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
張道陵
張道陵(張道陵)
張陵(34年-156年或178年[1]),字輔漢,東漢人。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zhí)鞄,祖天師,正一真人。相傳張道陵以虎為座騎,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張道陵與葛玄、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張道陵祖籍江蘇豐縣,出生于古豐縣城西南邀帝城附近的古村落盤庚村(阿房村)(今江蘇豐縣費樓村),相傳為張良后人。東漢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時就精通《道德經(jīng)》,曾經(jīng)在太學(xué)學(xué)習(xí)。漢明帝時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后來隱居洛陽北邙山,學(xué)習(xí)長生之道,朝廷征為博士,但是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征為太傅,三詔不就。漢順帝時在鶴鳴山創(chuàng)建五斗米道,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并造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青城山逝世,相傳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另外據(jù)傳《老子想爾注》即張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設(shè)立二十四治,為后來五斗米道的發(fā)...
目錄 簡介 來歷 修道與降魔利民 成仙 收縮展開 簡介張道陵 (34—156)被佛教釋道安視為道教的創(chuàng)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xué)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jīng)、從學(xué)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志于黃老之道,見世風(fēng)日下,不久遂棄官隱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征皆不就。后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訴流至云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fēng)純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創(chuàng)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lǐng),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jīng)箓、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載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yīng)顯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來歷祖天師張道陵,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輔漢,系張良(子房)八世孫,后漢沛國豐縣人。本來是太學(xué)書生,生性好學(xué),博采五經(jīng),邃于黃老之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jīng)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xué)之士。后棄官學(xué)道。創(chuàng)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稱五斗米道,故稱張道陵為祖天師。
修道與降魔利民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后得黃帝九鼎丹經(jīng),修煉于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jīng)堂上,隱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并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后于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岳眾神之術(shù),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于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于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后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nèi)見五臟,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shù)萬,白晝?yōu)槭校眯幸甙O,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后,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于晝,鬼行于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于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成仙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云臺治,以余丹,及印,劍,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lǐng)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笔侨胀茏油蹰L,趙升,于云臺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道教第一代天師,而為道教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谷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fù)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后入?yún),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于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shù)。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xí)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nèi),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jīng)道書,遂赴云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shù)。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于閬苑。 張道陵拜領(lǐng)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jù)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qū)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jīng),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云臺山卜居其地繼續(xù)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yè)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宮中!庇谑堑懒昴速傻茏油蹰L、趙升復(fù)往鶴鳴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jù)說太上與眾真復(fù)降,為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jīng)”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于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岳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shè)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guī)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fù)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jù)稱,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見絕巖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lǐng)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于云臺峰與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shè)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gòu),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后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zhí)鞄熥鹄献訛榻套,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jīng)典,并自撰《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yīng)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yīng)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yīng)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圣降魔護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陜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后道陵祖師歷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余勢力逃往臺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zhèn)鳌坝裼 奔啊胺▌Α币豢凇,F(xiàn)貴溪縣上清鎮(zhèn)天師府即其遺脈。
【張道陵】相關(guān)文章:
毗陵道中,毗陵道中唐彥謙,毗陵道中的意思,毗陵道中賞析 -詩詞大全01-01
張道(張道)06-04
灞陵道中作,灞陵道中作韋莊,灞陵道中作的意思,灞陵道中作賞析 -詩詞大全01-01
鐘陵道中作,鐘陵道中作陳陶,鐘陵道中作的意思,鐘陵道中作賞析 -詩詞大全01-01
灞陵道中作08-22
送延陵張宰,送延陵張宰陸龜蒙,送延陵張宰的意思,送延陵張宰賞析 -詩詞大全01-01
固陵道中三首,固陵道中三首文天祥,固陵道中三首的意思,固陵道中三首賞析 -詩詞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