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人人妻人人,cao78在线视频,福建一级毛片,91精品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另类图片操逼,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看,超碰欧美人人澡曰曰澡夜夜泛

高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4-11-03 18:01:07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褶皺的概念、基本形態(tài);

  2.會運用背斜和向斜的判斷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活動,鍛煉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活動,初步形成地理探究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

  2.背斜、向斜的判斷方法。

  【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方法。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運用設置情境導入法,通過多媒體展示褶皺山的自然風光圖,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其形成原因,進而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基本概念

  【問題】

  (1)什么是褶皺?褶皺是怎么形成的?(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活動:用自己的書演示一下褶皺的形成。

  (2)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

  2.背斜、向斜

  (1)背斜、向斜及其判斷

  【問題】

 、亳耷幕拘螒B(tài)有哪些?(背斜、向斜)

 、诒承焙拖蛐钡膸r層是如何彎曲變形的`?巖層的新老關系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從上到下、從中間向兩翼思考總結)?

  (背斜的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巖層一般向下彎曲。巖層從上到下越來越老;背斜從中間向兩翼由老到新,向斜從中間向兩翼由新變老。)

  動畫演示,并講解: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褶曲,標出1-4個巖層,1-4代表巖層由老到新,在適當?shù)奈恢卯嫵鲆粭l水平線,穿過這四個巖層,沿著水平線比較得出:背斜中間是老巖層,兩翼是新巖層,向斜中間是新巖層,兩翼是老巖層。

  【教師總結】褶皺是巖層在水平擠壓作用下發(fā)生連續(xù)性的移動和變形形成的。在實際工作中,巖層的新老關系是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據。

  【動畫演示】背斜和向斜形成地貌的動畫過程。

  (2)背斜、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地形倒置

  【問題】

 、俦承薄⑾蛐蓖ǔ0l(fā)育成怎樣的地貌?(背斜形成山嶺,向斜形成谷地)

 、诒承币欢ǔ缮,向斜一定成谷嗎?(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這就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xiàn)象叫地形倒置。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展示教材P74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

  【學生展示】

  (1)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甲地是向斜,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乙地是背斜,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谷地。

  (3)如果在這里修建一條東西走向的地下隧道,應選在乙地,因為背斜的巖層走向類似于石拱橋,能保證工程的安全穩(wěn)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儲存,便于施工。

  【教師點撥】背斜、向斜除了在修筑隧道方面有重要參考意義外,對其他的工程選址也具有重要影響,如石油、天然氣埋藏區(qū)、采石場的位置、鉆礦位置等。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收集背斜、向斜在其他工程選址上的應用。

  四、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并記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使學生理解季風活動對降水季節(jié)變化、年際變化的影響,并記住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范圍。

  3.使學生知道我國四類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4.使學生學會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地區(qū)分布的特點。

  5.使學生學會運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季節(jié)分配的特點;學會運用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分析、概括我國降水年際變化特點。

  [教學重點]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qū)分布、季節(jié)分配和年際變化的特點及其成因

  2.我國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教學難點]

  季風活動、鋒面雨帶與降水的關系

  [教具準備]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2.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ㄐ抡n引入)

  氣溫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氣候要素。前面二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我國氣溫和溫度帶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qū)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jié)降水和干濕地區(qū)

  (講授新課)

  [提問]讓學生看本節(jié)課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欄目,提問:七月份正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shù)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魯番不需要帶雨具,因為吐魯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廣州應該帶上雨具,因為這時雖然我國大多數(shù)地方秋高氣爽,但廣州雨季還沒有結束,經常有陰雨天氣。)

  [講述]從上面回答的問題可以看出,了解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在生活實際中是有用處的。在生產建設中也要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如修建水庫或建橋梁時,要考慮當?shù)叵募咀畲蠼邓亢徒邓畯姸取7駝t,遇有特大暴雨,水庫有溢洪、橋梁有坍塌的危險。

  [讀圖]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以下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qū)。

  (答案: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什么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ù鸢福孩俅笾峦ㄟ^淮河-秦嶺一線,西接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②0℃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從大興安嶺斜向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和拉薩附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東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qū)。

 。ù鸢福何鞅眱汝懙貐^(qū)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qū)、市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qū)與西北內陸地區(qū)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shù)亟邓闆r有什么關系?

 。ù鸢福簴|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頂坡度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磚瓦,并留有流水溝,易于排水。西北內陸地區(qū)房屋多為平頂,上面也沒有流水溝。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qū)降水豐沛,而西北內陸地區(qū)降水稀少的特點。)

  [提問]從以上讀圖活動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的總趨勢是什么?

  (可讓學生討論,然后再回答)

  [歸納]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對東亞、南亞降水的影響。

  [提問]為什么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特點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回答)

  [歸納]主要是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板書]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本圖4·11和圖4·12,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qū)?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qū)?

 。ù鸢福孩贃|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qū)。②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華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甚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么西北內陸地區(qū)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ù鸢福孩偕罹觾汝,距海遠。②地形閉塞,有山脈阻擋)

  3.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ǹ奢o以《中國地形圖》,或使用疊加投影片效果會更好。)

  (答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講述]習慣上,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qū)稱為季風區(qū),受夏季風影響不顯著的地區(qū)稱為非季風區(qū)。一般來講,季風區(qū)內降水較多,非季風區(qū)內降水稀少。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此線西北是非季風區(qū),此線東南是季風區(qū)。

  [板書]2.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年變化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四個城市降水較多的各是哪幾個月?

 。ù鸢福簭V州5~9月,武漢5~8月,北京7、8兩月,哈爾濱7、8兩月。)

  2.比較四地降水量的年變化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明顯的差異?

 。ù鸢福汗餐c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多。不同點是廣州、武漢雨季時間長,年降水量比較大;北京和哈爾濱雨季時間短,年降水量比較小。)

  [小結]我國各地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很不均勻,就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來說,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個時期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承轉]那么,為什么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長短不一樣呢?

  [板書]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講述]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季風活動、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鋒面雨帶示意圖”: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暖空氣輕,冷空氣重,較輕的暖濕氣流上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于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成云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xiàn)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ń處熆蛇呏v述邊畫出冷、暖氣流交匯和鋒面雨帶形成的示意圖。)

  [板書]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提問]說出我國東部地區(qū)夏季風進退和雨帶移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歸納]一般年份,從五月中旬開始夏季風便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這里最早進入雨季。隨著夏季風勢力增強北進,鋒面雨帶隨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我國由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九月,夏季風勢力減弱南退,雨帶隨之迅速南撤,我國由北向南雨季雨帶結束。因此,我國各地雨季長短差別很大: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看我國東部地區(qū)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布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關系。

  [講述]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里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jié),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里隨之出現(xiàn)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fā)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極需要水的時期。因此,伏旱往往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ú贾米鳂I(yè))

  選做復習題第1、2題。

  第二課時

 。◤土曁釂枺

  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和季節(jié)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新課引入)

  我國年降水量在時間上分布,除了表現(xiàn)在季節(jié)上分配之外,還表現(xiàn)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上,這就是降水的年際變化。

 。ㄖv授新課)

  [讀圖]讓學生閱讀“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從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

 。ù鸢福1959年最多,降水量達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對照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約多少毫米?

