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定州貢院
定州貢院
定州貢院(定州貢院)
定州貢院,是我國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封建社會選拔秀才和貢生的考場,民間稱為考棚。自明朝以來,定州隸屬真定府。
目錄 簡介 建筑格局 修繕復原 歷史科舉 收縮展開 簡介定州貢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東大街草場胡同。定州貢院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科考場所定州貢院,位于定州市區(qū)中山東路北200米,東距京深高速公路2公里。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創(chuàng)建定州貢院,匯集轄區(qū)內(nèi)文武考生應試,為考取秀才、貢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勸捐于民,展拓場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考場。之后歷經(jīng)修繕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頃,建筑面積1547平方米。主體建筑由號舍、魁閣兩組建筑組合而成。號舍以山面為正面?w在號舍南面,正中攢尖頂,兩側(cè)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觀,成為定州貢院的突出特點?w中的二層閣樓,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緊挨著號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樓是考官觀看武生比試的地方,兼做住宿用。 定州貢院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莊嚴雄偉,既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特點,又具有地方建筑的靈活性,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藝術(shù)及清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實物資料。
建筑格局貢院建筑群為坐北朝南中軸式布局,現(xiàn)保存有中軸線上文場部分的影壁、大門、魁閣號舍、大堂、后樓5座主體建筑,東西對稱的建筑形式,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坐北朝南依次為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后樓等主要建筑,東側(cè)武場區(qū)原有演武廳文昌宮、后宮等建筑,每座建筑自成院落,院落間按使用需要或多或少地建有一些附屬建筑,大門外還建有兵房,執(zhí)事儀仗房等以壯觀瞻,整個建筑布局有張有弛,富于變化,F(xiàn)保存有中軸線上文場部分的影壁、大門、魁閣號舍、大堂、后樓5座主體建筑,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進入貢院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2丈、長6丈氣勢雄偉的影壁,為當年揭榜之處。穿過三開間大門,兩棵枝干虬勁的古槐郁郁蔥蔥笑迎賓客,傳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蹕定州親手所植。 魁閣號舍是貢院的主體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九間,是考試的正式場所,可容納上百人,最南間魁閣為半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殿脊疊澀四層出檐,翹起的翼角如鳥似翼,如翼似飛,結(jié)構(gòu)嚴謹復雜,與出三檐硬山卷棚頂形式的號舍相連,構(gòu)造獨特別致。之后的大堂、后樓為考官辦公、住宿之所,構(gòu)件精雕細琢,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匠師們高超精湛的技藝。后樓又稱“攬勝樓”,登臨其上,俯瞰貢院全景,更能體味出學子們金榜題名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心情。貢院的建筑氣勢雄偉壯觀,別具一格,顯示了清代建筑風格與高超的設計技巧,行置其中,既可領(lǐng)略雄偉壯觀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當年宏大的考試場面,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歷史見證。
修繕復原定州貢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到清末一直是定州及附近地方秀才和貢生考試的地方。科舉考試被廢除后,定州貢院轉(zhuǎn)為它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地方殘破不堪。為保持貢院原有風貌,使其作為反映科舉制度的一個見證保存下來,國家文物局下?lián)軐m椯Y金對貢院進行修復,同時定州市也投入配套資金予以支持,歷經(jīng)六年對其主體工程進行了修繕。 據(jù)了解,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日前會同河北省專家組,對貢院內(nèi)的磚瓦、施漆用料、古建筑風格、復原修建等工作進行了核查驗收,對定州貢院能按照國家相關(guān)《文物法》規(guī)定復原該古建項目給予了充分肯定。至此,中國北方唯一“秀才考場”終于原貌再現(xiàn)。 目前,定州市文物部門正在進一步完善貢院內(nèi)的配套設施,并積極籌備布展前期工作。屆時,修繕復原的定州貢院將成為該市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歷史科舉清朝以來,定州隸屬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前后管轄曲陽、新樂、無極、深澤等縣。原先每逢歲科文武兩考,所居定州區(qū)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應試。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往來甚難。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jīng)請示約鄉(xiāng)紳數(shù)十人靠眾人捐款,創(chuàng)建了定州貢院。道光12年(1833年),定州牧王仲槐對已破敗不堪的'貢院籌款重修,使貢院舊貌換新顏,成為定州一景?婆e考試廢除百年,遺跡保留下的不多,在我國北方也就這一處貢院保留較為完整?婆e考試實行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取仕”的原則,體現(xiàn)了一種公平與公正。它淵源于漢,創(chuàng)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興盛于明、清,在中國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年。它直接替代和否定了漢代實行的選官察舉和征辟制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之有機會和條件當官。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jié)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后,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jié)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chǎn)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土、數(shù)百萬名舉人,對祖國的統(tǒng)一、社會的穩(wěn)定、各民族的團結(jié)和融合,對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fā)展都曾產(chǎn)生過巨大作用。 定州貢院是舉行鄉(xiāng)試和會試的地方,而且具有文武兩科考場。終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舉人227人之多。曾盛名于清未明初的馮玉祥老師王瑚被稱為天下“天下第一循吏”者,也就是23歲在定州貢院中舉后,進京考中進士的。人稱有事無事奏三本的郝浴,也是先在這里考取舉人,后又進京參加考試的。 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后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都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孫中山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稱其“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quán)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