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程洋岡
程洋岡
程洋岡(程洋岡)
程洋岡俗稱“大糧巾”,位于澄海城東北十五華里,古時候,因其挺立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個山岡,以故取名程洋岡,古時候簡稱鳳嶺,又叫岐隴或旗隴,又被稱為鳳鳴岡,因東有鳳嶺,北有鳳岡山而得名,又有宋代陸秀夫題寫的“鳳鳴岐岡”石刻(已毀)遺跡可考。
目錄 簡介 地理位置 文化 文化古跡 收縮展開 簡介程洋岡遠在唐代已有漁民在鳳嶺聚居,以捕漁為生,唐代建有鳳嶺宮(岐隴宮,已毀),供奉漢南越王趙陀和唐醫(yī)學(xué)家孫思邈,宋代曾祀東岳大帝,先后有柯、鐘、黎、麥、詹、洪、翁、梁等姓氏的祖先在這里定居,現(xiàn)只存下柯姓的后裔,其中七姓只存遺址(有鐘厝池、黎厝墳、麥厝園、詹埠頭、詹厝埕、洪厝潭、翁厝斗,梁厝園等)。程洋岡現(xiàn)有的姓氏,有籍可考者,陳氏的祖先是在北宋時就到這里定居,這可從現(xiàn)在的遺跡和布局來看,石寨是陳氏的基地,其分布地盤較為廣泛,現(xiàn)村中各個角落都有陳氏居民住居,石尾下渡和開鑿于北宋哲宗年間(1086-1100)時的仙美溪渡口,這兩處渡口一直由陳氏襲傳撐浸;鄭氏祖先清江公之長子,于南宋年間逃難來此定居;許氏祖先元隱公于南宋末“逃元番”從潮州到這里定居;明代洪武五年(1372)蔡氏祖先、明代寶德年間(1426-1435)林氏祖先也到這里定居。 清朝年間,盜賊盤起,時有?苋肭郑瑸榱思Y(jié)力量,保衛(wèi)家鄉(xiāng)。程前七鄉(xiāng)(程洋岡、潛溪即前溪、東前溪即東鄉(xiāng)、銀溪即寺后、過溪當(dāng)時包括今天的云一云二、管隴、窖西)當(dāng)時就聯(lián)防抗盜,統(tǒng)為一鄉(xiāng),約定一村有盜,六村相援,故用程洋岡這一名稱,后來各村各自為政,程洋岡這個名稱成為本村獨自使用的名稱了。抗日慘勝后,曾與蓮陽的永平、竹林等合稱為蓮中鄉(xiāng)。解放后,又聯(lián)同程前片各村合稱為維新鄉(xiāng),與窖東西合稱為程美鄉(xiāng)。 由于海洋不斷沖積浮聚,山北面一帶,北宋時期(960年)開始已基本成陸。當(dāng)時韓江口海岸,由于群山作為防御海風(fēng)浪的屏障,故在淺海區(qū)形成良好的停泊港口,時稱鳳嶺港,又名岐隴港,潮州府志記載的“旗嶺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州港之北,處韓江發(fā)源而來,凡來往客舟,多泊于此,”指的就是此地。 由于耕地面積逐漸擴大,農(nóng)產(chǎn)品逐漸增多,加上海路交通通暢,于是工商業(yè)逐漸繁榮起來。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村內(nèi)已建有永興街,街門在現(xiàn)在市巷頂,匾上有“興國丁丑”紀年(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程洋岡有宋代的營盤山古窯,蓮花湖古窯與虎丘山古窯等窯群遺跡,還有經(jīng)營糖業(yè)的糖房十?dāng)?shù)家,通過紅頭船連同陶瓷器遠銷南洋各地,形成了一個興盛期。