 。ù鸢福600毫米左右。)

  3.結論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板書]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講述]總的來看,我國各地的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但相對而言,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內陸干旱區(qū)更大。

  我國各地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風活動不規(guī)律,夏季風進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風強,向北推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則偏少;而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則偏多。從而使得我國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別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過多或過少,就會出現(xiàn)水災或旱災。

  [提問]近幾年來,我們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樣嗎?降水量年際變化如何?請舉例說明。(學生議論,教師再用當?shù)氐?降水資料加以說明。)

  [板書]四、干濕地區(qū)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上一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回答: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分布在哪一線?

  [講述]由于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qū)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條件差異很大。有的地方濕潤,有的地方干旱。一個地方的干濕狀況,是由這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關系所決定的。當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氣候就濕潤;反之,氣候則干旱。

  根據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關系,我國可分為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板書]1.四類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

  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讀圖]閱讀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并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以下問題:

  1.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半干旱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歸納]通過讀圖我們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可將我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濕潤、半濕潤地區(qū),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區(qū)。東部地區(qū)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南方為濕潤地區(qū),北方為半濕潤地區(qū)。西部則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大致可分為干旱地區(qū)和半干旱地區(qū)。

  [板書]2.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讀圖填表]看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并對照中國地形圖和政區(qū)圖,填寫下表:

  [講述]不同的干濕地區(qū),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條件,對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影響十分明顯。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qū)(大致相當于東部季風區(qū)),是我國主要的耕作農業(yè)區(qū)。濕潤地區(qū)以水田耕作農業(yè)為主,半濕潤地區(qū)以旱地耕作農業(yè)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則是我國主要的草原牧業(yè)地區(qū)。

  (復習鞏固)

  1.課文“想一想”:從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考慮,為什么我國無論是西部還是東部,北方還是南方,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都不能單純依靠天然降水,必須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區(qū)降水稀少,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必須依靠水利灌溉。東部地區(qū),即使是南方濕潤地區(qū),由于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在少雨季節(jié)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滿足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也同樣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穩(wěn)產、高產。)

  2.課文“做一做”練習:①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月份______℃等溫線通過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溫度帶中的______帶與______帶的分界線,干濕地區(qū)中的______地區(qū)與_____地區(qū)的分界線。

 。ù鸢福0℃;800毫米;亞熱帶;暖溫帶;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

 、谟弥本將下列地區(qū)與其所處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連接起來:

  寒溫帶黑龍江省最北部干旱地區(qū)

  中溫帶華北平原

  暖溫帶珠江三角洲半干旱地區(qū)

  亞熱帶塔里木盆地

  熱帶內蒙古高原半濕潤地區(qū)

  高原氣候區(qū)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濕潤地區(qū)

 。ú贾米鳂I(yè))

  選做復習題第3、4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降水和干濕地區(qū)

  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2.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與伏旱

  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四、干濕地區(qū)

  1.四類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

  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2.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 篇3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氣環(huán)流能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的熱量和水汽交換,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qū)會形成不同的氣候。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一起研究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ò鍟┤、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推進新課

  (投影)世界氣候分布圖

  師請大家在圖上標出全部的風帶和氣壓帶

  生(一學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學生在事先發(fā)下的空白圖上填圖)

 。ㄔ诶L圖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師我們在描述氣候特征的時候,要把氣候的兩個最重要的要素——氣溫和降水的情況描述清楚。在某一種氣壓帶或風帶的控制下,其天氣狀況單一,其氣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樣”來描述。在某兩種氣壓帶或風帶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氣狀況復雜,其氣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樣、冬季怎么樣”來描述。

 。ò鍟ㄒ唬﹩我粴鈮簬Щ蝻L帶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赤道及其南北兩側,即南北緯10°之間的廣大地區(qū),氣溫會有這么樣的特征?

  生受太陽輻射強,終年高溫。

  師赤道地區(qū)受哪一個環(huán)流控制?

  生受單一的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師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地區(qū)的大氣是怎樣運動的?

  生盛行上升氣流。

  師多什么樣的天氣?

  生多對流雨。

  師那么赤道及其南北兩側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兩側地區(qū)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形成了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

  師很好,這種氣候就是熱帶雨林氣候。

 。ㄍ队埃┮粱兴埂獰釒в炅謿夂虻慕邓蜌鉁刂狈綀D

  師讀出熱帶雨林氣候的降水和氣溫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mm以上。

  師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區(qū)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兩側的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等地。

 。▌赢嬔菔荆釒в炅謿夂虻氖澜绶植迹▽W生再跟隨演示指認)

  師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qū)只受單一的環(huán)流控制?

  生(教師引導,小組合作探究)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的大陸中西部終年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

  生(教師引導,小組合作探究)南北緯40°至南北緯60°的大陸西岸終年受來自海洋的西風控制。

  師很好。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的大陸中西部終年在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下,大氣是怎樣運動的?

  生氣流下沉。

  師會是怎樣的氣候特征?

  生終年高溫少雨。

  師這種氣候叫熱帶沙漠氣候。

 。ㄍ队埃╅_羅——熱帶沙漠氣候的降水和氣溫直方圖

  (學生讀圖說出降水和氣溫值)

  師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區(qū)?

  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亞阿拉伯半島、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南非洲、澳大利亞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魯?shù)鹊貐^(qū)。(同時動畫演示)熱帶沙漠氣候的世界分布。

  師終年在來自海洋的西風影響下,南北緯40°至南北緯60°的大陸西岸會是怎樣的.氣候特征?

 。ㄍ队埃﹤惗亍獪貛ШQ髿夂虻慕邓蜌鉁刂狈綀D

  生受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終年濕潤,年降水量在700—1000mm,氣溫年較差小。

  師這種氣候叫溫帶海洋氣候,溫帶海洋氣候的特征可以描述為:冬不冷、夏不熱,全年降水均勻。溫帶海洋氣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區(qū)?

 。▌赢嬔菔荆貛ШQ髿夂虻氖澜绶植

  生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兩國交界兩側的西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的南北二島。

 。ㄟ^渡)

  師非常好。我們知道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會帶來風帶和氣壓帶的南北移動,這樣就會有一些地區(qū)夏季受某環(huán)流的影響,而冬季又會受另一種環(huán)流的影響,下面我們再一起來探討在某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有什么特征。

 。ò鍟ǘ┰趦煞N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ㄍ队埃┦澜鐨夂蚍植紙D,標示風帶和氣壓帶

  (動畫演示)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qū)域,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師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qū)域因為離赤道較近,故全年高溫。看北緯10°—北回歸線之間的區(qū)域,在夏季哪個環(huán)流會移動到這兒呢?會帶來什么影響?在冬季哪個環(huán)流會移動到這兒?又會帶來什么影響?

