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夕節(jié)的起源
七夕節(jié)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夕節(jié)的起源,歡迎大家閱讀。
七夕節(jié)的歷史淵源:
。ㄒ唬┕(jié)日起源
1、自然天象崇拜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guī)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qū)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qū)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于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這頭“!钡哪线呌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農(nóng)田。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翱椗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洞呵锩鼩v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薄稘h書·律歷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薄墩f文》:“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shù),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妒印罚骸疤熳笫娑馉颗,地右辟而起畢昴”!短旃贂穂正義]:“南斗、牽牛、須女皆為星紀,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為吳之分野也”!堕_元占經(jīng)》卷61引石氏曰:“牽牛生于列澤之邑,以主越國”。按:牽牛星是吳、越之地的分野星。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地用以作天文星區(qū)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紡織業(yè)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于天上的鵲橋相會,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fā)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2、時間數(shù)字崇拜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書考靈曜》:“(天地開辟),七曜俱在牽牛初度”!兑拙曂ㄘ则炑a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按: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兑讉鳌罚骸叭铡⒃、五星,起于牽牛。”《漢書·天文志》:“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shù)之元,三正之始!
“七月初七”與古人對數(shù)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爸厝铡痹谥袊糯徽J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shù)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shù)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征。
“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捌摺痹诿耖g表現(xiàn)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捌摺迸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3、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云彩、紡織業(yè)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捌呓阏Q”(七娘媽誕)的主要活動有祈福許愿、乞求巧藝、祈禱姻緣、保護小孩平安等。拜七姐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shù)的宗鄉(xiāng)會館還在這個節(jié)日設香案,拜祭七姐;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日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七姐祈福、乞巧。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七夕節(jié)歷史久遠,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姐誕。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于漢代,漢代是南北各地風俗習慣傳播融合時期,西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七夕節(jié)乞巧是向七姐(織女)祈求心靈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臺灣等地區(qū)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4、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fā)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y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jīng),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后的牙齒長齊,發(fā)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fā)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fā)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
"七"這個數(shù)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吨芤住拓浴罚"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huán),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ǘ┕(jié)名由來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jié):得名于“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jié)”。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女子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斗巧”。
女節(jié):七夕節(jié)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jié)俗活動,故稱女節(jié),亦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它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女子們專屬節(jié)日。女孩子們在這個晚上,除了向織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癡情女子會在七夕當晚,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
蘭夜:農(nóng)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jié):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jié):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于西方七炁素天。
中國情人節(jié):經(jīng)歷史發(fā)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nèi)涵,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當代更是產(chǎn)生了“中國情人節(jié)”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jié)的介紹: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歷代發(fā)展:
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jié)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漢代是中國統(tǒng)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jié)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后七夕的風俗漸出現(xiàn)于文獻上記載。“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于漢代。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西京,今陜西西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出現(xiàn)于北方西安一帶的文字記載。南朝梁時期,代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網(wǎng)瓜上,則以為符應”?梢娔媳背瘯r,南方七夕乞巧儀式已頗為復雜,不僅要拜祭牽?椗恰⒃孪麓┽,還要在庭中擺放瓜果,而根據(jù)蜘蛛所結網(wǎng)判定是否“得巧”的習俗也已經(jīng)形成。到了唐代,宮中甚至還要做七夕這天設專門的“乞巧樓”,嬪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線穿九孔針乞巧。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經(jīng)歷史發(fā)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唐代《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在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七夕節(jié)”一詞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獻多稱此天為“七月七”、“乞巧節(jié)”、“七夕”等。宋代將七夕節(jié)定位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節(jié)日娛樂性及商業(yè)氣息突出,七夕節(jié)的節(jié)日氣氛達到頂峰。宋元之際,七姐誕的乞巧習俗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說明七夕節(jié)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這天會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jié)”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jié)”盛會中的副產(chǎn)品。在文字資料記載中,元代七夕活動主要有乞節(jié)會、穿針乞巧、斗巧宴、摩訶羅(泥娃娃)、五生盆(盆栽)。明代七夕只有浮針乞巧。清代七夕活動主要有浮針乞巧、祭祀乞巧、五生盆。
在《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中,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此后,經(jīng)歷代文人“加工”,這一段本屬天上的傳說愈加豐滿生動,在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天仙配》中,古人對于星象的臆想已經(jīng)和一個名叫董永的的民間農(nóng)夫近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間的愛情悲劇,也就是今所熟知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近代因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并產(chǎn)生了“中國情人節(jié)”的文化含義。中國七夕節(jié)雖然生成時間比西方情人節(jié)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間流傳經(jīng)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輕人中,七夕節(jié)不如西方情人節(jié)受寵。民俗專家表示,和洋節(jié)相比,七夕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文化和內(nèi)涵上更有潛力可挖,如果將浪漫、溫馨、娛樂等時尚元素植入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可以更精彩。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民間稱農(nóng)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jié)”,是我們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來源于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會,據(jù)說每年的這一天都會下雨,那是牛郎織女在哭泣,老年人都說在這天晚上躲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說話聲。
民間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人,他很善良,父母早逝,跟著兄嫂過活?量痰纳┳映3F圬撍詈筮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占據(jù)了土地和房屋,只把一條老黃牛分給了他?椗峭跄改锬锏耐鈱O女,聰明美麗,有一天織女偷偷下凡與牛郎一見鐘情,在老黃牛的幫助下結為夫妻,可惜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后將織女抓回天庭,牛郎挑起兒女追趕,王母娘娘用金簪畫出一道天河,隔斷了這對有情男女。
熱心的喜鵲不忍心,便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飛到天河上,搭起一座“鵲橋”,好讓牛郎織女相會,所以又有“七月七,喜鵲稀”的說法。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
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話和人格化的產(chǎn)物,所以又可說這是日月星辰的神話?椗越锌椗瑩(jù)說是因為她心靈手巧,專門織天,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會做出各種巧食陳列庭院中的幾案,拜天以乞求靈巧之意,就又有了“乞巧節(jié)”一說。
“七夕節(jié)”作為中國情人節(jié),有其自身的意義,牛郎織女的傳說幾乎人盡皆知,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草木飄香的浪漫夜晚??
