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建安、正始到東晉的酒詩演進-陶淵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義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
從建安 、 正始到東晉的酒詩演進
— —
陶淵明范式的建立及 其意義
一萬偉成
陶淵 明酒詩 既不 同干 《 詩經》禮酌型酒詩, 不同干建 安、 也 正始 的憂憤格 與李 白的狂歌 型模 式,而屬于
“ 曠達 酣 適” 式 , 特 點是 將 儒 玄兼 綜 的玄 學 思 想 深 解 干 酒 中 , 求 形 神 合 一 的境 界 , 模 其 追 并進 而將 酒 味 升 華 到
一
種 沖和平 淡的味道 , 大大淡化 、 稀釋 了魏晉文士 的生死痛苦。陶淵明范式的確立反 映 了從建安 、 正始到東
晉飲 酒心 態(tài)、 酒詩創(chuàng)作 風貌的變化, 對后世影響深遠。
【 關鍵詞 】 陶淵 明; 酒詩 ; 曠達 酣適
【 中圖分 類號 ]
【 文獻標識碼 ] 【 A 文章編號 ]0 4— 1 X(0 6 l — 2 9— 5 10 5 8 2 0 ) 1 0 3 0
萬偉成 (9 4 ) 江西進 賢人, 山大學 中文系副教授 , 16 一 , 佛 文學博士。( 東佛 山 5 8 0 ) 廣 2 0 0
陶淵明的酒詩是建安 、 正始 、 永和以來魏晉 酒詩發(fā)展的產物 ,并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 個性色彩 。 那么在魏晉文學發(fā)展的座標體系 中,
陶淵 明酒 詩 模 式 是 如 何 形 成 的 ?具 有 哪些 特
以挽歌” 挽歌已成為人們飲酒行樂 的情緒渲瀉 。
的工具。漢樂府如 《 將進酒》 《 、 艷歌》 《 、 古歌》 ,
《 古詩十九首》 中如《 日良宴會》 三曹 、 今 , 七子如 《 短歌行》 《 、大墻上蒿行》 《 、七哀詩》 以酒為題 等
材的詩 ,普遍存在生命短暫 、及時行樂 的情結 , 這正是漢 末 以來飲 酒生命 意識 覺醒 的文學 反 映 。曹植 詩 《 篌行 》 型 地道 出了一 代 士人 飲 箜 典 酒挽歌心態(tài)。 此詩開頭 以嘉賓 、 美酒 、 音樂 、 歌舞 來極力渲染眼前的盛況 , 歸結到 “ 華屋” 二字后 筆鋒忽而轉到死亡、 山丘 ( 墳墓 ) 這正是那時風 ,
氣 的反映 。曹植 后 期詩 歌 , 充斥 著 轉蓬 、 浮萍 、 驚
點? 在酒詩發(fā)展模式上有什么意義? 本文試圖探
討這 些 問題 。
一
、
建安 、 正始 飲 酒及 酒詩 創(chuàng)作 的慷 慨- 隴憤
借酒表達對建功立業(yè) 、淑世情懷及理想不 獲實現(xiàn)的痛苦 , 是建安 、 正始酒詩的一個內容。
如曹植 《 白馬篇》 就借俠來表達 自己的報國雄心
與英雄壯志 , 名都篇》 《 直接將酒與俠聯(lián)系起來 ,
“ 悵功 業(yè)之 未 建 ,故 以馳 逐 燕飲 為樂 ” ( 王堯 衢
風、 悲風 、 山丘 、 孤獸 、 歸鳥 、 朝露 、 朝霜 、 荒疇等 意象和無恒 、 無常 、 不常 、 不再 、 不永 、 長違 、 零 落、 未達 、
失群 、 靡通 、 見棄 、 中絕等否定性用詞 , 用過去詩讖分析 , 這不是壽者之相。 歡情與悲情 統(tǒng)一在樂極生悲 、 張揚宣泄的情緒發(fā)展之 中。 值 得一提的是 , 魏晉時期 , 人們在飲酒 時, 所欣賞 的音樂也是以悲為美的 :
朝 日樂 相樂 ,酣 飲 不 知 醉 。 悲 弦激 新 聲 , 笛 吐清 氣( 長 曹丕《 善哉 行》 ) 乃 為嘉會 , 此高 堂。… … 笙磬 既設 , 宴
