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閱讀:讓人歡喜讓人憂
一本書即將付梓。這本書在計劃中是獻給父親的,我不由想起已經(jīng)逝去五年的父親,想起父親與我過去的種種。最為難忘的一個畫面是,小學二年級,一次放學后,我沒有及時回家寫作業(yè),而在半道上看玩伴們打紙牌,被擔水回家的父親抓個正著。父親揪著我的耳朵把我拖回家,罰我跪在地上反省,他問我一句話:“你是想端國家的鐵飯碗,還是想一輩子當牛板兒?”(“牛板兒”在我家鄉(xiāng)是靠喂牛、出租牛來謀生活的人)。
每當我淚流滿面地想到這個場景,我就會問自己,到底是什么力量讓我一個山里娃,上大學,讀博士,當了大學老師,還成了中央媒體的時事觀察員?
是父親直白的“勵志”嗎?
不多是。小時候,這樣的勵志甚至讓我有些反感,我理解父親的苦口婆心,但并不贊成其中的邏輯,也不接受他描畫給我的未來。
思來想去,答案應(yīng)該是讀書。
小時候,我的閱讀經(jīng)歷應(yīng)該算是很悲催的——家住不通汽車的小山村, 六個孩子,靠借糧度日,不可能有閑錢買書。除了從小伙伴那里蹭著看過一些連環(huán)畫,多年后,我還記得自己的一次“竊書”行為。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做小學民辦教師的二姐那里,“竊”到一本已經(jīng)翻得卷毛的“書”(孔乙己說得好,竊書不能算偷,哈哈)。里邊有一篇小說,叫《綠化樹》:就此,我認識了馬纓花,一個臉上長著細碎的雀斑、潑辣忠貞的女子;認識了章永磷,一個為了能填飽肚子,把學來的知識都用在怎么營造視覺誤差讓飯缸子里多出半勺面糊、怎么用交換原理把三斤土豆變成五斤黃蘿卜的勞改釋放人員。一本《資本論》是他得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高貴的靈魂與饑餓的身體痛苦糾結(jié),讓他在苦難中錘煉了自己的意志。從此,我知道了有一種人叫讀書人;從此,我也喜歡上了讀書。十余年后,我選擇讀中文系,這本書比“鐵飯碗”的說服力可大多了。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著很多人的命運。福樓拜的一句話道出了真諦:“閱讀是為了活著”。
是啊,閱讀無處不在。神農(nóng)遍嘗百草是在閱讀世界,古人夜觀天象也是在閱讀世界,倉頡更是在閱讀世界之后造出文字來對世界進行描摹和記錄。我們每個人通過閱讀自身和我們周遭的世界,來了解自身的處境!伴喿x,幾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通過閱讀,人類獲得了生存的可能,實現(xiàn)了生存的升級。
相對于時刻向外散布信息的自然與生活,書籍匯集了他人閱讀的經(jīng)驗,成為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便捷且高效的通道。通過讀書,苦難中的“章永磷們”頑強地活了下來,窮困的“張政法們”幸運地走出了大山。讀書讓人獲得了生活的知識、生產(chǎn)的技能、工作的資格、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提升的空間,也讓自己成為別人閱讀的對象或者閱讀的通道,獲得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有閱讀就有表達,有讀者就有作者。生活中,我們也往往會從閱讀者變成“被閱讀者”。
大學還沒畢業(yè),我就已確定將從中文專業(yè)轉(zhuǎn)行教播音主持。面對厚厚的一本《中國播音學》,我對編寫者們充滿了仰慕之情,想象著這些在書籍中存活的“大人物”是何等的“英明神武”!等到我自己數(shù)年后也成為一名播音主持專業(yè)的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書中的不足,籠罩在書籍和作者身上的光環(huán)在新的視域中褪去了。再到后來,自己也一步一步地成為表達者、變成書本上打著名字印著照片的作者的時候,才切實感受到被人閱讀很難,讓人放心地閱讀更難!
