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人人妻人人,cao78在线视频,福建一级毛片,91精品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另类图片操逼,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看,超碰欧美人人澡曰曰澡夜夜泛

佛教文化東向發(fā)展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響

時間:2021-09-19 14:46:11 社會文化論文 我要投稿

佛教文化東向發(fā)展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響

  佛教文化東向發(fā)展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響

佛教文化東向發(fā)展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響

  佛教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沿絲綢之路傳入漢地及北方草原地區(qū)的特殊的精神文化遺產。無論是始于兩漢之際,由印度及西域高僧傳布于漢地的印傳佛教,抑或公元11世紀,經由青藏高原傳入北方草原地區(qū)的藏傳大乘佛教,均對草原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佛教的傳入對亞洲內陸北方草原社會注入諸多新的外來文化元素,極大地豐富了草原文化內容,也積極影響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雪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間的聯(lián)結與交融,加強了不同文明間的精神文化聯(lián)系。

  佛教創(chuàng)立何時,史書無明確記載。杜繼文先生認為,其創(chuàng)立時間應在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之間。其誕生地古代被稱作迦毗羅衛(wèi)國,今位于印度北部的尼泊爾境內。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統(tǒng)治時期,佛教開始向古印度以外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傳布,向西北傳入犍陀羅、罽賓、大夏等北印度及中亞古國而逐漸成為跨越民族、跨越國家的世界性宗教,也為佛教東逾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進一步向天山以南諸綠洲城郭國家的傳播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其中,北方草原民族在與新疆、中亞地區(qū)不同民族間的頻繁互動與交融進程中對佛教文化的東傳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大月氏與印傳佛教的東向發(fā)展

  約于公元前201年①,由河西走廊敦煌、祁連山一帶西遷至中亞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在佛教文化東向發(fā)展過程中扮演過極為重要的角色。大月氏系河西走廊古老的游牧民族。約于漢高祖年間,迫于匈奴威脅,西遷至伊犁河流域游牧。約于公元前125年,受同樣西遷至中亞的河西走廊游牧民族烏孫人襲擊,又被迫南遷至原為大夏(巴克特里亞)人統(tǒng)治地區(qū),據其地,建立了由五部翕侯分治的分封制國家。

  其社會生產也很快從游牧轉為農耕,與周邊農耕民族基本無異,且迅速浸染在北印度及中亞有著深厚信仰土壤的佛教文化,成為崇信佛教的民族。約于公元1世紀中葉,五翕侯之一的貴霜翕侯丘就卻統(tǒng)一了大月氏各部,在古大夏人統(tǒng)治地區(qū),建立了以信奉小乘佛教為主的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存的強大帝國---貴霜帝國,并大力弘揚佛教,由此印傳佛教更迅速地向貴霜帝國所占領區(qū)域及周邊國家傳播。在著名的迦膩色迦二世(約公元110年即位)②統(tǒng)治時期,該王為整飭繁雜的部派佛教言論,"宣令遠近,召集圣哲","得四百九十九人"③,用梵文撰寫、翻譯、校對、宣講大量佛教經論,集結成《大毗婆沙論》④等佛學著作。由此貴霜帝國也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傳布中心,其治下的迦濕彌羅、犍陀羅則是盛名的佛教都市。同時受希臘(大夏)造像藝術浸染,在國內廣建佛塔、佛寺、佛像,由此誕生聞名后世的犍陀羅藝術,為往后龜茲、于闐等西域諸國及中原漢地石窟造像、佛教壁畫、寺塔筑造等佛教藝術的傳播與繁榮,均有過極大的推動作用。迦膩色迦二世統(tǒng)治時期亦是貴霜帝國最為強盛時期,其王"威被鄰國,化洽遠方,治兵廣地,至蔥嶺東,河西蕃維,畏威送質。"⑤其勢力一度越過帕米爾高原,波及西域疏勒等國,與同一時期的東漢有過多次和戰(zhàn)交往。甚至大乘佛教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大為發(fā)展,對印度、中亞乃至西域佛教均有影響。如,大乘佛教名僧馬鳴、龍樹均活躍于這一時期。不僅歷代國王篤信佛教,還經常派遣僧侶,作為文化使者,經由絲綢之路往返于貴霜與南疆以及中原漢地之間,傳布佛法。據史載,漢哀帝元壽年間,曾有大月氏佛僧到中原口授《浮屠經》⑥。至東漢和三國時期,由貴霜前往中原漢地傳法之僧侶比以往更多。如,東漢年間的支讖、支曜和支亮,三國時期的支謙等名僧,均在中原漢地傳布佛法,而這些大月氏僧侶又是最早向中原漢地傳布大乘佛教經論的佛僧⑦,為漢地大乘佛教的產生與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誠然,地處絲綢之路樞紐的貴霜帝國在傳播佛教文化藝術方面對西域和中原漢地的影響是極大的。

