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合理取舍提高教師的課程能力論文
摘要: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只會教教材,教材至上,而應該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建構者和生成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調查、探究、質疑,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從中也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能力。
關鍵詞:教師 課程能力 取舍 組織能力 實施能力
正文:
教師課程能力,是指教師自身擁有并運用于課程活動中,直接影響課程活動實施,決定課程活動成效的能動力量。教師的課程能力是帶有明顯的職業(yè)性質的、在一定的課程任務中表現(xiàn)并得到提高的一項綜合能力,是促進課程目標有效落實、影響課程活動的實施、決定課程活動成效與質量的基本因素。
教師的課程能力包括對課程的組織能力、實施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在西廬文化課程開發(fā)中,教師可以緊緊圍繞教材發(fā)展自身的課程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合力拓展,發(fā)展教師課程組織能力
新課標提倡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因此教師完全可以根據(jù)教學實情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對教材知識大膽整合、延伸、拓展,設計出活生生、豐富多彩的課來,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體系,從而提高課程實施能力。如何才能很好地把握好教材呢?
。ㄒ唬、課前拓展,發(fā)展課程組織能力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實踐,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會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學生就會對課文有更多的理解,課堂上就會主動參與和積極發(fā)言,課堂效率也會提高。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古詩兩首》的時候,要求學生課前查閱有關描寫“西湖”的詩句,22課《大江保衛(wèi)戰(zhàn)》的課前查閱有關98抗洪的資料以及去年四川地震的相關資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在學習利用多種途徑學語文,獲取相關信息,而且也使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了解了背景資料,學起新課來就更加有趣和輕松了,從而提高教師的課程組織能力。
。ǘ、課內拓展,提高課程組織能力
教師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內容“殘缺”,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材中所選文章,有一部分文章的內容是“殘缺”的,它往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文中寫到“彭德懷望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此處的省略號省略了哪些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
另外,教師也可以抓住一部分文章,指導學生進行講故事、編故事等,讓學生幫助文中的主人公提意見等,從不同的角度拓展教材的范圍,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不局限于教材,活學活用,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教師的課程組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ㄈ⒄n后拓展,推進課程組織能力
拓展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把課本所學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可以針對現(xiàn)實問題發(fā)表意見,也可以寫文章,例如,學完《水》這一課后,可以讓學生就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人們用水的現(xiàn)象寫一寫,并寫出你的感想,總之語文的應用和拓展要聯(lián)系實際,不能是空洞的書本。
當然,新課程雖然倡導“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對教材進行第二次“加工”,也并不是意味著語文教師要將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等知識都得以滲透,要抓準拓展點,拓得到位,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斷得到提升,也不斷提高了教師的課程組織能力。
二、合理取舍,發(fā)展教師課程實施能力
最原始的東西是最好的。許多教育專家提出:語文教學要提倡簡潔,回歸本色,老師要輕輕松松教語文,學生要簡簡單單學語文。如今的語文課堂,不是因為老師沒有活力而讓課堂死氣沉沉,更多的是許多語文老師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讓課堂生動活潑上,從而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入了豐富的課外知識,加入了游戲活動等環(huán)節(jié)。殊不知,學生的語文課堂經(jīng)歷豐富起來了,可是他們真正能從中掌握的究竟是多少。
如何讓語文課堂簡單起來呢?我覺得應該向經(jīng)驗豐富的果農學習,為了讓果樹結出累累碩果,就應該在果樹開花之前,就把旁枝剪掉一些,以保證秋天的豐收。語文課堂教學就應該刪繁就簡,要學會合理“取舍”。懂得正確的取舍,才會讓語文課堂煥發(fā)輕松的魅力,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合理取舍教學目標,提高課程實施能力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說過,一堂課最基本是老師要知道教什么的問題。新課程倡導“三維”教學目標,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叭S”教學目標是一個整體,它的達成是一個過程,某一堂課,只能全面考慮而不可能全面完成,所以教師不能機械地、一一對應地照搬上位。反之,也不能把它們單獨割裂開來,然后一一對應。課的成功與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合理,目標定得多少,目標是否高低,都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效果。教學目標的合理取舍,應是教學設計時考慮的重點。
