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導(dǎo)語: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莊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nóng)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xí)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僅溢于言表,更富于內(nèi)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能夠不顧一切,斷然放下名譽(yù)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于自我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蕩。當(dāng)她一經(jīng)理解弗龍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騙自我,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彼非笳鎿吹母星椋苍鴮Ω埶够f:“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于我有太多的好處,遠(yuǎn)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我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么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后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xiàn)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chǔ)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我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結(jié)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感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我選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彼梢暷前噘F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里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復(fù)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夠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bǔ)的局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處,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但是之后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yuǎn)。她內(nèi)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我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jìn)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沖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期望而活,因為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感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注定這場感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感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感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鐘情,沉迷于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zhì),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guān)系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感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rèn)識與安娜的關(guān)系,對自我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zé),并在精神上強(qiáng)迫自我進(jìn)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但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dāng)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fā)現(xiàn),原先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dāng)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后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好處。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安娜卡列寧娜》被稱為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它不僅僅反映了主人公的生活心理也反映了俄國社會面臨的問題和發(fā)展。社會百科式的作品不僅僅能從社會下層中反映也能夠由社會上層階級來表現(xiàn)。列夫·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因此對上層社會的描述也入木三分。安娜是托爾斯泰塑造的一個成功人物形象。其實在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看著它那么厚,我以為肯定是寫了安娜卡列寧娜這個女人從少女時代到成熟衰老或死亡的故事,從她初長成到墜入愛河然后經(jīng)歷各種遭遇的過程。讓我意外的是這居然是一個30歲風(fēng)韻猶存的貴婦人的故事,開篇寫到安娜的哥哥奧布隆斯基的職位就是靠他的妹夫獲得的,我頓時覺得自我是不是看錯了。安娜不僅僅結(jié)婚了而且已經(jīng)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不朽的傳奇。這不僅僅僅是因為她的獨特美麗和聰穎,她還擁有這個年紀(jì)女人所少有的單純和天真、熱情和開朗,但又不失她應(yīng)有的高貴和優(yōu)雅,不禁要為她虛度了青春時代的光陰而感嘆。她的美是由內(nèi)而外的,即使之后恨她的基蒂再見到她后都再次驚異于她的美麗,從而對她心生憐憫。
