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鐘鼓樓
鐘鼓樓傳說
鐘鼓樓(鐘鼓樓傳說)
鐘鼓樓(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中國古代主要用于報時的建筑。鐘樓和鼓樓的合稱。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于宮廷內,一種建于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筑。宮廷中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jié)制禮儀之用。
目錄 簡介 鐘鼓樓申遺 簡介不老傳說
“鐘鼓樓中,終古鐘鼓撞不斷;鳳凰塔縫,奉皇鳳凰引難鳴”。這副對聯對于現在的南昌人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偶爾有人說起,也許很多的南昌人都不知道它是南昌鐘鼓樓上的一副對聯。 冬日里難得一個晴天,迎著寒冷的陽光從象山路走過,江西畫院旁邊的一個社區(qū)里的居民悠閑地在江鷹包行吃包子,熱騰騰地蒸氣在陽光的照射下很是惹眼。33路公交車晃晃悠悠地從淵明路開過來,車上是一些在寒冷中木納的臉。這個地方的老百姓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優(yōu)越性,所以生活都是不緊不慢的樣子。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南昌的鐘鼓樓了,在古代沒有時鐘,記時靠日圭和漏壺,老百姓全靠官府設置的鐘鼓樓,來傳遞報時的信息。南昌城最早的譙樓設在普賢寺內。明朝洪武年間,都指揮宋晟在廣濟橋西南岸興建“鐘鼓樓”,飛檐5層,內為重屋3層,樓前建臺,臺上放置日圭,室內置漏壺計時,鐘樓畫角(古樂器)列置其上,樓后設陰陽學署。樓成后,將普賢寺銅鐘移至于樓內。一百年后,鐘鼓樓因歲月日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險,府衙雖然多次進行過維修,但僅僅是對破漏之處作一些修補。 晚清時鐘鼓樓又被焚毀,官府在章江門內西大街(今子固路)興建鼓樓,將銅鐘移來。鼓樓仍堅持每天黃昏時鳴鐘18響,接著發(fā)鼓計時。每夜五更,每隔2小時敲鼓12下。第二天凌晨五更告罄再鳴鐘聲,宣告新的'一天開始。據說鐘鼓樓在清朝末年就開始凋敝,歷經戰(zhàn)亂,在毀壞中消亡。到新中國成立后,就再也看不到鐘鼓樓的模樣了。而只空剩下一個地名延續(xù)到現在。今天在這里還能夠感受到作為主導時空,報曉示昏的權威地的不平凡的氣韻。但是,這一切都只有在史料中才能夠得以知曉了,生活在這里的人離它越來越遠,近乎傳說了! 注:同知;宋代樞密院不設樞密使及副使時,其主官稱知樞密院事,佐官則稱同知樞密院事,或簡稱知院、同知院。遼代設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時每府或州設同知一員,明清定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駐指定地點。清代的同知,稱為州同。此外,地方政權“廳”的長官,也稱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弘治7年(1494),巡撫都御史鄧公輔看到此樓十分破舊,便命南昌府同知張汝舟拆舊建新,樓高7丈,屋廣40丈,共建房屋18間。陰陽學署和漏壺之室按舊制仍設屋內,將日圭之臺移到大門之外大門對著大街,門上掛了一塊“授時”牌匾,為使樓基不會受到東湖波濤的侵蝕沿湖以石護岸。重建工程自這年冬季動工,由南昌府經歷(正八品官銜)王興隆督辦。弘治9年3月竣工,用去木料近萬根,瓦近25萬片,新樓重檐翠飛,氣勢恢弘。從遠處望去如出霄漢之上,登高遠覽,又像在埃土蓋。萬歷15年(1587)7月,知府范淶復修,竣工后作詩一首以示慶祝,有“共上高樓意若何,樓中玉漏瞰清波”之句。明朝末年,鐘鼓樓毀于兵燹。清朝初年,巡撫、兵部侍郎蔡士英重建鐘鼓樓,兵部右侍郎萬恭作記。新樓高8丈,寬4丈,“飛榱勒棟,叢銳錯節(jié),聳東湖而隘西山”。 永昌鐘鼓樓 永昌鐘鼓樓(又名聲教樓),位于永昌縣城中四街交匯之處。建于明神宗萬歷十五年,距今近400年。東西寬22米,南北長23米。分樓閣和樓臺兩部分。臺基邊寬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樓閣重檐廡殿頂共二層三檐,下層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四面置格扇門,門左右置楹窗,斗拱為雙翹無昂,共五踩,卷剎弧線。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緊收,面闊仍同下層。最上層為屋頂,上置寶頂。樓臺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磚,兩道拱門縱橫其中,通達四街。樓體四面各懸巨匾三塊,匾文為“麗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闕迎恩”,(東上、中、下);“文運天開”,“魁壁聯輝”,“云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懷柔西域”,“玉關通道”(西上、中、下);“聲聞四達”,“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臺基拱門上鐫有:東“大觀”,南“迎熏”,西“寧遠”,北“鎮(zhèn)朔”。一層樓臺上置大鐵鐘一口,內置大鼓一面。整個建筑結構謹嚴,造藝精湛,高聳挺拔,雄偉壯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保單位。 鐘鼓樓曾多次維修。清順治時參將鄭續(xù)善補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縣白鐘麟動員鄉(xiāng)里大事修繕。此后200多年里,經歷了多次地震。民國十六年(1927)大地震后,樓體傾斜下陷,部分構件斷裂脫卯,樓頂層層滲漏,有倒塌危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經幾次維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中共永昌縣委,縣人民政府報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對鐘鼓樓進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動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們參加剪彩驗收。維修堅持修舊如舊,保持原樣。通天柱選用優(yōu)質紅松,椽材精選祁連云杉,飛頭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礎,以鋼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廠重造琉璃瓦獸八卦式寶頂。請國內各地知名書法家依原文重書匾額。由咸陽古建筑維修隊彩繪。由縣離合器廠新鑄高1.35米,口徑1.1米,重1噸鐵鐘。