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
一
世界影壇上曾經出現了不少意識流電影,它們對世界電影藝術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影響。我國電影界也有一些編導為了豐富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嘗試運用意識流手法拍攝電影,如著名的影片《苦惱人的笑》、《小花》、《櫻》和《天云山傳奇》等,但它們還算不上是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電影是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影片樣式。20世紀20年代歐美作家將“意識流”運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50年代才進入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什么是“意識流”?“意識流”這個名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他在《心理學原理》中說:“意識……并非以一段段的形式出現的,像‘鏈’或‘環(huán)節(jié)’那樣。它不是聯結起來的,而是流動的。河流或流水是描寫意識狀態(tài)的借喻。”這里的涵義在于強調意識活動的連續(xù)性,如水流一樣不可中斷。后來“意識流”被現代派小說廣為運用,形成了“意識流小說”派。根據一些文藝史家們的意見,小說的發(fā)展有三個階段,即早期小說,注重描寫情節(jié)和人物外部活動;心理小說,著重描寫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意識流小說,描寫人物復雜的精神世界,不僅是理性內容即理智思想,還有非理性內容,如幻想、幻覺、情感波動等。由此可見,意識流小說階段的文學作家們已開始運用人的意識如同水在流動著的概念去寫小說,寫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活動,改變了過去寫事件、寫故事情節(jié)的手法。
其實,一些作家面對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復雜性,他們認為過去寫實主義的方法已不足以表達已經被認識到的復雜性,需要尋找一種表現這種復雜性的恰當的文學形式,意識流的方法就是在這樣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按情節(jié)之間的邏輯而展開的結構。故事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實際上,意識流小說用的主要技巧和手法就是“內心獨白”。1887年法國作家杜夏丹最早采用“內心獨白”手法,因而被認為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但“意識流”文學的真正鼻祖應推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尤利西斯》1922)和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1927),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受到了伯格森直覺主義學說和弗洛伊德潛意識學說的強烈影響。二戰(zhàn)以后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手法。上世紀的60年代,法國出現了一個新小說派,代表人物是阿蘭·羅勃·格麗葉,他們就是用意識流方法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并且取得了成就。于是,在新小說派的影響下,開始把意識流這個心理學概念引用到電影中來。
二
什么是意識流電影?它是指這類電影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
世界影壇上的意識流電影出現于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導演,深受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善于通過意識流去體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他敢于運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識流,如人與神并存、死人與活人重逢之類,但是他力圖使這些場面富于紀實性,使環(huán)境與人物有機融合,很有電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攝于1957年,劇情發(fā)生在現在時態(tài)的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內,表現一個78歲的醫(yī)學教授波爾格在其兒媳瑪麗安的伴隨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重訪了一些故地,使老波爾格不斷地進入到往事的回憶和夢幻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影片結束,他開始有些意識到自己
[1] [2] [3] [4]
【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相關文章:
筆尖“意識流”作文07-28
試論詹姆士的意識流理論04-29
五十而知天命--《世界電影》創(chuàng)刊50周年05-02
電影的作文04-02
電影的發(fā)明04-29
電影攝影04-29
電影活著04-29
精選電影名言10-10
電影的作文11-16
電影與高爾夫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