  二、"五胡"與西域佛教的東向傳播

  佛教傳入西域的時間早于中原漢地。日本學者羽溪了諦認為,"佛教之傳入龜茲,當較中國(漢地)為早。蓋龜茲為北道之要沖,如于闐之于南道然,大月氏、安息、康居,以及印度諸國與中國間往來,皆取北道,而必通過龜茲。"⑧絲綢之路既是國際貿易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早期即由沙漠(綠洲)貿易通道越過帕米爾高原,向東傳入南疆和內地,并遠播至朝鮮半島和日本,是名符其實的文化互動與交融的大通道。龜茲和于闐扼守絲綢之路中段南北道要沖,又是天山以南地區(qū)的兩個大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兩座綠洲城郭國家與印傳佛教間的淵源關系。不過、龜茲崇信佛教之前,于公元前80年左右至公元1世紀間①,天山以南與大月氏毗鄰的疏勒、于闐等國事先浸染印傳佛教思想,后向東漸次影響至龜茲、焉耆、高昌等國,其大小乘佛教在各國此消彼長,成為古印度佛教東傳過程中的重要節(jié)點。至魏晉南北時期,天山以南諸城郭國家的佛教文化藝術發(fā)展到鼎盛狀態(tài),并逐步向西域地方特色轉變,而后又向河西走廊,中國北方漢地傳播,為漢傳佛教思想、佛教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多國并存的`時代,尤以延續(xù)百余年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最為典型。

  在北方漢地,因活動于蒙古高原及西北地區(qū)的古代民族,如匈奴、鮮卑、氐、羌、羯等民族相繼內遷、內附,于西晉末年開始,在北方漢地先后出現過不下13個由上述"五胡"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大多國運不濟,有的甚至短暫地統(tǒng)一過北方地區(qū),但戰(zhàn)亂不斷,政權更迭頻仍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時代特征。盡管如此,這一時期又是民族融合、文化涵化的大時代。由于"五胡"的大規(guī)模內遷,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碰撞與融合,而在漢地相傳已久的佛教則成為聯(lián)結草原民族與漢民族的重要的精神紐帶。加之,這一時期先后控制過河西走廊的匈奴、鮮卑、氐、羌等民族政權一直與印度佛教傳入的中轉站---西域諸國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故佛教在河西走廊呈現出更為興盛的局面,成為西域佛教東傳漢地的重要門戶。同時,印度及西域佛教也開始傳布于這些古代民族中間,且各國統(tǒng)治者又大都好佛,包括前涼張氏政權在內,均對佛教敬信有加。由此,佛教在北方漢地迅速扎根并趨向"本土化",直至傳布于朝鮮半島及日本。據《海東高僧傳》載:"句高麗(應為朝鮮)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獸林王)二年(372年)壬申夏六月。秦苻堅發(fā)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于是君臣以會遇之禮。奉迎于省門。投誠致信。咸慶流行。"②是佛教傳入朝鮮半島的最早記錄。至6世紀中葉,佛教又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成為日本主要的宗教?梢姡捎谖搴鶉鴷r期北方諸國大興佛教,又提倡實用主義的佛教觀,故佛教在北方漢地,蔚然成風,并不斷影響著周圍民族及國家。我們亦可以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及北方地區(qū)的石窟藝術成就中管窺彼時佛教之盛況。