評 )大有荊軻 、 , 高漸離酒后悲歌之遺意 。
由于政 治高 壓 和功名 不就 , 以及 時光流 逝 、
生命短暫, 當時文人飲酒 , 普遍表現(xiàn)出生命意識 的覺醒 , 最突出的就是挽歌悲情 的發(fā)生。據 《 后 漢書 ? 周舉傳》 順帝永和六年 , , 梁商宴賓客于 洛水 , 闌倡罷 , 酒 繼以《 薤露》 之歌 , 坐中聞者 , 皆 為掩涕。 此為酒后挽歌載籍之始 。 至漢末蔚然成 風 ,續(xù)漢書 - 《 五行志一》 注引應劭《 風俗通義》 :
“ 時京 師賓 昏( ) 婚 嘉會 , 皆作 傀 壘。酒 酣之后 , 繼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江 西 社 會 科 學 2 0 . 1 0 6 1
箏瑟俱張。悲歌厲響, 咀嚼清商( 曹植《 正會
更為放達 了, 抨擊名教更為尖銳了。象劉伶 《 酒 德頌》 中的大人先生與貴介公子 、 縉紳處士的對 峙 , 大人先生傳》中的大人先生與世之君子的 《 對峙 , 與山巨源絕交書》 《 中簡與禮的對峙 , 其實 都是 “ 自然與名教” 之爭的態(tài)勢, 即劉 、 、 阮 嵇為
代表的“ 自然 派 ” 以真誠 、 達 、 邁 的 自然 之性 任 超
詩》 )
嘉肴 充 圓方 , 旨酒 盈余 幕。 管 弦發(fā) 徽
音, 曲度清且悲。( 王粲《 公秣詩》 )
高會 時不娛 ,羈客 難 為 心 。殷 懷從 中 發(fā) ,悲感 激 清音 。投 觴 罷 歡 坐 ,逍遙 步長
林。( 陳琳《 ) 詩》
飲 酒行 樂 , 卻欣 賞哀 情 , 方 面來 自于對人 生 短 一
對抗司馬氏集團為代表的 “ 名教派” 的虛偽 、 刻
板、 殘酷 的名 教之 性 。 由于建 安 、 正始 時代人 對酒 與禮 ( 名教 )的
暫和死亡來臨的無奈 ,一方面來 自于對人生坎
坷 、 志不酬 的悲 傷 。兩個 方 面滲入 到飲酒 賞樂 壯 活動 中 , 配上 哀感 音樂 的特殊 感染 力 , 上酒 精 加
極端對立 的觀念 , 導致 了飲酒派 “ 得意忘形”的 觀念及非道德傾 向的產生! 晉書》言阮籍嗜酒 彈琴 , 當其得意, “ 忽忘形骸” 這種境界是縱酒 , 派的普遍追求。最能體現(xiàn)名士們飲酒審美上的 “ 得意忘形” ,并將其發(fā)展到極端的就是裸飲風 潮 ,并使之從單純的紙醉金迷發(fā)展成為任性曠
達的名士風流。阮劉的裸飲 ,以返樸歸真為美 , 率情任性為得大道之本 ,追求一種淳真 自然 的 趣味! 世說 ? 任誕》 “ 載 劉伶恒縱酒放達 , 或脫
衣 裸形 在屋 中 , 人見譏 之 , 日 : 以天地 為棟 伶 我
的刺激 。 激發(fā)作家強烈的情感沖動和靈感來臨,
所謂 “ 慷慨有悲心 , 興文 自成篇” 曹植 《 (
http://www.msguai.com
贈徐干詩》 , )形之歌詩 , 發(fā)為慷慨之音。 曹魏之末, 竹林七賢掀起新一輪飲酒高潮 , 他們的詩歌也頗能繼承建安風骨 ,形成了正始 詩風。正始文壇上 , 宴飲文學有劉伶的巨著 《 酒 德頌》 那是以酒抗禮的宣言。與之相形見絀的 , 是, 酒詩數(shù)量少, 份量小 , 與飲風不稱 , 豈是 “ 縱 飲酒 , 慎言語” 歟?然而僅存的幾首涉酒詩也不 乏慷慨悲愴之音。如阮籍 《 詠懷》 其六十四: 臨 “ 觴多哀楚 , 思我故時人。對酒不能言 , 凄愴懷酸
宇, 屋宇為裨衣 , 諸君何為人我裨 中? 指責那些 ” 禮法之士 ,表現(xiàn) 出以酒對抗禮教的強烈的叛逆 傾 向。因此 , 飲酒派的“ 得意忘形” 對于“ 外厲貞 素淡 , 戶內滅芬芳 ” 阮籍 《 ( 詠懷》 其六十七的虛 偽禮教來說是一種反動 , 具有解放意義。 酒與禮制 的嚴重對立 ,歡場與悲情的和諧