由縣木器社等單位新制面直徑1.6米大鼓一面。對損壞的風鈴等原件,均恢復原樣。這次維修,共用經費53萬元。其中群眾集資1萬元。總用工2.6萬個。1994年,縣政府撥款5萬元,對永昌鐘鼓樓一層木件重新油漆彩繪; 2000年,縣政府撥款對鐘鼓樓一樓地面進行了防滲水技術處理;2002年,縣政府撥款對鐘鼓樓四面門洞加固了不銹鋼金屬圍欄,有效地保護了鐘鼓樓的外圍安全。 城市中的鐘鼓樓早為專用報時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見里)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西安鐘樓鼓樓是現存最古老的實例。此外,唐代寺廟內也設鐘和鼓,元、明時期發(fā)展為鐘樓、鼓樓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 永昌鐘鼓樓內置鐘、鼓,晨鐘暮鼓,聲聞四達,籍以振興文教,教化民眾,歷經數百年風雨浸潤,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征。整個建筑結構嚴謹,雄偉壯觀,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是研究明清以來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永昌縣城地處河西走廊東部,是漢、唐中外交通要道 “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古城。從歷史上看,永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反映在鐘鼓樓這一古建筑上,具有蒙漢黨項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體的風格。其一:從藝術造型上看,形體是由屋頂,木構架,臺基三大要素所構成,沿襲了漢朝的做法,是我國民族建筑風格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二從平面布局看,鐘鼓樓設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時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鐘鼓于一樓,與宋金明清時期“鼓樓在東,鐘樓在西”的形制不同;三,從建筑形式上看,盝頂式屋頂是元代常見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宮殿多被拆除,唯獨永昌鐘鼓樓上有蒙古族風格的寶頂,這在國風的古建筑中尚無先例。永昌鐘鼓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盝頂之上加了一個八卦寶頂,突出了民間盛行的五行之說;其四:圍欄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墊墩,中間一小格,用木版裝實,刻有卷草花紋圖案,下一大格, 用木版裝實刻有降幕云圖案,系西夏宮廷建筑風格。另外,三層樓室內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間,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筑風格。其五:從油漆彩畫看,柱、門、窗為深朱紅色,斗拱青綠間色,即蘭升斗間以綠昂拱,綠升斗間以蘭昂拱,分別以三青三綠及綠華退暈,墨線壓邊。斗拱板面涂紅底,畫蘭綠火焰三寶珠,均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風格——旋子彩畫。 。
鐘鼓樓申遺2012年10月9日從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證實滕王閣(南昌市)、岳陽樓(岳陽市)、黃鶴樓(武漢市)、鸛雀樓(山西永濟市)、蓬萊閣(山東蓬萊市)、大觀樓(昆明市)、閱江樓(南京市)、天心閣(長沙市)、鐘鼓樓(西安市)、天一閣(寧波市)等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將共同申報聯合國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鐘鼓樓
鐘鼓樓(北京鐘鼓樓)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鐘鼓樓的建制史上,北京鐘鼓樓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見證我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筑。
目錄 簡介 建筑結構 旅游指南 簡介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 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構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 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臺上有5間重檐的木構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 時結束。鼓樓從2002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如今的鐘鼓樓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建筑結構鼓樓通高46.7米,重檐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筑。 鼓樓分兩層,一層為無梁拱券式磚石結構,南北各辟三個券洞;東西各辟一個券洞;東北隅設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鼓樓二層大廳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jié)氣)。僅存一面殘破的主鼓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現有25面更鼓是根據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制的。目前每天有七場擊鼓表演,每小時一場,依據中國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而創(chuàng)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節(jié)變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農耕生活。 