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天到人,由玄及實論文
【摘 要】劉勰、韓愈、章學誠在《原道》中對“道”的闡釋,是儒家“道”思想流變的三個代表,對其的研究,將闡釋出儒家“道”思想的流變過程,揭示其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道;劉勰;韓愈;章學誠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儒家作為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tǒng)思想,也言“道”。劉勰的《文心雕龍原道》、韓愈的《原道》及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原道》,這三篇都與儒家思想有聯(lián)系。本文就從這三篇《原道》來分析儒家“道”的發(fā)展演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劉勰的《原道》:
縱觀劉勰的《原道》全文,其“道”顯然是來自《周易》,同時又吸取道、玄的思想,是三者折中的產(chǎn)物。在劉勰的時代,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且玄學也迅速崛起,這二者雖然對劉勰的文道觀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基礎卻是來源于儒家。
儒道的發(fā)展已有千年歷史,早期儒家認為天道遠,人道近。他們講的“道”主要是人道。到了孔孟,倫理道德和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內(nèi)容被突顯。劉勰用《周易》和道家的思想重新解釋了儒家的思想體系,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放棄了先秦儒家的那種“重人事輕自然”的思維方式,而把目光集中放在了超越人事的具有神秘意義的道本體上。在《原道》篇中,他多次提到《周易》,還有直接贊揚孔子的話語。高度評價孔子的學說體現(xiàn)在《文心雕龍序志》篇中,“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旦而寐,而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難見哉,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睆倪@些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劉勰對儒家思想的高度推崇。他把發(fā)展儒家思想作為己任,把儒家的“道”的含義從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
劉勰的“道”在本體論意義上繼承老子的“道”思想,但他的“道”不依賴于宇宙萬物,是隨自然而生的,是絕對的本體,萬物皆源于它,自然萬物與社會人文是它的表現(xiàn),“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貌以炳蔚凝姿”。他沒有給“道”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只把“道”理解為自然之道,“道心惟微”,“道”是無形、神秘、抽象化的。
在具體表象上,他用“文”來實現(xiàn)“道”,“道”是“文”的本質(zhì),“文”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道”是形而上的,“文”是形而下的。劉勰的“文”不僅指文章,還具有更廣的外延意義,可以認為是天文、地文、人文的有機統(tǒng)一。雖然儒家的代表孔子的“道”也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但后代儒學家卻更注重其與現(xiàn)實功利相結(jié)合,從而導致我們認為儒道兩家本來就對立,這種對立從后期儒家出世思想與道家入世思想沖突的角度說有一定的道理,但從最初孔子對“道”的理論來看,這種對立是有偏頗的。從這種意義上說,劉勰的哲學本體論的“道”重新塑造了先孔之風,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讓我們再看一下韓愈《原道》中所包含的思想:
真正使形而上的“道”具有形而下的“器”的味道,使它具有現(xiàn)實意味的是唐代的韓愈的《原道》。韓愈在其《原道》開始便明確指出“博愛之謂人,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焙苊黠@,這里的“道”就不具有劉勰的本體意義上的意味,而是同人類社會、同政治相聯(lián)系的儒家倫理。它以“仁義”為中心內(nèi)容,“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韓愈認為,道德只有以“仁義”為核心才具有社會價值,所以他反對佛老理論,把它視為偽說,“不聞仁義道德之說”,他把《禮記》中的《大學》篇引入自己的論著中:“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起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韓愈把抽象的“道”從天上拉回地面,與社會現(xiàn)實結(jié)合在一起,把修身養(yǎng)性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手段,從社會政治方面表明“道”的功用。
韓愈道統(tǒng)說的意義,不僅在于把儒學連接到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之中,還涉及到其中一個基本概念,他把孔孟之道說成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絕對真理,把封建仁義道德規(guī)范抽象為“道”。韓愈自認為是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接班人,義不容辭的負起傳道責任,使儒家思想重新精神煥發(fā)。韓愈在理論上全面否定佛老學說,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政治、國家的鞏固統(tǒng)一。他把具有神秘意味的“道”賦予現(xiàn)實,對重新塑儒學經(jīng)典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曾對韓愈一生的功績作過極為精辟的歸納“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章學誠的《原道》不同于以上兩篇,其中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如果說從劉勰的哲學本體的“道”到韓愈的“道”是從天上到地下的轉(zhuǎn)變,人還沒有納入其視野的主體,那么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原道》則把“道”與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章學誠對“道”的探索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從具體的百姓日常生活行為過程中,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從個別到一般,提出了著名的“道起三人居室”的命題,雖然學者對這個命題的實際含義的認識各不相同,但這個命題使道與人的關系擺脫了神圣的形而上的道的桎梏,使它充滿世俗的人間氣息,在這一方面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史通義原道》云:“道者,萬事萬物之所以然;而非萬事萬物之當然也。”“所以然”指的是事物的理,即道!爱斎弧敝傅氖鞘挛锏馁|(zhì),即器。所以他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存在于“器”中,要理解“道”,先要認識“器”。他使“道”回到了以人為主體的人本位層面,章學誠的人道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道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天地之前,則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成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猶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客,部別班分,而道著也;仁義忠孝之名,刑政禮樂之制,皆其不得已而后起者也。”他又表現(xiàn)在對歷代圣人頂禮膜拜的批判和對普通群眾的重視上,“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道無所為而自然,圣人有所見而不得不然也。故言圣人體道可以,言圣人與道同體不可也”。
他用自己的學說扯掉了蒙在圣人身上的神秘面紗,指出“道”是建立在人類生活基礎之上。他以人類文明的起源來說明道的起源,從而排除了把“道”看作是先于天地、先于人而獨立存在的超越本原的玄說。也遠離了把“道”看作是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工具的仁義理論。他的這種建立在人類活生生的生活和實踐的基礎上的“道”的哲學理論,最終實現(xiàn)了人本體、道的本體論到政本體、人的本體論的轉(zhuǎn)變。
溯源尋尾,從劉勰、韓愈到章學誠,他們依據(jù)各自的不同主張論道,見證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中的“道”由天道而人道、由圣人之道到平民之道、由自然之道到人倫之道、最終到在天人合一關懷下的人性之道的發(fā)展過程,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儒道思想,彌補其不足,發(fā)揚其光大,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具普遍的人性意味。在本文揭示的道的發(fā)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中國的道以敬天畏神的“天道”為初始狀態(tài),經(jīng)由儒家對天道的改造,發(fā)展為以人倫為代表的注重現(xiàn)實秩序的“人道”,最終在中國式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基礎上發(fā)展為“人性之道”。傳統(tǒng)中國人性的覺醒和人的發(fā)現(xiàn),從中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 陳明.原道.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3] 方光華.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從天到人,由玄及實論文】相關文章:
由工到藝論文05-03
由“人離開水”到“水離開人”04-30
玄天嶺04-29
電子信息業(yè)由“虛”到“實”04-27
天玄地黃話純色04-29
當。天空由黑到白04-28
由大海到環(huán)保作文04-30
由《愛的教育》到愛的教育05-01
決策思維--由抽象到具體05-02
由“識”字到“造”字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