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劉禪“樂不思蜀”一辯
歷史,一種經(jīng)過千淘萬濾之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東西。史書,我們了解歷史的主要途徑,有時也會“一葉障目”,把真相變成永恒的謎,因為古代的史官們也是受封建朝廷約束的。
“樂不思蜀”,早已成為懦夫的代名詞。但我不禁又要皺眉:歷史上的劉禪果真如此懦弱?
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有人說這得益于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確,諸葛亮功不可沒。但他死后,劉禪還在皇位上坐了29年,這又作何解釋呢?
劉備白帝城托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成為成都之主!辈浑y看出劉備對諸葛亮還是有猜疑的。在用人方面,劉禪可謂真是用人不疑,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自然是要得到劉禪的首肯。諸葛亮死后,將軍李邈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劉禪勃然大怒,當即把李邈斬了。由此看出劉禪并非是一個昏庸的帝王。
后來,夏侯霸因受曹爽牽連被追殺而投奔到劉禪那兒。夏侯霸即夏侯淵之子,眾所周知,夏侯淵是被黃忠殺的,劉禪一見夏侯霸就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币痪湓捑蛯㈦p方前嫌消得一干二凈,并用親戚關系加以懷柔拉攏,這樣的事也絕非沒有城府的人能夠做到的。
劉禪親近宦官黃皓,這的確是劉禪一大過失。姜維多次勸諫,但劉禪卻不屑一顧地說:“皓趨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
為劉禪“樂不思蜀”一辯
!”這是他過分自信所致吧!對于“樂不思蜀”,我更傾向于劉禪大智若愚的說法,要知道一個亡國之君要想在敵人勢力之中保全性命絕非易事,劉禪也只能裝傻。
史書也是人寫的,難免會帶有一些片面的、主觀的想法。由此及彼,面對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事,我們不應人云亦云,應該開動自己的腦筋深入分析,用“同一堆黃泥”捏出我們自己的泥像!
【指導教師:何丁元】
【為劉禪“樂不思蜀”一辯】相關文章:
為養(yǎng)兒防老一辯05-02
經(jīng)典故事:樂不思蜀05-01
辯論一辯稿范文05-28
樂不思蜀的人物是誰_成語故事12-31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05-01
四辯經(jīng)典陳詞06-27
諱辯原文及翻譯02-29
義利之辯的反思04-26
荀子籍貫考辯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