  佛教石窟藝術源于古印度,至貴霜帝國時期,大月氏人傳承古印度、古希臘造像藝術風格于一身,使其與佛教義理融合,造就了聞名后世的犍陀羅藝術,使得天山以南龜茲、于闐等國石窟造像、壁畫藝術均受其濡染。至五胡十六國時期,漢地亦盛行起石窟造像藝術,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靈寺等佛教寺窟均開鑿于這一時期。至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始,在漢地北方地區(qū)又先后開鑿須彌山、云岡、龍門等龐大的佛教石窟,其早期的雕塑和壁畫藝術均吸收經西域東傳之犍陀羅藝術風格,后與漢地傳統(tǒng)審美觀念漸趨融合而呈現出佛教文化藝術的"本土化"、"中國化"傾向,為隨后隋唐兩代高度制度化、專業(yè)化、本土化的漢地大乘佛教的繁榮發(fā)達奠定了思想及物質基礎。于公元5世紀70年代③,因西遷中亞的游牧民族嚈噠人南征,曾經稱霸北印度及中亞的貴霜帝國遭受軍事打擊而最終滅亡,其輝煌的犍陀羅藝術在北印度及中亞亦隨之衰落,但經過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急劇發(fā)展的隋唐佛教,卻在亞洲東部的大陸上,以嶄新的風貌繁榮昌盛起來,并名揚佛教世界。"④直至后世遼、金兩朝佛教均承繼隋唐佛教榮輝,使?jié)h傳佛教在北方漢地亦有了新的高度。這也印證了臺灣著名的建筑學家漢寶德所講過的,"佛教是帶了雕塑藝術進來的,在此之前,中國人只有俑的觀念,沒有像的觀念。中國正統(tǒng)文化是平面,如今接受并發(fā)展了立體的藝術雕刻到北齊面容才中國化、生動化,到唐朝而大盛。"⑤從而,中原漢地亦成為了傳播佛教文化藝術的新的傳布中心。盡管貴霜帝國佛教文化藝術在其故地幾近垂暮,但其燦爛的佛教文化遺產在其隨后的若干個世紀里,依舊對西遷中亞、新疆、河西走廊的突厥、回鶻等游牧民族產生著深遠影響。

  三、突厥、回鶻佛教對北方草原民族的影響

  眾所周知,包括天山以南地區(qū),北印度及中亞地區(qū)在印傳佛教東傳新疆及中原漢地的過程中均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以至該區(qū)域又被譽為佛教的第二故鄉(xiāng)。而在不同歷史時期遷徙至該區(qū)域的游牧民族在佛教的東傳過程中始終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盡管公元5世紀末,嚈噠人入侵上述地區(qū)以后,佛教的傳布活動受到一時的壓制,但佛教并未在這些佛教盛行區(qū)域絕跡。其中,先后崛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和回鶻兩大游牧民族在西遷中亞、西域、河西以后,對佛教的東傳,與大月氏、柔然①民族一樣,起過同樣重要的作用,尤以西遷西域及河西走廊的回鶻人對佛教的崇信,使回鶻文化、回鶻佛教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對黨項,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諸民族均產生過深刻影響。據史料零散記載,突厥汗國(藍突厥)佗缽可汗(572-581)統(tǒng)治時期,突厥貴族已與中原漢地佛教有過零星接觸,甚至有北印度犍陀羅高僧阇那崛多曾在突厥汗國傳教10年,深受佗缽可汗優(yōu)禮,并偕同北齊僧人整理、翻譯過佛經。② 但佛教在突厥汗國境內傳布時間并不長久,至佗缽可汗去世以后,突厥汗國佛教便開始衰落,終被古老的薩滿教所取代。至公元6世紀中葉③,原突厥汗國的西部區(qū)域,即阿爾泰山以西的西突厥汗國治下的中亞、北印度佛教繼貴霜帝國佛教沉寂近一個世紀之后,由于得到汗室扶持而迅速復興。加之,西突厥汗國南部轄區(qū)自古就是佛教盛行區(qū)域,所以他們更容易受到佛教的影響,以至接受佛教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朝僧人悟空于8世紀中葉西行求法,途經迦濕彌羅和乾(犍)陀羅時,就對曾經由西突厥貴族在北印度所建佛教寺院的情況做過詳細記述,如由突厥貴族所建特勤(勒)寺、可敦④寺等西突厥佛教寺廟做過記載。⑤ 盡管西突厥汗國境內佛教仍很興盛,但始終未獲得獨尊地位,除部分誠心皈依佛教的突厥貴族和民眾以外,在其統(tǒng)轄范圍內,仍有大量虔信薩滿教、祆教、景教的突厥人。至西突厥汗國末期,突厥人的佛教信仰已現頹勢。到8世紀中葉以后,隨著伊斯蘭教勢力的東侵,促使突厥人的佛教信仰迅速衰敗。至10世紀,因突厥人的伊斯蘭化,有著悠久歷史的佛教,最終淡出了中亞及北印度歷史舞臺。

