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死時(第一課時教案)
當我死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愛國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xiāng)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生命如此珍貴,有誰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帶著靈魂回故鄉(xiāng)。常人把死亡與痛苦相系,游子詩人把死亡與滿足并論相提,只因為,他有這樣的一系列假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余光中的《當我死時》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注意讀好斷句,排除生難字
2、 讀出抑揚頓挫與情感
3、 請個別同學包含情感地朗讀
三、 背景介紹,加深理解后的.誦讀
關于作者:
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親原籍江蘇,故有“江南人 ”之稱。 當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22歲離開大陸去臺灣大學插班,畢業(yè)于外文系,后又留學美國,隨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兩度赴美講學,羈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懷鄉(xiāng)心切,鄉(xiāng)愁難于排遣,于是他寫了許多思鄉(xiāng)題材的作品,而這首詩就是1966年在美國密西根州時寫下的。
應該使用的情感:
深情的、悠長的、舒緩的,還有“有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jīng)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應該用有些痛苦而又滿懷渴望與期盼的語氣來讀。他為何苦痛?當然是17年的阻隔難以回鄉(xiāng),17年的阻隔難回祖國,所以他的思鄉(xiāng)即思國。
四、在誦讀中尋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體的事物)
明確: 長江與黃河的使用
(沒有直接說祖國大陸,而是通過具有詩意的想象,由歷史淵源,歷史文化的聯(lián)想進入視線)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憊困倦的時候才會想家,想母親,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來的美感,別人聽來可能是吵鬧的噪音)
五、品味獨特的語言,剖析精妙的構思
1、 找出文章中實寫的部分,談談在文中的特色
“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jīng)??”特色:本是寫實,卻通過想來引出,下文又用一個‘想’字延續(xù)下去
2、葬我 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 劃線部分相當于兼語
3、結(jié)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鄉(xiāng)?
用17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 (此句用味覺來寫視覺)
僅僅看了就過癮了嗎?聯(lián)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樣,作者才會真正滿足?
死 在祖國 大括號 統(tǒng)統(tǒng)留在祖國,獲得圓滿歸宿
安葬——安眠——安魂
【當我死時(第一課時教案)】相關文章:
余光中:當我死時01-10
《莫高窟》第一課時教案09-20
神鳥(第一課時)教案02-22
觀潮第一課時教案10-10
《冬不拉》第一課時教案02-20
《頤和園》第一課時教案03-09
《統(tǒng)計》第一課時教案03-03
《比尾巴》第一課時教案03-11
《恐龍》第一課時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