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文化與政治
中 國 文 化 與 政 治
金 耀 基 教 授
1999 年 11 月 19 日
于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新 亞 書 院
一、 前 言
社 會 是 人 類 聚 居 的 社 群 體 系, 社 會 之 所 以 能 成 為 社 群 體 系 則 是 因 為 有 文 化 之 故。 文 化 為 社 會 提 供 價 值 系 統(tǒng), 標 舉 出 什 么 是 可 欲 的 與 什 么 是 不 可 欲 的, 文 化 也 為 社 會 之 人 群 提 供 各 種 有 規(guī) 范 力 的 制 度, 指 出 什 么 是 應 該 的 與 什 么 是 不 應 該 的, 以 滿 足 人 群 生 存 與 生 活 之 需 要, 并 為 社 會 提 供 秩 序 的 基 礎。 一 個 社 會 沒 有 文 化 是 不 可 思 議 的, 一 個 社 會 之 有 其 特 殊 性 格 是 受 其 文 化 影 響 的, 但 社 會 不 等 同 于 文 化, 社 會 有 一 定 的 疆 界, 但 文 化 可 以 超 越 一 個 社 會 的 疆 界 (中 國 文 化 影 響 遍 及 東 亞)。 文 化 塑 造 社 會, 但 社 會 也 可 創(chuàng) 造 文 化。 文 化 有 穩(wěn) 固 性, 但 文 化 是 會 變 的, 因 此, 社 會 也 是 會 變 的。
中 國 社 會 是 中 國 文 化 所 塑 造 的, 中 國 社 會 之 所 以 為 中 國 社 會 是 因 為 中 國 文 化, 但 中 國 文 化 亦 是 中 國 社 會 的 人 群 創(chuàng) 造 的, 中 國 文 化 的 性 格 與 內 容 也 是 可 以 因 中 國 社 會 的 人 群 之 創(chuàng) 新 與 改 造 而 改 變 的。
中 國 文 化 源 遠 流 長, 在 世 界 文 化 中, 中 國 文 化 不 一 定 最 老, 但 是 最 長 壽, 直 到 今 天, 中 國 社 會 還 是 受 到 中 國 傳 統(tǒng) 文 化 的 影 響。 中
文
成
個 國 傳 統(tǒng) 文 化 中 形 成 長 永 而 廣 泛 影 響 的 文 化 質 素 便 是 中 國 化 傳 統(tǒng)。 這 些 中 國 的 文 化 傳 統(tǒng) 一 代 一 代 地 傳 承 下 來, 它 們 是 中 國 傳 統(tǒng) 社 會 的 文 明 秩 序 的 基 干。 的 的 確 確, 傳 統(tǒng) 中 國 不 是 現(xiàn) 代 意 義 的 國 家, 而 是 一 個 自 成 一 天 下 的 文 明, 或 稱 之 為 文 的 構 一 明 邦 國 (civilizational state)。 我 在 此 想 講 的 便 是 傳 統(tǒng) 中 國 這 個 文 明 邦 國 的 性 格, 以 及 這 個 文 明 邦 國 自 十 九 世 紀 末 葉 以 來 是 如 何 解 體 的, 同 時, 我 也 會 討 論 到 二 十 世 紀 的 中 國, 在 現(xiàn) 代 化 過 程 中 中 國 文 化 與 社 會 的 變 化, 也 即 是 中 國 現(xiàn) 代 新 文 明 秩 序 的 建 構 歷 程。
二、 傳 統(tǒng) 中 國 的 文 化 與 社 會
我 們 如 講 傳 統(tǒng) 中 國, 必 須 在 基 本 上 有 一 認 知 基 線, 即 我 們 所 指 的 傳 統(tǒng) 中 國, 實 是 指 一 個 綿 延 數(shù) 千 年 而 不 斷 變 動 的 "歷 史 體", 以 及 一 個 橫 亙 數(shù) 千 里 而 形 貌 多 歧 的 "社 會 體"。 這 一 認 知 基 線 使 我 們 了 解 到, 討 論 傳 統(tǒng) 中 國 的 文 化 與 社 會 實 在 是 一 個 異 常 復 雜, 多 面 向、 多 層 次 的 問 題。
