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橫切蘋果”想到的
一個孩子問我:“老師,蘋果橫著切下來,中間是什么樣的?”我竟然不知道。孩子告訴我,那是個“五角星”的圖案。我回家一連切了三個,果真如此。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變換一下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肯定有新的發(fā)現(xiàn)!八抉R光砸缸救人”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司馬光將常人的“人離開水”的想法變成了“水離開人”,古羅馬的阿基米德利用水的浮力和物體的排水量來測定國王金冠的重量,5歲的曹沖也知道利用水的浮力來稱大象的重量。孫臏用添兵減灶的辦法來迷惑龐涓,造成撤兵的假象,而諸葛亮卻用減兵增灶的辦法,擺出增兵的架勢,院過了司馬懿,順利地撤軍千里。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一點:我們需要改變常規(guī)思維,與常規(guī)思維相對應(yīng)的是創(chuàng)造思維。在實際工作中,我嘗試以下面幾點為突破口來克服幼兒思維的惰性和一些習慣傾向的消極影響。
1.引導(dǎo)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比如,聽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孩子說:“烏龜真笨,本來就跑不快,還要和兔子賽跑!比绻@時教師說:“那是兔子太驕傲,所以烏龜先到了終點!焙⒆涌赡軙灰詾槿。如果教師說:“孩子,你說的有道理,兔子因為一時大意才被烏龜趕上了,如果他沒有睡過去,會是怎樣的結(jié)果呢?”孩子就有可能產(chǎn)生獨特的思維結(jié)果。
2.結(jié)合孩子的語言學(xué)習和游戲活動。比如,變換句型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懊髅鲝臋还窭锬米吡艘粋蘋果”可以變換為“櫥柜里的一個蘋果被明明拿走了”,或者“明明拿走的一個蘋果是櫥柜里的”,等等,讓孩子知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表達。也可以用“聽指示,反著做”等游戲來訓(xùn)練孩子的思維。如孩子聽到“向前跑”就倒退,聽到“向后跑”就前進,等等。
3.鼓勵孩子大膽提出意見,發(fā)現(xiàn)新問題。比如,孩子們就每天的散步觀察提出了意見,認為教師站在隊伍最前面講解時后面的孩子根本聽不到,而且觀察的時間太短,常常沒看明白就離開了。在孩子們的提議下,我們嘗試了“分組散步”。事實證明,“分組散步”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合作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
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思維,我們要給予幼兒足夠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在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時,應(yīng)多給予鼓勵,使他們自由自在、信心百倍地完成“創(chuàng)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