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別名枕紋錦蛇、麻蛇。中國北方廣布的無毒蛇。生活力強,耐饑渴。性情比較溫順,行動較遲緩。捕殺小鳥、蜥蜴及小型鼠類為食。它的耐餓能力很強,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
目錄 簡介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征 瀕危狀況 收縮展開 簡介白條錦蛇,別名枕紋錦蛇、麻蛇。中國北方廣布的無毒蛇。生活力強,耐饑渴。性情較溫順,行動較遲緩。捕殺小鳥、蜥蜴及小型鼠類為食。其耐餓能力很強,曾有耐餓18個月的記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
基本信息生活習性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區(qū)、草原,棲于田野、墳堆、草坡、林區(qū)、河邊及近旁,也常見于菜園、農(nóng)家的雞窩、畜圈附近,有時為捕食鼠類進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來活動。北方地區(qū)十月上旬開始入蟄,次年四月下旬出蜇。
生長繁殖
繁殖方式:卵生,于7月至8月間產(chǎn)卵于深穴或石縫內(nèi),每次產(chǎn)卵10(6-15)個左右,卵殼柔韌,乳白色,卵每枚約28-45*15-25毫米。
分布范圍
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上海、河南、湖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新疆
食性
捕食壁虎、蜥蜴、鼠類、小鳥和鳥卵。幼體亦吞食昆蟲。
外形特征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吻鱗略呈五邊形,寬大于高,從背面可見其上緣:鼻間鱗成對,寬大于長,其和工只及前額鱗的一半;前額鱗一對近方形;額鱗單枚成盾形,瓣緣略寬于后緣,長度于其與吻端的距離;頂鱗一對,較額鱗要長。 鼻孔大,呈賀形,開口于大小幾相等的'前后鼻鱗間;頰鱗1枚,長大于高;眶前鱗2枚,少數(shù)為1或3枚,不與額鱗相切;眶上鱗1枚;眶后鱗2枚;顳鱗2=3(或4)枚。上唇鱗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鱗10-11對,第一對在頦鱗后方相切,前5對切前頦片。 背鱗在多為25行,少數(shù)23行;中段25行,少數(shù)23,個別27行;肛前段19行,個別17行;整個背鱗有9行具弱棱。腹鱗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鱗性63-69對,雄性54-60對。肛鱗對分。背面蒼灰、灰棕或棕黃色。 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 最前一條較細或不明顯,橫過鼻間鱗經(jīng)頰鱗、眶前鱗達眼;第二條弱寬,橫越前額鱗斜向后經(jīng)眶前鱗上角至眼與前一條相會合,眼為粗大黑紋斜達口角;第三條最寬,橫于額鱗分別沿左右眶上鱗、頂鱗外半后行至枕后,呈“鐘形”兩側(cè)聯(lián)結(jié),即成一特殊的枕紋。頭頂諸斑紋在幼蛇時尤為顯著。 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正背中一條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寬約1-2枚鱗列)隔斷,兩側(cè)的二條較寬。腹鱗及尾下鱗兩外側(cè)斑點粗大,且斷續(xù)綴連如鏈;有的個體腹兩側(cè)尚散有棕紅色小斑點。
瀕危狀況蘇州日報2008年04月11日 發(fā)表一文“這些身影已漸漸遠去”中說道:蘇州地區(qū)的蛇類在1990~1993年常熟、吳縣、蘇州三地6個蛇類養(yǎng)殖場所收購的蛇量便高達45.4萬條。 隨著蘇州城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漸趨改善和優(yōu)化,野生動物正處于全面保護階段和初步復蘇時期,蘇州的山林地區(qū)已經(jīng)多次發(fā)現(xiàn)多年不見的河麂、刺猥、啄木鳥、白條錦蛇、翠青蛇、短尾蝮蛇等保護動物。但是,蘇州市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依然是任重道遠。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野生動物資源法治管理實例分析中指出: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烏裕爾河、雙陽河下游,地理及氣候條件優(yōu)越,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廣布性魚類種類較多,共有魚類51種,其中經(jīng)濟魚類近30種。兩棲動物6種,即極北小鯢、花背蟾蜍、中華蟾蜍、無斑雨蛙、黑斑蛙和黑龍江林蛙,占全省總種數(shù)的50%。爬行動物6種,即鱉、麗斑麻蜥、黃脊游蛇、白條錦蛇、虎斑游蛇和日本蝮,占全省總數(shù)37.5%。
【白條錦蛇】相關(guān)文章:
談談白條雞的檢疫04-28
白條子風波凸顯農(nóng)村金融風險04-27
蛇04-29
浙江的比蛇04-26
風蛇04-27
蛇與莊稼04-30
打蛇05-02
關(guān)于蛇的諺語11-21
農(nóng)夫與蛇作文02-04
《蛇與莊稼》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