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鹽堿地改良措施
鹽堿地改良措施
鹽堿地的主要特點是含有較多的水溶性鹽或堿性物質。改良鹽堿地的原則是要在排鹽、隔鹽、防鹽的同時。積極培肥土壤,主要措施有:
1、排水 對地勢低洼的鹽堿地塊。通過挖排水溝,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
2、灌水洗鹽 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guī)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層,使土壤中的鹽分充分溶解,再從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從而降低土壤的含鹽量。
3、種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鹽堿地種水稻也是一項有效的改良措施,因為種植水稻后。通過長時間淹灌和。排水換,土壤中的鹽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4、增施有機肥 有機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質,有利于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良鹽堿地的通氣、透水和養(yǎng)分狀況,有機質分解后產生的有機酸還能中和。土壤的堿性。種植綠肥效果更好。
5、深耕深松 對鹽堿深耕深松。加深耕層,能加速淋鹽,防止返鹽,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深耕應注意不要把暗堿翻到地表。
6、客土壓堿 客土就是換土,客土能改善鹽堿地的物理性質。有抑鹽、淋鹽、壓堿和增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鹽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長的程度。
7、合理種植在鹽堿地上種植作物,要根據作物對鹽堿、旱、澇的適應能力,因地種植.合理布局,充分發(fā)揮農業(yè)增產潛力,向日葵、谷糜類、甜菜、大麥等為耐鹽堿性較強的作物。
土壤鹽堿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全世界鹽堿地面積近10億公頃。根據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鹽堿地資源面積約5.27億畝,其中鹽堿耕地0.88億畝,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和東北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
多年來一直從事鹽堿地改良的中國農科院專家彥惠俊介紹說,近十幾年來,我國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惡化,以內蒙古為例,鹽堿地耕地面積已近700余萬畝。而耕地次生鹽漬化面積又以每年15~20萬畝的速度增加。在我國目前耕地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發(fā)鹽漬化土壤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擴大耕地面積是提高糧食總產和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生物肥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其商業(yè)化程度的提高,生物肥以其對環(huán)境改良的絕對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各地的重視。一些研究人員在微生物領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其中丹路微生物有機肥針對鹽堿地缺磷、少氮、多鹽的特點,取得顯著改良效果,成為改良鹽
堿地中一員新的生力軍。
彥惠俊介紹說,丹路微生物肥料在鹽堿土的改良上之所以有成效,是因為丹路微生物有機肥選用的復合功能菌,含有多種高效活性菌株,菌株形成芽孢具有耐鹽、耐熱的特點。有益微生物菌群還具有固氮、解磷、解鉀,抵制和抵抗病原菌的功能。有益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多糖,這些糖類物質是形成土壤團粒的粘結劑,團粒結構使得土壤疏松,切斷土壤毛細管孔隙,增加非毛細管孔隙,使得鹽堿土加速淋鹽作用,抑制了返鹽。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土壤中代謝產生的有機酸,加速了土壤中難溶性磷酸鹽的溶解,對土壤堿性起到了中和作用,為作物生長發(fā)育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據了解,2003年北京丹路實業(yè)公司走進西部,在內蒙古的巴盟市進行試驗示范。在土壤有機質含量0.68%,可溶鹽含量0.441%中度鹽堿地上,每畝施用40公斤微生物復合肥, 當年番茄喜獲豐收,畝產達6600公斤,增產15.81%。土壤從中度鹽堿地變成輕度鹽堿地。2004年在pH9的鹽堿荒地上種植玉米,畝施微生物復合肥50公斤,配施二銨20公斤、尿素35公斤,玉米當年獲得500公斤的產量,使原來的不毛鹽堿荒地取得豐收。同時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養(yǎng)分含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數量和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降低了土壤含鹽量,改善了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
澳大利亞近大陸面積的1/3是鹽堿地,因此鹽漬化是澳大利亞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問題之一。2004年初由澳洲蘭安臣先生把中國丹路生物有機肥引進澳洲,在南部維多利亞地區(qū)進行鹽堿地改良試驗,選用1公頃土壤可溶鹽含量1.02%的鹽堿荒地為試驗地,每公頃施用3000公斤丹路生物有機肥,施用后3個月種高麥草,6個月后高麥草,高達50厘米,沒施用丹路肥的對照種后沒有出苗。土壤可溶鹽含量由1.02%下降至0.406%,改良效果顯著。2004年下半年,丹路微生物有機肥作為我國第一個微生物肥料,獲準出口澳大利亞。
【鹽堿地改良措施】相關文章:
淺析鹽堿地改良治理的具體措施04-26
淺談寧夏引黃灌區(qū)鹽堿地改良研究05-02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及改良措施04-27
提高鹽堿地造林成活率的幾項措施05-02
低產沙田柚園改良增產措施05-02
新疆灌淤土培肥與改良措施05-02
浙江沿海鹽堿地綠化適生樹種及技術措施初探04-28
汽車車窗的改良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