例如,蘇教版第九冊《裝滿昆蟲的衣袋》,就價值目標來說,學生在感悟中會談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布爾熱愛昆蟲;二是法布爾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雖然新課程提倡多元解讀,多元感悟,多元理解,但教師應引領學生去解決重點?v觀全文,我們應該積極引向第二個,盡力引導學生向這個主題靠攏,因為這是作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用意,也是教材的人文價值所在。教學目標明確了,集中了,大方向明白了,整堂課主線突出了,也就更有神了。
再例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時候,我通過讀課文、抓句子、談感悟等方式,把整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感悟維也納的音樂氛圍上,而忽視了整個單元大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幾篇說明文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因此,在之后幾次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不能很快速概括出課文的幾個重點句子,不明白這幾個句子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這是我在教學預設的時候沒有考慮周全的。
。ǘ⒑侠砣∩峤虒W內容,提高課程實施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認為給學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廣越好,習慣于鋪天蓋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從字、詞、句到修辭、寫作特點,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訓練,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這點,忘了那些。殊不知,這其實是很不科學的,甚至會抑制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九寨溝》這篇課文,作者通過寫“自然風光”和“珍禽異獸”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九寨溝的美麗與神奇,這是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及其優(yōu)美。一堂課要讓學生重點感悟這兩段內容,學生學起來非常吃力,不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采取精讀第一部分“自然風光”一段,主要讓學生對一些字詞的朗讀品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而后面的“珍禽異獸”則由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學生不僅學得有興致,而且學得扎實。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學蘇教版五上的《莫高窟》,由老師帶著學“彩塑”部分,以半扶半放式學“壁畫”部分,到后面的“藏經(jīng)洞”則完全由學生自學,適當?shù)慕o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會學得更好。
。ㄈ⒑侠砣∩峤虒W方法,提高課程實施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活動”。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靜”的語文課堂呈現(xiàn)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繪畫、表演層出不窮;課本劇、辯論賽、寫作賽精彩紛呈。但是由于缺乏對上述課堂教學手段本質上的正確把握,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形式上的走過場,那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本質有何價值呢?須知,方法手段是服務于內容,服務于目標的。如果與內容目標相背離,那么這種方法手段應當舍棄。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九冊《金蟬脫殼》時,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蟬兒已經(jīng)不是學生們生活中常見的昆蟲了,更不用說是這篇課文所提到的“金蟬脫殼”這一生動有趣的情景了,如果光靠文本內容的描述,學生就無法體會到這么難忘的一幕。考慮到學生的這一情況,因此在上課之前我找到了金蟬脫殼的一整套圖片,并制作成了一個短片。在解讀完課文第4小節(jié),也就是蟬兒“脫殼時”的情景后,我適時地讓學生邊看短片邊回憶課文內容。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還不時發(fā)出嘖嘖贊嘆,原來蟬兒脫殼確實是如此奇特動人。這樣一來,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是把語文與生活相聯(lián)系,真正做到了生活當中學語文。
新課程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課程權力,教師首先要了解一定的課程知識,懂得課程的內涵,了解課程的運作過程,明確自己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教師要通過課程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并凸顯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承認學生是發(fā)展的,有差異的。只有不斷轉變課程觀和提高課程意識,教師課程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合理取舍提高教師的課程能力論文】相關文章:
提高物理教師教學能力論文05-03
如何提高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論文05-03
提高學生作文創(chuàng)新能力論文04-27
加強訓練提高數(shù)學能力 論文04-30
促進中老年教師提高新課改能力論文05-02
提高教師反思實效增強教師學習能力論文05-03
重視語音教學合理編排課程論文05-03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幾點做法論文05-01
如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論文05-02
如何提高文秘工作能力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