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嘆”,太息就是嘆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pǐ)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作品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放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1、現(xiàn)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
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征派和現(xiàn)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具有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chuàng)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于1927年夏天。最初發(fā)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 葉圣陶 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xiàn)在。(《望舒草序》)
人們熟知的文學史上的這段佳話,反映了《雨巷》一詩在當時的價值和影響。
就抒情內容來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調都是不高的!队晗铩吩诘统炼鴥(yōu)美的調子里,抒發(fā)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打開詩篇,我們首先看到詩人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huán)境,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
人物評價
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xiàn)代詩派“詩壇領袖”。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xiàn)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chuàng)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為了現(xiàn)代詩派的起點。(錢理群)
戴望舒詩歌中的憂郁情思為基點,詩歌中所蘊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愛情詩在表現(xiàn)愛情的隱私性以及表現(xiàn)愛情時多運用女性意象方面,明顯地受到晚唐詩人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對溫、李詩歌相思主題的現(xiàn)代連釋。同時,愛情成為詩人人生體驗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體現(xiàn)了戴望舒詩歌的現(xiàn)代性。綜言之,戴望舒的愛情經(jīng)歷是現(xiàn)代的,愛情特質是現(xiàn)代的,但他所賦予的表現(xiàn)形式卻是古典的、傳統(tǒng)的。其次,戴望舒詩歌中的悲秋主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詩人以詠秋的傳統(tǒng)題材來呈現(xiàn)現(xiàn)代人寂寞與青春煩憂的感傷情懷,加強了詩歌的審美張力。而理解隱藏在悲秋主題背后的死亡意識則能更好的理解詩歌中的憂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螢火》等詩篇,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的死亡想象與書寫方式屬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統(tǒng)。
最后,戴望舒詩歌中的田園鄉(xiāng)愁與牧歌情懷是一種傳統(tǒng)的人間情懷的流露,深具東方詩的神韻,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僅受到中國古代詩歌羈旅者形象的影響,同時尋夢者與夜行人形象又明顯地帶有西方象征主義的影響,構成了一個帶有現(xiàn)代性意味的創(chuàng)作母題。作為一位深受中西文學和文化影響的詩人,戴望舒積極尋找中西詩歌藝術的融合點,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民族的現(xiàn)代詩。戴望舒在新詩的民族性建構方面的一些經(jīng)驗和做法啟示現(xiàn)當代作家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xiàn)代中國新詩的創(chuàng)作,應該以民族文化審美心理機制為基礎,以民族精神為靈魂,來吸收外國文學的藝術營養(yǎng),建構具有現(xiàn)代這一時代特色的中國文學的民族性。
[《雨巷》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