  生夏季赤道低氣壓會移動到這兒并控制這個地區(qū),會帶來豐富的降水;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和信風帶會控制這個地區(qū),降水稀少。

  師這就是熱帶草原氣候。

 。ㄍ队埃獰釒Р菰瓪夂虻慕邓蜌鉁刂狈綀D

  師看圖分析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征。

  生全年高溫,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

  師正確。熱帶草原氣候有干濕兩季。請你找出主要分布的地區(qū)。

 。▌赢嬔菔荆釒Р菰瓪夂虻氖澜绶植。

  生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ㄍ队埃┦澜鐨夂蚍植紙D,標示風帶和氣壓帶。

  師很好。再看世界氣候分布圖(已標示風帶和氣壓帶),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在夏季哪個環(huán)流會移動到這兒呢?會帶來什么影響?在冬季哪個環(huán)流會移動到這兒?又會帶來什么影響?

  生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炎熱干燥;冬季西風帶南移并影響這一地帶,暖濕多雨。

  師正確。這種氣候在哪兒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帶。

  師很好。這就是地中海氣候。看圖回答,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呢?

  生地中海沿岸地帶、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qū)、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周圍和帕斯周圍。

  師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

  生羅馬、雅典、伊斯坦布爾、舊金山、洛杉磯、圣地亞哥、墨爾本、帕斯、好望角、開普敦等。

  師這是唯一一種夏干冬濕的氣候類型,大家要認真理解記憶。

  (過渡)前邊我們探討的五種氣候類型都分布于大陸的西部或中西部,大陸東部的氣候類型有什么分布規(guī)律呢?

  師氣壓帶和風帶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上節(jié)課我們請大家課后完成“活動4”。請幾個同學來談談大陸東部的氣候類型、成因、分布及其特征。

  (投影)1月、7月亞洲季風圖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亞洲的季風氣候)

  生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亞洲大陸氣溫低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壓。夏季亞洲大陸氣溫高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壓。

  生東亞地區(qū)——冬季,東亞盛行來自內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低溫干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和多雨。

  生以我國的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生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生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生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隨著太陽直射點移動到北半球,東南信風會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并向右偏轉成西南季風,影響大致位于北緯10°至北回歸線之間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帶來豐富的降水。冬季在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亞洲高壓和赤道低壓之間存在較強的氣壓梯度,給本地帶來干燥的東北季風。

  師剛才大家分析得很準確。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即北美洲美國的東南部、南美洲的東南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也有類似于東亞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請大家在地圖上找出來。

 。ㄍ瑫r動畫演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分布區(qū)

  生(指認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分布)

  師我們了解了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想想看,中緯度大陸中部的氣候會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

  生大陸中部遠離海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全年降水稀少;陸地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冬季降溫快,冬夏溫差大。

  師正確。這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距海洋近一些的地方降水稍多,植被以草原為主,是溫帶草原氣候;深居大陸內部的地區(qū),降水更少,植被不表現(xiàn)為荒漠,是溫帶沙漠氣候。緯度較高的亞歐大陸北部和北美大陸北部分布有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溫暖,氣溫年較差大,全年降水較少,但因蒸發(fā)弱,仍為濕潤地帶。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也請大家在地圖上找出來。

 。ㄍ瑫r動畫演示)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布區(qū)

  生(指認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布)

  師極地地帶該會是怎樣的氣候呢?

  生冬季酷寒,全年氣溫低,降水稀少,夏季短促。

  師極地氣候可分為兩種,即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請大家在地圖上找出來。

 。ㄍ瑫r動畫演示)極地氣候的分布區(qū)

  生(指認極地氣候的分布)

  要特別注意: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氣候類型只有地中海氣候。

  我們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氣候類型。下面請大家做一些鞏固練習。

  練習:填表

  氣候類型特點分布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赤道附近的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等地所處緯度最低,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溫差小,降水多且分配均勻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變化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夏半年受西風帶控制,冬半年受信風帶控制

  亞熱帶季風(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海陸熱力差異

  學生回答后:(投影答案)

  課堂小結

  剛才我們主要探討了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知道:在單一的氣壓帶或風帶的控制下形成的氣候有三種: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受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影響而形成的氣候類型有三種: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

  板書設計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ㄒ唬﹩我粴鈮簬Щ蝻L帶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位置氣候類型氣候成因氣候特點

  熱帶赤道附近南北緯10°之間熱帶雨林氣候地處赤道附近,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雨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大陸中西部地區(qū)熱帶沙漠氣候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常年炎熱干燥

  溫帶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受西風帶控制冬不冷,夏不熱,終年降水均勻

 。ǘ┰趦煞N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位置氣候類型氣候成因氣候特點

  熱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大陸中西部地區(qū)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帶(夏)和信風帶(冬)交替控制終年高溫、干濕季明顯

  亞熱帶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帶(夏)和西風帶(冬)交替控制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暖多雨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活動5——比較歐洲大西洋沿岸地區(qū)與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的差異。

  探究內容:比較歐洲大西洋沿岸地區(qū)與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的差異。

  探究辦法、過程:讓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獨立完成。提出如下問題檢查學習效果:

 。1)概括歐洲大西洋沿岸地區(qū)與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的差異(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個是最北達到的緯度,一個是東西跨越的范圍大小)。

 。2)根據圖中的地形分析,從地形的角度看兩個地區(qū)地形有什么不同?地形是如何影響氣候的?

 。3)提供洋流圖,教師淺釋北大西洋暖流與阿拉斯加暖流的不同。說明洋流對氣候影響程度有什么差異。

  探究結果:小論文

  參考答案:歐洲大西洋沿岸地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較大,而且向縱深發(fā)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相對較小,而且呈南北狹長分布。這兩個地區(qū)的氣候都受到西風帶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風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加之洋流的影響,使溫帶海洋性氣候呈南北狹長分布。

  高中地理1《氣壓帶和風帶》(第一課時)

  高中地理1《氣壓帶和風帶》(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海南中學李文波

  一、課標解讀

  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夠"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具體要求如下:

  1.動手:繪制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從中分析大氣運動的規(guī)律性,培養(yǎng)空間思維能力。

  2.動口: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3.動腦:會分析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和分布、移動的原因以及對氣候等的影響。

  二、教材分析

  《氣壓帶和風帶》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單元《地球上的大氣》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較難理解的難點,也是平時檢測評價與高考中常出現(xiàn)的重要考點之一;不僅要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圖像和一些活動學習,還要學會理解繪制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從中分析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條件,掌握近地面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相間分布、南北對稱的分布規(guī)律。而且還要根據第一單元學過的地球運動知識,通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變化而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的規(guī)律,進而理解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作周期性季節(jié)移動的成因及其移動的規(guī)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三圈環(huán)流、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形成及圖示。

  2、教學難點

  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的繪制與理解。

  2.2 氣壓帶和風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二節(jié):氣壓帶和風帶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三圈環(huán)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模式,掌握大氣環(huán)流運動的規(guī)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理解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3.了解季風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風環(huán)流是大氣環(huán)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4.了解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上理解、識記三圈環(huán)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

  2.讀"東亞季風"圖,會分析季風的形成。

  3.讀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三圈環(huán)流的學習,了解大氣環(huán)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的形成,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2.理解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從而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窘虒W重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高一地理氣壓帶和風帶教案

