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鵬教育學
教育學
第一次作業(yè)
一 名詞解釋
1、教育測量
教育測量就是對教育的特征、屬性及其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的定理描述,它主要用于對學生的精神特性進行數量化測定。具體來說,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yè)成績、興趣愛好、思想品德、身體素質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許多問題的數量化測定。
2、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本世紀50年代出現于美國的一種綜合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它由教育學教授伊德;特朗普創(chuàng)立。它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起來,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首先,由優(yōu)秀教師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大班進行集體教學,然后在15~20人組成的小班里開展研究討論,最后由學生個人獨立自學、研習、作業(yè)。這種形式把教學時間進行了劃分,大班上課占40%,小班討論占20%,個人自學占40%。
3、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是建立適宜課堂環(huán)境、保持課堂互動、促進課堂生長的歷程。其中,建立適宜課堂環(huán)境是課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課堂互動是課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進課堂生長是課堂管理的最終目標。
4、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一般來說就是承認、重視并堅持主體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 西方哲學自希臘哲學發(fā)端以來就確立了它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學以致知,以知識作為把握其對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以及認識論就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傳統觀念或基本學科。與此相應,主體性的問題也就成了它的基本問題之一。然而,盡管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重要問題,不過它真正脫穎而出,為哲學家們所重視,卻主要是近代哲學以后的事。因為古希臘哲學家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尚未脫離樸素性和直觀性,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主體性的問題。隨著近代科學的進步,人類的知識領域迅速擴大,并且向更深的層面擴展,認識論的問題成了科學和哲學的當務之急。相應于近代的啟蒙主義,主體性原則終于成了哲學的基本原則。
二簡答
1.簡述現代社會教育的共同特征
答:第一、不斷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聯系社會,教育性質具有生產性。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
第三、學習內容極為豐富,教育內容具有開放性。
第四、重視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現終身化。
第六、重視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具有國際性。
第七、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教育具有科學性。依靠教育科學指導教育實踐,遵循規(guī)律成為現代教育活動的基本理念。
2、簡述潛在課程的特點
答:(1)影響因素的彌散性。潛在課程所涵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具體涉及學校內部正式課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實施過程的潛在性。潛在課程的各種教育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不明顯的、間接的。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有意無意之間接受某種影響,而且影響又是比較持久的,是潛移默化的。
(3)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潛在課程中的眾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學生的身上產生不同的影響,學生往往按照自己的興趣、態(tài)度、愛好和學識,自覺自愿的接受某種因素的影響。
(4)學習結果的非學術性。潛在課程的學習結果更多的是興趣動機的激發(fā),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覺的發(fā)展等。這對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
3、簡述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
教學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wěn)定性、必然性。教學規(guī)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guī)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
品德和思想教育。
(3)發(fā)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fā)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4、簡述文化與教育的關系
答:首先,社會文化影響著教育。一是文化作為教育的內容,影響教育內容的狀態(tài),影響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二是文化影響教育的模式、方法與手段等,特別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內容選取、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顯著差異。
其次,教育對文化的作用是巨大,既可以通過對文化的傳遞、發(fā)展、交流、整合,而促進文化的發(fā)展;也會因為教育不當而導致文化的扭曲、缺失,甚至中斷。
三、論述題
1、結合實際論述教學與學生發(fā)展的關系
答:教學與發(fā)展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正是這對矛盾的存在、運動,推動了教學的發(fā)展,成為教學過程運行的原動力。我們這里說的發(fā)展包括學生身心兩方面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存在沒有教學(指學校教學)的發(fā)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發(fā)展因素的教學。教學與發(fā)展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校教學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圍繞這一目的的實現來進行安排。
(2)教學受制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異性等普遍規(guī)律,處于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身心發(fā)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個別差異,教學活動必須與之相適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學活動才會有效和得到成功。
(3)教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學受制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要以學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及特點作為基礎,并與之適應,但是教學不只是消極的去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它還可以積極的促進和引導學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良好的教學工作,對于人的發(fā)展可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次作業(yè)
一、名詞解釋
1、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2、《學記》