地理位置程洋岡位于韓江南溪分流之人字形溪口處,東西青山雄峙,岡巒起伏,互相銜接,似斷似續(xù),好似“凹”字,村的位置就在“凹”字的中心,村南村北有大片農(nóng)田,四周池塘環(huán)繞,真是山明水秀,四季如春。辛亥革命前夕,譽為中國文化巨子教育明星的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避居這里,他贊頌過這里是個“山明水秀”之鄉(xiāng)。 村東有虎丘山與窖東西村相接,村西有雞翁山,隔江與上華鎮(zhèn)的斗門村遙遙相對,北面緊靠韓江,與隔江隆都鎮(zhèn)后蔡村相對,全村一千一百二十四戶,五千三百多人,田園二千一百畝。 村東虎丘山南麓有建于唐代的鳳嶺宮(已毀),以及西麓建于明代成化年間的丹砂古寺,虎丘山巔有明代蔡族名人書法家蔡粟庵題寫的石刻群,還有明代崇貞年間楊任斯讀書處,近旁有“曲水流觴”遺跡及他的題字“云林深處”等石刻(現(xiàn)已毀)。村北有蓮花湖,是歷代相傳的程洋岡舊八景之一,村西有建于清代雍正年間的古葵庵,庵外有古井一口“一泓清水碧涵天”也是舊八景之一。 程洋岡扼于水陸交通要塞,進可攻,退可守,北宋時,朝廷為了保護地方工業(yè)生產(chǎn)和內(nèi)陸運輸以及抵御外侮,特派官兵駐扎這里的營盤山下,有“官厝”十?dāng)?shù)間(直到清代為右營左哨千總轄下的山尾溪汛配兵十名,也駐于此)。南宋末年(1280年)陳吊王在這里建寨立營抵抗元兵。又據(jù)縣志第二卷形勢篇第四十二頁記載:“韓江水自橫隴東流,經(jīng)程洋岡,山蓬子港直通外洋,宋代朱良寶負偶固守的地方。”朱良寶曾試劍于蛤蟆石,擊殺官軍于程洋岡寨外,志書皆有記載。
文化“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程村山明水秀,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學(xué)校創(chuàng)辦較早,文化教育普及,培養(yǎng)不少人才,衛(wèi)生醫(yī)療事業(yè)卓有貢獻!叭艘蜻z跡而名不滅,地因賢人所住而使后人念念不忘!本d懷過去為的是珍惜未來,為文化作志。
私塾
程洋岡有著悠久的教育歷史,早在清朝末年,就先后有由私人創(chuàng)辦的私塾,分布在全村的每個角落。與鳳岡學(xué)堂和寨內(nèi)西繳,許厝二房祠兩個分校,形成一個廣泛的教育網(wǎng)。私塾里設(shè)置的科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古文(古文評注,文學(xué)文法教科書)寫信(增廣寫信不求人,寫信必讀、雪鴻軒、秋水軒、小蒼山房尺牘)有的還沒有數(shù)學(xué)(算法摘要)等,這解決了我村普遍青少年就近入學(xué)讀書的問題,對普及全村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據(jù)調(diào)查,自清末、民國就有下面這些私塾: 1、 清末年間,蔡毓鐘(又名蔡光祥,土名白毛仙)主辦私塾,塾址在坑頂樹德軒。 2、 1908年,蔡榕(俗稱貢爺)主辦的尚友私塾。塾址在蔡大宗。 3、 1912年由許乃秋主辦的私塾,塾址在藝苑書齋。 4、 1913年由林詩林主辦的私塾,塾址在藩祖巷頭。 5、 1914年,仙美辦育才小學(xué)堂,校長林桐芳,后改校名為培美小學(xué)堂,校長林慕隱,后改維德小學(xué)校,校長林天通,1931年至1937年改校名為思齊小學(xué)校,校長林勵豐。 6、 1927年基督教會主辦的醒民初級女校,教師莊慧清,學(xué)生約十多人,是我村第一所女子學(xué)校,校址在蔡大宗后面。 