  第二節(jié)氣壓帶和風帶

  ●從容說課

  主要內容包括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本節(jié)課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教學中應強調三個方面:①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基礎知識,重點介紹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不僅是上節(jié)課"熱力環(huán)流""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等知識的延伸、綜合和運用,也是學習和探討"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的基礎。這部分內容要注重通過"活動-思考-理解-形成結論-實驗制作或實踐驗證"的形式,引導探究學習。既注重讓學生理解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強調讓學生能夠掌握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并具備繪圖說明其分布規(guī)律的能力。在學生熟練掌握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后,進一步闡明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移動而發(fā)生的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②北半球氣壓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對氣候的影響。主要闡述在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影響下,在海陸相間的緯度地帶原本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破壞,變成了塊狀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氣壓中心,北半球尤為明顯。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高低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對我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的影響。教材以最典型的東亞氣候為例說明了大氣環(huán)流對氣候的影響。③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以案例的形式,通過三種氣候類型即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三個案例分析說明了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闡明大氣環(huán)流這種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qū)會形成不同的氣候。旨在讓學生理解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

  本節(jié)難點較多,如:在30°緯度的高空風向與等壓線平行,極地東風與中緯西風相遇時氣流運動規(guī)律,北半球氣壓中心冬夏季變化規(guī)律,亞歐大陸東岸受季風環(huán)流影響而西岸受氣壓帶、風帶影響的原因,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等,應利用實驗演示、多媒體演示、圖示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三圈環(huán)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模式,掌握大氣環(huán)流運動的規(guī)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理解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3.了解季風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風環(huán)流是大氣環(huán)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4.了解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上理解、識記三圈環(huán)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

  2.讀"東亞季風"圖,會分析季風的形成。

  3.讀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三圈環(huán)流的學習,了解大氣環(huán)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的形成,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2.理解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從而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教學重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氣壓帶和風帶

  推進(新知識傳授)

 。劢處熅v]

  師:具有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形式通常稱為大氣環(huán)流。它會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生:輸送和交換熱量。

  師:大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的熱量和水汽交換,調整全球的水熱分布,促進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熱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要學習三圈環(huán)流。

 。ò鍟┮、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師:由于不同緯度地區(qū)所得到的太陽輻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而產生的熱量差異,會驅使大氣不斷的運動。

  下面我們一起先做一個活動。

 。ɑ顒樱㏄36活動1

  看圖2.9“理想狀況下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

  師:(強調)假設在地表均勻且地球不自轉,也就沒有了地轉偏向。由于高低緯度獲得太陽輻射不同,在赤道和極地間就會產生熱量差異,那么在赤道和極地間會形成怎樣的大氣運動?

  生:熱力環(huán)流。就半球而言,是單圈環(huán)流。

  師:在教材第36頁圖2.9中標出大氣運動的方向箭頭,表示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huán)流,并比較赤道與極地近地面氣壓的高低。

  生:(標出大氣運動的方向箭頭)赤道地面氣溫高,空氣受熱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極地地面氣溫低空氣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所以,高空的空氣由赤道向極地流動,近地面的空氣由極地向赤道流動。

 。ㄍ队埃├硐霠顩r下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北半球部分)

  師:(在學生回答后分別顯示大氣運動的方向箭頭、高低氣壓的位置)

  想一想,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huán)流是否能夠維持?

  生:不能。

  師:為什么不能?

  生:因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大氣一有水平運動,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氣流方向發(fā)生偏轉,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ㄟ^渡)

  師:很好。地球是不停轉動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勻的,因此單圈環(huán)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氣到底是怎么運動的呢?我們仍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只考慮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以北半球為例分析大氣的運動狀況。

 。ㄖ鸩酵队埃┤Νh(huán)流圖及低緯環(huán)流立體圖(北半球)

  師:(講授,引導學生分析理解)

  1.低緯環(huán)流

 、俪嗟赖孛鏆鉁馗撸諝馐軣嵘仙,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高空形成高壓;

  ②來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變成自西向東的方向,在北緯30°附近的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

 、劢孛妫髿庥筛睙釒Ц邭鈮簬Я飨虺嗟赖蜌鈮簬,受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偏轉成東北信風。

  2.中緯環(huán)流和高緯環(huán)流

 、僭诮孛妫瑥母睙釒Ц邭鈮簬Я飨蚋呔暤貐^(qū)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轉成中緯西風。

 。▍⒄罩v授情況補充歷史故事:在航海路線上,為了確保安全,常選擇穩(wěn)定的信風帶航線,而不走多風暴的西風航線,故稱信風帶為“貿易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軍就是大膽地選擇了多風暴的西風帶航線,出乎意料之外偷襲成功的)

 、诒本90°由于氣溫低,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氣流從高緯流向低緯地區(qū)偏轉成極地東風。

 、圻@兩支性質不同的氣流在北緯60°附近相遇后,暖輕的氣流爬升到冷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

 、鼙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氣壓,氣流向南北兩方分流,形成中緯環(huán)流和高緯環(huán)流。

  南半球的氣流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因此相反。

 。ㄍ队埃暗厍蛏系娘L帶和氣壓帶示意圖”

  師:由于三圈環(huán)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間分布的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請大家觀察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特點,熟練畫出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簡圖,并記住其名稱。在畫圖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兩點:

 。1)明確赤道和極地的冷熱,確定赤道低壓和極地高壓的位置,歸納出高低壓相間分布的規(guī)律,畫出七個氣壓帶。

 。2)根據水平氣壓梯度力從高壓指向低壓,地轉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則畫出六個風帶。

  生:(學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紙上反復操練,指認并畫出六個風帶和七個氣壓帶)

  有南北半球的低緯信風帶、南北半球的中緯西風帶、南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赤道低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南北半球的極地高氣壓帶。

  而且氣壓帶和風帶相間分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

  師:很好。(引導學生思考)赤道低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形成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生: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是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過渡)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作周期性的季節(jié)移動,這是怎么回事呢?

  (動畫演示)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師:氣壓帶和風帶是怎樣有規(guī)律的移動呢?

  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移動。春秋分時,所有風帶、氣壓帶的位置關于赤道對稱。北半球夏半年期間,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各個風帶、氣壓帶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間,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各個風帶、氣壓帶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從夏至日開始,各個風帶、氣壓帶向南移動;從冬至日開始,各個風帶、氣壓帶向北移動。

  師:風帶、氣壓帶季節(jié)移動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變化而南北移動引起的。

 。ㄍ队埃鈮簬Ш惋L帶的季節(jié)移動示意圖。

  生:(觀察氣壓帶和風帶各個季節(jié)時所在的位置)

  師:如果黃赤交角為0°,還會有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嗎?

  生:不會。因為如果黃赤交角為0°,太陽直射點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陽直射點沒有了南北向的季節(jié)性移動,氣壓帶和風帶也就沒有了季節(jié)移動。

 。ㄟ^渡)上述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不考慮海陸分布和地形影響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陸相間分布,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同緯度的陸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溫度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就使氣壓帶和風帶局部斷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氣壓中心。使大氣環(huán)流實際情況比理想模式要復雜得多。

  (板書)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師:海陸熱力性質有什么差異呢?

  生:海洋熱容量大,陸地熱容量小。

  師:那么,冬季,大陸與海洋相比較,哪里的氣溫低?哪里的氣溫高?夏季呢?