節(jié)日習俗
1、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qū),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jié)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2、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jié)”。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3、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4、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引線剪窗花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qū),在七夕節(jié)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5、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于陽光下曝曬,并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于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qū)的漢族也多采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6、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wǎng)地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wǎng),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nèi),以候結網(wǎng)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7、接露水
浙江農(nóng)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8、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jié)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jié)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shù)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紅藍彩線束扎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征。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9、樹液洗頭發(fā)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jié)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fā),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10、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qū)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11、吃巧食
七夕節(jié)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jié)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12、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1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娘媽”。廣東舊時過七巧節(jié)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浫酥厍上,燈光到天明!痹诠(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蚪M織大家聚集在宗鄉(xiāng)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不同地區(qū)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傳統(tǒng)“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nóng)歷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捌呓阏Q”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捌呓阏Q”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qū)也很流行。
在廣州,無論貧富之家,姑娘們都會梳妝打扮,點上香燭,“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見《廣州歲時記》)。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據(jù)《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東莞七夕拜七姐”,民間傳統(tǒng)的乞巧拜七姐祈福儀式,儀式包括上貢品、凈手、上香、拜祭等環(huán)節(jié)。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女子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織女星許愿!鞍菘椗奔兪巧倥、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廣州天河區(qū)、番禺區(qū)、黃埔區(qū)一帶把七夕節(jié)稱為“七姐誕”,又叫“七娘誕”、“擺七娘”、“拜七娘”,是嶺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續(xù)。七夕之日,由社區(qū)組織“拜七娘”儀式,祭拜對象除了牛郎、織女二星,還有織女的6個姐妹。社區(qū)女性展示手工藝制品,是“擺巧”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臺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娘媽又稱七星媽、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為織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nèi)宄扇旱狡吣飲審R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qū)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jié)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石塘七夕習俗流行于浙江溫嶺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帶,為16歲以下兒童于七夕節(jié)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tǒng)民間活動。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而來,存續(xù)至今。主祭者為女性長輩。
14、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shù)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jié)”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jié)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15、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qū),在七夕節(jié)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節(jié)食品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捌蚯晒印笔瞧呦(jié)的傳統(tǒng)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F(xiàn)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jīng)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tǒng)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酥糖:在中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巧巧飯:在中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
七夕節(jié)禁忌
1.不能舉辦婚禮
因為七夕這天結婚老人們普遍認為不吉利,大家想想其實也很有道理,因為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鵲橋的日子,雖然很讓人感動,但是短暫的溫情之后就是無窮的悲劇,七夕過后,二人就再次分開了,所以很多老人們認為這天雖然是中國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但實際上是不吉利的,如果在這一天結婚,豈不是暗示著自己未來要和心上人分開了嗎?所以這一點必須注意!
2.千萬別做壞事
在古人眼里,“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梢哉f,七夕是超級吉祥的日子。所以,古人也說:“初七日勿想惡事”。
在古人眼里,農(nóng)歷三月三、端午、還有七夕、這些日子因為陰陽特殊的角度,具有某些特殊精氣神,總會有些神奇的事情,所以這天盡量別想別做壞事吧!
3.不可以吃鳥類
包括雞鴨帶翅膀的,這一點禁忌大家也可以猜到,因為七月七是牛郎織女相會鵲橋的日子,而鵲就是鳥類,這一天吃帶翅膀的鳥類也是非常不吉利的,可能會使自己未來的婚姻不順等等。
4.在湖邊游玩要牽手
古人認為這一天在河邊游玩的男女必須要互相牽手,為的是不像牛郎織女那樣永遠分離,避免災難的發(fā)生。
七夕節(jié)日影響:
朝鮮半島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后傳到了韓國,恭愍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tǒng)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jié)”源自中國,據(jù)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xù)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jié)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廢除了農(nóng)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jié),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jié)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nèi)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愿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愿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shù)氐挠變簣@、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chuàng)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tǒng)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越南
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牛公牛婆日”。這一天,人們會到寺廟許愿。胡志明市華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貢品以中國南方地區(qū)習俗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餅、金錢餅、花生等,還有“禾秧”和一個“七姐盤”這兩種與“牛郎織女”傳說息息相關的貢品。參與活動的年輕人還把自己對愛情的期望寫在一張字條上,拜祭時許愿,希望自己將來有個幸福的家庭。
【七夕節(jié)的起源】相關文章:
起源10-25
語言起源10-25
漢字的起源03-24
洪門的起源10-25
教育的起源11-09
賀卡的起源12-09
黑茶的起源05-02
人類起源作文07-22
戲劇的起源作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