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育兒先育心》讀后感-愛與幸福的教育
有別于其它育兒的封面,乍一看上去有點暗,仔細看看原來是孩子用紅黃藍三種顏色調(diào)和出來的三原色作品,細細品味,有一種別具風格的美。
書中選用的12幅插圖,均為孩子的涂鴨作品,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讓人猶為贊賞。
看到網(wǎng)友評價她:“一個普通媽媽,但是她寫的很多東西比專家還直達從心!眲傞_始還有點半信半疑,看完全書之后,不禁從心里暗暗喝彩。雖然沒什么大道理,但每一篇章,乃至每一句話都能讓人從中受益,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有些事情、有些情緒這樣處理,孩子和家長都會皆大歡喜。
這本育兒書主要側(cè)重孩子的心理、情緒方面,共分為六個篇章。第三篇章提到關于走路的話題。童童就是這樣的,如果和爸爸媽媽去哪兒,走一會,就會喊累,吵著讓爸爸抱,我們就會感覺,這個孩子太懶了,動不動就讓大人抱,自己不愿走路。沒去考慮事情的本質(zhì),看完之后,才知道,小孩子其實也很喜歡走路,只不過走路是以走路為目的純粹的走路,而大人是為了從某地趕到某地才走路。二者之間的本質(zhì)是有區(qū)別的,當孩子發(fā)現(xiàn)走路是為了趕往某個地方時,就會轉(zhuǎn)而要求大人抱抱。文中提到只要大人放慢腳步,跟在孩子的后面,孩子可以走很遠很遠。這是個不錯的提議,下次可以效仿。文中還提到小孩子的表面需求不一定就是他的真實需求,父母要窺探孩子的成長的真實需求,了解孩子的要求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才知道如何更好的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引導他走向自己的真實需求。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跟孩子轉(zhuǎn),反而會很被動。作為媽媽而言,關鍵不是如何盡全力去滿足孩子的每個需求,而是盡全力理解孩子,F(xiàn)在的孩子都是小大人,說話辦事都會察言觀色,會查覺到大人的情緒,會說一些好聽的話,讓你開心,然后說出她的需求,讓你無從拒絕。童童喜歡玩一些小游戲,我每周都會按照她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給她積分,不出什么意外的話,一周積攢的分數(shù),會玩一次電腦小游戲,如果中間表現(xiàn)得不是太好,積分就會不夠,她就失去玩游戲的權限,每當這個時候,她總會表現(xiàn)的超好,什么都會順著大人的意,讓你高興,哄你開心,然后就會說出她玩游戲的需求,每當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總是特別的為難,是讓玩還是不讓玩,糾結(jié)啊。瞧瞧這就是小家伙的險惡有心喲。
現(xiàn)代化的快節(jié)奏生活、生活中的偶爾的不如意、工作中的壓力偶爾會影響大人的情緒,能做到不帶一絲的情緒回到家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在情緒不佳的時候,碰到孩子的吵鬧,就會發(fā)生一些沖突。父母怎樣看待自己的情緒、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怎樣讓孩子成為你情緒的受害者,作者都給了一個比較圓滿的答案。文中提到每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對于一件事,要怎么看,發(fā)怒或者不發(fā)怒,選擇權在每個人自己手中,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如果對于負面情緒一味歸因于外,不過是推卸責任,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怎樣才能不讓孩子成為情緒的受害者,我們可以讓孩子照顧我們的愫,既然我們的情緒是客觀有點存在的,是可以表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而且孩子又是深受著我們的,當然可以適當要求防子照顧我們的情緒。比如說,今天媽媽生病了,就可以告訴寶寶:“媽媽今天生病了,很難受。你那樣吵,會讓媽媽覺得更難受的,請你安靜在床上玩一會兒好嘛?相信孩子也會理解和配合媽媽的。你選擇把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孩子就不會認為大人的不高興是來自于自己,以免給孩子造成一種負擔和錯覺。
自從升級為媽媽以來,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看了不少,關于健康的、早教的、經(jīng)驗談的……,種類繁多,相信各位媽媽也都和我一樣,讀多了育兒書就會有糾結(jié),不同的育兒書就會有不同的育兒理念,到底孩子適合哪一種方法換言之說哪一種育兒理念更適合自己的孩子,媽媽該如何定奪。書中提到如何消化這些育兒書,提了一個原則可以作參考,那就是:看著你的孩子,無論讀了多少書,一定記得是為了讓你理解孩子而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看你的孩子,而不是看書。
《育兒先育心》這本書不能說是在育兒書里面最好的,但可以總結(jié)為最平實,最讓人受益的一本育兒書。
最后摘抄作者的一句話來祝福天下的父母和孩子們:“愿深愛著孩子的父母們,能為孩子的心靈準備一張小床;愿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健康、更茁壯地成長;愿孩子們長大后的世界,比今天更美好!
【《育兒先育心》讀后感-愛與幸福的教育】相關文章:
育人先育心作文04-30
選好幼兒園先通“育兒經(jīng)”04-29
育兒的平常心04-29
教育,用愛心去“育”-讀《心之育》有感04-30
早教育兒心得05-06
育兒園三愛的心得05-06
快樂教學育人育心04-29
談美術的心育作用04-30
家長育兒教育心得隨筆11-12
香港如何教育兒童04-27