統(tǒng) 一 , 成建 安 、 構 正始名 士飲 酒作 詩 的一 個 重要
內容與 特點 。
辛” 還有 《 , 詠懷十三首》 之三 :清風肅肅 , “ 修夜 漫漫。嘯歌傷懷 , 獨寐寤言。臨觴拊膺 , 對食忘
餐。 世無萱草 , 令我哀嘆”都是一代詩人飲酒心 ,
態(tài) 的寫 照 。
漢末 曹魏 時代 ,文 士 的社 會作用 開始增
大。他們 的飲酒抗禮, 不再是個別行為 , 而是群
體行為、 時代風氣 ; 不僅具有奇特不常的狂達行 為, 而且表現(xiàn)出對一種精神、 個性 的追求。首先 以酒抗禮的是孑融 。《 L 難曹公禁酒書》透過歷史
人物 因酒 成 就 的事跡 來 歌頌 酒德 酒 功 ,反 對 強
二、從憂憤格到平淡格轉變的關捩 : 金谷、
蘭亭二 宴詩 心 比較
兩晉文士缺乏建安正始那種強烈的社會責
任 感與 功名 心 , 玄學也 發(fā)生 了從 正始 “ 越名 教而
任 自然” 為主到 “ 名教 、 自然合一” 為主的變化 。 因而到了東晉蘭亭之會時 , 出現(xiàn)了以山水之樂 、
行命令 、群體規(guī)范對個體 自由、個性張揚 的壓 抑, 為魏晉文士以個體 、 個性走上社會舞臺張 目 張本。三曹 、 七子踵其后 , 任性縱酒 , 時無禮制。 至阮籍 、 劉伶 、 嵇康輩飲酒 , 高揚著 “ 越名教而任
玄淡之趣作為消釋生死痛苦的重要 因素
而寓之
于酒的新的創(chuàng)作態(tài)勢,清晰地反映了文人飲酒
從 憂憤 格 到 平淡 格 的心 路歷 程 的 轉變 ,為 陶淵 明酒 詩 之先 聲 。
自然”嵇康《 ( 釋私論》 的時代主旋律 , ) 肆意酣暢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從建安 、 正始到東 晉的酒詩演進—— 陶淵 明范式 的建立及其 意義
金谷之宴和蘭亭之宴 , 分別是西晉 、 東晉兩
醇醪 陶丹府 ,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
理 , 復覺 彭殤 。 ( 安 謝安 詩 ) 激 水 流 芳醪 ,豁 爾累 心 散 。退 想逸 民
次著名的文酒之會。兩會都有酒 、 、 , 詩 序 金谷之 會 3 人皆有詩作 , O 大多亡佚 , 僅存潘岳 《 金谷集 作詩》 蘭亭之會 2 人 的詩作大多留傳下來 , ; 6 共
計 3 首詩。 7 平心而論 , 后者韻致實勝前者。 前者 雖有名勝山水 , 卻乏勝情 , 其人員構成與感慨 內 容, 無不體現(xiàn) 出西晉文人徘徊于 《 莊子》 之無功 無名與現(xiàn)實名利誘惑之間 ,容與乎廟堂與山林 之中, 傍徨于趨炎附勢 與吟山詠水之際 , 矯情于 清流與女色之側 , 掙扎 于殺伐與邀賞之間 , 反映
了人格 上 的分離 。如 石崇 、潘 岳 巴結權 貴賈謐 ,
軌, 遺音良可玩。( 袁嶠之詩) 茫茫大造, 萬化齊軌。 罔悟玄 同, 競異 標 旨。 平勃運謀, 黃綺 隱機 。 凡我仰希, 山 期
期水 。 ( 孫統(tǒng) 詩 )
詩 人仰觀俯察 , 一觴 一詠 , 通過對 山水 、 生死 兩 忘 的“ ”“ 、散” “ 的態(tài)度 , 極 、暢” “ 、寄” 達到一種物
我 兩 忘 、 死 兩忘 的境地 , 就是 一 種 與 道 同體 生 這
的境界, 把儒玄兼綜的玄學思想深解于酒中了。 從詩史來看 ,蘭亭諸作 中山水 、酒 中的玄
思 ,既含 有理致 , 富 于景 致 , 又 體現(xiàn) 了東晉 詩歌