《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秾W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秾W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3、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單一的、典型的個體為具體研究,通過對其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發(fā)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積極的教育和改進措施,促進研究對象發(fā)展的一種研究方法。
4、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之中,為使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繼續(xù)提高、不斷獲取反饋信息,以便改進教學而進行的系統性評價。它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目的是為了找出教師工作中的不足,為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二.簡答
1、簡述轉化后進生的方法
答:(1)找準原因,對癥下藥。要使后進生的個別教育工作取得實際效果,就必須調查研究,掌握后進生的特點,找準導致他們暫時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2)尋找閃光點,增強自信心。自尊心的滿足和自信心的樹立對推動后進生的進步至關重要。老師要注意鼓勵后進生,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和表揚,讓他們得到尊重,重拾信心。
(3)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教師要主動親近后進生,用愛感染他們。講道理要深入淺出,結合學生身邊的實際情況,使他們感到真實可信,從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4)抓住時機。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轉變時機。教師要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勇敢沖擊。
(5)注意反復,堅持不懈。后進生的個別轉化教育是長期性的工作,進步過程也不會都是直線的,教師要有耐心和決心,幫助后進生不斷進步。
2、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教師勞動對象、手段、產品的特殊性,使得教師的勞動具有了一系列的特點。
①復雜性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表現為教師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投入更多的時間,消耗更多的精力來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
②創(chuàng)造性
教師勞動的這一特點表現為: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教育教學方案,并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準確地調整教育教學方法與進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③示范性
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是指教師的學識、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對學生產生影響并受到學生嚴格監(jiān)督的特性。
教師勞動的這一特點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1)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
(2)教師勞動手段所具有的示范性特征。
④個體性與集體性
教師的勞動基本上是以個體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不能像在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工人那樣,被組織在“一條龍”式的機械設備中進行。教師雖然也有規(guī)定的工作時間,上課時間與地點是事先確定的,但是備課的質量、教面的情況,不是哪一位教師單獨勞動的結果,而是以教師為主的集體勞動的結果。
⑤時空無限性
教師的勞動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的勞動不能機械地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隨意中斷,因此就沒有明顯的上下班界限,沒有限定的區(qū)域范圍。
⑥緊張性
教師的勞動是生理能量消耗較小的非繁重勞動,但卻是心理能量消耗較大的緊張性勞動。
3、簡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首先,導向功能。教育的導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終歸宿,它為整個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
其次,選擇功能。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目的決定了對人的素質要求上的選擇。
再次,評價功能。教育目的既為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是檢驗、衡量、評價全部教育活動最終結果的依據和標準。
第四,激勵功能。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未來發(fā)展結果的一種設想,它立足現實并指向未來,具有一定的理想性,這決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勵功能。
最后,協調功能。在教育活動內部,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因素更呈現為一種多層次、多種類的復雜系統。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素質,應該把如上各種因素統一協調起來,使之形成一種合力。
4、簡述新型課程管理的建構
答:(1)課堂管理目標的確定,任何有效的課堂管理都是從明確目標開始的。
(2)課堂管理的環(huán)境建設,課堂管理的環(huán)境建設包括有形的物質環(huán)境建設和無形的心理環(huán)境建設兩個方面。
(3)課堂管理手段的運用——溝通:溝通是信息的交換。良好的師生溝通是課堂管理產生效能的關鍵。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溝通這一管理手段,采用簡單、有效的圖像、符號等作為載體,使溝通貫穿于整個管理過程當中;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保持一種真誠、信任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溝通;此外,教師還要主動積極地創(chuàng)造利于溝通的良好氣氛,并對學生的溝通行為做出及時的反饋。
(4)課堂管理有效進展的保證——激勵:激勵的方式有利用物質剌激作為鼓勵手段的物質激勵;有利用精神因素作為鼓勵手段的精神激勵;也有利用人際間的情感聯系作為鼓勵手段的情感激勵。教師要善于綜合利用這三種激勵方式,使其產生有效的效果。
三、論述題
1、論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答: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從廣義上說,教育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是一種經過有目的'地選擇和提煉的特殊環(huán)境,這就決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育,特別是學
