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用筆跟學生交流
當老師近10年了,我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那就是用筆跟學生交流。
記得當初懷著青春的夢想與憧憬初次走上講臺的那一刻,面對著下面50多雙充滿稚氣的眼睛,我就在心底對自己說:“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嚴師’,我要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我要成為他們的朋友。”可接下來的日子,我卻慢慢發(fā)現(xiàn),跟學生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些學生總與老師保持著一段距離,很少有學生主動去找老師談心。于是我便利用課外的一切時間盡量去接近學生,同時我開始嘗試著用筆跟學生交流。
每一次班會,我都會讓學生給老師寫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很隨意:可以反映上周班內(nèi)存在的情況,可以給老師委婉地提意見,也可以向老師傾訴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學生們的每一封信我都會細細品讀。對于信中所反映的班內(nèi)普遍存在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上給予他們答復。對于那些有特殊情況的個別學生,我會很認真地給他們回信。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嘗到了書面交流帶來的樂趣。多數(shù)學生慢慢消除了與我的隔閡,開始在信中敞開心扉跟老師訴說自己的心理話。甚至有些學生在平時遇到問題時,也開始主動給老師寫信傾訴。
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學期結束后,馬上要放寒假了,班內(nèi)進行了“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部等一系列的評選活動。評選結果揭曉后,班內(nèi)有一名學習成績每次都遙遙領先的學生張曉芳卻未被評上“三好”學生。盡管“學習好”并不是評選“三好”學生的惟一標準,但這樣的結果還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等結果公布后,我發(fā)現(xiàn)張曉芳趴在桌子上,情緒有些低落——可能她也沒有想到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
第二天早上,我一進辦公室,便發(fā)現(xiàn)一封信工工整整地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我急忙拆開一看,原來是張曉芳寫的。這是一封長信,足足寫了5張稿紙。一口氣讀完了這封信,我終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來,張曉芳出身于一個貧困的家庭,由于家庭的貧困,她從小就有一種自卑的心理,致使她總是獨來獨往,很少與同學們交流。這種自卑在學習上轉(zhuǎn)化為一種動力,使她產(chǎn)生了一種一定要超過別人的信念,這使她又非常要強,凡事爭先?墒莾(yōu)秀的成績并沒有使她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反而使她有些清高。于是多數(shù)同學對她都有偏見,很少有人跟她交朋友。
拿著這封信,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居然背著這么沉重的心理負擔。我想:作為她的老師,我有責任讓她從陰影中走出來。于是,在這封信的末尾,我給她回復了這樣一段話:家庭的貧困是不幸,同時也是一種財富,關鍵是看你怎樣去對待。很多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把自己關在一所封閉的房子里,固執(zhí)地認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其實,輕輕打開門,卻驀然發(fā)現(xiàn),原來外面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親愛的同學,請試著打開心靈之門,與老師、同學交流吧。你將會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擁有朋友的日子很快樂。從封閉的房子里走出來吧,13歲的臉上寫滿的應是純真的微笑。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讓自己用嶄新的面貌迎接它的到來吧!
春節(jié)返校后,我便有意觀察張曉芳的一舉一動。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她確實是在慢慢轉(zhuǎn)變。自習課上不再一個人悶著頭做題,而是開始主動幫助學習較差的同學;課后不再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里看書,而開始跟同學們一塊活動。漸漸地,她的身邊多了幾個形影不離的伙伴,她的臉上終于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初中畢業(yè)時,她給我寫了這樣一封短信:
老師:
就要離開您了,真有點舍不得。永遠忘不了,是您領我走出了那所封閉的小房子,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如果沒有您,我也許會永遠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