招來元好問“ 拜路塵” 之譏 ( : 按 石亦拜路塵) 但 ; 兩人都好附庸風雅 ,文行不一。而蘭亭之會不 同: 由于東晉玄學基本上調和 了本無與末有 、 名 教與 自然的矛盾 ,人生出處上也泯滅 了朝隱與 市隱 、 廟堂與山林之別 , 玄學上名教 、自然合一
和人格 上儒 道合 一 的結果 , 將 導致對 生死 、 必 出
創(chuàng)作的新追求。盡管它們屬于 《 詩品》 所歸納的 “ 理過其辭 , 淡乎寡味” 的玄言詩 , 而且鐘嶸所批 評的“ 孫綽、 許詢 、 、 桓 庾諸公詩 , 皆平典似道德 論, 建安風力盡矣” 中的孫綽等又是蘭亭酒會的
處、 靜躁 、 雅俗等矛盾 的淡化 , 最終導致陶淵 明 的出現(xiàn)。而蘭亭宴集詩作正反映了從金谷到 陶
淵 明的一種 過 渡式人 格 和心 態(tài) 。從 潘岳 的《 谷
金
主要作家 ,但蘭亭諸作所表現(xiàn)的化生死之憂 為
山水 、 觴詠之樂 的樂觀情懷 , 山水 、 將 觴詠與玄 思聯(lián) 系了起來 ,一洗建安 、西晉的哀怨悲涼之 美, 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詩歌境界與精神境界 , 對于 陶淵明諸人的飲酒詩來說 , 起到了先驅作用。
三、 陶淵 明 “ 平淡格 ” 詩 : 達酣 適 型酒詩 酒 曠
的 審美境 界
集作詩》 與蘭亭集諸作 比較中, 不難看到 : 盡管
兩會都有山水描寫和生死情結 ,但 山水描寫與 生死情結不同。今存 的潘岳 , 雖效建安公宴詩 ,
徒作 泛語 , 景不 關情 , 故無 風 致 , 以推知 流風 可
如此。至蘭亭諸作 , 自然山水與玄遠情趣融為一
體 ,加 上一 觴 一 詠 ,被 江左 名 士 用 以 消釋包 括 “ 生死 之大 痛 ” 內的 現(xiàn)實焦 慮 , 序所 謂 “ 知 在 王 固
一
從建 安 、 正始 到 陶淵 明 , 酒 審美 發(fā) 生 了重 飲
大 變化 , 酒詩 也相 應變 化 :
一
是在飲酒賞樂上 ,由悲情轉變 為一種象
死生為虛誕 , 齊彭殤為妄作” ,不僅否定了張
征 符號 。建 安飲 酒 賞樂 詩 所 表 現(xiàn) 出樂 極 生 悲 的 情 懷 , 成這 時期 的感 情 主基 調 。之后 以阮籍 、 構
華《 游獵篇》 至人 同禍福 , “ 達人等生死” 《 的 莊
子》 的齊同生死的解脫方式 。 式 而且與金谷之詩 忽略山水的消釋作用也不相 同。這正反映了西 、 東晉飲酒生命意識的不 同。蘭亭諸詩或全說理 , 或全寫景 , 或理 中見景 , 景中雜理 , 常?梢砸
到一 個 “ ” 散 字將情 、 聯(lián) 系起 來 , “ 散 ” “ 理 如 寄 、消
嵇康 、 陶淵明為代表 , 以琴酒活動為載體 , 把音 樂與酒融為一體并使得 琴酒之趣成為文士風雅 的一個組成部分 。阮籍嗜酒善琴 , 得意忘形 , 人 多謂之 “ , 癡” 他的琴曲 《 酒狂》 泄發(fā)郁積 , , 張揚 個性 , 與崇尚中和的樂教異趣 , 成為音樂史上奇
散” “ 、散懷” “ 、散豁” “ 、神散” , 等 既有景致 , 又有 玄思; 既有消解 , 又有重構 , 將山水玄遠與生死
焦 慮聯(lián) 系 了起 來 :
作; 嵇康 “ 下獄 , 神氣激揚 , 濁醪夕引 , 素琴晨
張! 江淹 《 ( 恨賦》 如果說嵇阮的琴酒還有抗 ) 世、 叛逆的味道在內的話 , 那么陶淵明的琴酒經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江西社會科學 2 0 . 1 0 6 1
歷了“ 亂也 看慣 了 , 篡也 看慣 了 ” 的階段 , 反而 趨
憂物 , 遠我遺世情”的功利超越 、 個體 自由的境
向和平, 成為得意忘言 、 得魚忘筌的典型。他雖
不懂音聲 ,但 蓄有素琴一張,醉后總
