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養(yǎng)生觀,強調一個和字。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在《閑情偶記》中說:心和則百體皆和。和,概括了心理與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內涵。
人的身體健康,離不開精神與肌體之和、血脈與真氣之和、喜怒的變換之和、勞作的舒緩之和。與他人交,不失謙謙和氣;與自己處,不失淡淡和平。只有達到生活中的心如止水,才能保障身心俱健。
心如止水是健康的最佳狀態(tài)。試想,一個人每日處在浮躁、煩躁甚至暴躁之中,久之必情緒失調、臟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往往無法避免,但用心如止水來達到處事平和,則必須要心胸開闊,寬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jié)心志。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已年逾九旬,他的養(yǎng)生秘訣是思想大門洞開,情緒輕松愉快。只有如此,才能心如止水和在其中,高瞻遠矚洞若觀火,雞毛小事不掛心懷,心和體和統(tǒng)一平衡。由此,更可避免因憂郁而破壞了自身的免疫功能,使血流貫通,真氣舒達,一和百和,身泰壽延。
心如止水可利于我們固守正道,不為世俗利害所動。白居易在《祭李侍郎文》中說: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能在世事繁雜中豁然不驚,把養(yǎng)心、安神、怡情、悅性化作涓涓細流淌入心田,我們便可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蔥郁風景,在安然寧靜之中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