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專門培養(yǎng)人的活動。它能根據一定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選擇適當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對人進行全面的教育和訓練,使人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第二,教育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學校教育是在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嚴格制約下進行的,它保證了教育、教學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發(fā)展所需要的一切時間和空間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內,使教育、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同時,學校教育又具有系統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既考慮了社會發(fā)展對人才規(guī)格的需要,又考慮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這樣就保證了人才培養(yǎng)的高效率和高質量。第三。學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進行的。學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組織起來的,它是比較完整的組織機構,又有經過教育和訓練的專職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對人身心發(fā)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響人的條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據個體的遺傳素質,有意識地發(fā)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使先天的遺傳素質向有利于身心成長的方面發(fā)展。教師通過有意識地鼓勵神經類型弱、反應遲緩、膽怯、積極主動性差的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經;卮鹛釂,來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他們逐漸變得活潑、主動。第五,教育能對各種環(huán)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預定的目的選擇和提煉有利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發(fā)展的因素。學?梢园褜W生組織起來開展有教育意義的集體活動,以使他們免受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
可見,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萬能論”的觀點,認為人的發(fā)展完全是由教育決定的。17世紀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紀德國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敖逃f能論”對教育作用的高度評價,對認識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把教育視為人的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為人的發(fā)展并不是單純由教育決定的,而是各種條件綜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實踐活動的結果。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只是相比較而言的。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果沒有遺傳為之提供相應的生理前提,沒有環(huán)境的積極配合,沒有社會發(fā)展作為物質基礎,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調動,教育要發(fā)揮它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次作業(yè)
一、名詞解釋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的質量和規(guī)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guī)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是從科學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3、非指導性教學
非指導性教學是由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所倡導,是羅杰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根據這種教學思想教學活動應把學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學生的“自我”看作教學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圍繞著“自我”進行!胺侵笇越虒W”具有如下特點:1、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一種接受的氣氛;2、圍繞著發(fā)展個人的和小組的目標而進行;3、教師的角色應不斷變化。這種教學方式對我國當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4、《大教學論》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著《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反對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系統闡述適應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教育觀點,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內容和途徑。提出教學必須“遵循自然”,并論證教學的“簡易性”、“徹底性”、“簡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則。為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
二、簡答題
1、簡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教育本質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2)在課程方面,杜威以其經驗論哲學為基礎,提出了“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習的課程理論。為了使教學適合兒童生長、發(fā)展的特點,杜威主張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學方法方面,杜威非常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他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他所強調的思維方法也叫思維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強調的從
做中學的方法具有鮮明的啟發(fā)教學的特點:首先,注重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其次,注重發(fā)現式的學習方法;再次,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論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杜威把學生民主素質的養(yǎng)成視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他主張用新個人主義替代舊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一致。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杜威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主張道德教育必須給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他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 “教育過程在他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薄敖逃褪巧L;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边@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論。
2、簡述教師應當具備的素養(yǎng)
答:作為合格的教育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思想品德修養(yǎng)。具體言之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對教育事業(yè)的獻身精神、尊重與熱愛學生集、集體協作精神、為人師表等。
第二,知識結構。具體包括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
3、簡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理論的實踐工作,不斷探索自己的教育理論體系,是19世紀中葉和末葉“赫爾巴特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第一個試圖把教育建立為一門科學的理論家,也是最早將教育建立在心理學體系上的教育家,其主要的教育思想有:
