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鬧花燈習俗在隋朝前已見于文字記載!顿Y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五載:柳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游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們便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賽燈的規(guī)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體在北周年間,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可能與佛教的流傳有關!赌P經》說,如來佛死后火化,將其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并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但還沒有明確記載是正月十五!段饔蛴洝匪f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了。 這兩個習俗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于北方的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為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余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余緒。 雖然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起源于佛教及佛事活動。但當這一習俗形成之后,其宗教色彩便漸漸淡化而成了百姓們狂歡的節(jié)日。
[元宵節(jié)鬧花燈習俗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