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集錦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學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探索比較兩杯水多少的方法,培養(yǎng)認真細心的操作習慣。
2.初步感知守恒,知道水的多少與杯子的形狀、大小沒有關系。
活動準備
每人一樣多的兩杯彩色水,透明的杯子、水筆、即時貼小紙條、大小不同的瓶子若干,量杯一只,飲料一大瓶。
活動過程
1.問題導入,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出示兩杯水,師:我碰到了一個難題,今天想請小朋友幫我解決這個難題,這里有兩杯水,一杯是紅色的,一杯是綠色的,不知道哪杯多,哪杯少,你們猜猜看,并說說為什么。
(活動在朋友式的談話中開始,一下子拉近了師幼的距離,我的問題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他們紛紛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猜測,并講了自己的理由,發(fā)言非常熱烈)
2.實踐操作,比較小兩杯水的多少
師:聽了你們的說法,我還是不能確定到底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你們能不能通過實驗,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哪杯多,哪杯少?你們可以先商量一下,想好了就動手試一試。
幼兒商量,實踐操作。
集體交流:清個別幼兒邊操作邊介紹,教師隨機評價。
師:你比出的結果怎么樣?用的什么方法?
讓幼兒把水倒入原來的杯子里。
師:事實證明兩杯水是一樣多的,可為什么看上去紅色的水位比綠色的水位低呢?
小結:哦,我明白了,水的多少與杯子的形狀、大小沒有關系。
(為了避免操作時的盲目性,我讓幼兒先相互討論一下,通過同伴的經驗來擴展自己的思維。他們都想到了把水倒在一樣大的兩個透明杯子里,直觀地看到了兩杯水是一樣多的。通過再把水倒入原來的杯子里,幼兒看到一樣多的水在不同的杯子里水位是不一樣高的,而我簡潔、明了的小結幫助幼兒初步感知到:水的多少與杯子的形狀、大小沒有關系。)
3.再次操作,嘗試新的.方法
師: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比較出了兩杯水的多少,用一個杯子能不能比較出兩杯水的多少呢?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想好了就動手試一試。
幼兒思考,實踐操作。
集體交流,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教師隨機評價。
(在第一次探索成功的基礎上,我的問題再次把幼兒的探索活動引向了深入。我強調幼兒要先想一想再動手,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思考習慣,以免操作時的盲目性,他們通過在杯子上畫標記、貼紙條等方法,實踐證明兩杯水是一樣多的。)
4.引發(fā)思考,擴展思維
師:今天,你們幫助我解決了一大難題,不僅讓我知道了水的多少與杯子的形狀、大小沒有關系,還看到你們用了許多方法來測量水的多少,謝謝你們!除了這些方法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
(鼓勵幼兒以后去試一下。)
出示量杯,向幼兒介紹量杯的作用。
(老師真誠感謝的話語,令孩子們高興萬分。然而,探索無止境,我的問題又一次打開了幼兒思維的閘門,他們想出了許多種方法,雖然有的方法很幼稚,甚至有些不切合實際,我都一一給予鼓勵,因為這是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火花,得加以呵護。量杯的出示,激起了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5.分發(fā)飲料,加深理解
幼兒每人拿一只瓶子(大小不同)放在一起,老師給瓶子里倒一樣多的飲料,請幼兒說說哪瓶多,哪瓶少。讓幼兒進一步感知每個瓶子里的飲料是一樣多的,它不受瓶子大小、形狀的影響。
(發(fā)飲料,一方面是我對幼兒作出的努力表示真誠的感謝,另一方面是為了加深他們對水的守恒的理解。孩子們開心地喝著甜甜的飲料,當我問起誰喝的多,誰喝的少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一樣多”,并且還能說出原因,說明他們通過這次活動,對水的守恒已有了初步感知。)
活動延伸
根據幼兒提到的測量方法,數學區(qū)提供大小不同的瓶子、量杯及水等材料,讓幼兒繼續(xù)探索。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鮮明、熱烈的節(jié)奏和旋律變化,在觀察周圍的建筑和了解現代建筑的基礎上,用肢體動作表現各種建筑物。
2.萌生對未來建筑的向往,產生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愿望。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把收集到的過去的、現在的、國內外的著名建筑物的資料布置在活動室周圍。
2.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感受節(jié)奏——想象動作——合作表演
一、感受節(jié)奏。
1.聽音樂,用拍手、跺腳的方式反映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的.變化。
2.聽音樂,用相應的身體動作反映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變化。
二、想象動作。
1.說說周圍的建筑特點和標志性建筑。如有的高樓像燈塔;有的用球體串成似明珠;有的像海鷗展翅飛翔;有的像一支筆,筆尖直沖云天……
2.分組編動作,設計建筑物的造型,互相討論這是一組什么樣的建筑。
3.對未來的建筑物進行想象和設計。
三、合作表演。
1.幼兒聽音樂,自己設計動作和自由表演。
2.練習在音樂停頓(休止)處做動作造型。
3.在同伴合作下,用幾個或多個動作的組合,完成設計和表演。
4.小組交流動作設計和造型創(chuàng)痍,有條件的可用照相機拍攝。
5.在熱烈的音樂聲中,幼兒個體或小組合作用動作表現。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1、探究的問題:用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削尖),在兩個手指上留下的痕跡有何不同?