(1)教育目的: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有美德的人,培養(yǎng)有完善道德的人。他的教育目的分為可能之目的和必要之目的,前者指的是對一個人將來可能從事何種職業(yè)而言培養(yǎng)其某些方面的能力和興趣;后者指的是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
(2)培養(yǎng)兒童的多方面興趣:赫爾巴特把“多方面的興趣”看作是教學的基礎,認為這是教學的直接目的;是傳授新的知識、形成新觀念的基本條件;也是充分的知識訓練的結果。
(3)“形式階段”理論:即“明了”、“聯合”、“系統”以及“方法”四階段。
4、簡述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答:布魯納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論教學的任務和原則。在布魯納的教育思想里,幫助或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個中心課題。關于教學原則,布魯納曾強調以下四條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第二,關于課程和教學方法,布魯納以結構主義觀點為指導,論述了以“學科基本結構”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問題。所謂的“學科基本結構”就是指某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定義、原理和原則等。如何根據“學科的基本結構”來設計課程呢?布魯納提出了兩點主要要求:應重視基礎課的改革;要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之與學校里不同年級、不同水平的學生的接受能力配合起來。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主張“發(fā)現法”。按布魯納的話說:“發(fā)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
三、論述題
1、談知識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答:(一)知識經濟對宏觀層次教育價值的影響
宏觀層次教育價值表明的是教育與人類社會及個體發(fā)展的關系,它具體表現為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系、教育與個體發(fā)展之間的價值關系兩種類型。一方面,知識經濟提升了知識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價值,知識與社會、與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緊密相聯系。社會擁有知識,才能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個人擁有知識,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因此,知識的價值不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實在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實在的綜合國力。這就加強了社會主體與個體主體對知識的需求。教育是生產知識、傳播知識、滿足社會與個體對知識需求的重要途徑。因而,教育的價值也就得到提升。成為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知識經濟提出了普遍提高人們智力發(fā)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強了個體主體對自身智力發(fā)展的需求。教育也是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其價值也同樣得到提升。在宏觀層面上教育價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實踐中,則表現為教育將普遍地受到人們的重視,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會重視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的主要選擇,教育戰(zhàn)略地位觀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由于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中對人們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發(fā)展將會出現明顯的分化。與知識生產、知識創(chuàng)新相適應,教育將更加專門化,強調英才教育,重視天才的培養(yǎng)。與知識的分配和使用相適應,教育將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識的生產和使用的目的都是為了經濟利益。因而,教育的專門化和全民化都將與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緊密聯系。
但是,知識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識的經濟價值,對人們智力發(fā)展水平的要求也是為了最終取得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利益是知識經濟的本性。因而,在宏觀的教育價值層面上,就社會主體而言,它實際強調的是教育的經濟價值;就個體主體而言,它實際強調的是教育的生存價值。這反映到教育實踐上就可能會出現兩種片面性。其一,片面強調教育的經濟屬性,如
片面追求教育的經濟利益或片面強調能獲取經濟利益的知識的生產和傳授,而淡化(忽視)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屬性,從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識經濟的旗幟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強調個人為了經濟目的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作為社會需要的全面發(fā)展。人的素質高低與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關,知識創(chuàng)新依賴于人的創(chuàng)新的素質。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質都能帶來經濟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培養(yǎng)人的全面素質,就不符合經濟利益的原則。這就有可能促使人們把有限的教育資源僅僅用于與經濟有關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人的其他素質的發(fā)展。
(二)知識經濟對微觀層次教育價值的影響
教育價值的微觀層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人與人和人與物之間的價值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體現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為主客體的價值關系。在這個關系中,學生作為價值主體的一方面是更為主要的,可以說,在微觀層面上,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實現學生主體的發(fā)展。因而,在學生成為價值主體的關系中,知識經濟的兩個變化將會轉化為學生主體對新知識的追求和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教育者要滿足學生主體發(fā)展的這種需要,就必須更新觀念,不斷地掌握新知識,發(fā)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反映到教育實踐中,未來的教育者將成為一個學者、研究者與教育者三結合的新形象。終身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成為未來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斷地學習、研究以實現自我更新,將成為教育者的一項日;顒印
在人與物之間的價值關系上,知識經濟對于作為滿足人的發(fā)展需要內容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知識經濟強調知識的生產和使用,強調工藝性的、可操作的知識,這就帶來了兩個直接的結果:一方面是知識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知識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識迅速陳舊過時,任何一種新知識如果不及時投入運用,而象以往那樣作為“祖?zhèn)髅胤健北4,那么它很快就會被其他的更新的知識所取代,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命力。這樣就導致了兩種教育影響。其一,要求不斷地更新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更新表現教育內容的載體和方式。教育內容的不斷更新,甚至是迅速更新,將會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在自身的發(fā)展中面臨著更為緊迫的穩(wěn)定與更新的價值選擇,人們將改變以往在穩(wěn)定中尋求教育發(fā)展的觀念,而趨向于更新的價值追求,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實現教育的發(fā)展。教育更新與教育發(fā)展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同義語。其二,在過量的信息面前,教育內容也可能面臨無所適從的困境。教師與學生在各種信息中疲于奔命,使得教育的方法難以探索,教育的科學性和規(guī)律性難以保證。因而,教育內容的選擇、課程的改革仍將是教育改革中的關鍵和難題。