7、 1931年由蔡士仁主辦的私塾,塾址在市林尾夾石巷。 8、 1934年,由炳賢嬸主辦的振德私塾,塾址在許厝許介錚家內(nèi)龍眼樹下厝屋。 9、 1957年柿林也辦了一個私塾。 10、1940年至1942年由林夢荊主辦的東江文化補習(xí)班,班址1940年上半年設(shè)在許厝二房祠,1940年下半年設(shè)在庸祖祠,1941年上半年設(shè)在寨內(nèi)稻香書屋。 11、1941年上半年由許乃秋辦的民眾學(xué)校,校址在許厝二房祠。
書齋
書齋是潮汕傳播文化的比較普通的民間組織形式,是培育“海濱 魯”氣質(zhì)的主要陣地,一個鄉(xiāng),一個里書齋多寡,常常作為衡量當(dāng)?shù)匚幕刭|(zhì)的標(biāo)志之一,程洋岡歷來被認為是文化之鄉(xiāng),書齋文化也相對比較濃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鄉(xiāng)書齋31個,可以說書齋林立,墨韻筆香,幾分浸泡,幾分舀油,耳濡目染,泥香翰氣并存,因而人才輩出。全村有 “耕云書屋”、“一筆齋”、“燃藜”、“梅村齋”、“山頂齋”、“醒齋”、“養(yǎng)器山房” “培德書屋”、“稻香書屋”、 “養(yǎng)竹山房” 、“梅盧書屋”、“半隱”、“新園”、“半壁”、“綠耕別墅”、“仰止山房”、“忠憲第書齋”、“柿林”、“東馀小筑”、“小涼環(huán)”、“杏園書屋”、“梅園書屋”、“藝苑”、“寄塵”、“馀香”、“田井墅下園”、“臨池”、“松園”、“梅軒”、“蔚園”、“留馀小筑” 等書齋
鑼鼓隊
早在百年之前,本村各社鄉(xiāng)民合資建置潮式大鑼鼓。每隊十二面鑼,鈸二對。全盛時有:美和居、義春園、小映梅、樂金聲、亦然軒、樂和軒、繞綠七個鑼鼓隊。 每逢節(jié)日,社日,鑼鼓隊就出游,各社甚為熱鬧。解放后,一度停止活動,便有二個隊的鑼鼓遭竊,而停止活動,至1967年,義春園恢復(fù)活動。1969年在僑胞投資贊助下才擴建完整!靶∮趁贰、“樂金聲”、“繞綠”、“樂和軒”樂隊雖存而不齊整,1978年在僑親的贊助下,里人的努力,各隊才建置齊全!傲x春園”、“小映梅”、“樂金聲”、“亦然軒”、“樂和軒”、“繞綠”六個隊,在春節(jié)或各節(jié)日集會游行,彩旗招展,鼓樂喧天,同樂升平。 石寨的鼓手的樂和軒的鼓手蔡嵩高兩位鼓手,曾出師外地授藝。
文化古跡程洋岡寨內(nèi)
朱良寶擊殺軍官出——程洋岡寨內(nèi) 《澄?h志》卷22,海防:就朱良寶起義一事有如下記載,五年辛未秋八日,官軍剿朱良寶次程洋岡敗績。 良寶蘇灣南洋人,初從王伯宣為白嘯(?茉缓[,山寇曰白嘯)伯宣朱良寶輔伯宣子若魯,以叛,當(dāng)?shù)雷h發(fā)兵剿之,良寶懼,縛若魯以獻,旋丐撫,結(jié)寨南洋,仍肆劫掠,當(dāng)?shù)缾浩浞磸?fù)發(fā)兵往剿,夜次程洋岡寨外,不設(shè)備,良寶安全擊殺幾盡。
程洋岡中憲第
程洋岡的中憲第又稱為八角樓,位于程洋岡西部村末的狹石巷頭,這一第宅背后通巷有一浮壇,拾級而登,上面筑有一木柱,綠瓦頂?shù)陌私峭,紅椽瓦,配以翠碧琉璃瓦口,極為美觀!暗貏葺^高,嶄然矗立”故稱為八角樓。 曾譽稱為中國文化巨人、新教育明星的蔡元培先生于辛亥革命前夕,因革命形勢曾一度逆轉(zhuǎn),為避鋒芒,避居汕頭市同太商行,因汕頭為一商埠是個熱鬧的地區(qū),為免露眼,于是轉(zhuǎn)避于程洋岡狹石巷頭八角樓。他于飽覽山川秀色之余,嘗稱頌程洋岡是個“山明水秀”之鄉(xiāng)。程洋岡狹石巷頭的“八角樓(亭)”,于解放后為了潤飾“花果山”,把它移置于虎丘山麓,亭內(nèi)原有海瑞字跡和梁啟超題贈匾額,皆于搬遷時拆毀。殘跡無存