要撫弄一 番, 歷來被視為風流, 琴酒 只是他得意忘言 、 適
界。淵明詩 中的酒味, 首先是一種道味, 無論從
其 “ 散憂 驅煩 ” 的消極 反抗 現(xiàn)實 法則來 說 , 式 還
是從個體 自由式 的復歸 自然的審美境 界來說 , 都具有形而上的意義。這是魏晉時期文士飲酒 味覺審美的一種抽象升華。淵明詩中的酒 味 、 醉 境, 又是沖和 、 平淡的。在他的飲酒生活及其詩 作中, 已經見不到阮籍 、 劉伶 、 張翰 、 顧榮輩的煩 躁、 焦慮 、 荒放和任誕 , 而是平和 、 真率、 節(jié)制和 寄遠的, 一觴雖獨進, “ 杯盡壺 自 傾” “ ,但恐多謬 誤,君當恕醉人” 觴弦肆朝 日, 中酒不燥” ,“ 樽
性暢神的一種象征符號 。
二是 生死 、 神 的關系 , 形 是魏 晉士人 關注 的
焦點。與建安正始士人得意忘形 、生死對立不 同,東晉士人則追求生死統(tǒng)一 、形神相親的境 界! 世說 - 任誕》 “ : 王佛大嘆言: 日不飲酒 , 三 覺形神不復相親” 。這種追求 , 自 《 來 莊子 ? 達 生》 “ :夫醉者之墜車 , 雖疾不死 : 骨節(jié)與人同, 而
犯害與人異 , 其神全也” 說明達生的關鍵應象 ,
醉人這樣超脫生死 、 恐懼 , 無知無識 , 這就是神 全, 即形神相親。淵明也主形神相親 , 形贈影》 《 借 “ 發(fā)表 自然飲酒派之言 , 形” 謂長生既不可得 , 惟以酒愉悅人生, 增加生命的密度 , 所謂 “ 愿君 取吾言 , 得酒莫茍辭”此正阮、 、 畢之義。 , 劉 張、 《 影答形》 則托 “ 發(fā)表名教者之論 , 影” 謂長生既 不可得 , 惟立名立善可以不朽 , 此正周孑名教之 L 義; 《 而 神釋》 則托 “ 主張破形 、 神” 影之執(zhí) , 主張 “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一切順應 自 , , 然 返
(雜詩》 , 《 ) 與竹林昏飲不同 , 倒有外祖孟嘉 “ 好
酣飲 , 愈多不亂 , 至于任懷 自 , 得 融然遠寄 , 傍若
無人 ” “ 中趣 ” “ 、酒 、 漸近 自然 ”( 陶淵 明 《 故征 晉
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的“ 門酣法” ) 一 。如《 飲
酒》 五 : 之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
爾 ,心遠 地 自偏 。 采 菊東 籬 下 ,悠 然 見南 山。山氣 日夕佳 , 飛鳥相 與還 。 中有真 意 , 此 欲 辨 已忘言 。
全篇無一 “ 字, 酒” 但結合題 目與詩意表現(xiàn)看 , 卻
樸歸真 , 與莊玄時風一致。 挽歌詩》 其《 三首設想
人死之后 , 出殯 、 送殯 、 下葬 、 荒墳 , 親朋哀畢復 樂情景 , 但他將這種感傷消釋于酒與自然之中:
無處無酒。那廬 、 那山、 那鳥、
那菊, 都和諧 自然 、
閑遠 自得 , 無一不寫足題意。而這種和諧 自然 、 悠遠 自得 , 與酒有關 。 東晉王蘊說過 :酒正使人 “ 自 , 遠” 陶淵明 “ 心遠地 自 偏” 的那種心靈距離的 產生 , 也離不開酒。 象 以存意”“ “ ,得象忘言”作 , 者已經進入了一種物我無滯 、 物我一體的道境 、
玄境 , 也是 酒 味 、 醉境 。這 種境 界 與他酒后 撫琴
“ 死去何所道 , 托體同山阿” 正是 “ 的化解 ; , 神”
“ 但恨在世時 , 飲酒不得足” 又是 “ 的曠達 。 , 形” 合形神于一身的基礎就是 “ , 真” 形的 “ 飲酒求
真” 與神的 “ , 縱浪大化” 一樣 , 在他身上都是融