第四次作業(yè) 一、名詞解釋
1.活動課程
亦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是與學科課程對立的課程類型。它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因此,活動課程也稱動機論。 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發(fā)揚了這一思想,杜威的課程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2、班級授課制
答: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制度。
3、課程
答: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yǎng)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4、循序漸進與適度超前相結合的原則
答: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運動負荷等的順序安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適度超前的原則是指既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又要考慮合理性、可操作性。
二、簡答題
1、簡述《學記》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學原則
答:《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主要教學原則有:
①預防性原則:“禁于未發(fā)之謂預”,即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采取預防措施。
②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即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生適時而學,教師要適時而教。否則就會“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學”。
③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即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順序。
④學習觀摩原則:“相關而善之謂摩”,即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
⑤長善救失原則:“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
⑥啟發(fā)誘導原則:“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學要注重啟發(fā),不能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 ⑦藏息相輔原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即是說既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
2、簡述班主任的教育機智
答:班主任的教育機智,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實踐中,面對突發(fā)情況,能夠透過紛繁的表面現象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正確而迅速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手段,班主任的教育機智,歸結起來,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班主任的教育機智,是其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能力達到嫻熟地步的表現,是智慧、理智、膽識和意志四者的獨特結合和巧妙運用。
二是,班主任的教育機智,是對平時積累的教育經驗深思熟慮的結果。如果沒有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的長期而深刻的了解,如果沒有把握所帶班級學生的心理脈搏,班主任就不可能當機立斷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是,班主任的教育機智,是其職業(yè)的特殊要求。一個班主任必須具有高度健康而穩(wěn)定的情緒,他應當有能力把自己個人不健康的情緒消除在情感之外,他必須高度重視自己言行的后果。因而,講求“教育分寸”并做到恰如其分,是教育機智能否得以有效發(fā)揮的關鍵。
3、簡述新課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課程不僅在目標上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即人格的健全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明確的強調,而且在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實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方面,作了很大的調整,為新的課程目標的實現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有了實現的基本條件和現實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①課程內容的生成性: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多方面進行了變革,隨著課程制度由專注走向民主,課程內容也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
②課程實施的開放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轉變教學觀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學看成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新的教學觀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要求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加強實際運用的訓練等,教學場所由課堂向課外更廣闊的空間擴展。
③課程評價的發(fā)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評價的價值取向上從只考慮目標取向轉變?yōu)閺娬{過程取向。其次,評價方式的改變順應了當前課程評價的發(fā)展方向。
④課程資源的廣泛性:課程資源的廣泛性,它不僅是教材,也不僅限于學校內部,它涉及學生生活、學校、社會、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課程實施、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和實現教育目的的教育資源、它彌散在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
4、簡述教育評價的功能
答:教育評價的功能主要有: 1)診斷教育情況;2)改進與形成性功能;3)區(qū)分優(yōu)良和分等鑒定功能;4)激勵功能;5)引導教育改進;6)監(jiān)督管理。
三、論述題
1、結合現實試論述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教育影響
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觀產生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觀包括:教育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教育三層。
通過教育立法促進教育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主要是通過教育立法,促進教育持續(xù)、穩(wěn)定、平衡、協調地發(fā)展。包括完成教育立法、制定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選擇科學的教育指導思想、確定可行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建構合理的建議結構體系、安排合理的教育內容、實現教育過程的優(yōu)化、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師隊伍、教育過程實施依法治教等方面。