鼓樓二層陳列有古代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部設12根銅管,最后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后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 據史料記載,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制造并相傳下來,后輾轉遺失,F在鼓樓內陳列的銅刻漏是仿制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箭尺于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 鐘樓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整個建筑結構強調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計在我國鐘鼓樓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制造于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厘米,重達63噸,是目前我國現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據文獻記載,銅鐘采用傳統(tǒng)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爐熔鑄。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正所謂“都城內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古代關于鑄造這口銅鐘,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于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舍身救父的華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現仍有遺址可尋。
旅游指南門票價格:鼓樓全價20元,半價10元 鐘樓全價15元,半價7元 通票30元,半價15元 票價說明:60歲以上老人、大中小學生、軍官武警證半價 70歲以上老人、現役軍人、殘疾人證、1.2米以下兒童免票 研究生全價 開放時間:旺季(4月16日-11月15日) 9:00-17:30,17:15停止售票 淡季(11月16日-次年4月15日) 10:00-17:00,16:30停止售票 無閉館日 鼓樓擊鼓表演時間: 旺季 9:30 10:30 11:30 13:30 14:30 15:30 16:30 17:15 淡季 9:30 10:30 11:30 13:30 14:30 15:30 16:50
西安鐘鼓樓
鐘鼓樓(西安鐘鼓樓)
目錄 建成時間及結構 修葺及藝術價值 建成時間及結構時間
西安鐘鼓樓位于中國陜西西安市中心。鐘樓與鼓樓東西對峙。鐘樓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遷建于現址。樓上原懸大鐘一口,作為擊鐘報時用。
結構
建筑重檐窩拱,攢頂轉角的木質結構,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鶠檎叫,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筑。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游人登臨參觀。
修葺及藝術價值修葺
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筑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建筑。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筑。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于天”匾額,南懸“文武勝地”匾額。樓建于基座中心,穩(wěn)重厚實。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藏于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藝術價值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huán)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徐州鐘鼓樓
鐘鼓樓(徐州鐘鼓樓)
張掖鐘鼓樓
鐘鼓樓(張掖鐘鼓樓)
鼓樓也叫鐘樓,又名鎮(zhèn)遠樓、靖遠樓,位于張掖城中心。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碑刻記載,鼓樓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焚毀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
目錄 歷史 結構 景觀 歷史鼓樓也叫鐘樓,又名鎮(zhèn)遠樓、靖遠樓,位于張掖城中心。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碑刻記載,鼓樓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焚毀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
結構鼓樓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磚包砌,基部襯砌石條,臺頂砌有一米高的`女墻,下部四面中軸線開券形門洞。門洞平面呈十字型,與四條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門洞頂部砌5層磚券,上面嵌刻磚匾額,東為“旭升”、西為“賓晟”、南為"迎薰"、北為“鎮(zhèn)遠”。樓閣上下兩層,重檐四面懸掛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望雪”、北“居延古牧”?滴跗吣辏1668年)重建后,改為東“九重在望”、西“萬國咸賓”、南“聲教四達”、北“湖山一覽”。鐘鼓樓東南角有唐鐘一口,鑄有圖案,每層6格,上層其中3格為飛天,飛天戴花冠,袒上身,下著裙,露腳,手拿花束;中層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層6格,其中3格是青龍白虎。全鐘只有圖案,無文字,全國罕見,F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鐘鼓樓雄偉壯麗,是人們觀賞甘州現代化街景,五彩繽紛不夜城的最佳觀賞點,也是集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理想場所。游客置身于此,即可獵奇覽勝,尋古探幽,又可品茶觀景,清風隨意。讓人賞心悅目,陶然欲醉,樂而忘返。
瀘州鐘鼓樓
鐘鼓樓(瀘州鐘鼓樓)
【鐘鼓樓】相關文章:
鐘鼓樓游記作文600字04-25
介紹陜西鐘鼓樓導游詞范文09-11
《鐘鼓樓》讀后感04-25
鐘鼓樓讀后感03-09
鐘鼓樓讀后感(精選11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