  繼突厥汗國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是突厥語系的回鶻人。他們于公元744年大敗東突厥汗國而在蒙古高原建立起強盛一時的回紇(鶻)汗國;佞X人與歷史上活躍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相同,最初信奉古老的薩滿教,于8世紀中葉起立摩尼教為國教。⑥ 不過,漢文史料也零星記載,早在回鶻人居漠北時,回鶻貴族已受漢地佛教影響,但影響可能不大。后于公元790年始,⑦回紇汗國和吐蕃帝國乘唐朝"安史之亂"之際,為奪取絲綢之路控制權,在西域和河西走廊展開了長達百年之久的爭奪戰(zhàn),最終吐蕃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和河西走廊,回紇則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北緣地區(qū),包括高昌、龜茲等東部天山佛教盛行區(qū)域。因此回鶻人大舉西遷西域之前,與西域佛教產生一定聯(lián)系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公元840年左右,回紇汗國遭受另一個北方游牧民族黠嘎斯人的打擊而最終滅亡,其部眾一部分內遷,被漢族同化,一部分西遷至河西和西域,并建有回鶻人政權。西遷西域者建立過高昌回鶻政權和喀喇汗王朝,遷至河西者先后建立過甘州回鶻和沙洲回鶻政權。這里除喀喇汗王朝于9世紀末或10世紀初⑧皈依伊斯蘭教外,其余回鶻人政權均把佛教作為所在國最為倚重的宗教,使佛教在西域和河西走廊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對日后西夏、遼、金、蒙元佛教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均有過推動作用。