中 國 的 傳 統(tǒng) 文 化 繁 富 豐 厚, 不 論 在 所 謂 的 "物 質" 或 "精 神" 領 域 都 有 偉 大 的 成 就, 如 書 畫、 文 學、 音 樂、 印 刷、 建 筑, 乃 至 日 常 所 用 的 器 皿 等, 都 是 戛 戛 獨 造, 精 彩 曼 妙 的 文 化 產 物, 至 于 在 思 想 上, 也 有 千 門 萬 戶 的 景 觀, 先 秦 的 諸 子 爭 鳴, 璀 燦 瑰 麗, 足 可 與 世 界 任 何 文 化 比 美, 不 過, 我 在 這 里 特 別 要 講 的 中 國 文 化 是 指 塑 造 中 國 社 會 秩 序 的 價 值 系 統(tǒng) 與 制 度 設 計。 而 要 講 塑 造 中 國 社 會 的 價 值 系 統(tǒng) 與 制 度 設 計 則 不 能 不 講 儒 家。 因 為 以 孔 子 為 中 心 的 儒 家 之 主 要 關 懷 是 現(xiàn) 世 社 會, 其 目 的 則 是 在 人 間 建 立 和 諧 的 秩 序。
中 國 自 秦 漢 以 降, 才 形 成 一 廣 土 眾 民 的 大 帝 國, 擁 有 一 個 統(tǒng)
一 的 政 治 體 系 及 一 個 統(tǒng) 一 的 文 字 傳 統(tǒng), 自 此, 我 們 可 以 說 傳 統(tǒng) 中 國 是 一 文 化、 一 社 會, 這 個 文 化 以 儒 家 價 值 系 統(tǒng) 為 主 導, 這 個 社 會 以 儒 家 的 制 度 設 計 為 基 調。
秦 統(tǒng) 一 六 國, 創(chuàng) 建 了 帝 國 體 系, 君 權 凌 駕 一 切, 天 子 稱 皇 帝, 皇 帝 不 止 為 國 家 元 首, 且 是 國 家 之 化 身, 這 種 基 于 法 家 思 想 的 君 主 制, 漢 代 承 而 繼 之, 唯 漢 武 帝 接 受 董 仲 舒 之 議, "推 明 孔 氏, 抑 黜 百 家", 把 儒 家 推 到 國 家 意 理 之 地 位。 自 此 儒 法 并 存 或 外 儒 內 法, 此 漢 宣 帝 之 所 以 自 謂 "漢 家 自 有 制 度, 本 以 霸 王 道 雜 之。" (《漢 書 元 帝 本 紀》)。 自 漢 之 后, 帝 國 的 制 度 結 構 與 儒 家 的 思 想 結 合。 儒 家 的 一 套 規(guī) 范 理 論 不 僅 關 系 到 帝 國 的 君 主 制 的 "正 當 性", 并 且 滲 透 到 國 家 與 社 會 各 個 制 度 領 域, 所 以, 自 漢 代 之 后, 在 帝 國 體 系 下 的 儒 家, 我 稱 之 為 "制 度 化 儒 學" (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 而 傳 統(tǒng) 中 國 亦 可 稱 之 為 "國 家 儒 學 體 制" (state Confucianism), 在 一 定 的 意 義 上, 儒 家 是 有 一 套 建 構 "社 會 ─ 政 治" 秩 序 的 方 案 的, 我 們 不 妨 稱 之 為 "儒 家 的 文 化 設 計" (Confucian Project)。
史 華 慈 (B. Schwartz) 認 為 中 國 文 化 中 所 共 有 的 文 化 取 向 是: 一 個 普 遍 的 "社 會 ─ 政 治" 的 秩 序 觀。 在 這 個 秩 序 觀 中, 顯 化 了 秩 序 在 "神 圣 界" 與 "俗 世 界" 中 的 優(yōu) 位 性 與 整 體 性。 他 說: "那 種 關 于 普 遍 的、 無 所 不 包 的 社 會 政 治 秩 序 觀 乃 是 一 種 基 于 宇 宙 論 的 普 遍 王 權 為 中 心 的。" 普 遍 王 權 通 過 "天 命 論" 而 形 體 化 于 代 表 國 家 的 天 子 身 上, 天 子 乃 被 賦 予 了 形 塑 與 轉 化 人 間 的 社 會 政 治 秩 序 的 使 命。 