她是可憐的,不僅僅讀者這樣認(rèn)為,在遇到弗龍斯基之后她自我也意識到她沒有擁有感情的可憐之處,于是她開始了另一段感情,一段只有感情的感情。我認(rèn)為安娜在與弗龍斯基結(jié)合后把感情當(dāng)做生活的全部也是能夠理解的,然而這也是她杯具的根源。她從單純的渴望感情變?yōu)閷Ω星榈牟倏睾驼莆,她不允許感情有超出她范圍內(nèi)的任何偏差。她還能夠為感情放下她最愛的兒子,盡管很難過但她還是義無返顧。她能夠放下一切追求感情,就像一個餓了很久的人最后吃到一頓美味吃到撐,最后必須會消化不了的。弗龍斯基也一次又一次的在計劃內(nèi)被安娜所吸引,如果說安娜是天使和惡魔的結(jié)合體,那么弗龍斯基的人生也就因此而陷入因安娜悲喜交加的怪圈中。他的自殺,他在安娜死后的失常,他的快樂都因安娜而生,弗龍斯基是愛安娜的,這毋庸置疑。很多人批判安娜這個女性形象,尤其是很多男的表示不會喜歡安娜這樣的人。但是我認(rèn)為如果真的有托爾斯泰筆下這樣的安娜存在,他們也就可能變成了奧布隆斯基,他們的所謂正牌妻子就成了多莉一樣的存在。不光安娜,我認(rèn)為其實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是天使和惡魔的結(jié)合體,沒有完全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的惡徒。他們心中必須有一個點使他們變得圣潔或者邪惡。
本書的另外的主人公就應(yīng)是列文和基蒂,列文愛基蒂,而基蒂對列文的感覺也不錯;偈枪艏易钚〉暮⒆,她是上層社會中標(biāo)準(zhǔn)的貴族小姐的形象,包括在舞會上的追求完美、精致,還有在被弗龍斯基玩弄后的羞愧不堪,柔弱到病倒要去療養(yǎng)。她仿佛都是每一個男人眼中理想的妻子,說不上什么特點,傳統(tǒng)的女性什么樣她就是什么樣,她期盼著自我和列文結(jié)婚后能夠自我管理家務(wù),想象著自我想吃的糖果的時候就能夠以女主人的身份去買,而不用在受到母親的限制。她也把家管理的很好,讓列文在忙于事業(yè)和思考人生的時候沒有了后顧之憂。我認(rèn)為列文這個主角,能夠把他理解為一個男性的成長成熟的過程,他長期在農(nóng)村生活,接近自然的同時善于思考國家命運(yùn)和個人命運(yùn),也寫過農(nóng)村改革方面的書籍,他不僅僅是以地主的身份而獲益,而且理解新事物慢慢的向資本化的農(nóng)場發(fā)展,運(yùn)用新機(jī)器和農(nóng)民一齊勞動等等。但在閑暇時光他都是一個充滿哲思的人,他并不十分篤信宗教,不樂意去參加各種枯燥的宗教集會,他是一個把整本書帶到生與死的哲學(xué)思考高度的形象,在作品中不僅僅有真正的生與死,而且有一個思考生與死問題的人,他的思想斗爭就是回答了一個一向困惑人類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就是人為什么而
活?為了活著而活。
基蒂和安娜還有多莉是三種女性的代表。基蒂最為年輕,最有生命的活力,她同樣在經(jīng)歷坎坷后擁有幸福的家庭,她能夠說是其中擁有最為完滿的結(jié)局的人,也是幸好她找到了列文這樣的男人,能夠說是比較好的歸宿。她是傳統(tǒng)女性形象,她要的是丈夫的愛、孩子的健康、家庭的圓滿缺一不可。而安娜則是一個在感情上最活躍的人,她對于感情的追求大于其他的一切,她最吸引人,她的這種吸引人的東西既能夠讓別人神魂顛倒,也會讓人敬而遠(yuǎn)之。安娜在哪里都是一個發(fā)光體,她的命運(yùn)注定是波瀾或多舛的,她無法像一個家庭主婦一樣過平庸的生活。就好像此刻所說的所有美麗的女人都與眾不一樣她們中很多也不會得到一個好下場。安娜在死亡前的一段心理獨白是我最欣賞的部分,這反映了很多女性的家庭分裂的真實原因。多莉則是她們中年紀(jì)最大的,開篇就已經(jīng)為五個孩子的母親,她把整個青春毫無保留的奉獻(xiàn)給自我的家庭,她除了家庭一無所有,所以她不得不繼續(xù)和奧布隆斯基這個老好人生活。女人都被冠以母性形象出現(xiàn),而母性形象應(yīng)當(dāng)是充滿愛的,這不僅僅要愛別人,也要愛自我。盡管此刻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是客觀上不得不承認(rèn)女人和男人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女人要自強(qiáng)但又不能喪失了女性特征,生活是由萬事萬物組成的,只追求
一方面就會造成不幸的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jì)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yōu)秀作品。本書透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感情杯具,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危機(jī)而進(jìn)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述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感情幸福,卻在卡列文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莊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nóng)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xí)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這是我第二次完完整整閱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是十幾年前上高中的時候。當(dāng)時人生閱歷還太過短淺,所以完全沒看到它的驚心動魄,記憶只停留在安娜的紅杏出墻,呵呵。最近又開始迷上名著,于是我重新拿起了《安娜·卡列尼娜》,沒想到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幾乎一氣呵成看完,我讀的如癡如醉。
