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共賞】中國最美古詩詞賞析,以下是大學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共賞】中國最美古詩詞賞析
1.《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穴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短圃妱e裁》謂“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2.《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
3.《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稱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書,善畫,洞曉音律,詩、詞、文皆通,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李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取決于他的藝術成就。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寫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詞語言明凈,優(yōu)美,生動,在題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間詞”派鏤金刻翠,以寫艷情為主的狹窄意境,對詞的發(fā)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fā)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5.《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有名的《聲聲慢》是李清照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綜觀李清照這首寫于晚年的《聲聲慢》,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凄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經典共賞】中國最美古詩詞賞析
1.《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端{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
2.《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人。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其詩描寫細膩,音節(jié)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凈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chuàng)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清末王闿運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3.《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chuàng)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這首《月下獨酌》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后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并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向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4.《龜雖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關于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業(yè)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有開創(chuàng)之功,實在是應當大書一筆的。
本詩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時曹操五十三歲。詩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于一爐,表現了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fā)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
詩中 “老驥伏櫪”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于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辟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fā)展。
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fā)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zhàn)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