在 這 里, 我 要 指 出, 在 傳 統(tǒng) 中 國, 政 治 是 居 于 極 重 要 的 地 位 的, 儒 家 的 "內 圣 外 王" 的 理http://www.msguai.com 想 就 是 要 通 過 政 治 來 實 現(xiàn) 的, "內 圣" 屬 于 道 德 倫 理 范 疇, "外 王" 屬 于 政 治 范 疇, 而 在 儒 家 思 維 中, 這 二 者 是 不 可 分 的, 君 主 居 于 國 家 社 會 的 中 樞 位 置, 故 期 望 他 是 一 有 德 的 君 主, 也 即 "圣 王", 然 后 可 以 "作 之 君, 作 之 師", 故 而, 儒 家 的 文 化 設 計 是 政 治 與 道 德 合 一 的, 是 "政 教 合 一"。 這 里 講 的 "教" 不 是 西 方 的 教 會, 而 是 指 中 國 儒 家 的 教 化 系 統(tǒng)。 中 國 最 理 想 的 政 治 是 "仁 政", 即 是 一 種 高 境 界 的 德 政。 儒 家 對 政 治 社 會 的 秩 序 的 建 構, 其 著 眼 點 是 義 務, 是 責 任, 而 不 是 權 利。 錢 賓 四 先 生 說: "君 職、 民 職 是 中 國 人 對 政 治 的 觀 念"。 其 實, 即 使 在 "天 命" 之 說, 亦 是 指 天 子 要 去 盡 天 子 之 責。 天 子 如 不 盡 君 職, 則 人 民 就 可 以 起 來 加 以 放 逐、 易 位。 所 謂 "君 不 君" 則 民 亦 可 不 民。 孔 子 說: "湯 武 革 命, 順 乎 天 而 應 乎 人", 孟 子 更 說: "聞 誅 一 夫, 未 聞 弒 君 也。" 這 顯 示 儒 家 承 認 人 民 對 暴 君 有 合 法 的 "叛 亂 權", 亦 是 正 當 的 "革 命 權"。 究 其 實, 這 是 儒 家 的 "正 名" 主 義 的 中 心 思 想, 所 謂 "君 君、 父 父、 臣 臣、 子 子" 就 是 規(guī) 范 政 治 與 社 會 的 角 色 系 統(tǒng)。
不 過, 整 體 地 宏 觀 來 看, 儒 家 的 道 德 政 治 在 中 國 并 沒 有 能 真 正 落 實, 也 即 儒 家 為 政 治 提 出 的 "文 化 設 計" 并 未 變 成 事 實 (宋 儒 朱 熹 說: "千 五 百 年 之 間, 正 坐 為 此, 所 以 只 是 架 漏 牽 補 過 了 時 日, 其 間 雖 不 無 小 康, 而 堯 舜 三 王 周 公 孔 子 所 傳 之 道 未 嘗 一 日 得 以 行 于 天 地 之 間 也。")。 實 際 上, "普 遍 王 權" 理 論, 通 過 君 主 及 有 儒 家 經 典 訓 練 以 士 大 夫 為 主 體 的 "官 僚 結 構", 發(fā) 展 了 一 個 龐 大 的
行 政 導 向 的 帝 國, 王 權 成 為 絕 對 的, "圣 王" 少 見, 而 "王 圣" 則 多 有, 王 權 之 外 根 本 排 除 了 社 會 上 其 他 獨 立 勢 力 發(fā) 展 之 可 能 性 (不 西 方 有 獨 立 的 教 會 體 系 與 政 治 上 的 君 主 體 系 對 峙)。 中 國 的 市, 都 是 王 權 延 伸 的 "行 政" 結 構, 是 王 權 的 堡 壘, 沒 有 像 西 方 城 那 樣, 有 "自 治 特 權", 故 中 國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一 "官 僚 統(tǒng) 治 的 像 城 市 社 會", 沒 有 出 現(xiàn) 過 "市 民 社 會"。 儒 學, 如 韋 伯 所 指 出, 是 "食 祿 者 的 身 份 倫 理 (status ethic), 是 尊 奉 理 性 主 義 士 人 的 地 位 的 倫 理"。 而 中 國 的 法 令 是 "法 典 化 的 倫 理 規(guī) 范, 而 非 法 律 規(guī) 范", 瞿 同 祖 認 為 傳 統(tǒng) 中 國 的 法 律 是 "儒 學 化" 了 的, 亦 即 是 儒 家 倫 理 融 入 了 中 國 的 法 律。