2、試一試。
幼兒用左右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說一說我的發(fā)現。
。1)尖的'頭扎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兒。
(2)另一個手指幾乎不出現痕跡。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通過探索發(fā)現紙張通過折疊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過比較探索紙張的不同折疊方式對其承重能力的影響。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1.幼兒玩過“站起來”的音樂游戲。
2.幼兒嘗試過借助輔助材料讓物體站起來,如讓筆站起來等。
3.幼兒參加過美工折紙活動。
物質準備:
1、游戲音樂、播放器。
2.教師用的統計表。
3.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張紙、記錄表、積木若干、筆。
活動過程:
一、音樂游戲導入。
1.引導語:來,讓我們跟著輕松的音樂玩“站起來”的游戲吧,小朋友們要開動腦筋,讓自己站起來、站得穩(wěn),比比看誰的辦法多。
2.隨著音樂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師報出數字指令,幼兒做“站起來”的動作。例如,教師報“3”,則幼兒身體3個地方與地面接觸;教師報“5”,則幼兒身體5個地方與地面接觸。
二、自由探索,讓紙張“站起來”。
1.出示紙張導入:看大家玩得這么開心,紙張娃娃羨慕極了,它也想自己站起來,我們來幫他想想辦法吧。
2.分給幼兒每人一張紙,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讓紙張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3.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可給幼兒適當的提示,如可通過折疊的.方法讓紙張站起來。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讓紙張站起來了呢?
5.教師根據幼兒的示范在統計表中畫出相應的圖示。
三、實驗比較,探索紙張的不同折疊方式對其承重能力的影響。
1.猜測并實驗:哪種紙張上放的積木最多?
結合統計表提問:紙張娃娃站起來了,它們可神氣了,都說自己的力量大,你們猜猜這幾個紙張娃娃誰舉起的積木最多。
2.鼓勵幼兒猜測并自由把積木放在站著的紙上。
小結:同樣的紙張,折的方法不一樣,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樣。
四、設置挑戰(zhàn),比較實驗并記錄。
1.提問:紙怎么折疊,能使積木放得多又穩(wěn)呢?
2.出示記錄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張記錄表,把折紙的方法畫在第一行格子中,紙張實際能承受的積木數量記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兒折的紙,分享交流:
(1)你的紙張娃娃放了幾塊積木?你用了什么折疊方法?
。2)你在擺放積木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發(fā)現了什么秘密?
4.小結:折紙的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要先讓紙自己站穩(wěn),再小心輕放積木,不能碰桌子。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學習用連貫得語句清楚地表達畫面得內容。
觀察昆蟲的居住環(huán)境。
活動準備:
"看圖說話":《觀察昆蟲》
掛圖:《昆蟲大集合》、《觀察昆蟲》。
捕蟲網、飼養(yǎng)箱、工具書、菜園。
事先到附近觀察地形。
活動過程:
復習掛圖《昆蟲大集合》,與幼兒交流分享曾經接觸昆蟲的經驗,并請幼兒回答:
--還見過哪些昆蟲?
--昆蟲長什么樣子?
--它們會做些什么事?
--通常在哪里可以看到?
與幼兒一起看掛圖《觀察昆蟲》的畫面,了解戶外觀察鷹注意的.事項,激發(fā)幼兒到戶外觀察的興趣。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
--鼓勵幼兒根據事情的前后順序,用連貫的語句清楚表達畫面內容。可通過提出問題進行引導:觀察前應該做哪些準備工作?觀察時可以做些什么事?要注意什么?
組織幼兒到戶外觀察。
--觀察前將幼兒分組,并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仔細觀察,并小心愛護昆蟲。
--視當時的情況,捕捉幾只容易飼養(yǎng)的昆蟲放在飼養(yǎng)箱中帶回教室。
與幼兒分享觀察的經驗,并請他么說一說:
--你找到了什么昆蟲?在哪里找到的?
引導幼兒根據觀察到、捕捉到的昆蟲,大膽提出問題,并把幼兒的問題制作成海報。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物體的“沉”和“浮”。
2、樂于參與科學實驗。
活動準備:
1、盛有水的大盆。
2、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鐵釘。
3、紙、筆。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猜一猜老師準備的這些東西,如果放到水中會怎樣?
2、請幼兒將這些東西(塑料玩具、木片、石子、鐵釘)依次放到水中,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
3、請幼兒在室內搜集各種材質的物品,將它們放到水中,觀察它們的變化,并將實驗結果以小組為單位記錄下來。
4、各組幼兒表述本組的記錄,教師將結果在黑板上進行統計。統計出哪些物品沉到水底,哪些物品浮到水面。(通過統計引導幼兒發(fā)現物體的沉和浮與物體本身的.材質有關。)
5、為什么有的物品會浮到水面上,有的物品卻沉到水底?
請幼兒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師根據幼兒討論的情況進行
分享:
請幼兒說說自己對哪些物品做過沉浮實驗,實驗結果如何。
活動:
1、幼兒樂于參與實驗探索。
2、幼兒發(fā)現了物體的沉浮與物體本身的材質有關。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水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學教案07-19
中班動物科學教案04-01
中班科學教案11-23
中班《夏天》科學教案03-29
中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2-16
中班科學教案08-19
中班科學教案:《西瓜》02-28
幼兒中班科學教案03-10
中班科學教案:螺絲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