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先有高考地域不公 后有排外情緒
及時評論
占海特,一名15歲女孩,原籍江西九江,1997年生于珠海,2002年隨父母到上海,小學初中均在上海就讀,今年初中畢業(yè),因無上海戶籍無法參加中考,輟學在家自學高中課程。今年6月,占海特開通微博,高調(diào)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滬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在獲得眾多類似遭遇者支持的同時,她也被部分滬籍人士斥為“蝗蟲”。(12月3日《京華時報》)
在人口流動的浪潮中,有無數(shù)個像占海特這樣的隨遷子女,他們早已離開原籍,跟隨父母四處流動,他們的成長之路充滿坎坷,求學猶如討飯一般,見慣了戶籍人口的白眼。在坊間,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些戶籍人口對待外來人口的態(tài)度是傲慢和蠻橫的,語言是粗暴而極具侮辱性的,一些國人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和根深蒂固的排外意識,并沒有被改革開放的洪流沖刷干凈。部分戶籍人士稱外來人口為“蝗蟲”,相信這并不是“激辯”下的口不擇言,而是他們排外情緒的自然流露。
同為中國公民,同在一個屋檐下,何以如此刻薄對待自己的同胞?大城市居民應該更有修養(yǎng),更明事理,何以排外情緒在一些人心中始終難以消散?我的看法是,先有制度歧視,后有排外情緒,排外情緒正是不公平、不合理制度釀造的惡果。
就高考制度而言,同為中國學生,應該擁有平等的升學機會,甚至于,鑒于落后地區(qū)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享受著較少的教育資源,為公平計,高考錄取應該對他們有所照顧和彌補。但是,現(xiàn)實情況恰恰相反,較發(fā)達地區(qū)的高考錄取比例高于欠發(fā)達地區(qū),尤其是上海、北京的高考錄取比例、名校錄取比例均遙遙領先于全國,上?忌白悴怀鰷本湍芸忌厦拼髮W。正因如此,一些戶籍人口才反對異地高考,反對隨遷子女擠占他們上大學、上好大學的機會,才視隨遷子女為“侵占”他們既得利益的“蝗蟲”。
教育資源頒布嚴重不均衡,這是一種制度歧視,各地高考錄取比例差別巨大,更是一種制度歧視,正是這些制度歧視讓部分國人擁有教育特權、獲得既得利益,并因長期擁有特權和既得利益而心安理得、習以為常,將之視為自己應得利益,容不得他人分享。北京大學法學院張千帆教授近日批評一些反對異地高考的家長“把習慣當特權”,其實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他們“把特權當習慣”,而這種特權意識以及由此滋生的排外意識,正是制度歧視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推進異地高考的過程,就是高考權利“均貧富”的過程,就是打破特權和既得利益的過程,就是革除制度歧視的過程。可以說,各地高考錄取比例差別巨大等制度性歧視不改變,推行異地高考就不可能有理想而完美的方案,教育特權和既得利益不打破,排外意識以及戶籍考生與外來考生的矛盾就不可能消除。所以,我愿在此重復此前表達過的觀點:推行異地高考需有“頂層設計”,需要教育部大有作為并制定原則性方案,需以均衡各地高考錄取比例為前提,而不能把這個難題推給地方,由各地自行其是。(晏揚)
【先有高考地域不公 后有排外情緒】相關文章:
先有黑洞還是先有星系04-29
一個邏輯悖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04-30
地域04-30
高考后更需調(diào)節(jié)情緒04-29
“高考加分不公”不能留到明年再“井噴”04-28
調(diào)查顯示高考戶籍限制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公04-26
不公的世界作文09-03
緊張心理高考生提防情緒感冒05-05
美國地域作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