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遠離管理一線,卻沒有遠離對市場對研發(fā)的監(jiān)控,經常有課題組找我匯報進度找感覺,
重視研發(fā)中的“倒霉事”
。最近一次聽他們匯報中,當他們說到課題進展到什么程度,解決了什么問題,取得了哪些成果時,我覺得少了一樣東西,當時就問他們:為什么沒有專題匯報可能出現的問題點災難點?在做設計時有沒有把市場上將來可能的隱患點想進去?有沒有征求市場兄弟部門對產品反饋的改進點?有沒有站在客戶需求的角度上多想幾個“萬一”?如果不把“倒霉事”列出然后討論解決方案,今后就不要作匯報。把“倒霉事”想在設計中,這是我們“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一個體現。企業(yè)之所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對自己如此苛刻,是因為市場上來不得半點虛的。曾經我們吃過許許多多虧,“倒霉事”想得少造成新產品在市場推廣不利,耽誤市場時機不說,市場上的退貨也造成財產損失,影響市場對新品的信心和信譽。把“倒霉事”想在設計里是我們積累出的研發(fā)思想,市場小批量驗證是必須的,但那是后事,第一步驗證工作要提前在腦袋瓜里,圍著課題想“倒霉事”想到的越多,跟著的解決方案才越詳細,做出來的產品才能有備無患,才能更經得住市場的檢驗,讓下序的營銷人員游刃有余。為了能使好的新品成
“搶手貨”,讓銷售人員搶著賣,就得多在設計上下功夫,多向市場做調研想“倒霉事”,多在虛擬市場上演練,寧可在設計上“慢工”,也要做無隱患的“細活”,
管理資料
《重視研發(fā)中的“倒霉事”》(http://www.msguai.com)。想“倒霉事”的做法能將隱患消除在萌芽,這種思想不僅僅只對研發(fā)很重要,對于營銷、財務、策劃、行政管理等等崗位都適用。每做一個預案,每做一個策劃,每做一個計劃,都要想到“倒霉事”,都要有相應的解決措施。我們想想,如果在做事情之前把“倒霉事”都想到了,防患于未然了,那產品中還哪有“倒霉事”?做事還哪有危機?這得減少多少犯錯誤的成本,得少交多少犯錯誤的學費!這樣做的效率反而是一種提高。所以與其說想“倒霉事”的方法是一種程序和做事的標準,倒不如說是一種習慣和文化。
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電子郵件:hmbk51@163.com
關于作者:
黃鳴: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18年前,從石油專業(yè)轉向致力于太陽能研究,為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奔走呼吁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議案發(fā)起人,志愿畢生精力投身于節(jié)約型和諧社會的建設,立志做可再生能源吶喊者,能源替代實踐者,子孫利益代言人。聯系方式:hmbk51@163.com查看黃鳴詳細介紹 瀏覽黃鳴所有文章 進入黃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