小說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拉開了序幕。就如這句如雷貫耳的開場白一樣,托翁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展開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其中至少涉及到了四種婚姻或感情。即,卡列寧夫婦、安娜和渥倫斯基、奧布浪斯基夫婦、列文與吉提。當(dāng)然比較最明顯的就是安娜與渥倫斯基,列文與吉提。
安娜與渥倫斯基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太太。她優(yōu)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為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為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zhuǎn)折點。與他的相遇,讓她第一次領(lǐng)略到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火熱的感情,她無法控制自我靈魂深處對于感情的渴望,于是不顧一切地同渥倫斯基結(jié)合了。兩個相愛的人最后在一齊生活了,但是這種幸福并沒有維持多久。上流社會對安娜關(guān)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她無人可談,無處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神經(jīng)質(zhì)。她害怕他會拋棄她,她總認(rèn)為他已經(jīng)不愛她了,她經(jīng)常胡思亂想。她時常限制著他的自由,這種限制把他壓得喘但是氣來。其實渥倫斯基始終是愛她的,而且始終被安娜的美麗和優(yōu)雅吸引著。但安娜的無休止的懷疑,無端猜忌,還有持續(xù)不斷的吵鬧,讓他疲憊了。他愛她,但不明白就應(yīng)如何繼續(xù)下去,他總是想逃,而這些行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后選取了臥軌自殺。
他們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對感情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價值觀也錯位,能夠說安娜的情感危機(jī)就是兩個人理解上的危機(jī)以及溝通上的危機(jī),當(dāng)然也有當(dāng)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
吉提和列文
吉提美麗、善良、溫柔,對老公列文體貼入微。雖然因為少女的單純和無知,最初喜歡上了體面瀟灑的渥倫斯基,而拒絕了鄉(xiāng)下財主列文的求婚。但當(dāng)渥倫斯基迷上安娜甩掉吉提以后,她在感受痛苦的同時,也在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好處。最后她發(fā)現(xiàn)與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相同價值觀的列文才是自我最值得珍惜的人,于是她嫁給了列文。列文是一個忠誠可靠、老實善良的人。第一次求婚失敗后,他感受到了極大的羞辱,于是重新回到了鄉(xiāng)下的農(nóng)莊,那種接近自然的地方有泥土的氣息剛割下來的青草以及廣闊的田野,這樣的地方才可能無限接近生命本質(zhì)。他熱愛鄉(xiāng)下生活。他也是一個不停思索眾多深奧問題的人物。整天思考怎樣生活才能最完美,怎樣才能讓農(nóng)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歡想象自我有個多么完美的家庭,娶一個多么美麗善良的妻子,幻想著和睦融融、溫暖溫馨的家庭,結(jié)果最后如愿了。他娶到了可愛善良的基蒂。
看到那里就覺得真是性格決定命運(yùn)!同樣是感情,但吉提和安娜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吉提對列文的愛比較寬容,并留給對方自由空間。出現(xiàn)問題時相互溝通,坦誠相對。而安娜則相反,經(jīng)常要求渥倫斯基待在她身邊,心里有話說,也不坦誠說出來。當(dāng)然兩個人的境遇也不一樣。
主觀上我是很喜歡吉提的。她處處為丈夫著想,期望他快樂,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兩個人在生活上也有很多磕磕碰碰,也有意見上的分歧,但無論丈夫表現(xiàn)如何,甚至有些地方覺得可笑,但她又癡癡愛著自我的丈夫。也許有些女人看來列文太過憨厚,心太善良,但她卻感動于他的愛心與正直,樂于幫忙人的樸實的性格。她愛她丈夫的靈魂勝過世上的一切。我真喜歡她。呵呵。
雖然主人公安娜是杯具人物,但在托翁的筆下成為文學(xué)史上最美麗且被刻畫的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托爾斯泰對細(xì)節(jié)以及對心理的描述,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細(xì)膩,生動鮮明,呼之欲出。
托爾斯泰真是最具內(nèi)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銳利。在小說中,托翁并非僅僅描述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所有行為的思想根源,展現(xiàn)人性的復(fù)雜性。真的好喜歡托翁對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探索以及對靈魂的不斷拷問。
真不愧為一部偉大的小說,真是精彩絕倫。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簡介07-26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07-21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8-19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24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英文07-25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000字06-14
列寧的名言06-13
列寧名言11-03
列寧的名言08-10
列寧的名言警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