進自 , 然 也都是 同歸于真的。這種飲酒觀點 , 將 魏晉文士的生死痛苦大大淡化 、 稀釋了。 三是酒味的平淡與酒境 的升華! 飲酒》之 十四: 父老雜亂言, “ 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 , 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 ” 是我國用詩歌來描述酒境 的第一人。飲酒言談
所體現(xiàn)出來的“ 大音希聲” 一樣 , 都是 沖淡的 ; 他
的酒乃至一切物象,都是在這種沖淡的醉境之
中體驗道境 , 品嘗道味。 這種境界是作者運用中
國文化 所 賦予 的諸種 消解 物象 ,經過 消散 過程 ,
最終使 自己從矛盾與痛苦 中解脫 出來 ,化悲苦
為歡 愉 ,化矛 盾 為 圓融 而達 到 的兼 曠世 超 遠 與
的 自由曠放 , 行為的不羈禮法 , 是獲得深味的先
決前提。 深味 , 其實就是 “ 不覺知有我 , 安知物為
貴” 的天人 合一 、 物我 兩忘 的境界 , 就是 “ 此忘 泛
淳真樸素的一種審美境界 。 這里 , 從陶淵明飲酒 心態(tài)和審美追求上,也可以看出我 國古代詩學 自屈宋以來形成憂怨的單一抒情格調發(fā)展到淵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從建安 、 正始到東 晉的酒詩 演進—— 陶淵 明范式的建 立及其 意義
明時 , 始一變 而 為平 淡 的根本 原 因 。 開 四、 陶淵 明酒 詩 的文化 模 式與 意義
識, 已經 在 “ ” 莊玄 的作 用下 , 到 了消解 。 酒 和 得 所
以我們認定他 的酒詩是曠達酣適型的 , 既有酒神 性的淡淡抗爭 , 更有中國文化的消解。
總之, 以陶 淵 明為代 表 的酒 詩 , 主要 表現(xiàn) 在 對酒 的形 而上 的意義 的 追求 , 種對 人 生 、 會 一 社 和 自然 的感 悟 ,一 種 深 層 次 的生 命 沉 醉 和 內在 的精神 依托 , 非外 在 的物 質誘 因 。這 種精 神 , 而
毫無疑問 ,陶淵 明第一次確立 了酒詩的地 位, 創(chuàng)立了既迥異于 《 詩經》的禮酌型又不
同于 李 白狂歌型酒詩的酒詩范式 : 即以 “ 平淡格” 為
基 調的 曠達 酣適 型酒 詩 。
關于陶淵明酒詩模式 , 有專家認為 “ 第一個 充分表現(xiàn)了酒神精神的詩人 , 是陶淵明” 。我認 為此說值得商榷。按 : 酒神精 神的含義 , 主要來 自古希臘神話 、 德國哲學家尼采、 國人類學家 美 露絲 ? 本尼迪克特 , 即酒神是放縱之神 , 酒神精 神大致代表偏激 、 迷狂 、 傲慢 、 暴躁、 破壞、 叛逆 , 不拘禮法 、 熱衷 冒險 , 是一種泰坦的 ( 本能) 和蠻 夷的文化模式 , 屬于悲劇型文化。酒 、 醉是這種 精神的巔峰體驗 。李 白的詩酒風流所體現(xiàn) 出來 的飛揚跋扈的建功意識和迷狂精神 、佯狂堪哀
的生 命 意識 和 悲劇 精 神 、桀 驁 不 馴 的 自由個 性
就是 “ 道味” ,也就是他所追求 的 “ 深味” 真 、“
意” 具 體表 現(xiàn) 在玄學 “ , 散憂 驅 煩 ” 的 消極反 抗 式
和個體 自由、 復歸 自然的審美境界上 。由于酒 的 “ 道味” 滲進 “ 詩味” 從而導致了詩歌呈現(xiàn)出沖 ,
和淡 遠 之美 ,代 表 了曠 達 酣適 型酒 詩 發(fā) 展 的第
一
個階段特點 。 在整個酒詩發(fā)展史上 , 陶淵明是
中國將詩酒完美結合的第一個詩人 ,代表了酒 詩的真正成熟和魏晉酒詩的最 高成就 。他的酒 詩開始具備 了中國飲酒詩歌的基本特質 ,即真
