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而不群作文
腦海中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遠古時代的人類,過著氏族生活,茹毛飲血,鉆木取火。他們群居在一起,一起采集,一起狩獵,一起在黑夜中圍著堆火長嘯,一起在黎明后對著朝霞當歌。
或許早已注定,人類便是群居的一族。祖先早在造字時,就已參透了“人”的含義:一撇一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正如生活中的人,需要群居。如此便有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圈子,大而言之,便有了社會。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縱橫的時代,猶如一張“大網”將一切的一切溝通聯系。即時通訊工具的興起和普及,更是將人們之間的距離拉近。足不出戶,便可以與至交肺腑感言;夜深人靜,仍可以與閨蜜盡情購物。沒有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種虛擬的群居似乎流行開來。
互聯網世界,“群居生活”更是豐富。當網載小說一有更新,便有“讀書群”爭相游閱;當豪車名跑展出時,會有“愛車群”傳覽照片,吐槽性能;當假期將至,能有“旅游群”熱烈討論大好河山、風光名勝。這種足不出戶的網絡服務,確實為我們帶來了便利。這種蝸居,不是群居,卻勝似群居。在網絡信息聯系下,無論是天南海北、天涯海角,亦或是隔墻之距,近在咫尺,無論男女老少、相識與否,只要興致相投,盡可以自成一群。于是,這種意義上的群居,也能滿足于心靈的支撐,思想的釋然。
這種群居,自然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種體現,但如果虛擬下的.群居生活影響了現實中的群居生活呢?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呢?
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場景:老同學聚會,圍在一桌子美食前,卻無人動筷,無人喧鬧,寂靜得令人窒息。只見一個個許久未見的老同學,低著頭,雙眼直視著那富麗堂皇的屏幕,手指飛速地點著鍵盤,嘴角還不時顯現一絲笑痕。走近一看,有的在群里聊得正歡,有的上微信侃得正熱。我不禁感慨:既然都是群聊,為何不在現實中動動嘴,張牙舞爪般大話一番,逗得在場之人捧腹大笑?為何偏偏在那虛擬中用手指拼出那字符,然后又對著那毫無生氣的文字傻笑呢?
眾所周知,虛擬是為現實服務的。所謂的虛擬下的群居,更是為了現實中人們能更好的交往。遙記得孔子攜弟子游玩于泗水河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般熱鬧和諧。也記得歐陽修與客漫步滁州郊外,“環(huán)滁皆山也”,在這幽美的山光水色中,臨溪而漁,釀泉為酒,觥籌交錯,杯盤狼藉——與民同樂。那時沒有網絡,沒有虛擬的群居,只有傾心的交往,以成段段佳話。而如今,虛擬下的交往熱火朝天,現實中的群居卻日漸冷淡。究其原因,或許因為虛擬社會的約束太少,以致人們在虛擬中無所顧忌,暢所欲言;而正是虛擬社會有著比現實社會更美好的條件,因而人們都幻想著活在虛擬之中。久而久之,虛擬的群居一步步蔓延,而人們的思想也漸漸地活在虛擬中,于是,現實的群居變得無味無趣。
但是,我們終歸還是要活在現實中的。
哪怕現實生活荊棘叢生、崎嶇蜿蜒,我們只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積極向上,便可以體會到真實的樂趣,更何況現實中群居的生活有時也會很美好。
總之,網絡虛擬的群居放松了人們的思想,但同時也在固定著、轄制著人們的思想。照此下去,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便是面無血色的行尸走肉。魯迅《狂人日記》最后寫道:“救救孩子!”或許,我們也應該自救吧!
對于這種不群之“群”,我們心中定要有虛擬與現實間的度量……
【群而不群作文】相關文章:
一群被說成是壞孩子的心聲作文04-28
留守不孤獨作文04-28
花相惜忘川不語作文04-28
車險不賠償的情況04-28
寶寶長期鼻塞不愈的危害04-28
曲線行駛如何做到不壓線04-28
開車不壓線的實用技巧04-28
該如何讓車前窗不起霧04-28
車前窗不起霧時應該怎么處理04-28
不按規(guī)定使用車燈罰款多少扣幾分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