  印傳佛教最早經由龜茲、于闐傳入古高昌國,其時間不晚于公元3世紀①。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古高昌國佛教與其它天山以南城郭國家佛教一樣,進入了繁盛期,直至西遷回鶻以龜茲、高昌、北庭為中心建立高昌回鶻政權為止,佛教仍盛行不衰。高昌回鶻政權自9世紀中葉建立以后,接受了古西域諸城郭國家的佛教文化傳統(tǒng),又很快從游牧轉為定居農耕生活而逐漸與南疆土著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今日維吾爾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昌回鶻疆域最盛時,西達中亞兩河流域,東與甘肅歸義軍政權②為鄰,南達于闐,北越天山以北,其治下西州(高昌)、龜茲、北庭是主要的佛教中心,佛教文化藝術甚是發(fā)達,與同時期的西夏、遼和北宋王朝常有佛事往來,深受漢傳和藏傳佛教交互影響?梢哉f,9-13世紀是高昌回鶻佛教的大發(fā)展時期。這一點可以由當時高昌回鶻政權的譯經活動,佛窟藝術的繁榮以及大量譯自漢文、吐火羅文(焉耆-龜茲文)的回鶻文佛經被后世發(fā)現等情況可知,高昌回鶻佛教之興盛貌。蒙元時期,蒙古人深受回鶻文化影響,不僅借用回鶻文字母創(chuàng)制了蒙古文字,對回鶻佛教也十分推崇,甚至回鶻僧侶還充當蒙古與西藏藏傳佛教諸教派之間的翻譯,涌現過很多深諳藏傳佛教密宗教義的回鶻僧侶和佛教徒。因此,他們對蒙古上層皈依藏傳佛教過程中充當過極為重要的中間人作用。蒙元時期,回鶻名僧輩出,不僅在蒙元宮廷擔任重要的宗教職位,同時還與漢人、藏人一同參與整理、翻譯過佛經,其宗教地位頗高。如,蒙哥汗時期著名的佛道辯論中就有很多稱作西蕃國師、河西國僧、"外五路僧"(畏兀兒僧)等的佛教僧侶參與過佛教一方的辯論,③并于元大德年間(1297-1307)還參與刻譯了蒙古文大藏經的任務;佞X佛僧頻繁的宗教活動對蒙古族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同樣的,遷入河西走廊的回鶻人也相當崇信佛教,且在河西走廊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公元1028年,統(tǒng)治河西地區(qū)近200年之久的甘州回鶻政權被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所滅,其部眾抑或投奔周邊他國,抑或留在故國被黨項人統(tǒng)治,還有一部分回鶻人于1030年左右在敦煌一代建立過沙州回鶻政權,其國佛教也甚是繁榮,甚至不亞于高昌回鶻。在"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有不少沙州回鶻洞窟,而且在多處洞窟中都可以見到回鶻可汗的畫像。"④說明,承繼曹氏歸義軍政權而崛起于河西走廊西端,即酒泉、敦煌一帶的回鶻人佛窟藝術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其治下的敦煌莫高窟開鑿于五胡十六國時期,經北朝及隋唐時期的佛教黃金時代,至回鶻人遷入河西以后,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像和壁畫藝術亦有了回鶻民族特色,以至回鶻佛窟藝術對西夏和遼朝的佛教雕像、壁畫藝術均有影響。不僅如此,河西走廊的回鶻政權與周邊唃廝啰、歸義軍、高昌回鶻、北宋、遼、西夏等政權的戰(zhàn)和交往中,其融合西域、漢傳、藏傳、顯密二宗為一身的的回鶻佛教對上述國家和民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以西夏佛教為例,漢傳和藏傳、大乘和小乘并行發(fā)展,與回鶻佛教幾無二致,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對蒙元多元化的佛教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亦有影響;佞X佛僧在西夏享有很高的地位。公元1047年,李元昊在首都"興慶府東一十五里役民夫建高臺寺及諸浮屠,俱高數十丈,貯中國所賜《大藏經》。廣延回鶻僧居之,演繹經文,易為蕃字。"⑤再如、李元昊之妻"沒藏氏好佛,因中國賜《大藏經》,役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偏起大寺,貯經其中,賜額‘承天'.延回鶻僧登座演經,沒藏氏與諒祚(李元昊之子)時臨聽焉。"⑥還出于討好北方強國遼朝,作為國禮,李諒祚甚至曾向遼朝進貢過回鶻佛僧、佛像及佛經。而回鶻佛僧在遼朝佛教史上亦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崇佛的遼朝皇室及貴族們賞識,尤其深得有著回鶻血統(tǒng)的遼朝后族述律氏(蕭氏)的歡心。可見,西夏統(tǒng)治者是相當器重回鶻佛僧,致使契丹及其后起的女真、蒙古統(tǒng)治者亦受其影響,對回鶻佛僧同樣器重。回鶻佛僧最遲于15世紀末為止,在歷史舞臺上還是比較活躍的。但是隨著伊斯蘭教勢力的迅速東進,約于16世紀初,⑦遷入新疆的回鶻人已完全實現了伊斯蘭化,成為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而活動于河西走廊的回鶻人后裔中的一小部分則演變?yōu)榻袢赵9套宓南让,并改信藏傳佛教以外,其大部分與周邊漢、黨項、吐蕃等民族融合而逐漸消失于歷史舞臺。

