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好課標準是實事求是的論文
[摘要] 好課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新課改中好課的標準應該是“實”“事”“求”“是”。“實”,就是樸實、扎實、真實的意思,還有老實、本分、厚道的意思;“事”,事情的意思,就是師生雙方都要有事情做,還指事情的度,即密度、難度、準確度等;“求”,追求的意思,即追求課堂上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就是真理、科學、規(guī)律、法則、概念,是感悟、認識、理解、創(chuàng)造,是目標。
[關鍵詞] 好課 ; 標準 ; 實事求是
我們經常討論:什么是好課?好課的標準是什么?老師們只能說出一些零星的內容。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我們的專家、學者們關于好課的標準實在太多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標準。而且這些“標準”大都內容豐富,不但不便記憶甚至難以在老師們的頭腦中留下什么印象,所以關于好課的標準在老師們的頭腦中依然是一片空白。這就說明廣大教師需要的是一種言簡意賅、“過目不忘”或“過耳不忘”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實”“事”“求”“是”四個字便是好課的標準。老師們對這個標準的評價是,不僅準確地給出了好課的標準,而且根本無需記憶便刻在腦海里了。
一、“實”,就是課堂教學要樸實、扎實、真實
樸實就是純樸無華,就是原生態(tài)。就是要剔除浮華,摒棄浮躁,返樸歸真,就是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是要走出過分追求形式與“方法”的誤區(qū),用科學與文化本身的魅力去照耀課堂,去吸引學生。就是課堂一定要素凈,因為萬物莫與素爭美。扎實就是結實有分量的意思,就像兩塊大小相同的鋼鐵和泡沫而鋼鐵一定比泡沫有分量、泡沫一定比鋼鐵輕飄一樣。就是要擠干水分,要盡可能的是“干貨”(有價值的東西)。干貨越多,課堂的容量越大,而不是看起來做的事情越多課的容量就越大,關鍵要看做的是一些什么事?墒钱斍安辉鷮嵉恼n越來越多,矯揉造作、嘩眾取寵、擠眉弄眼的課越來越多。課是否扎實,是對教師水平與能力的一種檢驗。扎實是一種品德,一種力量,一種成功的基石。真實就是不要搞假,不要說假話,不要研究假問題,不要搞假探究,不要得出假結論。不要逢場作戲,不要無中生有,不要煽情做秀。就是不虛偽,不巧言令色,不道貌岸然,不說大話使小錢。要用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行為,真實的生命態(tài)度去構筑真實的課堂,造就真實的人。實,還有老實、本分、厚道的意思。課必須老實,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用雕蟲小技獲得一時的快感。老實是山,不僅巍峨,而且環(huán)保。大地是他的視野,天空是他的胸襟,河流是他的思想,森林是他的語言。課必須厚道。厚道不是具體的方法,它應該是人性的本質,課的本質。厚道不是愚鈍,盡管很多時候看起來愚鈍,它實際上是一種大的智慧。厚道在很多時候就像河流,它的力量在深處,一般情況下表面并不起波瀾。厚道實際上是很有主張和個性的,就像我們看到生活中的厚道之人一般都很倔強,寧可舍中取得,也不投機取巧。厚,是孕育萬物的大地之厚,厚德而后載物。我們的課堂,就應該有這樣的厚道。
二、“事”,就是課堂上師生要有事情做
在課堂上師生雙方都要有事情做,有事做才會有效率,才會有效益。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有的教師卻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在課堂上無所事事了。這出于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生怕一做事就鉗制了學生、束縛了學生,所以課堂上就顯得束手束腳,少言寡語,該指導的不指導,該講的不講,該合作的不合作。二是不深入鉆研教材,導致在課堂上無事做。新教材很開放,思想理念與老教材的跨度很大,加上一些老師對“教材只是一個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的誤解,錯誤地把這些理念當作了不認真鉆研教材、不大量占有參考資料的理由或者借口,于是課堂上就必然沒事干。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老師幾分鐘就把內容“講”完了,然后無所事事苦苦找事干的現象我多次見過。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應該認真學習、深入理解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要做的事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要求更高了。比如有的老師認為“放手”讓學生做的時候就是老師輕松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教師不僅要仔細觀察、認真傾聽學生究竟做得怎么樣,而且還要適時提供一些語言和動作上的支持,同時還要從他們的神情狀態(tài)中讀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東西,還要思考掩藏在學生表情后面的真實原因,然后還要快速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高效率地思考進一步的教學對策。