三、 儒 家 的 禮 治 與 家 庭 倫 理
如 果 說, 儒 家 的 文 化 設 計 的 理 想 在 中 國 的 政 治 上 并 沒 有 得 到 實 行, 但 它 在 中 國 的 社 會 卻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把 理 論 變 為 生 活 的 實 踐 了。 傳 統(tǒng) 中 國 廣 大 的 鄉(xiāng) 土 社 會, 誠 如 費 孝 通 所 說 的, 是 一 個 "沒 有 政 治 的, 有 的 只 有 教 化" 的 社 會, 這 個 教 化 是 依 儒 家 長 幼 之 序 建 立 的 "長 老 統(tǒng) 治", 也 是 依 儒 家 傳 統(tǒng) 建 立 的 "禮 治 秩 序"。 這 個 "禮 治 秩 序" 并 不 是 指 文 質 彬 彬, 像 鏡 花 緣 里 所 描 寫 的 君 子 國 一 般 的 社 會, 而 是 指 人 之 行 為 合 于 儒 家 禮 教 的 倫 理 規(guī) 范 的 社 會。 儒 家 的 文 化 設 計, 真 正 在 傳 統(tǒng) 中 國 形 成 制 度, 并 發(fā) 生 巨 大 深 遠 影 響 的 是 中 國 的 家 庭, 或 更 確 切 地 說, 是 中 國 的 家 族 制 度。 梁 任 公 說: "吾 國 社 會 之 組 織 以 家 族 為 單 位, 不 以 個 人 為 單 位, 所 謂 家 齊 而 后 國 治 也。" 馮 友 蘭 則 更 認 為 "家 族 制 度 就 是 中 國 的 社 會 制 度"。 誠 然, 中 國 人 常 只 知 有 家 而 不 知 有 社 會。 在 中 國, 一 般 人 的 心 理 上, 國 家 之 外 就 是 家, 因 此 常 以 "家 國" 并 稱。 而 中 國 人 在 "家" 里, 是 生 活 在 種 種 的 倫 理 關 系 中, 他 可 以 是 父、 是 子、 是 兄、 是 弟, 但 如 梁 漱 溟 所 言, 他 就 "沒 有 個 人 的 觀 念", 也 即 不 會 有 個 人 主 義 的 思 想。
儒 家 為 社 會 群 體 設 計 的 最 重 要 的 行 為 規(guī) 范 是 五 倫。 社 會 中 任 何 人 都 被 納 入 這 個 五 倫 的 層 系 組 織 中。 五 倫 是 指 "父 子、 君 臣、 夫 婦、 兄 弟、 朋 友"。 我 們 可 以 看 到 五 倫 中 有 三 倫 是 關 于 家 庭 中 人 的, 于 此 可 見 家 之 重 要 性。 這 五 倫 又 是 以 "父 子" 一 倫 為 主 軸, 儒 家 對 于 這 個 主 軸 關 系 以 "孝" 的 觀 念 加 以 維 系。 在 影 響 無 比 深 遠 的 《孝 經》 一 書 中, 孝 的 概 念 被 推 到 了 中 國 倫 理 系 統(tǒng) 中 的 中 央 位 置 上。 儒 家 整 個 理 想 的 道 德 世 界 屬 落 實 到 社 會 上 來, 便 是 一 以 孝 為 基 礎 的 倫 理 世 界。 值 得 指 出 者, 漢 代 之 后 出 現(xiàn) 的 "三 綱" 說 (即 君 為 臣 綱, 父 為 子 綱, 夫 為 妻 綱), 近 人 雖 已 指 出 此 非 先 秦 原 始 儒 家 所 有, 但 "三 綱" "五 倫" 卻 是 "制 度 化 儒 家" 的 核 心 價 值 系 統(tǒng), 二 千 年 來 成 為 規(guī) 范 傳 統(tǒng) 中 國 政 治 與 社 會 制 度 的 "名 教 綱 常" 【在 這 里, 我 想 引 曾 國 藩 給 他 兒 子 的 家 訓 中 一 段 話 … "爾 當 諄 囑 三 妹, 柔 順 恭 謹, 不 可 有 片 言 違 忤 三 綱 之 道。 君 為 臣 綱, 父 為 子 綱, 夫 為 妻 綱, 是 地 維 之 所 賴 以 立, 天 柱 之 所 賴 以 尊 … 君 雖 不 仁, 臣 不 可 以 不 忠; 父 雖 不 慈, 子 不 可 以 不 孝; 夫 雖 不 賢, 妻 不 可 以 不 順 …"】。 "
