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中考語文文言文試題集錦
約不可失魏文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huì)期哉?”乃往,身自罷③之。(選自《魏文侯書》)
「注釋」①魏文侯:戰(zhàn)國時(shí)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yù),曾任西門豹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澤的官。③罷;停止,取消。
1. 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的含義。
、傥何暮钆c虞人期獵( ) ②是日,飲酒樂,天雨 ( )
、酃珜⒀芍 ( ) ④豈可不一會(huì)期哉 ( )
2.與“公將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C.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D.不復(fù)出焉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罷之。
4.這則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現(xiàn)出來的 的品德至今還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2. [2012年廈門課改區(qū)中考卷]讀有關(guān)諸葛亮的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節(jié)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垡遥菡挛淙甏,先主于永安①病篤,召亮于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绷撂槠唬骸俺几尧藿吖呻泞咧,效⑧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保ü(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tǒng)一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xiàn)出,呈獻(xiàn)。⑨[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diǎn)的詞: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 若嗣子可輔( )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3.閱讀文言文,要勤查工具書。下面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duì)“屬”字的幾種解釋,判斷哪一種解釋最適合“屬以后事”中的“屬”字。(只需填序號(hào))
屬① zhǔ。連接。② zhǔ。委托,交付。③ 隸屬,歸屬。④ 親屬。⑤ 類。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1)課外閱讀能擴(kuò)大我們的知識(shí)面,加深我們對(duì)課文的理解。你認(rèn)為[乙]段具體說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請把該句子抄下來。
。2)你最欣賞諸葛亮哪一個(gè)特點(diǎn)?結(jié)合課內(nèi)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說說理由。
3.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逼鹪唬骸按场!惫嗜酥聊翰粊,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注釋」①吳起:戰(zhàn)國時(shí)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2012年無錫卷] 1.解釋下面加點(diǎn)詞的含義。(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來,方與之食( )
、劭制渥允称溲砸玻 ) ④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與另三個(gè)不同的一項(xiàng)是(2分)( )
A.(吳)起不食待之。 B.故人來,方與之食。
C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 D.(吳)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
4.這個(gè)小故事中,吳起在為人處事上最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一點(diǎn)是:(2分)
4.王右軍詐睡(13分)]王右軍①年減十歲②時(shí),大將軍③甚愛之,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 ,錢鳳④入,屏⑤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jié)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⑥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 及開帳,乃見吐唾從⑦橫,信其實(shí)熟眠 ,于是得全。于時(shí)稱其有 .①王右軍:即王羲之。 ②減十歲:不滿十歲。 ③大將軍:晉朝大將王敦。 ④錢鳳:為王敦的參軍,助敦叛晉,后被誅。 ⑤屏:通“摒”,讓手下退出。 ⑥陽:同“佯”,假裝。 ⑦從:同“縱”。
1.在讀懂上文的基礎(chǔ)上,推敲末句橫線上應(yīng)填的字詞是( )。(3分)
A.智 B.謀 C.才 D.詐2.解釋文中加點(diǎn)的字詞。(8分)
。1)恒置帳中眠( )
。2) 右軍覺 ,既聞所論( )( )
。3)信其實(shí)熟眠 ,于是得全。( )( )
3.給文中框出的語段注上標(biāo)點(diǎn)。(2分)
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
5. 蝜蝂傳蝜蝂 蝜蝜蝂者,善負(fù)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ang二聲。昂)其首負(fù)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fù)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止至墜地死。
蝜蝂:亦作“負(fù)版”,小蟲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躓:zhì,被絆倒。
1. 用/給加框句子注上朗讀停頓:人或憐之為去其負(fù)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2.。下列句中加點(diǎn)字意思相同的是兩項(xiàng)是( )與( )。
A.昂其首負(fù)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澀 D. 為去其負(fù)3.翻譯劃波浪線的句子:蝜蝂者,善負(fù)小蟲也。
4.蝜蝂的悲劇根源是什么?用一個(gè)成語來概括。
6.不 計(jì) 人 過呂蒙正①相公,不喜計(jì)人過。初參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簾內(nèi)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④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shí)人皆服其量⑤。(選自司馬光《涑水記聞》,略有改動(dòng))
[注釋] ①呂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員。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氣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字。(3分)
、俨幌灿(jì)人過 ( ) ②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 ③是小子亦參政耶( ) ④同列猶不能平( )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對(duì)象是誰?請用直線對(duì)應(yīng)連接起來。(2分)
、儆谐坑诤焹(nèi)指之曰 A.同列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③不問之何損 C.呂蒙正3.翻譯:時(shí)人皆服其量。(2分)譯文:4.請簡要談?wù)勀銓?duì)“不計(jì)人過”的看法。(3分,有創(chuàng)意加1分)
7.誡子書《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不能勵(lì)精,險(xiǎn)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shí)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1.選出下列“以”中意思與其它三項(xiàng)不同的一項(xiàng):( )
A.靜以修身 B.非淡泊無以明志 C.寡人欲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D.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2.本文作者就哪幾個(gè)方面進(jìn)行了論述?
答:3.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4. 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dāng)存高遠(yuǎn)”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答:8.南轅北轍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背荚唬骸榜R雖良,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呱!
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
1.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2分)
A. 今者臣來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駕 北面:向著北方;面向北方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處2.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為現(xiàn)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歧路亡羊(10分)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說符》)
1.解釋下面加點(diǎn)的“之”字。(2分)
(1)楊子之鄰人亡羊 之:(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2.補(bǔ)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譯。(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譯文:3. 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gè)什么道理? (2分)
10.月攘一雞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比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選自《孟子》)
注釋:①攘:竊取,偷。 ②君子:這里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
1.解釋下列加點(diǎn)字。(4‘)
。1)是非君子之道 (2)請損之(3)以待來年然后已 (4)或告之曰2.選出與“以待來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 ( )(2分)
A、欺速已矣 B、懼其不已C、可以已大風(fēng) D、此印者才華,則第二板已具3.翻譯:(2‘)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4這個(gè)故事啟示我們 (2分)
11.樊重樹木(樊重)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shí)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xiāng)閭。外孫何氏,兄弟爭財(cái),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h中稱美,推為三老。年八十余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shù)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wù)呓詰M,爭往償之。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1. 找出兩組意思相同的詞,并指出它們在文中的意思:(1) 與 文中的意思(2) 與 文中的意思2.下列句中的“之”與“時(shí)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悵恨久之 B、何陋之有C、親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外孫何氏,兄弟爭財(cái),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
【中考語文文言文試題】相關(guān)文章:
中考語文必背文言文10-17
高考語文文言文模擬試題07-03
中考語文文言文考試要點(diǎn)07-10
中考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2)09-08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模擬試題05-30
高考語文文言文模擬試題(2)05-28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xí)及答案10-08
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題練習(xí)及答案08-26
甘肅定西中考語文試題答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