所以越是“放手”的時候越是老師不輕松的時候,因為越是這個時候老師的眼、耳、口、手尤其是腦越是處于緊張的時候。當然,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要有事情做。表面上,現在的課堂上學生確實有事做,而且越來越有事做。但現在有必要弄清什么是真正的有事做,什么是真正地做事了。如果學生的事不是在圍繞“三維”目標進行,而是在搞形式走過場,甚至是虛假的,那么這樣的事情做得再多也不叫真正地做了事。很多人現在都在批評表面熱鬧的課,我想“熱鬧”是新課改的一個必然過程,熱鬧過后是平靜,平靜的心態(tài)下我們的老師一定會帶領學生努力追求做真正的事、真正做事。事,還指事情的度,密度、難度、準確度等。什么事情都有度,課堂教學中事情的度尤其重要,這個度與課堂的成功度直接相關。密度,即課堂中的事要有一定的數量保證。這個密度有顯性的,比如教學內容的多少,學生活動的多少等;有隱性的,比如學生思維的多少、強度、難度等。思維也叫做事嗎?不僅是事,而且是更重要、更為本質的事。關于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高度地注意。怎樣的課才是有密度的課呢?至少那些松松垮垮、精神萎靡、悠閑有余,能10分鐘解決的內容硬是拖到20分鐘解決的課就不具有密度,不具有密度的課不是好課。當然并不是說密度越大越好,物極必反,密度的度也必須把握好,以學生能夠接受但又并非輕而易舉的密度為最佳。難度就不用多說了,缺乏合理、合適難度的課肯定是低水平的課,因為這種課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準確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師生在課堂上做的事要有準確的方向,要能夠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要有目標意識。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中值得重點研究,因為現在不準確的課大有泛濫之勢。老師在構思一節(jié)課時,不論內容也好,方法也好,手段也好,都必須緊緊圍繞“目的”進行,不能無限“拓展”,甚至信馬由韁。開放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但開放的前提是準確,只有在準確原則下的開放才是有效的開放,否則,就是亂來。由于老師的不準確,課堂上學生的行為與思想就肯定準確不到哪兒去。所以對課堂“準確度”的追求應該成為老師們的一種職業(yè)習慣,一種專業(yè)思想。只有自己準確了,課堂才可能準確,教師才可能有意識地對課堂、對學生行為的準確度進行有效干預。
三、“求”,就是教學要追求一種精神狀態(tài)
在課堂教學中,要追求一種奮發(fā)向上、求索不止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團結協(xié)作、攻克難關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充滿智慧、思想飛揚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以學習為內心需求、以探究為心靈幸福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狀態(tài)……這就是有追求之課堂的標志。這樣的課堂,是好課堂,有意境的課堂,理想的課堂。新時代的課堂,新理念下的課堂,應該要有這樣一種精神狀態(tài),這是一種具有時代性的好課特征。說穿了,新課程、新課堂追求的其實就是這樣一種精神。課堂的生命之核其實就是一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一切皆有了可能。
可是,我們現在的課堂,缺乏追求的真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學校,這樣的情況就更為普遍。主要表現:
一是不追求境界。課堂缺乏一種大氣,一種宇宙觀念,一種生命的光輝。我們的老師不能有意識地教育學生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如何關照生命,如何幸福地生活,以及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等等。不能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愛心,即對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的責任心;對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的愛心。這樣的課堂只有哼哼唧唧、只有花鳥草蟲,只見枝葉不見森林,只見滴水不見大海。這就是不追求“境界”的課。
