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橋 -資料
在楊村街北面三里許的太平江上,有座建造奇特的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它緊聯(lián)嵐嶺嶂和水口嶺,這就是龍南縣重點保護的文物之一“太平橋”,太平橋
。太平橋有古今兩座,古橋即上橋,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在現(xiàn)橋的上游百余米處,今僅存蝕空斑駁的.橋址。下橋重建于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這就是現(xiàn)在的太平橋。
太平橋的始建與王守仁(陽明)“平三氵利 ”有關。明正德元年(1506年),粵贛邊境有支農(nóng)民起義隊伍,以池大鬢、池大升為首領,駐營于距楊村約四十華里的氵利 頭(今廣東省和平縣氵利 源鄉(xiāng))。在其影響下,正德七年(1512)年,龍南縣境內(nèi)邊有小股農(nóng)民起義事發(fā),以黃秀魁、賴振祿、徐永富、鐘萬光、藍斌等為首領,在龍南各處迂回活動。后來兩支部隊合并,擴大到五千余人,常夾攻信豐、安遠、龍南等縣,力擊封建統(tǒng)治,威震朝廷官吏;噬侠樟罟佘娺M剿多次,終難撲滅。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贛巡撫,調(diào)遣兵力,坐鎮(zhèn)龍南等地指揮進剿,于次年正月,連破上中下三氵利 ,斬首兩千多級,殘部逃奔九連山,也被追擊擒斬無遺,于是在氵利 建和平縣。太平境內(nèi)賴振祿、徐永富等部,同被剿滅。王守仁為紀念“勝利”,在太平江水口處建太平橋。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這是古太平橋的由來。
在古橋之下十余米處的江中,顯現(xiàn)出一塊巨大的奇石,形同臥伏的水牛,鄉(xiāng)民視為神牛,
資料
《太平橋》(http://www.msguai.com)。傳說它能隨著洪水漲落而浮沉,夜間還會到廣東省連平縣的上坪尋食禾麥。當?shù)亓鱾髦皇自伿T姡娫疲骸翱上Ы呉皇菖,迄今不知幾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動,細雨霏霏作漢流?v多嫩草難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過往君者牽不起,天地為欄夜不收。”經(jīng)人賦詩,神牛更神奇了,可是,后來廣東一位行家(風水先生)又愜惻評說:“牛要在欄內(nèi),怎可在欄外?神牛在橋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橋上,保得太平旺!鄙衩孕母[的鄉(xiāng)民,便幾經(jīng)醞釀,于是在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以族正賴懋杰為督理,廣為集資,興師動眾,鳩工建筑,在石水牛下游100余米處,重建一座太平橋。據(jù)說,還為這只石水牛配對,又精鑿細雕一只石水牛牯,至今仍放置在楊村鎮(zhèn)車田村老圍門口。重建的太平橋,造型奇特,用工精細,四拱重疊組合,分磚木和磚石雙層結構,全長50米,面寬4米,通身高17.2米。下層兩孔三墩,以精磨花崗石為料,桐油、石灰、紅糖、糯米漿為灰漿,精工砌筑而成。拱跨分別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層有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資以覽勝和憩息。側面大拱磚8.4米,高8米,拱肩落于下層兩拱的拱頂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墻厚1米,小拱之上有賴懋杰手書剛勁有力的“太平橋”三字。亭頂四周以三耙飛檐相襯,橋中專兩岸,宛如長虹,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建橋經(jīng)費來自通堡緣款,經(jīng)辦者必須廉潔自律,不得私吞分文,吞則誓將絕后。大 橋落成后的余款,兌換成金條,窖藏橋體,意即留給后人修橋之用。有句窖語“三箕柴撒燒千年”即喻金條。據(jù)傳此窖于八十年代間被人秘密取走,未遂古人心愿。
太平橋的建成,給行人留下了方便,也為楊村增添了一處勝景,它以其動聽的傳說,壯美的雄姿聞名遐邇。并吸引了不少港、澳、臺及美國游客考察和瞻仰游玩,領略古人的才智風騷,激勵后人的學習熱情。1983年太平橋被列為龍南縣重點保護文物,豎立石碑,以昭后人
【太平橋 -資料】相關文章:
1.杜牧資料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