五 倫" 是 建 立 于 權 義 對 稱 關 系 上 的, 而 "三 綱" 則 是 片 面 的 絕 對 性 的 權 義 關 系。 以 是, 君 臣 一 綱 強 化 了 中 國 專 制 性 格, 而 父 子 一 綱 助 長 了 中 國 父 權 主 義, 而 夫 妻 一 綱 則 鞏 固 了 "男 尊 女 卑" 之 局。
傳 統(tǒng) 中 國, 一 方 面 有 一 強 大 的 帝 國 結 構, 它 包 括 坐 落 皇 權 的 皇
于
帝
化 室 (內 朝) 和 龐 大 的 全 國 性 的 官 僚 機 構, 另 一 方 面 則 是 一 個 處 縣 級 之 下 無 數(shù) "邊 陲" 的 社 會 單 元 (以 鄉(xiāng) 村 為 形 態(tài)), 而 維 系 中 華 國 之 統(tǒng) 協(xié) 性 并 形 成 一 獨 特 的 "政 治 ─ 社 會" 之 秩 序 者 則 是 "制 度 的 儒 學"。
四、 "制 度 化 儒 家" 之 解 體
中 國 文 化, 這 里 是 指 與 中 國 政 治 與 社 會 的 制 度 相 綰 結 的 價 值 系 統(tǒng) 而 言, 亦 即 是 我 所 稱 的 "制 度 化 儒 家", 自 十 九 世 紀 末 葉, 特 別 是 西 方 勢 力 入 侵 之 后, 開 始 一 步 步 動 搖, 乃 至 解 體。
"制 度 化 儒 學" 之 動 搖 與 解 體 與 西 方 勢 力 之 入 侵 是 有 極 大 關 系 的。 余 英 時 說"西 方 勢 力 的 入 侵 不 僅 在 中 國 中 下 層 邊 緣 分 子 的 心 靈 中 造 成 巨 大 的 激 蕩, 而 且 也 立 即 使 士 大 夫 對 儒 家 發(fā) 生 深 切 的 懷 疑", 他 把 大 規(guī) 模 的 反 儒 教 現(xiàn) 象 推 溯 到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洪 秀 全 的 太 平 天 國 運 動。 太 平 天 國 運 動 代 表 了 中 國 人 第 一 次 利 用 西 方 的 觀 念 對 自 己 的 文 化 傳 統(tǒng) 施 以 極 烈 的 攻 擊, 而 當 時 的 儒 生 如 汪 士 鐸, 在 反 思 之 余, 認 為 儒 是 "無 用 之 學", 必 須 以 法 家、 兵 家 來 "輔 孔 子 之 道"。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曾 國 藩 雖 為 漢 人, 卻 效 忠 滿 清, 鏟 剿 太 平 軍。 他 的 《討 賊 檄》 以 "名 教 之 大 變" 為 號 召, 這 顯 示 在 曾 國 藩 心 目 中, "中 國 之 為 中 國" 者 是 其 文 化, 而 不 在 種 族, 而 中 國 文 化 之 根 核 則 在 其 "名 教 綱 常"。
到 了 同 治 年 間,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與 張 之 洞 等 人 為 了 回 應 西 方 之
與
不
了 挑 現(xiàn) 在 清 戰(zhàn), 發(fā) 起 洋 務 運 動, 實 際 上 只 以 "開 鐵 礦、 制 船 炮" 為 中 國 自 強 代 化 之 要 務, 也 即 只 肯 承 認 西 方 之 優(yōu) 勝 于 中 國 者 在 技 器, 而 "文 化", 亦 即 只 肯 以 西 方 的 為 "用", 而 必 須 以 中 國 的 為 "體"。 到 末, 由 于 "洋 務" 之 不 足, 乃 有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領 導 的 戊 戌 維 新 運 動。 