  生:大陸增溫和冷卻比海洋快,同緯度的大陸溫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活動。

 。ㄍ队埃┙滩牡39頁活動3圖示(引導學生按步驟分析)

  師:同緯度的大陸與海洋相比,陸地熱容量小,海洋熱容量大,相同的太陽輻射使陸地氣溫變化大,海洋變化小,相比較冬季陸地降溫快,氣溫比海洋低,夏季陸地升溫快,氣溫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陸會形成高氣壓還是低氣壓?

  生:冬季大陸會形成高氣壓。

  師:為什么?

  生:冬季陸地降溫快,氣溫比海洋低,空氣收縮下沉,空氣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氣壓。

  師:夏季大陸會形成高氣壓還是低氣壓?

  生:夏季大陸會形成低氣壓。

  師:為什么?

  生:夏季陸地升溫快,氣溫比海洋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暖而輕,近地面形成低氣壓。

  師:圖中兩個空氣柱分別位于哪個氣壓帶上?

  生:冬季空氣柱位于副極地低氣壓帶上,夏季空氣柱位于副熱帶高氣壓帶上。

  師:如果分別以這兩個空氣柱為中心繪出幾條閉合的等壓線,氣壓帶還呈帶狀分布嗎?

  生:不會,圖中的氣壓帶會被高低壓中心切斷。

  師:由此你得出什么結論?

  生:這說明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有重大影響。地球上的氣壓帶會被切成塊狀分布于大陸和海洋上。

  師:很好。南半球以海洋為主,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北半球海陸相間分布,冬夏季分別形成不同的高低壓中心。

 。ㄍ队埃﹫D示和表格(內容待提問學生后逐個顯示)

  夏季

  冬季

  氣溫

  氣壓

  氣溫

  氣壓

  原因

  陸地

  高

  低

  低

  高

  海陸熱力

  性質差異

  海洋

  低

  高

  高

  低

 。ㄍ队埃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和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

  生:(在老師引導下探究分析歸納)

 。ㄍ队埃┍砀駜热荽釂枌W生后逐個顯示

  生:(回答填表)

  A

  亞洲大陸

  太平洋

  大西洋

  7月

  亞洲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師:高低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很大影響。冬季的亞洲高壓(也叫西伯利亞高壓)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壓(也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就很大。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學習了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氣壓中心。

  布置作業(yè):

  教材第38頁活動2:制作三圈環(huán)流模型。(通過自己親手制作三圈環(huán)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原因)

  利用硬紙片制作三圈環(huán)流模型。

  高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qū)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并利用此環(huán)境,積極奮斗,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I”(I:河水內灣環(huán)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并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巖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fā)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后與之溝通?梢,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么,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tài)還有什么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倜枋鰣D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tài)可能出現(xiàn)在什么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tài)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tài)。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tài)。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么,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xiàn)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于堆積地貌;凹岸表現(xiàn)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于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俳Y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鄹鶕姼柰茢鄡煞N河岸形態(tài)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并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么這條河道的形態(tài)將怎么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tài)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后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采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借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tài)特征。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會形成什么樣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guī)范,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jié)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qū)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xiàn)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農業(yè)社會,社會的發(fā)展主要依靠種植業(yè),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qū)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qū):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qū)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yōu)勢條件。

  高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谥芷冢阂粋周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圻^程:利用數(shù)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芏侄粒捍悍秩眨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菀谆煜母拍睿夯貧w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俪嗟溃阂荒晁募緯円蛊椒郑ɑ虻乳L)。

 、谥鄙潼c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極四周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北極四周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偬柛叨,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谝(guī)律:1)空間變化規(guī)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guī)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偬煳乃募荆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jié),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jié);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jié),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jié);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jié)。

 、诒睖貛遥夂蚪y(tǒng)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垡谆煜母拍睿杭竟(jié)、節(jié)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僖阅,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趯W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垡谆煜臄(shù)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地理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通過案例明確固體廢棄物是如何成為大氣、水、土壤的環(huán)境污染源的,明確固體廢棄物通

  過上述途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

  2.通過觀察活動,分析城市垃圾的三大特點,樹立垃圾分類減量的意識。

  3.查閱討論垃圾越境轉移引發(fā)的社會道德和政治問題。

  【課前預習】

  1.收集資料,了解你身邊的固體垃圾物的品種和處理措施。

  【問題探究】

  1.固體廢棄物的概念:

  了解你身邊的固體垃圾物的品種:

  2.圖2.10固體廢棄物的來源和特點?

  3.固體廢棄物的危害?評價城市垃圾處理方法?

  4.怎樣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

  【歸納總結】

  一、城市垃圾的'特點

 、盘攸c:

  ⑵來源:圖2.10

 、前咨廴荆

  二、當代垃圾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

  1.傳統(tǒng)方式:

  2.固體廢棄物的危害:

  3.城市垃圾處理方法:

  三、怎樣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

  四、許多國家推廣分類垃圾箱,其好處是:

  【課堂反饋】

  隨著近代工業(yè)和城市化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垃圾數(shù)量不斷增加,垃圾圍城已成為嚴重的環(huán)境災害之一。

  據此回答1~5題。

  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huán)境的()

  A.水污染

  B.固體廢棄物污染

  C.大氣污染

  D.噪聲污染

  2.有資料統(tǒng)計,20xx年中國城市垃圾清運量大約是13800104t,這說明城市垃圾的什么特點()

  A.數(shù)量大

  B.品種多

  C.變化大

  D.危害持久

  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新產品的推廣,電腦等廢舊產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什么特點()

  A.數(shù)量不斷增大

  B.品種不斷增多

  C.變化大

  D.治理越來越困難

  4.下列關于垃圾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傳統(tǒng)上用垃圾和糞便堆肥,再撒回土壤,使有機質回到土壤,且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B.隨著科技發(fā)展,人類已大大提高了環(huán)境的自凈能力,難處理的垃圾種類與總量日益減少

  C.垃圾占據了大量土地,并持續(xù)向水、大氣釋放有害物質,危及人體健康

  D.由于垃圾污染不斷嚴重,很多郊區(qū)農民已公開拒絕垃圾

  5.下列關于城市垃圾產生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垃圾中的細微顆粒,在大風吹動下會隨風飄逸和擴散,不會造成對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

  B.直接把垃圾傾倒于湖泊中使水體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積縮減,調蓄能力降低

  C.垃圾若經風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后,將不會對植物造成危害

  D.醫(yī)院廢棄物若已經經過消毒處理,則可以任意堆放,不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

  高中地理教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原因以及擴張結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東非裂谷帶的成因及擴張結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qū)圖、地形圖、東非大裂谷景觀圖

  [導入新課]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西亞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大一片土地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書)

  [引導讀圖]非洲政區(qū)圖

  [提問]

 、 這個地區(qū)包括哪些國家?(除北非五國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國家)

 、 北非與該地區(qū)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

 、 請具體描述該地區(qū)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均穿過該地區(qū),基本關于赤道對稱;東鄰印度洋,西鄰大西洋,東北為紅海,東南與馬達加斯加島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