山尾溪渡口
柯國泰烈士罹難處 仙美溪(山尾)渡口,在程洋岡北面山尾背后。 1949年5月18日,澄南工委書記李樹民及負責(zé)學(xué)運工作的柯國泰在梅州參加會議后離開,上午10時許,路經(jīng)程洋岡仙美溪(山尾)渡口時,與澄海縣刑警隊十多人相遇而被捕,同時武工隊員陳石村逃脫急奔梅州向許士杰、余錫渠等領(lǐng)導(dǎo)人報訊,縣委立即組織短槍突擊隊十人奔往攔截未成后,又通過各種關(guān)系進行營救也未能奏效?吕疃嗽讵z中堅貞不屈,于同年9月2日在潮安南校場從容就義......(摘自<澄海人民斗爭大事記>第158頁)。
鳳嶺宮
鳳嶺宮原名岐隴宮,位于程洋岡鳳嶺山腰,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六畝,宮分兩進,始建于唐代,供南越王趙佗及孫真人思邈,后來增祀東岳大帝,至清代增祀三山國王。 后殿壁間,有仿照唐玄宗時(736年)吳道子的景福寺所繪“地獄”壁畫,按佛經(jīng)所說,加上自己的想象,畫出很多殘忍的酷刑,惟妙惟肖比佛經(jīng)描寫的地獄更為可怕萬分。村中耆宿為撰門聯(lián)“入斯門英雄喪膽,履此地豪杰消魂”。于民國壬戌(1912年)六月初十海風(fēng)潮時遭襲殘破,即于當(dāng)年重修,并重立門前匾額“鳳嶺宮”,此三字為鄉(xiāng)人許乃秋手書。 此宮于解放后拆毀,僅存陳跡。
古運河仙美溪
縣志記載:“距城北15里,宋以前未有此溪,哲宗時,鹽官李前始鑿程洋岡北畔為溪,上通韓江,東去15里,至神山會水寨入海,該溪系粵東最大的古運河,它的開鑿為當(dāng)時鹽運節(jié)省了不少路挑人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dān),對潮州貨物外運,開展對外貿(mào)易起著重要作用。 原有《開鑿山尾溪記》碑和《仙美溪》碑,現(xiàn)皆已不知下落。
丹砂古寺
丹砂古寺位于蓮下鎮(zhèn)程洋岡虎丘山西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建,為土木結(jié)構(gòu)的中軸線硬山頂三進建筑,并有廂房、花圃、藏經(jīng)閣、磨針亭、演武廳、月旦堂、禪師塔等,原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現(xiàn)僅存1335平方米,寺前960平方米。 據(jù)《澄?h志》載:“丹砂寺在城東北十五里程洋岡虎丘山麓,明成化間建”。后遭倭寇焚毀,明代天啟四年甲子(1624)僧釋真聞重建。崇禎間鄉(xiāng)宗伯黃錦、御史陳良弼重修,后毀,清朝順治十七年庚子得源募建,更觀音閣為藏經(jīng)閣?滴醭酰w拆又毀,十九年庚申,邑紳楊鐘岳師僧如廣募修,知縣王岱題額,由門內(nèi)舊有元帝樓,二十三年甲子邑諸生鄭焞重修,移神像于藏經(jīng)閣,改祀文昌,乾隆二十六年辛已僧照賦重修后殿及僧房,民國十一壬戌(1922年)閏五月,鄉(xiāng)眾又對山門,后殿及地藏閣等處進行重修。 寺主體建筑完好,原文物頗多,如各殿堂間有蔡恭手書“仙室云(臺)蹤”,許樾瑚之手書“寶路壓嚴”、楚湘潭王岱(知縣)的“文武司命”以及廊廡間出自吳殿邦手書“眾生法母”等巨大匾額,蔡熙、蔡雨人、許乃秋等耆宿所題寫的楹聯(lián)多對,等件已毀。 