,卻又總懷著對未來的希望。人類的命運本來就是荒謬的、孤獨的與痛苦的。人類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拒絕盲從和虛偽。
02態(tài)度
默爾索總是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保持著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從一開始就認清世界的荒誕虛偽,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態(tài)度。他和人們保持距離,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規(guī)范。
當瑪麗問他愛不愛她的時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隱諱地否定;雷蒙熱切地詢問他能否和自己結(jié)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應(yīng)著;老板對他寄予厚望,要他擔當要職,他仍不肯委屈心靈,阿諛迎奉,而是立馬拒絕;在法庭上,律師要求他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讓他承認為母親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爾索卻認為沒必要撒謊遮掩什么,直言不諱;檢察官批判他“沒有靈魂,沒有絲毫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反駁這些不公正的指責;最后神父為他做臨終的懺悔儀式,他卻說“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堅持稱沒有對某件事真正悔恨過。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強加于身后,他認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是默爾索卻不以為意,擺脫了死亡對他的困擾。
03選擇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nèi)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是默爾索卻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蕓蕓大眾的距離,完全遵照內(nèi)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論神父怎樣耐心勸導(dǎo)他皈依基督,虔心懺悔,他卻不肯服從,并且堅信自己沒做錯什么。
在既定的社會準則下,人的命運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挾著的,要么異化,要么堅守,于是,想做個真誠地忠于內(nèi)心的人還是做個隨大流的人,是至今為止,很多人都面臨的選擇。
作為個體,在面對一個更大的、更復(fù)雜的、更不確定的外部環(huán)境時,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徹底的隨波逐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不如默爾索。
可以說,局外人并不是指默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的代表,默爾索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沉靜冷漠,實則這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默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diào),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zhàn)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默爾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結(jié)果是由自己承擔行動的責任,從而以挑戰(zhàn)的姿態(tài)對抗這個荒誕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們劃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眾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惡貫滿盈的罪人,盡管他平時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沒有什么危害極大的行徑?墒巧鐣ㄟ^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殺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對這個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威脅。法庭的審判表明了社會對默爾索這樣一個不遵守既定規(guī)范、而又拒絕同社會、宗教妥協(xié)的“怪物”,從肉體到靈魂都要徹底毀滅的決心。
05意義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開心扉,他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xiàn)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默爾索意識到世界沒有意義,沒有出路,認識到世界對于人的種種欲望漠不關(guān)心,認識到人同世界,特別是人同社會這種不協(xié)調(diào)乃至對立的關(guān)系。他熱愛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著自己的理性與實踐精神支配著一切行動。
經(jīng)過這場盛怒,我就好像除凈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對這布滿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為求盡善盡美,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獨,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圍觀的民眾都向我發(fā)出憎恨的吼聲。
讀《局外人》有感15
主人公莫爾索對生活的態(tài)度實在是令人感到頭疼和費解的,難道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
莫爾索一直是個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后,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對于關(guān)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世界與我毫無關(guān)系,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于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莫爾索也是一片模糊,不僅如此,在交友、結(jié)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這樣。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實地活著,完全不虛假地度日,對于有關(guān)自己的事完全誠實。
對于生活,他應(yīng)該是愛的,他愛的不是某種形而上的主義,某種神圣的力量,而是真實的自然,真正的情欲感受。陽光,海灘,女郎,空氣這些他都愛,在這點上他是俗人一個,又同時讀者可以看到,這種俗并不低俗。聽煩了他人的長篇演講,便承認他是對的,無所謂自己的立場。用這種懶散的態(tài)度應(yīng)付許多事,習慣性沉默,莫爾索不懂也不想懂。
【讀《局外人》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局外人》有感04-29
《局外人》讀書心得03-04
局外人讀書心得02-07
局外人作文10-16
《局外人》讀后感09-05
局外人讀后感04-28
《局外人》讀后感04-17
局外人讀后感09-28
初中《局外人》讀書心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