 、 與其它大陸比較,該地區(qū)的海岸線有怎樣的特點?(比其他地區(qū)的海岸線平直,西部有一個較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承轉過渡]還記得剛學習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點嗎?(以高原為主)現(xiàn)在一起來看看與它同在一塊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圖展示]非洲地形圖

  [提問]

 、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該地區(qū)哪個方位?(東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該地區(qū)哪個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qū)在該地區(qū)哪個方位?(西北沿海和東南沿海)其中哪個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區(qū))

  [補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陸又被稱作“高原大陸”。正是由于非洲大陸很多沿海地區(qū)地勢較高,所以才沒有被海水侵蝕得彎彎曲曲,而是比較平直,海灣和島嶼都比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相比,地勢哪個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地區(qū)的地勢特征什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 該地區(qū)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東非高原、剛果盆地和東非大裂谷)

  ④ 東非大裂谷的起止點在哪里?(北起死海,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

  (簡單介紹東非大裂谷)

  [提問]為什么會在非洲大陸上有一個這么長的裂谷帶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彼此張裂。當板塊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就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這樣的運動一直在繼續(xù)著,想象一下,幾億年之后,這個地區(qū)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形?

  [學生想象、回答](有可能會變成海洋)

  [進一步提問]既然這個地區(qū)是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qū),那么還可能出現(xiàn)什么情況?(火山噴發(fā))的確,這個地區(qū)有許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導學生在圖中確認乞力馬扎羅山的位置]

  [轉折](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再來看看這里的河流狀況,這里有哪幾條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根據該地區(qū)的地勢特征,判斷一下它們的流向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尼羅河和剛果河分別經過了哪些地形區(qū),流入了哪個大洋?

  [學生回答]略。

  [進一步提問]看看這個地區(qū)有幾個主要的湖泊?其中三個位于東非裂谷帶附近,請你們猜測一下,兩者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湖泊的形成與裂谷帶一樣,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補充]還有一個地方需要介紹,這就是好望角,請大家在圖上找到它,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稱他為好望角嗎?

 。垡龑W生閱讀課文資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

  一、位置和范圍

  二、“高原大陸”

  1.高原為主

  2.東非大裂谷:范圍、成因

  3.剛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點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較好的貫徹了初中地理新大綱的教學要求, >教案設計注意從改革教學方法入手,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提高本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剖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問題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多媒體 >課件輔助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案 篇9

  知識目標

  1.回憶已學中國區(qū)域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獲取新知。

  2.初步領會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區(qū)域差異性及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3.通過搜集有關信息,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發(fā)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關心身邊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明確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3.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fā)展情況,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

  4.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世界中求發(fā)展。

  在世界中求發(fā)展

  小組活動法、讀圖觀察法、聯(lián)系對比法等。

  投影片、有關錄像片或VCD光盤。

  一課時

  [導入新課]

  前段時間,我們班分成四個社會調查小組,按協(xié)商選擇的辦法分別對我們家鄉(xiāng)的自然、人文、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詳細的社會調查,經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寫成了較好的社會調查報告,F(xiàn)在請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一下調查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下家鄉(xiāng)的區(qū)域發(fā)展有什么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要促進一個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

  一、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區(qū)域差異很大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中國地圖邊回憶所學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在中國區(qū)域地理中我們學習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區(qū)域嗎?它們有什么差異或特點呢?(請男女同學輪流回答,區(qū)域特點把握不準的,教師激勵評價后加以點撥補充)

  教師講解:從地圖上,從同學們的回憶中可知,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區(qū)(或區(qū)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我國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qū)域差異很大。(教師在適當位置上及時板書)

  2.區(qū)域發(fā)展不同

  過渡:不同地區(qū)或區(qū)域的特點不同,發(fā)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fā)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投影:《東北平原》(圖9.1)引導學生讀圖,了解東北平原糧食生產情況。

  東北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guī)模機械化作業(yè),已發(fā)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從圖9.1上可以看出東北平原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呢?可以想象出東北平原的土壤、農業(yè)生產有什么特點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是我國的平原。此外,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稱,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與其他地區(qū)相比東北平原的一大優(yōu)勢。利用這些優(yōu)勢條件,進行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機械化生產,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看過東北平原因地制宜發(fā)展地區(qū)經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輪流請男同學說不利的地理條件,女同學說有利的地理條件,教師簡練地為學生板書)

  過渡:大家在找出我們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想一想應如何因地制宜地發(fā)展我們家鄉(xiāng)的經濟呢?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大家剛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地理條件時都提到我們地區(qū)的人口問題,不利方面認為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勞動力充足。針對這一矛盾,有同學提出在本區(qū)發(fā)展需要較多勞動力發(fā)展簡單的加工工業(yè),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可創(chuàng)造更多的產值?梢,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區(qū)域經濟,限度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提問:我國的平原——東北平原與我們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情況相同嗎?(學生:不相同)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正是由于兩個區(qū)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條件不同,因此區(qū)域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的途徑和發(fā)展的道路也不盡相同?梢,區(qū)域發(fā)展不同(教師在適當位置及時板書),也是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渡:怎樣才能促進一個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僅僅依靠本區(qū)域的有利條件就能促進本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嗎?(學生:不能)那該怎么辦呢?(學生:與其他區(qū)域合作)

  教師:回答得有道理!促進一個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進行區(qū)域合作。

  教師講解:發(fā)揮了我們的優(yōu)勢,是否就可以發(fā)展好了?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沒有地方需要,如果我們加工的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優(yōu)勢也就無法實現(xiàn)。因此,我們的發(fā)展,需要與其他區(qū)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目前我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可以說都是區(qū)域合作的結果(教師及時板書:區(qū)域合作),離開區(qū)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有關“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專題錄像,搞清這些工程的概況,明確區(qū)域合作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對國家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

  投影:“三北防護林的分布圖”,然后,引導學生讀圖判斷三北防護林地跨我國哪三北和哪些省級行政區(qū)?

  高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重點:

 、偻寥赖姆柿μ匦;

 、谕寥赖男纬伞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ㄒ胄抡n)土壤是陸地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huán)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ㄩ喿x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

  2、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ǔ修D)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xiàn)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ò鍟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ㄓ^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tài)?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ò鍟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yǎng)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

 。ㄩ喿x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ò鍟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俾懵稁r石風化→成土母質;

 、谖⑸锖偷偷戎参锔街纪寥;

 、鄹叩戎参镏墒焱寥。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yǎng)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俾懵稁r石風化→成土母質;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中地理教案 篇11

  【知識體系和要點】

  (一)人口與環(huán)境

  1.人口再生產

  (1)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概念:老一代陸續(xù)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延續(xù)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qū)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處在向“現(xiàn)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

  發(fā)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人或正要進入“現(xiàn)代型”

  2.人口數(shù)量與環(huán)境

  (l)人口數(shù)量的變化

  (2)環(huán)境對人口數(shù)量變化的影響

  (3)人口數(shù)量變化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口少,影響小

  農業(yè)社會: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工業(yè)社會:人口激增,給資源和環(huán)境帶來壓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環(huán)境;生產擴大、污染擴大