丹砂古寺門額上之石匾,系清知縣王岱手書重鐫,山(寺)門石聯(lián)右為:“虎虎天地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太虛容實,小實彌虛,虛懷須歷千仞嶂,見丹方入圣,實求富民強民,真?zhèn)髂宋浔Я枳!弊鬄椋骸扒鹎鹗郎鲜,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克非納是,恭是制非,非凡應(yīng)經(jīng)萬斛浪,淘砂始得金,是達興家興國,有道者當(dāng)負云霄。”此外以有“鳳飛”、“虎躍”等字刻,兩碑皆有小序附記,系1986年重修時由華僑蔡瑞凱損資勒石,蔡膺豪一筆題書。 寺門口有石牌坊,上勒“歲皇明天啟六年端陽月結(jié)梅會豎!保楫(dāng)時詩社)。背面有楊任斯手書“鳳來武當(dāng)”大字匾及詩匾,右詩匾為:“玄靈巧造寶光象”、左為“妙法頓生曇缽花”,二件草書。正面又有蔡栗庵書寫的“千年寶光”(正楷大字匾及兩邊草書詩匾,右為:“香云結(jié)影連三藏”,左為:“德雨敬虞潤十方”二件。)坊的石聯(lián)右為:“種發(fā)菩提無樹也,意葉心枝,肝腸雨露蚤栽養(yǎng)”,左聯(lián)為“林成功德善果乎,白業(yè)圓慧,三身石覺獨虛靈。” 寺內(nèi)嵌于前殿壁間有明代陳良弼撰寫的《紫霄樓記》和清代楊鐘岳撰寫的《文昌祠記》仍保存完好,碑高各達二米。 寺中各殿堂間原有群像,皆出自能工匠的精雕細刻,1950年皆受毀壞,蕩然無存。1984年12月丹砂寺經(jīng)縣人民政府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本村成立寺修繕管理小組,并向旅泰華 僑、港澳同胞及全村群眾募捐,于1984年農(nóng)歷五月進行重修,現(xiàn)后殿已基本恢復(fù)舊觀,其余各殿正在籌劃復(fù)建工作。
禪師塔
禪師塔又名探花塔,位于虎丘山麓丹砂古寺背后。高2米余,結(jié)構(gòu)純用成片花岡巖石琢磨拼砌,為寺主持僧得源禪師圓寂塔,分兩層,正面有“無縫真藏”橫書四字,下層刻寫著“本寺開山具戒比丘得源大師之塔”,左方是舉行祭禮之弟子十二人列名,塔之兩側(cè)各有詩碑一方,為“生旺聚局人文起”“祿馬下階秀鐘靈”。 (距丹砂寺同坐東面約百米處有一尼姑庵,一室兩房,規(guī)模不大,內(nèi)供觀世音菩薩,為得源大師同來原配夫人在此落發(fā)參禪處,庵寺已毀。) 源祖師俗姓洪,名字無考,也不詳其里籍,出身武探花,崇禎甲申年間(1644)督軍福建黃田。1644年3月29日,闖王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陷明都北京,朱由檢(崇禎)被迫在梅山(景山)自縊,于是所謂傳世十六,正統(tǒng)相承的朱明王朝宣布終了,面對國祚云亡,因是棄印南來,在丹砂古寺削發(fā)為僧,遁入空門,皈依頂禮,俯首參禪,佛號得源。
虎丘石刻
虎丘山——名鳳山岡,在縣城西北十五里的程洋岡。高75丈,周圍二里,山上巨石欹立,林木森蔚,上有楊任斯讀書處,山麓有丹砂寺。 山巔有天然石洞,稱為虎洞,儼若一只蹲虎,仰天長嘯,其間有“虎市”、“石靠椅”、“仙腳跡”兜引著游人,尋蹤探勝。洞左側(cè)有石刻群,巨幅大石之上,有橫書“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字旁署名是粟庵,有直書的“第一山”是楊任斯手筆,每字都有公尺見方。還有“吞墨”、“避煙”等字。這些遺墨,秀潤骨勁,嫵媚多姿。 山麓有禪師塔,塔正面有橫書:“無縫真藏”橫書四字。 蔡粟庵 ,程洋岡明末耆宿。 楊任斯為明代崇禎戊辰(1628)進士。