學校要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教育---為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要圍繞學生的發(fā)展而進行設計,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軸,根據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提供相應的教育,特別是使得學生能夠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享受、學會工作、學會交往、學會做事;通過教育使得學生成為自我發(fā)展的主體,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發(fā)展自己;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打下全面的發(fā)展基礎,教育學生學會學習,樹立終身教育觀念,使得學生能夠為適應職業(yè)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地學習。
社會要個體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推進教育終身化——學校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才是促進人類個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
第五次作業(yè)
一、名詞解釋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各級各類的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guī)則。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機構和組織的體系;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機構與組織體系賴以存在與運行的一整套規(guī)則。
2、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設計就是在教案的基礎之上,加了一些學情分析、教學環(huán)境分析、設計的教學思想理念、課后說課反思等欄目。是講完課之后的東西,是為了給別人看的!不是平日課前的、只是為了提醒自己講課的、提綱攜領的思路方案。即:課時計劃,或叫做“教案”。
3、循序漸進與適度超前相結合的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運動負荷等的順序安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適度超前的原則是指既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又要考慮合理性、可操作性。
4、校本管理
就是以學校為本位或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強調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學校成為自我管理、自主發(fā)展的獨立法人實體,從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簡答題
1、簡述教育目的的結構
答:教育目的的結構即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從這個角度看教育目的,它一般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對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的身心素質所做出的規(guī)定。具體言之即是規(guī)定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素質。第二部分即對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的社會價值做出規(guī)定,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應當為什么樣的社會服務,應當符合什么階級的利益,也即是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問題。
2、簡述教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
答:教育學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與其他學科一樣經歷了一個由思想萌發(fā)到確立學科意識再到系統發(fā)展的較長時期,主要分作三個階段:
①前學科階段: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經驗的總結與積累。早期的教育學家根據其教育實踐,從不同層面進行論述,提出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這些思想散見于哲學的、倫理的、政治的論著和學說中,尚未能構成完整的、系統的體系。
②教育學學科的獨立階段:在文藝復興運動后的近代歐洲是教育學理論產生發(fā)展和不斷完成的階段。這一階段發(fā)展起來的教育學理論可稱為經典教育學理論。
③教育學的系統化階段:19世紀以來,教育學在發(fā)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別,經歷了新的分化和改組出現了新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跨學科特點、研究的細化、研究的多元化。
3、簡述教育屬性的內容
答:人們從教育的歷史事實、現實存在中抽象出諸多教育屬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產性。第三、教育的歷史性。第四、教育的繼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第六、教育的長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
4、簡述合理的課程結構應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①注意各種科目,類型課程的配合,追求課程結構的平衡性,整體性;
②設置核心課程,夯實工具學科,強調基礎學力;
③加強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滲透,走課程綜合化的道路;
④重視科學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加強職業(yè)技術教育,推動課程結構的現代化。
三、論述題
1、結合現實評述教育的功能
答: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教育之所以成為人類社會所必須的活動,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兩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功能
人類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依賴于兩種最基本的生產,一是社會物質生產,二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這兩類生產都離不開教育。一般來說,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它是人類延續(xù)、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橋梁,具有起著整個社會的不斷“擴大再生產”的作用。
(2)、教育的社會功能還表現在溝通社會各方面、世界各國的橫向聯系上。
(3)、在階級社會中,教育還有著有利于統治階級地位的鞏固和加強上。
(二)具有影響個體發(fā)展的功能
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諸方面都可能產生影響,從人類發(fā)展的總體來看,教育的影響是正向的,具有促進作用,從人類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或個體來看,教育的影響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教育對社會個體來說具有功利的價值。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職業(yè)、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
教育的兩個功能具有內在的聯系,并在活動中同時發(fā)揮作用。教育的社會功能通過對人的培養(yǎng)實現,而對人培養(yǎng)又必須考慮到社會的需要和可能。能使兩種功能在正方向上達到協調的教育是最優(yōu)的教育。能否做到這一點,與社會發(fā)展的水平密切相關,也有賴于教育系統整體結構的合理性。
【奧鵬教育學】相關文章:
奧鵬教育學習心得03-19
奧鵬網絡研修計劃01-17
奧鵬教師研修總結05-18
奧鵬教師培訓總結01-16
奧鵬教育研修總結03-03
奧鵬教師培訓研修心得01-13
奧鵬教師個人研修計劃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