  人口與環(huán)境的關系:環(huán)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于不重視保護環(huán)境等原因造成

  3.環(huán)境人口容量

  (l)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響因素:資源、科技發(fā)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資源是首要因素

  (2)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4.人口素質與環(huán)境

  (1)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huán)境因素

  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huán)境的影響

  一個地區(qū)環(huán)境質量的好壞,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有著特殊的影響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環(huán)境觀、資源規(guī)和發(fā)展觀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

  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口,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huán)境后果

  5.人口遷移與環(huán)境

  (l)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概念:人口在兩個地區(qū)之間的空間移動,涉及人口由遷出地到遷入地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

  (2)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個地區(qū)吸引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一個地區(qū)排斥人口遷移的因素

  (3)人口遷移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侪h(huán)境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原始社會和農業(yè)社會,人們?yōu)榱藢ふ沂澄、土地而遷移,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深刻

  工業(yè)社會,為了尋找優(yōu)化配置而使勞動力不斷遷移,社會經濟因素成為遷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遷移對環(huán)境的影響

  對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聯(lián)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對遷入地:使其綜合環(huán)境有了較大的改觀,但也產生一些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既有積極意義,也給城市環(huán)境造成巨大壓力

  6.中國人口遷移

  (1)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一:黃河中下游平原

  遷移方向:從秦漢開始人口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引發(fā)的人口大遷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qū)

  原因:移民支邊、戰(zhàn)爭、自然災害

  (2)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特點:遷移規(guī)模比較小、頻率比較低

  原因: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

  階段:1954~1960年活躍時期;1961~1976年低潮時期;1977~1984年回升時期

  方向:凈遷出省區(qū):遼、魯、滬、川;持平省區(qū):西藏;其余為人口凈遷入省區(qū)

  方式:安置失業(yè)人員和閑散勞動力;支援新開發(fā)地區(qū)工業(yè)建設;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高等學校搬遷、招生與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庫移民;壓縮城市人口規(guī)模;少量的自發(fā)遷移

  (3)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特點:流動人口增加,自發(fā)流動為主

  方向: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省、自治區(qū)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qū)

  目的:務工和經商;學習、培訓、分配工作遷移的'人數(shù)增加

  變化:原來人口的凈遷出地區(qū),有些開始變?yōu)閮暨w入地區(qū),如上海

  當前位置:首頁>高中>高三>高三地理>高三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與環(huán)境

  20xx-03-2209:17:45字體放大:大中小

  (二)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環(huán)境問題的表現(xiàn)與分布

  (1)人類與環(huán)境

  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要占據一定的空間,從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類的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的產物排放到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納和清除能力,叫做環(huán)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huán)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huán)境排放廢棄物的數(shù)量超過環(huán)境的自凈能力時,出現(xiàn)環(huán)境問題

  (2)環(huán)境問題的表現(xiàn)

  環(huán)境污染:人類任意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導致環(huán)境質量下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態(tài)破壞:由于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導致環(huán)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等

  (3)環(huán)境問題的分布特點

  城市主要表現(xiàn)為環(huán)境污染,鄉(xiāng)村主要表現(xiàn)為生態(tài)破壞

  發(fā)展中國家環(huán)境問題比發(fā)達國家嚴重:處于經濟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而人口增長卻很快,環(huán)境承受著發(fā)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環(huán)境問題不能及時充分解決;發(fā)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yè)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

  有些環(huán)境問題不只影響某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而且可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甚至全球

  2.環(huán)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壓力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資源超過其再生能力、不合理開發(fā)引起生態(tài)破壞

  非可再生資源不合理開發(fā)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傳統(tǒng)發(fā)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活動,其目標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帶來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境問題的本質是發(fā)展問題

  3.可持續(xù)發(fā)展

  (1)環(huán)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演變

  崇拜自然:采獵文明時期一環(huán)境對人類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huán)境作用微弱,人與環(huán)境是恐懼和依賴關系

  改造自然:農業(yè)文明時期一人對自然的依附性減弱,對抗性增強,地理環(huán)境趨于惡化

  征服自然:工業(yè)文明時期一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呈現(xiàn)全面不協(xié)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地協(xié)調:后工業(yè)化時期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環(huán)境和發(fā)展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尋求一條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相互協(xié)調的道路

  (2)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和原則

  概念: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內涵:生態(tài)待續(xù)發(fā)展、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

  (3)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認識、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是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建立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①實行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評估產品對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

 、谏鐣姺e極參與:不同于對一般活動的參與,不僅包括積極參加有關的行動或項目,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習慣

  ③選購帶環(huán)境標志的產品:表明該產品在生產、使用和處理處置過程中符合特定的環(huán)境保護要求。與同類產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節(jié)約資源等優(yōu)點

  4.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l)中國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萌芽

  改革開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世界21%的人口

  發(fā)展道路: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1994年3月發(fā)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白皮書》提出中國實施可持續(xù)的總體戰(zhàn)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2)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農業(yè)生產模式——生態(tài)農業(yè)

  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中國能否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至關重要

  (三)人種、民族、語言

  1.人種及其分布

  白種人:白皮膚、藍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頭發(f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亞、北非及印度,人數(shù)最多,分布最廣

  黃種人:黃皮膚、黑眼睛、直頭發(fā)、體毛中等。東亞、東南亞,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愛斯基摩人)

  黑種人:黑皮膚、黑頭發(fā)、黑眼睛、厚嘴唇,卷頭發(fā)。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國

  2.中國民族

  構成:漢族占92%

  少數(shù)民族:55個,占8%,超過400萬的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滿、土家。人數(shù)最多的是壯族,分布最廣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qū),云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3.世界語言

  主要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這六種語言是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其中漢語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國、東南亞。英語使用最廣(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

  高中地理教案 篇12

  導入新課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種經濟活動需要占有或者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積相對有限,各個地塊的交通通達性和地價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經濟活動之間必然要發(fā)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區(q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城市功能區(qū)和空間結構。

  推進新課

  板書:三、城市功能分區(qū)和空間結構

  師城市功能區(qū)可劃分為哪些類型?

  生商業(yè)區(qū)、居住區(qū)、市政與公共服務區(qū)、工業(yè)區(qū)、交通與倉儲區(qū)、風景游覽區(qū)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qū)等。

  師回答得很好。那么,這些功能區(qū)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生影響城市功能分區(qū)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fā)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那么,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城市功能分區(qū)的呢?

  師北京市中心城區(qū)沒有形成中心商務區(qū),而是形成了行政區(qū),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

  生歷史文化因素。

  師很好。早期的土地利用對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區(qū)有著深遠的影響,城市的發(fā)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慮如何繼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那么,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昔日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變的呢?學科%網

  生否。

  師城市的功能分區(qū)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非一成不變。例如,許多有污染的工廠從市區(qū)遷至郊區(qū),原址改建為住宅區(qū)等。因此說城市的土地利用也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

  師(承轉)在影響城市功能分區(qū)的各種因素中,對城市功能區(qū)劃分影響最顯著的應該是經濟因素。請同學們思考,多數(shù)城市中,它們的中心地區(qū)都是什么功能區(qū)呢?