公雞樹
在程洋岡村西面,緊靠石尾下(石板下)溪的公雞山上巨石之巔。這株盤根錯扎,枝葉繁茂的古榕,歷史上父老都說不清它生長于那一年代。遠遠望去,大有金雞獨立的氣概,公雞山是個小山岡,并不見得高,但是地勢突出,位置特殊,四無遮障。海外歸僑,船到媽嶼中外,站上甲板,便遠遠可以望見山岡上這棵公雞樹,使遠洋歸來的赤子,立即會產(chǎn)生了家鄉(xiāng)已到之心。 唐宋時期,這里原為一片汪洋,是潮州出海的一處古港,由于沿岸岡巒起伏,山嶼綿亙,水勢湍急,波濤洶涌,出海船只,至此時有翻舟沉檣的事故發(fā)生,因此公雞樹的聳立山巔,就起著標(biāo)志以進險域的重要作用,它警示艄公小心行使、確保安全。
程洋岡八景
1、 麒麟大樹 麒麟大樹,僻處程洋岡樹西隅,公雞山的'西麓,就在石尾下(石板下)古渡口地方,那里有個背山面水(韓江)的天后宮,宮前有一株古榕,枝葉婆娑,生機勃發(fā),樹蔭寬大,覆蓋著宮前地和渡口,這株榕樹軀干雄壯挺勃,狀如一頭巨獸,固以麒麟大樹為名,樹緣石而生,盤根錯扎,而氣根極為充沛,其長髯倒垂江面,隨風(fēng)蕩漾,別具風(fēng)趣。每當(dāng)江水初漲,湍流激石,振之有聲。山光水色更為幽美動人,來往行人,多喜在此稍坐,借一傘樹蔭納涼消暑,大有寵辱皆忘之感,為古渡口增添了無限風(fēng)采。 2、古葵泉井 程洋岡村西北部,有一廟宇叫古葵庵,庵口右側(cè)有一口水井,欄石上刻著“古葵泉井”四個楷書,井北短墻上用白灰塑上一幅扇形裝飾畫,額上“一泓清水碧瑤天”的詩句。盡管久旱的冬季,水井仍然保持著足以應(yīng)用的水,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井底有一石,水從石下源源涌出。故井以泉名,就更有一番意味了。一到春雨如酥的春天,站到高不及一米的井欄邊,伸手便可用小勺打到井水,水老是清中略呈乳白色,用于漱口,水味甘沁心脾,象是剛喝過清茶一般,這也是“古葵泉井”之有別于它的了。 3、涼亭石馬 程洋岡村北面偏西處,有座小山岡,名為“平埔山”。山南麓的東西盡頭處,便是“涼亭石馬”的所在地方,這里并沒有什么樓臺亭榭的美麗建筑,而其妙處,恰好正在這一點上,人們向來善于肖形狀名,盡天然之美。 山的西端巨石聳立,高達數(shù)米巨石之間長著一株參天古榕,枝繁葉茂,覆蓋之下,日中猶暝。古榕之下,巨石之前有一米見方的小地方,站在這里,遠望南天,龜巒右抱,鳳嶺左橫,眉案之間,海筆架置于左側(cè),萊蕪呈于右方。遠觀水天一色的海面,頓覺胸禁開闊,特別是盛夏酷暑,烈日炎炎,置身其間,薰風(fēng)微拂,的確是“華筵扇亂不如林下風(fēng)清”,真使人流連忘返。 山東側(cè)的巨石棋布,中有一石兩頭雙翹,中間凹下,它沒有經(jīng)良工巧匠的一斧一鑿,純?yōu)樘烊欢笠黄フ局男●R駒,其所謂“石馬”妙趣就在此也。 4、蓮湖花香 蓮湖花香是程洋岡八大勝景之一,湖周長一里許,于大肚堤下,因宋代決堤而成,相傳有十九彎,湖中廣植錦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每當(dāng)盛夏,綠葉雜著朵朵盛開的荷花,乘著南來陣陣薰風(fēng),得氣襲人,沁人肺腑,閑步湖畔,使人流連忘返。 