捷克詩人里爾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隨筆》里論詩的創(chuàng)作時有一段非常精妙的話,他說:“……單要寫一句詩,我們得要觀察過許多城許多人許多物,得要認識走獸,得要感到鳥兒怎樣飛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勢。得要能夠回憶許多遠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神秘還未啟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氣的父母……海濱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和那與星斗齊飛的高聲呼號的夜間的旅行——而單是這些猶未足,還要享受過許多夜不同的狂歡,聽過婦人產(chǎn)時的呻吟,和墜地便暝目的嬰兒輕微的哭聲,還要曾經(jīng)坐在臨終人的床頭和死者的身邊……然后可以希望在極難得的頃刻,在它們當中伸出一句詩的頭一個字來。”喜歡這段話,不只是因為它關(guān)注生活中最細微的觸碰和感動,更因它所表露出來的對于創(chuàng)作的認真和負責。里爾克對詩的態(tài)度也成了我對自己、對其他作品的一種理想要求。
“讓人放心”是件很難讓人放心的事。
我不寫詩而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從事學術(shù)研究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閱讀經(jīng)歷決定了他的知識庫,進而決定了他的思想框架、建構(gòu)了他的想象空間,F(xiàn)代學術(shù),一個好的研究不可能是由單一的經(jīng)驗構(gòu)成的,而往往是多種研究的復合體。越是讀書,越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匱乏,越是發(fā)現(xiàn)書中存在著偏見和漏洞。而只有具備寬闊的視野、高遠的格局、廣博的閱讀,才會讓研究者少犯錯誤并更具創(chuàng)造力。
于是,我更加熱衷于購書,曾經(jīng)有幾年,我至少一個月一次去到藍旗營的萬圣書園購書,站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來回就是一整天,但我樂此不疲。
直到有一天,我的幾位朋友成了出版社的編輯。
分屬不同出版單位的他們,常常會向我抱怨稿件質(zhì)量有多差。對于學術(shù)質(zhì)量,我不是缺乏判斷的“菜鳥”,但以往由己推人,對作者都懷著一種單純自然的信任。在了解了出版過程和出版現(xiàn)狀后,我突然墜入極大的恐慌之中。想到小學時,我的語文老師把富饒的“饒”讀成了“náo”,以致到現(xiàn)在我還經(jīng)常有口誤。而這樣的現(xiàn)象如果以更加隱蔽的方式、更加嚴重的程度、在更大范圍蔓延的話,我都忍不住汗涔涔而淚潸潸了!
我慶幸并要感謝張賢亮,他的《綠化樹》當年給我的是正能量。
這是一個表達的時代。然而,眾聲喧嘩卻“讓人歡喜讓人憂”。
知識的普及、技術(shù)的進步,讓人們有了表達的能力和表達的渠道。而“計劃式科研”的壓力和經(jīng)濟利益的誘惑,則賦予表達以畸形的內(nèi)在的驅(qū)動。出書的門檻兒低了,把關(guān)的力度弱了,一時間,好像什么人都能把所思所想變成鉛字、擺在圖書城的書架上。出書更多地演變成了一種商業(yè)行為,而弱化了智力和學理的本質(zhì)。
于是,從前俯拾皆是精品,每每“開卷有益”的景象,讓位于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現(xiàn)狀。開窗通風可以有效殺滅病菌,但窗外若霧霾重重的話,開窗還一如既往地好么?如此狀況之下,出版物不見得都是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開卷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有害。雖然,沒有什么論著是完美的,作者在書中只是提供他個人的思路而已,但作為公開的出版物,還是要講求真實與科學,至少要提供你的邏輯和道理。錯訛與蒙騙,對于初涉閱讀或初涉該領(lǐng)域的人來說,不是“荼毒”是什么?如果說,以往給學生開書單,是為了提供專業(yè)知識框架,現(xiàn)在則又多了幾分甄別和“防偽”的意味!
希望,也能影響當下,塑造未來。
作為一名讀者,我一度感到苦惱;作為一名作者,我也曾覺得痛苦;作為一名教育者,我甚至出離憤怒。
冷靜下來,用歷史的眼光看,表達的愿望與滿足、出版的“井噴”與普及,在知識傳播的歷史中也是一種進步;而問題的存在與激化,有助于人們認識到文化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一定會有能擔當?shù)某霭嫒、有理想的作者、負責任的管理者,發(fā)現(xiàn)并利用新技術(shù)、新思維、新制度對其加以校正。畢竟,當知識不再神秘時,文明已然進步。當知識不被壟斷時,文化必然普及。對蕪雜的知識進行鑒別和篩選,與先賢們面對莽荒的萬千世界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方法,實質(zhì)相同,不過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罷了。
一念通達,豁然開朗。
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以行動之精神處理問題,未來也將趨好向善。沒有這樣的信念,書又讀到哪里去了?
(張政法,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閱讀:讓人歡喜讓人憂】相關(guān)文章:
讓人歡喜讓人憂作文04-15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春雪04-30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春雪作文04-30
讓人喜歡讓人憂的冷飲05-01
氣化時代讓人欣慰讓人憂04-27
國慶節(jié),為你歡喜為我憂04-28
讀書使人優(yōu)美閱讀答案04-28
教師節(jié)的禮物 幾人歡喜幾人憂(原創(chuàng))04-30
草鞋人和皮鞋人閱讀答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