  生中心商務區(qū)。

  師那么,中心商務區(qū)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

  [合作探究]

  生(討論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的消費群,而且交通通達性強,商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離開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師(精講)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城市土地供應有限,條件好的地點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競爭環(huán)境下,每一塊土地用于哪一種活動,取決于各種活動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請同學們觀察下圖,受付租能力的.影響,住宅區(qū)和工業(yè)區(qū)是如何布局的呢?

  課件展示:

  圖片:

  生(觀察圖片后回答)A為商業(yè)區(qū),是城市的中心,因為商業(yè)付的地租。B為住宅區(qū),靠近市中心附近,對商業(yè)的吸引力下降,但住宅區(qū)選擇這里,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場。C為工業(yè)區(qū),由于這里不是位置,商業(yè)和住宅活動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業(yè)出的租金,所以,工業(yè)就成為該區(qū)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

  師請同學們讀教材圖25,中心商務區(qū)的建筑有什么特點?

  生建筑物以高層為主。

  師由于城市中心地價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業(yè)、服務、金融、貿易、信息等活動都高度集中。

  課件展示:

  中心商務區(qū)主要功能示意

  請同學們再觀察上面一組圖片,談一下城市中心商務區(qū)主要有哪些功能。

  生中心商務區(qū)是整個城市的商業(yè)核心區(qū),主要功能有商業(yè)樞紐職能、交通中心職能、房地產開發(fā)職能、旅游職能等。

  師可見,城市中心商務區(qū)的功能很多,對城市的發(fā)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務的變動,對城市的用地結構、功能分區(qū)、商業(yè)網點布局和房地產價格也都具有顯著影響。

  師(承轉)從圖中看出,中心商務區(qū)、住宅區(qū)、工業(yè)區(qū)等功能分區(qū),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區(qū),在景觀特色上,表現(xiàn)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區(qū)。城市除了建成區(qū)外,在周圍還有一部分環(huán)狀分布的郊區(qū),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行政上歸城市管轄。

  [問題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1上的活動材料,完成下列幾個問題:

  1.分析建成區(qū)與郊區(qū)的關系。

  2.談一談郊區(qū)的景觀特色。

  3.分析郊區(qū)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農業(yè)

  經營園藝業(yè)和畜牧業(yè),以滿足城市居民對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環(huán)境保護

  旅游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資源庫(學生分成三組,一組討論問題1,二組討論問題2,三組討論問題3)

  學生討論后回答:

  一組:建成區(qū)為郊區(qū)提供貨物和服務,郊區(qū)為建成區(qū)提供一些農副產品,以滿足城市居民對蔬菜和副食品的需要。

  二組:郊區(qū)在景觀上,主要表現(xiàn)為農業(yè)用地,如糧食種植、蔬菜花卉種植及乳畜養(yǎng)殖等。

  三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環(huán)境保護——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減少等生態(tài)問題。

  旅游——游覽、蔬菜花卉等園藝種植基地、養(yǎng)殖場、開展生態(tài)旅游、民俗風情游等。

  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并承轉)在歷史、經濟、交通、社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區(qū)在空間的分布與組合上,往往形成各種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請同學們看教材P32的閱讀材料,了解西方城市結構學說。

  生(閱讀材料)

  師利用多媒體,再次觀察三種城市地域空間結構圖,并判斷它們分別屬于哪種城市空間結構。

  生同心圓式、扇形式、多核心式。

  師(承轉)這幾種模式,是在進入工業(yè)社會后,主要由資本和市場決定的,這一時期的城市地域結構以中心商務區(qū)為核心。其實,在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制度下,城市地域結構有不同的發(fā)展特點。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3的閱讀材料。思考:我國古代城市空間結構有什么特點?

  生(閱讀并思考后回答)我國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影響下,形成一種將城市有組織地融入自然環(huán)境之中的“山水城市”,而古代帝王都城的規(guī)劃建設,大多以皇宮為中心。

  高中地理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通過讀教材中附圖,分析西氣東輸?shù)闹饕颉?/p>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fā)現(xiàn)狀的分析,養(yǎng)成地理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資源對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國為協(xié)調資源分配、促進區(qū)域發(fā)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養(yǎng)成節(jié)約能源資源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實施西氣東輸?shù)脑颉?/p>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設置情境,通過觀看西氣東輸工程的紀錄片了解背景,找出起點和終點。提問:實施西氣東輸?shù)木唧w原因有哪些?引發(fā)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qū)差異大

  【活動】展示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比例圖,指導學生讀圖,可分成小組討論、據圖的數(shù)據出總結我國東部和西部天然氣生產量、能源消費量的特點。

  【學生讀圖回答】西部能源消費較小,天然氣的.生產占全國三分之二以上;東部能源消費大占比接近50%,天然氣的生產量小。

  【教師總結】我國區(qū)域能源資源賦存量與區(qū)域的發(fā)展水平很不匹配,其中,東部沿海地區(qū)與中西部地區(qū)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存在著顯著差異。東部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對貧乏,使經濟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西部地區(qū)因經濟水平的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fā)利用。其中新疆的能源資源特別豐富,僅塔里木盆地天然氣資源就占全國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然而,新疆以及周邊地區(qū)消費較小。所以我們就可以進行天然氣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緩解地區(qū)能源消費和生產的不平衡的矛盾。

  (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

  【活動】展示《中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20xx年)》圖,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相比有何不同?

  【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以煤炭能源消費結構為主。

  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xiàn)狀——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提問】我國這種能源消費結構存在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總結】

  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的問題:

 、倏晌腩w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谠斐晌覈嵊暧绊懛秶、危害嚴重(燃煤排入大氣的大量二氧化硫)。

 、勖禾康亩逊、燃燒的廢渣都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荛L期以來北煤南運還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提問】為了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該如何調整我國能源結構?

  【師生共同總結】減少煤炭資源的占比。具體措施可提高天然氣資源的比重,天然氣在我國西部儲存豐富,所以說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也是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之一。

  (三)我國油氣資源開發(fā)的戰(zhàn)略重點在西部

  【探究活動】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長期得不到充分勘探、開發(fā)的原因。

  1.西部地區(qū)天然氣主要分布區(qū)的自然條件。

  【點撥】西部天然氣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如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鄂爾多斯高原等,氣候干旱,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給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fā)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2.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實力。

  【點撥】相對來說,西部地區(qū)經濟實力較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天然氣的勘探、開發(fā)。

  3.西部地區(qū)的技術力量。

  【點撥】西部地區(qū)技術力量較弱,且缺乏作相應研究的配套設施,而天然氣勘探、開發(fā)的技術要求較高。

  4.西部地區(qū)的能源消費需求。

  【點撥】西部地區(qū)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對能源的需求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氣勘探、開發(fā)的市場動力。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西氣東輸實施以后,對我國區(qū)域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課后閱讀課本該部分,并帶著以下問題思考:①該工程對整個國家、東、西部在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方面有哪些影響?②國家如何促進東、西部協(xié)調發(fā)展?

  四、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05-06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05-05

高中地理《火山》教案05-04

(精華)高中地理教案08-30

高中地理教案15篇05-06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23篇)06-29

高中地理《氣象災害》教案05-06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12-2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