蓮花湖不僅景色宜人,它的蓮子還清甜可口,堪充佳肴,更有補心益脾治泄固精的效用。據(jù)傳:1277年,南宋朝廷搖搖欲墮之時,陸秀夫、張世杰扶幼主趙昺南下潮州,途經(jīng)此地,采摘蓮子充饑,當(dāng)其嘗到了蓮子甜美滋味時贊不絕口。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蓮子竟變成“雙心”。這一民間傳說的附會,使程洋岡蓮子的價值更加不可名喻,人們竟相爭購,不僅暢銷國內(nèi)各地,而且遠銷東南亞一帶。 花開并蒂向來被人們作為美好的象征,程洋岡蓮湖多次出現(xiàn)了并蒂雙開的荷花,引來不少游人,賞心悅目。大革命時期,農(nóng)民運動此起彼應(yīng),正是蓮湖花開并蒂之時,村中老幼奔走相告,以它作為革命的佳兆,事雖巧合,實也千載美談。 5、虎丘霖雨 虎丘勝地,飲譽一方,它位于程洋岡村東的山岡,又名鳳山岡。據(jù)《澄?h志》所載:“山高75丈,周回二里,巨石聳立,林木森蔚,山正面極為陡峭,沙石涅露,怪石嶙峋,十分粗獷,犬牙交錯,正是“嶺相累,若牛馬之飲于溪,沖然角列,若熊羆之登于山! 登上頂峰,北望韓江,蜿蜒東來,南眺大海,一片浩瀚,海表諸山,如置幾席,南有鼎萊,北有急水兩塔,遙相對峙,別具豐姿。山巔有巨石多幅,互相抌倚,儼若一只尊虎,仰天長嘯,巨石叢疊,形成天然“老虎洞”,間有“虎市”、“石靠椅”、“仙腳跡”引人尋蹤探勝。洞左側(cè)有個石刻群,幾塊大幅巨石之上,分別刻有橫書“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直書的“第一山”等字,每字都有公尺見方。還有“吞墨”、“避煙”等石刻,這是宋朝詩人魏野的“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詩意的濃縮,別具一番深意,這些遺墨,秀潤骨勁,挺勃多姿,得二王(晉代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真意,具米蔡(宋代米芾和蔡襄)遺風(fēng),旁有署名“粟庵”字樣。(蔡粟庵 ,程洋岡明末耆宿。) 虎丘霖雨,向來譽為奇觀,落云濃霧,山色空濛,陣風(fēng)過后,垂珠墮玉,隱約中有碧紗籠護,更似一派琉璃世界,加上松濤聲喧,流水潺湲,富滿詩情畫意,對此更有置身另一境界之感。 6、風(fēng)吹疊石 疊石,坐落在虎丘山東南方的峰巒之巔。兩石累疊,昂然矗立,雄視一方。雖然下大上小,但下石與上石接觸處,頗形窄峭,顯然大甚牢靠,若分若離,若豎若倚,相傳調(diào)用紗線索引可過,可奇怪的是這一重達數(shù)萬斤的龐然大物,天姿獨特,千百年來,歷經(jīng)無數(shù)臺風(fēng)襲擊,雨露化蝕,始終巋然不動,令人嘆為觀止。 竚立巨石之巔,盡享清幽,虎伏虎丘,鳳棲鳳嶺,滿山林木,蒼翠欲滴,雜花生樹,綠竹新枝,俯瞰程村,房屋鱗次節(jié)比,阡陌之間,佳禾呈秀,生意盎然,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登臨矚目,對此別有一番意趣。 7、鳳嶺陰翳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被⑶鹕綎|南方林壑優(yōu)美,望之蔚然,正是要說的鳳嶺。鳳嶺山腰有一建于唐代的鳳嶺宮,右有“曲水流觴”石壇,左有“云林深處”。