  總之,回鶻佛教是隨著回鶻文化的東傳而逐步被北方草原民族接受的,且不同程度地對北方草原民族佛教文化產生過影響。盡管西遷回鶻于9世紀中葉起逐步由游牧轉為定居,但其古老的游牧民族特質未曾消失,因此比起中原漢族農耕文化,與草原民族生產生活方式較為近似的回鶻文化更易被后崛起之草原民族接受。同樣的,有著多元信仰文化特質的回鶻佛教也更易被草原民族政權統(tǒng)治者們的推崇而傳布更快、更廣。這就像五胡十六國時期南下少數民族政權統(tǒng)治者們更容易接受精通巫術、占卜、方技、醫(yī)術的西域佛僧傳布的佛法一樣,融合薩滿教、祆教、摩尼教、藏密因素的回鶻佛教也更易被傳統(tǒng)上信仰薩滿教,相信薩滿巫術、儀軌的北方諸民族接受?梢哉f,回鶻佛教承繼西域燦爛的佛教文化精髓,使其與回鶻本民族的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文化融合,再把底蘊深厚的漢傳和藏傳佛教文化之精華加以吸收,凝練成具有回鶻本民族特色的回鶻佛教,呈現出兼容并蓄,多元化的特點。而回鶻佛教作為與草原民族間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的紐帶,推動著草原民族佛教文化的發(fā)展,豐富著草原文化。

  四、結語

  兩漢之際,印度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漢地,自此,外來的佛教文化在漢地經歷了較長的"本土化"、"中國化"的過程。于東漢永平年間,漢地出現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且作為漢地佛教的祖庭,與往后漢傳佛教的形成和成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傳佛教,顧名思義,即把印度、西域佛教文化與中原漢地文化融會貫通,在本土形成、發(fā)展而來的佛教分支。初傳漢地的佛教,大小乘均有,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后大乘思想居上,經三國、兩晉時期的快速發(fā)展,已逐步向本土化轉變。至五胡十六國時期,因南下中原的鮮卑、匈奴等民族政權統(tǒng)治者普遍崇信佛教,故在漢地傳布已久的佛教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和接受,并作為一種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使當時遷入漢地的北方各民族圍繞正在逐步成熟的漢傳佛教,與中原漢文化有了更為密切的接觸和融合。加之,五胡十六國與西域崇佛各國保持著聯(lián)系,故當時北方地區(qū)的佛教文化更具有外來的本來面貌,并迅速地在漢地流傳而奠定了佛教"本土化"、"中國化"的基礎,為后世南北朝及隋唐佛教文化的興盛局面的形成均有深刻影響。

  回鶻、黨項、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不僅建立過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在與中原漢民族的交往過程中,也同樣吸收過漢民族高度發(fā)達的佛教文化,使?jié)h傳大乘佛教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不過,不僅漢傳佛教在這些民族中發(fā)展迅速,北傳佛教的另一分支藏傳佛教也在這些民族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傳播,甚至在一些民族中還超越過漢傳佛教而成為主流的佛教思想。其中,回鶻佛教以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對黨項、契丹、蒙古等民族佛教文化的發(fā)展亦有過推動作用,且與西夏佛教一樣,在其來源、層次上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點,不單漢傳大乘佛教廣為流傳,藏傳佛教密宗也深受族人崇信。這對往后蒙元統(tǒng)治者采取較為寬松的宗教政策均產生過影響。雖然蒙元統(tǒng)治者崇信藏傳佛教,并委任薩迦派喇嘛統(tǒng)領全國釋教,但漢傳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受阻,甚至與喇嘛們一同參與過蒙哥汗時期的"佛道辯論".可以說,北方草原民族佛教文化在其來源、層次上的多元化特點說明,作為草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本民族文化,也把包括漢民族、藏民族在內的不同民族佛教文化融會貫通,豐富了草原佛教文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亦有莫大的促進作用。

【佛教文化東向發(fā)展與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響】相關文章:

北方民族語言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研究路徑11-23

高句麗與北方民族的融合07-14

論北方民族的天崇拜07-11

北方民族大學排名03-08

發(fā)展民族醫(yī)藥 弘揚民族文化07-16

初中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說課稿01-01

第23課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習題04-26

民族消費文化與人的發(fā)展07-03

北方花卉產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