正 從禮 樂文 化 為 核 心 的政 治 功 利 中解 放 出來 , 走 向具有 獨立 地位 、 立 人格 、 立個 性 、 立 獨 獨 獨
意識和嘯傲任誕的叛逆意識 ,甚至連其創(chuàng)作方
法 與表現(xiàn) 手段 , 都是 悲 劇意識 的深度 的體 現(xiàn) , 是
發(fā)展的道路 ,屬于真正 意義上 的詩人憑借酒力
獲 得 一 種 主觀 自由 和 潛 意 識 活躍 狀 態(tài) 而 創(chuàng) 作
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深層次的叛逆與反動 。顯然 陶淵明酒 詩不屬于酒神精神 ,而應該屬于另外
一
的、具有 自己獨特的情感 內涵和藝術品味的詩
歌 。而初 唐 的王績 、 唐 的孟 浩然 的 自然 范型 的 盛
種類型 , 我把它歸納為“ 曠達酣適型” 酒詩。 “ 曠達酣適型” 酒詩很難用單一的 日神或酒
酒詩創(chuàng)作 , 完成 了從憂憤格到平淡格 的轉變 , 中 唐 的白居易與隆宋的蘇東坡則完成 了從豪放外
射 型到 內斂 型 的轉變 ,這 些 都 是飲 酒 解 脫 的表
神來界定 。 以酒消解悲劇意識的出發(fā)點來說 , 從
與酒 神一 致 ; 它 既借 助 于酒 的物 質 消解 , 輔 但 更
之于莊 、 玄哲學 ( 中唐以后還有禪 ) 的心理調適 ,
從 而 使得 愁 思化 解 , 悲劇 意識 稀 釋 , 而 達 到無 進 愁可 解 、 勿 復
飲 的 化境 , 到 快 樂甚 至 是無 樂 更 達
征 ,都 是 陶淵 明曠達酣 適型 酒詩 的繼 承與發(fā)
展。
注:
①王 守國: 藝術精神與酒 文化精神 的密切 契合 【1 J.
中 州 學刊 ,94 5 19 , 。
為樂的境界。 陶淵明酒詩雖也突出地表現(xiàn)了酒與 俗的對立 , 天真 與人偽 、 自然與名教 的對立 , 如
《 飲酒二 十首》 之三 :道喪向干載 , “ 人人惜其情 。
有酒不肯飲 , 但顧世 間名 ”之 十三 :有客常同 , “ 止, 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 , 一夫終年醒。 醒醉 還相笑 , 發(fā)言各不領 ”批評名教矯情偽飾 , , 顧名 而不飲酒 。 但這些都不足以認定他的酒詩反映了 酒神精神。 因為它并沒有將“ 天真” 人偽” 與“ 推到
極 端 、 度 的程度 , 反 , 的生命 痛苦 與悲 劇意 極 相 他
書局 , 9 3 18.
[ 參考文獻 ]
[1 1 逯欽立 .先秦漢魏晉 南北朝詩 【 .北京 : M] 中華
【] 2 王瑤 .中古丈人生活 【 .上海 : M] 棠棣 出版 社 ,
l 51 9 .
【] 3 萬偉成 .中華酒詩的文化 闡釋 [ .北京 : M】 中國
文 聯(lián) 出版 社 。0 2 20.
【 責任編輯 : 彭
勃】
【從建安、正始到東晉的酒詩演進-陶淵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義】相關文章:
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的演進及其影響05-02
言語及其研究演進說略04-29
錯覺研究:從狹義到廣義的演進04-26
我國農作制度的演進及其歷史原因04-27
涌現(xiàn)研究的學科演進及其系統(tǒng)思考04-30
STS研究及其學科范式建構初探04-29
論清代廣西詩派的形成、特征及其意義04-28
效度概念演進及其新發(fā)展04-29
論有機論范式及其思維特征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