二是不追求品味。品味是什么,品味是味道,味道是什么,味道就是思想含量,就是含金量。再說通俗一些,酒、茶、水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品味是不一樣的,而且酒還有優(yōu)劣,茶還有好壞,水還有甘澀。我們時常評價一節(jié)課說:“這節(jié)課還有點味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課的品味從哪兒來,最主要的就是來自老師的個人修養(yǎng),包括老師的品行修養(yǎng),知識修養(yǎng),專業(yè)修養(yǎng),個性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這些修養(yǎng)是來之不易的,是需要苦練內功、精心修煉的。除了教師的個人修養(yǎng)外,與教師是否深入鉆研所授教學內容也不無關系,教師應該開著“挖掘機”帶著“顯微鏡”去深入剖析教學內容,并閱讀、研究大量的相關資料,廣泛占有,厚積薄發(fā),方能“味”從中來。
三是不追求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本質上說應該是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建構的過程,可是我們的課堂上到目前為止“流行”的還基本上是“傳授法”,偶爾來點什么花樣,實際還是變相地灌輸,那種真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構的課堂猶如鳳毛麟角,即使在城鎮(zhèn)學;蚴窃诖笮偷墓_課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哪門課程,如果不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把學生引導到自主探究的路上來,最終不形成自主學習的品質,我們的課永遠不會有質的蛻變,永遠不會有大的出路。四是不追求生成。生成也是追求得到的嗎?是的,生成也是追求得到的。我們看到的那些好課為什么生成的東西就多,就精彩,這說明“生成”確實是靠追求得到的。你把“其他”的事情都做到位了,“生成”就自然有了。比如你的觀念不解放,不著力營造一種安全的、激勵的環(huán)境,不以智慧去激勵智慧,學生又怎么可能生成一些預想不到的精彩呢?很遺憾的是,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好幾年了,可是我們的課堂在“常態(tài)”下依然還是照本宣科,還是“規(guī)規(guī)矩矩”,老師聽教材的話,學生聽老師的話,師生都生怕出一點“亂子”。因此課堂上幾乎沒有一點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即使偶爾發(fā)生那么一點點,教師也要及時地將其一棍子打下去。公開課上怎么樣呢?老師想生成,但不敢,怕對付不了!俺B(tài)”下不愿、不能,非“常態(tài)”下又不敢,所以我們的課堂就很少有精彩的。
四、“是”就是真理、規(guī)律、法則、概念,是目標
我們的課堂,40分鐘下來,學生究竟得到了什么,是怎么得到的,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一種追問習慣,F在的課堂大都很熱鬧,但只要我們一追問便會發(fā)現,學生有可能獲得甚少或者根本就沒有獲得什么。本來,現在有不少的課尤其是在公開課上,老師們大都在下課之前套用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即老師們問學生“同學們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或者“同學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等等,但我發(fā)現老師們大都把這種追問僅僅當成了一個“栽上去”的時髦環(huán)節(jié)而已,并沒有真正有意識地把“是”裝進大腦里,然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前去有意識地追求這個“是”。所以學生回答的“是”也就往往游離于本節(jié)課的主體目標。當然,生成的“是”如果是有價值的固然應該充分肯定并予以提倡,但丟了“西瓜”是肯定不正確的。
現在有一種過激的傾向,就是我們的老師片面地或過激地甚至錯誤地理解新課程強調體驗、經歷,于是在讓學生努力體驗、經歷的時候就忘記了同時應該從中獲得什么,忘了體驗、經歷的目的是什么。我見過很多這樣的課,學生轟轟烈烈地體驗了、經歷了,結果卻什么“是”也沒有得到,這種體驗、經歷必然走向膚淺,走向茫然。還有一個缺失“是”的原因是因為老師們對“淡化”知識傳授的誤會,所以就不注重知識了。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新課程并不是不注重知識,只是強調要改革知識傳授的方法,即灌輸的方法;二是狹隘地理解知識這個概念,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該把知識這個概念理解成我這里所說的“是”。所以,體驗、經歷實際上只是實現“是”的策略與方法,而不應該是最終目的,它始終應該指向“是”,因為無“是”就會生非。
【好課標準是實事求是的論文】相關文章:
法學概論論文標05-01
課標學習的體會02-29
管中窺豹說課標04-30
學習課標心得04-26
課標學習的體會范文04-26
課標、實踐、再認識04-30
09年中考語文議論文課標要求04-30
中考語文復習議論文課標要求及重、難點解析04-30
學習《語文課標》體會04-26
什么是一堂好的數學課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