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點染”形式芻議
[作者] 萬震球
[內(nèi)容]
新訂高中《語文》第六冊中《宋詞二首》的《自讀提示》談到柳永時,說他“善于捕捉物侯的變化,點染離情別緒”。對于其中“點染”二字,多被視為一般動詞。其實,它是一種修辭方式。
點染,本來是指書畫家揮筆作書作畫。前者如南宋陸游《劍南詩草·掩門》云:“點染聊成字,呻吟近似詩!焙笳呷绫饼R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雜藝》載:“武烈太子(蕭子芳)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shù)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睜柡,畫家即以此作為筆法——點染、設(shè)色;繼而文藝?yán)碚摷乙愿爬ㄔ~的此種表現(xiàn)手法,并將“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詞學(xué)集成》引江順詒語)。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就談到:“詞有點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上二月點明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之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點染之間不能“有他語相隔”,只能是一氣而下。柳永《雨霖鈴》下闋,舉筆便點明離別的冷落、凄清,接著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氣氛便具體可感了。
以下,筆者權(quán)就新訂高中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對“點染”手法的運用形式,即運用點染時在“點”與“染”的先后順序與頻率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作一芻議。為了議論方便,姑且以“A”代“點”,以“B”代“染”。
一、AB式,即點而后染。例如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第一段:“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詈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鼻岸湎赛c明“秋風(fēng)卷茅”,后二句則以飛、渡、灑、掛詈、飄轉(zhuǎn)等動詞具體寫出怒號著的秋風(fēng)卷著茅草飛去及灑落的情景。又如蘇軾《念奴嬌》下闋前五句:“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穡櫓灰飛煙滅!鼻叭湎赛c明周瑜“雄姿英發(fā)”,后二句則具體地寫出周瑜是如何雄姿英發(fā):頭戴綸巾,手搖羽扇,是那樣從容閑雅,居然就在那談笑之間一舉將強大的曹操水軍殲滅。
二、BA式,即染而后點。仍如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第三自然段:先具體地描寫雨夜沾濕的苦狀:“(俄傾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而后點明自己在雨夜沾濕的痛苦心情:“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又如柳永《雨霖鈴》啟首三句便以景物來造成送別的氛圍:“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長亭,清秋傍晚,雨后蟬聲,這是一種令人心碎的氛圍!接著詩人便點明被送別者的心緒:“都門帳飲無緒”。在這么一派凄清冷落的氣氛中,誰還有心向酒?
三、ABA式,即點而后染再點。這就有點像文章學(xué)中所謂“總分總”——總說一句,再分述,再總說一句照應(yīng)開頭。比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第二自然段,就是先點明“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個“夢”字便讓讀者明白:以下便是詩人夢中所見聞:“淥水蕩漾清猿啼”的“謝公宿處”,登山所用的“謝公屐”,桃都山桃都樹上的“天雞”,“奇花異石”,“熊咆龍吟”,“欲雨之云”,“生煙”之水,“列缺霹靂”,“洞天石扉”,“金銀臺”,以及“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的“云之君”和老虎彈
[1] [2] [3]
【“點染”形式芻議】相關(guān)文章:
點染04-30
新形式下成人教育芻議04-30
古代漢語課程作業(yè)形式改革芻議05-02
芻議04-30
形式04-29
考研英語 形式主語與形式賓語04-27
元氣論芻議04-28
審美教學(xué)芻議04-29
純粹哲學(xué)芻議04-26
政治哲學(xué)芻議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