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海峽導報》報道 近日,廈門大學兩位教職員工的戀情被一名當事人7月1日在網上曝光后,因男女雙方年齡和身份差距,被冠以“畸戀”名義引發(fā)廣泛關注,
廈大“師生畸戀”:人的本性使然
。另一名當事人微博回應稱已提起法律訴訟。兩位當事人,女方石某系廈門大學守寡女副教授,年已48歲,男方鄒某在網帖中自稱是廈大的已婚博士生,30歲。鄒某網帖中大量曝光兩人交往細節(jié)和女方照片,以“潛規(guī)則”為噱頭,言辭大膽露骨。原帖點擊量已超過57萬,留言回復超過2000條。
石某于7月8日晚開通微博,對此事做出正面回應。石某稱,本不愿以這種極端的方式把原本兩個人的私密事情見諸公眾,也不想對簿公堂,但是隨著網絡和媒體的傳播,已嚴重危害本人聲譽,并對廈門大學造成影響,因此提起訴訟,追究對方法律責任。
消息傳出,網上質評甚囂塵上,各種觀點皆有。有站在道德制高點進行行為批判者,有持“關我鳥事”的無所謂者,有持平靜之心泰然處之者。
對于師生戀這種現(xiàn)象,歷史上生活中屢見不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魯迅與許廣平、沈從文與張兆和、余秋雨與馬蘭,以及楊振寧與翁帆。但是,這些典型代表均以男大女小為特征,而廈大的師生戀雙方是女大男小,所以會引來更多詬病。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廈大的師生戀事件,從當事雙方的角度看,在雙方未發(fā)生爭執(zhí)與矛盾以前,并未有何不妥,管理資料
《廈大“師生畸戀”:人的本性使然》(http://www.msguai.com)。貼上“畸戀”的標簽,是公眾解讀使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無論師生戀情,還是年齡有差距,都可以產生愛情,在人之本性中可窺一斑。
首先,無論是教授還是博士,其本質上還是一個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和感情滿足方式。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觀點,男人始終存在著“戀母情結”,無論他是否表現(xiàn)出相關的行為方式和選擇,這種情結一直伴隨左右,一般人沒有表現(xiàn)出來,只是這種情結被壓制或沒有得到滿足的機會。與男女師生戀一樣,女性選擇年長的男老師做為戀愛對象,則是“戀父情結”的反應。
其次,在老師和學生的接觸中,很容易產生某種異樣的情感。教師在學生面前,保持著良師益友的形象,女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會讓男性感到無比溫暖,是母愛的另一種體現(xiàn),學生往往在情感上對老師產生某種依戀。針對成人師生,共同關注的話題和語言體系,志趣相投,會有知音般的感覺,加之經常性的接觸,都是構筑彼此愛情的基礎。
再次,一些中國人的婚戀觀不是某種單一思潮的產物,有壓抑多年的古老欲望的釋放,有西方某些社會觀念的移植,也有社會轉型的催化作用。當情感與欲望沖破了角色的束縛,學生與老師的身份便不再是障礙。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把自我的幸福感情放到重要位置,幸福感至上,即使對象是老師也持無所謂態(tài)度。
最后,不得不指出,當人們變得急功近利時,目的決定著行為,左右著情感,于是就有了為了目的的愛情,師生戀也不例外。即使正常的男女愛情,也很少排除現(xiàn)實利益的考量,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
所以說,廈大“師生畸戀”,實則不是畸戀,而是人的本性使然。
延伸閱讀:
廈門大學“師生畸戀”,戀在哪里,畸在何處?
從廈大師生戀說起:畸戀與愛情,本質有何不同?!
轉載請注明www.psycofe.com及本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