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洵發(fā)奮(讀后感)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蘇洵二十五歲那年,被史彥輔和陳公美兩人拉著,把峨嵋山玩?zhèn)里外透徹。游山途中,他們聽說西北數(shù)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壯美,于是再去岷山游歷,一轉(zhuǎn)悠又是半年。飽覽岷山秀色之后,蘇洵回來歇了幾日,這才發(fā)現(xiàn)妻子面帶憂慮,只是不愿形諸言表。原來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夠光宗耀祖,卻將滿腹期望全部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終日教他們讀書認字,卻又自嘆精力不足。蘇洵從她對孩子認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頑 三蘇祠蘇洵像 劣和不足,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如若繼續(xù)散漫下去,將來可能會落到讓兒子們恥笑的境地,這才認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來。 (現(xiàn)代女性可以學習程夫人,她沒有刻意要求,對不爭氣的丈夫威逼利誘,只用心管教孩子,結果讓丈夫自己醒悟,反而收到很好效果,如果刻意要求或者枕邊吹風,反而可能令丈夫有抵觸或者反感。且不論程夫人是否真的有如此智慧還是封建禮教下的一種“賢惠”表現(xiàn),但是其方法和結果是好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過了不久,他的母親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從外地趕回家為母親守喪三年,兄弟兩個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蘇渙有意問道:“三弟啊,你游歷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讓我看看這紙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這一下真的把蘇洵難住了,他覺得滿肚子都是錦繡河山,卻不知如何將它吐到紙上,想畫畫不成,想寫寫不出,急得他滿頭是汗。 蘇渙見狀一笑,略轉(zhuǎn)話題:“三弟,你別著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請三弟幫助圓了。” 蘇洵忙問:“什么心愿?” “我們蘇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來歷的,可自大唐以來,我們只知眉州刺史蘇味道是我們的先人,往后就語焉不詳了。從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蘇杲、曾祖叫蘇祜。三弟既然喜歡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別人的族譜,把我們蘇家族譜編出來呢?”蘇渙慢慢說道。 (從這里看出,蘇渙可算是個非常出色的教育家,要是放在現(xiàn)在,很多老師、望子成龍的家長、兄長能夠很好地運用這種引導方法,就不必為孩子老是不聽話,不愛學習煩惱了。他先投其所好,從對方興趣入手;查族譜,既了解相關歷史和知識,還增加對先輩的了解,增加自豪感和自己的愧疚感,從而化為上進的力量,比在孩子旁邊苦口婆心的念叨要有用的多,孩子也不會嫌啰嗦而煩惱。其實,現(xiàn)在的孩子真的是非常聰明,只是缺乏科學地引導,精力沒有花在該花的地方。如果引導得當,成就相當可觀。國富民強并不遙遠。孩子是我們的未來。) 蘇洵一聽,覺得這件事做起來蠻有意思,便一口應諾下來。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親戚,蘇洵一經(jīng)詢問,他們都拿出族譜和先人的往來書信,再加上眉州府里還有些陳年案卷,很快蘇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蘇味道的名字,可惜這位先人事跡,讓他看了臉上發(fā)燙。再往前,查到了漢代的蘇建和蘇嘉、蘇武、蘇賢三兄弟,還有先秦的蘇秦和蘇公。這時蘇洵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了弄明這些人的來歷,他為自己列下了長長的書單,把《史記》、《漢書》、還有更早的《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都羅列到床前案頭,讀了個通透,一直讀到二哥“丁憂”期滿,離家上任,這時的蘇洵已是欲罷不能,他發(fā)現(xiàn)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須發(fā)憤讀書,才能將心中所思,形諸文字——這年他已二十八歲。(better late than never,只要上進,什么時候都不晚。也許有人說,晚了,要是再早幾年,我精力再充沛一點,或者年輕一點仕途才有希望。。。但是,說這些話都沒有用的,殊不知此路不通,總有路通,條條大道通羅馬,蘇洵三考不中,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書。也許你錯過了些什么,但是,至少你還活著,只要想上進,只要肯思考,總有事情可以做。如果你真想做,辦法總是有的;如果你不想做,借口也總是有的。) 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馀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 蘇洵 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于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遷陳州項目城令。與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jīng)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據(jù)說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蘇洵發(fā)奮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洵的名言名句05-23
洵口小學頂崗實習總結09-30
描寫春天發(fā)奮努力的詩句130句03-12
我和蘇蘇有個約定作文07-22
蘇寧實習報告06-23
蘇園行的作文07-13
蘇寧實習報告02-20
蘇炳添事跡10-30
三蘇祠作文05-20
蘇炳添事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