他 們 已 知 "體 用" 之 說 之 非, 已 知 西 方 之 長 不 止 在 技 器, 更 在 "政 教", 于 是 要 變 法 改 制, 這 就 觸 及 到 "制 度 層 次" 的 現(xiàn) 代 化 了, 也 即 觸 及 到 "制 度 化 儒 學" 的 內 涵 了。 康 梁 的 變 法 改 制, 最 有 象 征 意 義 的 是 1905 年 的 "廢 科 舉、 設 學 校" 了。 這 是 中 國 儒 家 教 育 制 度 之 結 束, 西 方 教 育 制 度 的 開 始, 也 是 中 國 "士 大 夫" 階 層 的 結 束, 新 知 識 階 層 的 開 始。 誠 然, "制 度 化 儒 學" 之 解 體 而 有 翻 天 覆 地 影 響 的 是 政 治 體 制。 孫 中 山 先 生 領 導 的 共 和 革 命, 在 1911 年 推 翻 了 滿 清 王 朝, 它 不 止 結 束 了 君 主 專 制 的 帝 國 體 系, 同 時 也 創(chuàng) 建 了 亞 洲 第 一 個 共 和 國。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國 家 儒 學 體 制" 已 崩 解, 中 國 傳 統(tǒng) 的 政 治 宇 宙 都 變 了, 四 萬 萬 人 都 是 皇 帝 了。 從 此, 中 國 走 上 尋 求 新 的 國 家 體 制、 新 的 政 治 秩 序 的 不 歸 路。
在 康 梁 維 新 運 動 中, 沖 擊 "制 度 化 儒 學" 最 凌 厲 的 是 六 君 子 死 難 之 一 的 譚 嗣 同, 他 受 到 西 方 的 宗 教 和 倫 理 的 影 響, 使 他 看 到 三 綱 五 倫 的 壓 制 性。 他 在 《仁 學》 對 "名 教 綱 常" 提 出 了 激 烈 的 批 判, 譚 嗣 同 論 人 倫 關 系, 首 標 自 由 與 平 等 兩 原 則, 而 "總 括 其 義, 曰 不 失 自 主 之 權 而 已 矣"。 余 英 時 說 他 "這 個 提 法, 自 然 是 從 個 體 本 位 出 發(fā) 的, 其 中 "不 失 自 主 之 權" 一 語 確 實 抓 住 了 現(xiàn) 代 人 的 本 質"。 梁 啟 超 的 《新 民 說》 則 更 藉 西 方 現(xiàn) 代 倫 理 來 宣 揚 建 立 中 國 的 新 倫 理, 強 調 權 利 思 想, 強 調 自 由、 自 治、 自 尊、 進 步、 合 群 等 新 價 值
觀。
不 錯, 對 中 國 文 化 產 生 全 面 抨 擊、 重 估、 批 判 的 則 是 1919
后 的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之 所 謂 "新", 是 因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的 新 觀 念、 新 價 值, 而 以 "科 學" 與 "民 主" 為 總
的 "目 標 性 價 值", 但 新 文 化 運 動 最 撼 動 人 心 的 還 是 在 抨 擊 年 為 括 中 先 它 性 國 的 文 化 傳 統(tǒng)。 五 四 大 將 陳 獨 秀 對 三 綱 五 倫 的 批 判 又 較 譚 嗣 同 更 進 一 層, 他 的 中 心 思 想 是 "尊 重 個 人 獨 立 自 主 之 人 格, 勿 為 他 人 之 附 屬 品", 在 他 眼 中, 三 綱 "率 天 下 之 男 女 為 臣、 為 子、 為 妻, 而 不 見 有 一 獨 立 自 主 之 人, 三 綱 之 說 為 之 也。" 他 認 為 "西 洋 民 族 以 個 人 為 本 位, 東 洋 民 族 以 家 族 為 本 位。" 而 "東 洋 民 族 社 會 種 種 卑 劣 不 法 慘 酷 衰 微 之 象", 皆 由 于 家 族 主 義 故, 從 而, 他 說 "欲 轉 善 因, 是 在 以 個 人 本 位 主 義 易 家 族 本 位 主 義" (《新 青 年》 雜 志, 第 二 卷, 第 四 號, 1915 年 12 月 15 日) 。 