兩處皆置于明季末年,更有南宋陸秀夫登臨留跡之“鳳鳴岐岡”石刻雖毀,而盛譽猶存,總之一上鳳嶺處處是景,物物可賞,尤其是滿山林木,蒼松翠柏,枝繁葉茂,日中猶暝,鳴禽上下,流水潺潺,每當(dāng)朝露旭旭,暮靄沉沉,更覺深幽,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睏钊嗡惯x擇這個地方,建起“綠波書院”讀書講學(xué),可謂慧眼識真的了,置身鳳嶺,“仰觀宇宙之大,俯觀品類之盛,”的確是極視聽之娛。 8、曲水流觴 虎丘山東部山腰間,有一鳳嶺宮,宮前地方開闊,右方筑了個約一米高,二米見方的石臺,臺中央有磨光的花岡巖石琢成了棋盤,棋盤四周,圍繞著一道數(shù)寸寬的小溝,引來山上流水,在臺左溝中鑿著一個拇指大的小孔,利用這一滴的回環(huán)作為“流觴”。臺的結(jié)構(gòu)窮究古樸,頗為精致,四方都有橫書,分別刻著“眾仙會飲”、“一團和氣”、“清流激湍”、“曲水流觴”等,每方四字,都作陰文處理,楷中帶行,秀逸猷勁,為明代崇禎進士楊任斯手筆。 每當(dāng)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山巒之間,林木蒼郁,流水潺潺,效蘭亭韻事,作流觴修禊,實在是逸興遄飛。 山左側(cè)山巒間,有楊任斯讀書處“文昌閣”遺址。
尖纓神山
尖纓山又名仙翁山,位于程洋岡村東面,形似古代將軍頭盔,山巔有一簇高達五米有余的巨石,酷肖盔上尖纓,因而得名。 巨石南面,經(jīng)過加工琢磨,頗為平滑,上刻南極仙翁巨像,禿發(fā)長髯,錦袍寬袖,貌極清癯,設(shè)計者別具匠心,還在前方安上高度匹配的石壇。 巨石背面有“玉暑洞”豎寫楷書,每字都在30CM左右,旁附“乾隆庚午年鳳城姜載世題”字樣。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尖纓山的確不高,但卻吸引著四方游人,甚至十?dāng)?shù)年出現(xiàn)一次高潮,有來自潮揭或饒屬各地的群眾,一時道如游燈,絡(luò)繹不絕,于是從山巔直至山麓,擺攤設(shè)點,販賣糖果小點者甚多,以供游人購買。
建炎大道
程洋岡鳳山岡盡南的山麓,有一塊攔路巨石,肖形取名,叫蛤蟆大石,石約一層多樓高,方圓四五米,石上刻有“建炎大道”四字,旁有落款附記“建炎二年疆巡劍書,萬勒”。石之半腰有一形如刀痕、長二尺許、深約二三寸、相傳是明朝末年朱良寶率部起義,曾在此試劍伏擊官兵留下的痕跡。至今“蛤蟆大石”仍然儼然屹立,蔚為奇觀。已列為縣文物保護之一。
石寨內(nèi)
程洋岡寨是洄潮寨又名石寨、臨江寨,在蓮下鎮(zhèn)程洋岡村北面,即今石寨內(nèi)的前身。寨坐西北向東南,依山岡建筑,寨莊圍基本完整,保持了原來一定的格局,石寨是宋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吊眼活動的地方,《漳州志》載“陳吊眼,后入粵,歸附者甚眾,共有五十八寨!背萄髮苏雌渲兄弧 現(xiàn)存遺址有:1.寨墻、寨門 2.千人井 3.馬東路 4.營盤山 5.點將臺
【程洋岡】相關(guān)文章:
周洋程的寒假作文04-25
石林松岡05-02
程昱簡介04-28
白水洋作文09-16
哈爾濱的洋與土05-02
洋紫荊盆栽07-31
白水洋游記11-19
打洋貓05-02
我與小程(一)04-27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變異研究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