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銀魚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
太湖銀魚
。產(chǎn)于長江口的體形略大,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基本介紹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chǎn)于長江口的體形略大,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jù)《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chǎn)銀魚。宋人有“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梅鱭并稱“太湖三寶”。 太湖銀魚形如玉簪,細嫩透明,色澤如銀,故名銀魚。清康熙年間就列為“貢品”。1987年的產(chǎn)量為885.4噸。
美食歷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太湖就盛產(chǎn)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梅鱭、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軟骨無鱗,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多種成分。日本人稱其為“魚參”。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菜肴中的名菜。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jù)《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chǎn)銀魚。宋人有“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
銀魚體形細長而潔白如銀,肉密無刺且滋味鮮美,素有魚類皇后的譽稱。銀魚,古稱膾殘魚。唐朝皮口休"分明數(shù)得膾殘魚"和宋代司馬光"銀花膾魚肥"的詩句,指的都是銀魚。 銀魚一年四季皆產(chǎn),無骨,透明,烹熟后呈白色,小者只若牙簽粗細,大者可堪比小指。
銀魚吻短、眼大、無鱗,細長側(cè)扁,身長寸許。每年2月、3月、4月和秋季,是銀魚的自然繁殖期。幼魚生長一兩個月便可成熟。目前銀魚每年有兩個捕撈季節(jié),分別為5月中旬至6月申旬、9月中旬至10月申旬,以春秋之交為捕撈旺季。
美食種類
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
資料共享平臺
《太湖銀魚》(http://www.msguai.com)。產(chǎn)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產(chǎn)卵,產(chǎn)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東山有“五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風味特色
銀魚營養(yǎng)豐富,肉質(zhì)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冰鮮銀魚大部分出口,遠銷海外,人稱“魚參”。經(jīng)過曝曬制成的銀魚干,色、香、味,形經(jīng)久不變。銀魚可烹制成各種名菜佳肴,如銀魚炒蛋、干炸銀魚、銀魚煮湯、銀魚春卷、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湖鮮美食。
制作方法
【原料】:太湖銀魚150克,冰塊100克,檸檬、黃瓜、白蘿卜絲等各適量。
【調(diào)料】:青芥末20克,魚生醬油20克。
【制作】:
①銀魚洗凈,放入50度的溫水汆水,然后放入冰塊水加入檸檬片浸泡。
②刺身盆放入碎冰塊,將銀魚排好,放入白蘿卜絲、胡蘿卜絲、檸檬片,用花草點綴,調(diào)料隨桌即可。
【特點】:清涼鮮美。
美食享用
銀魚炒雞蛋、銀魚炒韭菜、銀魚燒豆腐、銀魚包餃子和氽湯等。若加雞蛋、蝦米、元宵面等調(diào)成銀魚糊,再過油酥做成冰銀魚,色味俱佳。燕干主要用于煮湯、打鹵,其味清香適口,寬中健胃。銀魚除供鮮食和曬成燕干外,還可制成罐頭品和作為多種菜肴的佐料。巢湖銀魚除內(nèi)銷外,年出口量上百噸,銷售到港澳和日本、東南亞、西歐、北美等地區(qū)和國家。
營養(yǎng)價值
銀魚的營養(yǎng)價值頗高。肉嫩味美,是餐桌上的珍品。每百克鮮銀魚,含蛋白質(zhì)8.2克。曬干后的銀魚叫燕干。每百克燕干含蛋白質(zhì)72.1克,脂肪13克,熱量1709.4千焦,鈣761毫克,磷1000多毫克。銀魚鮮食最美,不用開膛洗理,用水漂一漂洗凈即可烹調(diào)。用它和雞蛋一起下鍋旺火炒,可做成名菜“銀魚炒蛋”。
【太湖銀魚】相關(guān)文章:
1.無錫太湖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