五 四 時 期 新 文 化 運 動 的 支 配 性 的 文 化 取 向 是 要 推 倒 以 儒 學 為 基 礎 的 社 會 制 度, 尤 其 是 其 家 族 制 度, 其 中 更 特 別 掊 擊 "男 尊 女 卑", 倡 導 婦 女 解 放。 胡 適 要 "重 新 估 定 一 切 價 值", 魯 迅 以 名 教 綱 常 不 外 "禮 教 吃 人", 傅 斯 年 則 把 傳 統(tǒng) 家 庭 稱 之 為 "萬 惡 之 源"。 當 然, 這 些 看 法 是 過 份 簡 單 化 的, 有 強 烈 的 激 進 主 義 的 傾 向, 在 那 個 歷 史 時 段, 反 傳 統(tǒng) 是 一 個 大 氣 候。 總 之, 傳 統(tǒng) 中 國 社 會 最 重 要 的 家 族 制 度 在 思 想 價 值 層 次, 自 清 末 以 來, 已 受 到 根 本 性 地 批 判, 而 到 了 二 十 世 紀 初, 更 由 于 經 濟 狀 況 的 變 化, 遂 引 發(fā) 了 普 遍 地 "家 庭 革 命"。 在 傳 統(tǒng) 的 君 主 政 制 與 家 庭 制 度 崩 解 中, "制 度 化 的 儒 學" 不 啻 是 壽 終 正 寢 了。
五、 制 度 現(xiàn) 代 化 與 新 文 明 秩 序
"制 度 化 儒 學" 的 壽 終 正 寢, 并 不 表 示 中 國 文 化 的 消 亡, 甚 至 也 不 表 示 儒 學 的 消 亡。 中 國 文 化 中 的 文 學、 藝 術、 音 樂, 都 在 汲 取 西 方 的 滋 養(yǎng) 中 獲 得 新 的 發(fā) 展。 儒 家 固 然 已 被 "去 中 心 化", 但 儒 學 因 與 國 家 分 離, 反 而 回 復 了 原 始 儒 學 精 神, 并 在 西 方 文 化 沖 擊 下, 經 反 思 而 有 再 顯 生 命 之 機 遇。 整 個 二 十 世 紀, 我 們 看 到 的 是 中 國 社 會 的 巨 大 變 遷, 一 個 傳 統(tǒng) 性 的 中 國 社 會 確 是 一 步 步 走 出 了 中 國 歷 史 的 舞 臺, 但 同 時, 一 個 新 的 中 國 社 會 卻 在 現(xiàn) 代 化 的 長 路 上 一 步 步 走 來。 誠 然, 中 國 自 十 九 世 紀 末 葉 起, 已 自 覺 與 不 自 覺 地 走 上 現(xiàn) 代 化 的 道 路。 中 國 的 現(xiàn) 代 化, 是 中 國 人 的 選 擇, 此 一 選 擇 涉 及 到 對 傳 統(tǒng) 文 化 的 批 判 與 重 估, 也 涉 及 到 新 文 化 的 創(chuàng) 造, 在 過 去 一 百 年 中, 中 國 人 在 新 文 化 的 創(chuàng) 造 過 程 中, 所 面 臨 的 最 大 的 問 題 是 建 立 中 國 社 會 的 新 制 度, 是 建 構 中 國 的 新 文 明 秩 序。 中 國 社 會 百 年 的 變 遷, 在 基 調 上 是 從 一 農 業(yè) 社 會 轉 向 工 業(yè) 社 會。 而 中 國 人 要 建 立 的 工 業(yè) 文 明 的 新 秩 序, 則 必 須 要 建 立 工 業(yè) 文 明 的 種 種 制 度。 這 包 括 政 治 制 度、 經 濟 制 度、 法 律 制 度、 教 育 制 度、 宗 教 制 度 等 等。 新 制 度 的 建 立 是 中 國 新 文 明 秩 序 的 基 礎, 這 些 制 度 不 僅 是 舊 社 會 制 度 的 替 代, 更 有 些 是 舊 社 會 所 沒 有 的, 而 為 新 社 會 所 必 需 的。 中 國 在 新 制 度 建 立 的 過 程 中 是 相 當 艱 辛 與 曲 折 的。 在 政 治 制 度、 經 濟 制 度 的 建 立 上 尤 其 一 波 三 折, 困 境 叢 現(xiàn)。 我 想 指 出, 中 國 所 建 立 的 新 制 度, 許 多 或 大 部 份 都 是 從 現(xiàn) 代 西 方 借 取 過 來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也 是 西 方 的)。 這 些 "西 方" 的 制 度, 幾
乎 全 是 十 八 世 紀 歐 洲 啟 蒙 運 動 之 后 的 "新" 的 或 "現(xiàn) 代" 的 產 物。 中 國, 其 實, 所 有 非 歐 美 的 社 會 在 現(xiàn) 代 化 過 程 中, 都 有 這 種 大 量 "文 化 借 取" (制 度 與 文 化 是 不 能 完 全 分 開 的, 制 度 背 后 是 有 文 化 價 值 的 支 援 的) 的 現(xiàn) 象。 在 這 個 意 義 上, 中 國 的 "制 度 現(xiàn) 代 化" 不 能 不 說 有 濃 厚 的 "西 化" 性 格。
不 過, 我 要 指 出, 在 中 國 從 事 現(xiàn) 代 新 制 度 的 建 制 過 程 中, 固 然 大 量 地 "借 取" 了 西 方 的 制 度, 但 在 "借 取" 的 同 時, 實 際 上 也 是 "中 國 化" 的 開 始。 我 所 謂 的 "中 國 化" 是 指 這 些 制 度 經 轉 化 而 變 成 中 國 新 社 會 文 化 的 構 成 部 份。 中 國 新 制 度 的 建 構 實 際 上 必 然 會 涉 及 二 個 交 叉 同 在 的 "轉 化", 一 個 是 西 方 的 轉 化 為 中 國 的, 一 個 是 傳 統(tǒng) 的 轉 化 為 現(xiàn) 代 的 (現(xiàn) 代 中 國 的 "大 學 制 度" 就 是 經 此 轉 化 而 來 的)。 我 相 信, 百 年 后, 回 頭 看 二 十 世 紀 的 中 國, 將 會 是 一 個 西 方 制 度 "中 國 化" 的 世 紀, 也 是 中 國 制 度 "現(xiàn) 代 化" 的 世 紀。 這 比 起 漢 之 后 出 現(xiàn) 的 "佛 教 中 國 化" 規(guī) 模 更 龐 大, 意 義 更 深 遠。 有 二 位 社 會 科 學 學 者 (Godwin Chu and Yanan Ju) 從 一 大 量 的 經 驗 研 究 中 發(fā) 現(xiàn) 中 國 傳 統(tǒng) 文 化 已 經 瀕 于 解 體, 不 止 五 倫 已 變, 人 際 之 關 系 的 行 為 原 則 已 從 "義 務" 本 位 轉 向 "權 利" 本 位。 他 們 寫 了 一 本 叫 《毀 壞 了 的 長 城》 (The Great Wall in Ruins) 的 書, 他 們 是 把 "長 城" 喻 為 中 國 傳 統(tǒng) 文 化 的。 但 我 覺 得, 我 們 應 該 換 一 個 角 度 來 看 這 個 現(xiàn) 象, 中 國 的 現(xiàn) 代 化, 講 到 底, 必 然 也 應 該 看 到 的 是 "個 人 之 主 體 性" 的 覺 醒。 今 天, 最 能 代 表 "個 人 主 體 性" 覺 醒 的; 在 政 治 上 是 個 人 之 權 利 觀 的 肯 定, 在 社 會 上 是 婦 女 之 自 主 性 的 肯 定, 這 正 象 征 地 說 明 了 中 國 的 新 文 化、 新 社 會 的 來 臨。
【中國文化與政治】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11-17
中國文化的作文12-03
《中庸》與中國文化12-06
《周易》與中國文化04-26
中國文化作文09-27
海鷗:結緣中國文化05-01
氣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04-27
中國文化作文09-29
中國文化高中作文03-06
中國文化英語作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